


甘肃省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甘肃省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们的祖先走过了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下列远古人类中距离我们今天最久远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周口店人
2.某同学在他的旅游日记中写道“他们使用的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的,而是打雷正好击中干燥的木头,点燃了火,又或是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的火。他们晚上轮流看火,用灰来保存火种。”以下史实与日记中的“他们”相符的是( )
A.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的房屋里 B.天然火的使用使他们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C.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D.他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3.考古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存的实物资料,如工具、用品等。根据下列图片提示,找出其中代表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期的文物图片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河姆渡遗址是在1973年夏天罗江公社建造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下面这些技术哪些是河姆渡人所不会的 ( )
A.挖掘水井技术 B.纺线织布技术
C.建造房屋技术 D.制作陶器技术
5.我国的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战略地位重要
C.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生产 D.生活用水方便
6.“华夏儿女政通人和俱兴奔腾三江六川,炎黄子孙国强民盛两旺驰骋五湖四海。”这副对联中暗示华夏族的主体是
①炎帝部落
②蚩尤部落
③黄帝部落
④尧部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7.一位同学在一本古书里看到这样的故事: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接替自己做部落联盟首领……这个故事描述了当时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那就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民主制
8.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件事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实行分封制
D.尊王攘夷
9.下列四位人物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是
A. B.
C. D.
10.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时期之一,它得名于孔子编修的鲁国史书《春秋》,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
A.启继承禹位
B.周武王实行分封制
C.周平王迁都洛邑
D.齐桓公首先成就霸业
11.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12.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玉器 D.传播甲骨文字
13.理清朝代或时期的更迭顺序,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知识。下列朝代或时期顺序正确的有(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4.某同学作自我介绍时说到:“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北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东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同学的名字是( )
A.燕齐 B.楚秦 C.秦齐 D.秦燕
15.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不断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那么,最能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B.水利事业的发展
C.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耕作技术的提高
16.保证利益分配的合理、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历史上改革就是利益分配的交汇点,下列哪一举措体现了商鞅变法保证农民利益( )
A.建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鼓励耕织 D.承认土地私有
17.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的主要功能是( )
A.交通运输 B.防洪灌溉
C.南粮北运 D.蓄水抗旱
18.“(孔子)有圣德,好学不倦,周游列国,弟子满天下。”以下最能说明孔子为什么能“弟子满天下”的是
A.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 B.孔子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C.孔子自己编写了《诗《书)等教材 D.孔子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
19.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乙 B.丙 C.甲、乙 D.甲、丙
二、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A图B是我国原始社会使用的工具,请分别指出使用这些工具的原始人类的代表。
(2)有人说,人类工具的历史,经过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图C是青铜时代的代表,请你说出这一图片中器具的名称以及铸造技术。
(3)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于何时?它们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震动学术界的青铜簋。该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铸的铭文,“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如下图)
(1)说出材料一中的“武王征商”的时间和战役名称。
材料二如下图
(2)材料二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又从周天子那里得到什么权力。
(4)这种制度没有使西周的统治千秋万代延续下去,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出现了国人暴动,“国人”指材料二中的哪个等级的人?哪一年西周最终走完了它的统治历程?
2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材料一
(1)图一是哪一早期人类头部复原图?图二我们称这是什么式样的房子?它是哪一原始居民建筑并居住的?
(2)图三中首先称霸的是谁?出现图三局面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赫奕我祖,人文之光,肇造吾华,大国泱泱,”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常陵,每年的清明节,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都会在这里参加轩辕的公祭典礼。
(3)材料二中的“轩辕”指的是谁?由于轩辕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很多贡献,他和谁被尊奉为“人文初祖”?
材料三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社会转型及其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史读本》
(4)材料三中,“中原地区的社会转型”指的是这时期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认为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23.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创新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创新】
材料一
学派 | 代表人物 |
儒家 | 孔子、孟子、荀子 |
道家 | 老子、庄子 |
墨家 | 墨子 |
法家 | 韩非 |
【政策创新】材料二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材料三 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上的何种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孔子在教育上和政治上的主张。
(3)材料二反映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对今天哪一级别行政区的设置影响深远。
【技术创新】
(4)如果加入技术创新一目,你会选择哪一方面的史料?
参考答案:
1.A
2.C
3.D
4.B
5.C
6.B
7.C
8.A
9.C
10.C
11.D
12.A
13.A
14.A
15.C
16.C
17.B
18.B
19.A
20.(1)A——北京人;B——河姆渡人。
(2)司母戊鼎,泥范铸造法。
(3)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如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1.(1)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2)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4)平民。公元前771年。
22.(1)北京人;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
(2)齐桓公;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3)黄帝;炎帝。
(4)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3.(1)百家争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2)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政治上:推崇西周的政治制度,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3)商鞅变法;县级行政区。
(4)铁器冶炼技术和牛耕技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中原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2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中原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2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考生只上交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