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设计,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与功能观举例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科学思维——基于生物学事实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2)组成①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③淋巴液是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的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内环境之间的关系(3)作用之一: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①组织细胞 a.组织液、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 b.组织液、淋巴液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c.淋巴液、血浆④血细胞 d.组织液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e.血浆提示:①—d ②—a ③-b ④-e ⑤-c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主要成分(1)血浆(2)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概念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与溶质微粒的关系影响因素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②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大小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内环境为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 )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 (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 )4.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 )5.细胞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提示:1.×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2.× 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3.×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4.√5.×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除了需要内环境,还需要各个系统的参与。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比较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存在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内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的物质返回血浆;③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化学成分蛋白质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很低生活于其中的细胞各种血细胞体内绝大多数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相同点及联系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人体的内环境,化学成分的种类相近(都含水、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特别提醒:正确理解内环境的概念(1)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其内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汗液、泪液等)都不属于内环境。(3)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但不只有这三种。 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1.(2021·河南信阳高中高二月考)如图为人体肝脏局部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细胞,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体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是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②③④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人体的内环境C.③可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①D.A生活的内环境为①③,C生活的内环境为③④B [分析题图可知,③是组织液,是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④血浆、③组织液和①淋巴液组成,②是细胞内液,B错误;③组织液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①淋巴液,C正确;A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①淋巴液和③组织液,C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③组织液和④血浆,D正确。] 内环境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3)A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处氧分压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2.(2021·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考试)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分别为组织液和血浆B.甲渗入乙的量和乙渗入甲的量相等C.乙渗入甲的量与渗入淋巴液的量相等D.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水疱,几天后水疱消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渗入甲和淋巴液D [由图示信息可知,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A错误;组织液中的各种物质大部分渗回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所以血浆(甲)渗入组织液(乙)的量和组织液(乙)渗回血浆(甲)的量不相等,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大于渗入淋巴液的量,B、C错误;脚掌磨出的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消失的过程中,其中的液体主要渗入血浆和淋巴液,D正确。] 巧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1)分析单箭头双箭头(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渗透压和酸碱度1.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1)存在的物质(2)不存在的物质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淋巴循环的意义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途径,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2)可以将少量经毛细血管壁渗出的蛋白质(大分子物质)和由小肠绒毛吸收的大部分脂肪的分解产物运回血液。(3)淋巴液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A.②③④⑥ B.①③⑤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B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主要发生在消化道内。]4.(2021·山东青岛二中高三期中)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状细胞贫血,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B.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图中①和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血浆、组织液D.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②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血红蛋白改变导致⑥红细胞形态改变,A正确;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图中②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①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②组织液形成的,D正确。]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内环境与体内各功能系统的联系(1)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2)O2进入细胞内被利用(3)CO2排出体外与O2进入细胞内所经历的途径正好相反。(4)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物质进出内环境的“穿膜”层数(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液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B [Ⅰ能为内环境提供O2,并排出CO2,因此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具有保护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6.人体内,外界空气中的O2,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3层 B.4层 C.5层 D.6层C [在人体中,外界物质O2进入血管中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必须要考虑到三点:一是O2从外界环境进入肺泡中,经过呼吸道,并未穿过任何生物膜;二是O2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中,肺泡壁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O2在穿过时先进细胞膜,再出细胞膜,共穿过2层细胞膜,同样,毛细血管壁也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的,O2在进入毛细血管时要穿过2层细胞膜;三是O2要与血红蛋白结合,还要穿过1层红细胞膜。综合上述三点,该过程至少要穿过5层膜。]下图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细胞或结构名称,箭头代表物质的运输方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通过对示意图中各结构和物质运输方向的分析,构建体液各组分间关系的模型,形成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方式;利用动脉端和静脉端血液量和血压的特点,分析血浆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形成结构功能观。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细胞或结构名称,并结合图示建立反映体液组分关系的模型(用文字和箭头表示)。(科学思维)① 、② 、③ 、④ 、⑤ 。提示:微动脉 微静脉 组织细胞 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2.利用结构与功能观,推测血浆中的物质进入组织液,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还是静脉端?为什么? (生命观念)提示:动脉端;动脉端血流较快、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浆成分的渗出。3.利用结构与功能观,推测组织液中的物质返回血浆,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还是静脉端?为什么?(生命观念)提示:静脉端;静脉端血流较慢、血压较低,有利于组织液的回渗。[课堂小结]知 识 网 络 构 建核 心 语 句 背 诵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细胞内液。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液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了物质交换。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C [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细胞外液;体液①为血浆,含血浆蛋白;②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液及血浆和淋巴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2.(不定项)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B.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HPO反应D.毛细血管破裂,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AC [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Na+;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HPO等缓冲物质有关,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这些缓冲物质反应,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3.(2021·山东师大附中改编)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水中毒”,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A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所以A符合题意。]4.(2021·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期中改编)如图表示,甲、乙、丙三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分别用A、B、C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B.B中含有气体,乙细胞不一定消耗和产生气体C.A、B、C的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其中的某些离子有关D.甲、乙、丙细胞通过A、B、C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 [由题图可知,A为淋巴液、B为血浆、C为组织液,组织液中没有血浆蛋白,A错误;在血浆中生活的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Na+、Cl-等有关,酸碱度与HCO、HPO等有关,C正确;A、B、C均属于细胞外液,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5.(2021·安阳市第二中学高二期末)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A、B、C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 液体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主要是图中 内存在着 (物质)。[解析] (1)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液,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2)胰腺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其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组织液和血浆的浓度,所以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受阻,引起图中A组织液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水肿。(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因图中的B血浆中含有H2CO3/HCO,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值基本不变。[答案] (1)内环境 (2)CO2由组织细胞产生,胰腺组织细胞中CO2浓度比血浆高 (3)A 水肿 (4)B液 H2CO3/HCO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设计,共11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导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