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这一天全家都要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登高》一诗是杜甫在什么节日所作?该节日有什么习俗?
所谓登高诗,即是诗人在登高时所作的诗歌,内容一般为登高见闻,借登高来抒发某种情感、志向。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怀人、客中思乡。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
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有很多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
杜诗风格特色——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望岳[唐代]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成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人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时候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了,但大唐还是一团乱。内部勾心斗角,外部军阀混战,再加上杜甫的岁数很大了,正是喜欢回忆过去、感慨人生的时候,所以这一时期杜甫的诗,很多都比较苍凉悲伤。比如《登高》。 这个时候的杜甫,身体已经非常差了。他回家的路并不顺利,走走停停,最后,一代大诗人杜甫,病逝在一条船上,享年五十九岁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西南漂泊时期),诗人滞留夔州,时年55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更使他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用诗中的哪一个字可以概括?
学习小组任务清单(意象+语言+情感)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体会颔联在语言上的什么特点?3、前两联如何写景?
4.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颈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做分析。 (炼字、情感)
5.赏析尾联,分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写作背景)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请圈出意象并简要概括其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该联体现了杜甫诗歌语言上的什么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描写视角:风、天(仰视) 渚、沙(俯视)
动静结合:清、白(静) 啸、飞(动)
绘声绘色:急、回(形) 清、白(色) 啸、萧萧(声)
情景交融:清、白(静) 啸、飞(动)
路途之远,突显愁苦之深。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秋天万物凋零的衰败景象,容易使人感到伤感惆怅。
久也,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古今义不同,古义指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老年,过了建功立业的黄金年龄,迟暮之年。本应儿孙绕膝,共享天伦,如今老病交加形单影只,一事无成,悲不胜悲。
感叹体弱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孤身一人,此佳节本应全家人在一起,而此时形单影只,万分悲凉。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全家人一起不仅登高,还饮菊花酒,为祈求避邪除灾。
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说出有哪八层意思么?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年老多病羁旅漂泊孤独愁苦
第十一级 《登高》
“悲”不惟极致,更有精致!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之秋。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悲不压壮,以壮为主”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长江秋景图,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结合,抒发了思乡之情、孤独之感、羁旅之愁、多病之哀,表达了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同时表现了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马尔克斯:幸福晚年的秘诀是什么?学会和孤独签一份体面的协议。
高中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课文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导入诗歌,赏读诗歌,析读诗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课堂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中的登高,鹰击长空,时鸣春涧中,悠闲自在,愁苦沉痛,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忧愤无奈,比较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备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爱上杜甫的十个理由,第二部分,《登高》鉴赏,长年漂泊有家难归,晚年多病孤苦无依,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消愁无途,诗人为何而悲,诗人如何写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