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基础课时9 硝酸
学 习 任 务 | 1.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现象以及讨论总结,了解硝酸的性质。 2.构建物质间转化关系,能从化合价、类别两个角度认识硝酸的性质,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
知识点 硝酸
1.物理性质
颜色 | 状态 | 气味 | 特性 |
无色 | 液态 | 刺激性 | 易挥发 |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4HNO34NO2↑+O2↑+2H2O。
微点拨:浓硝酸由于溶有少量NO2而略显黄色。
(2)酸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如CaCO3与HNO3反应CaCO3+2HNO3(稀)===Ca(NO3)2+CO2↑+H2O。
(3)强氧化性:①与金属反应: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除金、铂等少数金属以外的绝大多数金属反应。
a.Cu与浓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与稀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b.与Fe、Al反应:常温下,浓硝酸与浓硫酸相似,也能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所以可以用铝质或铁质容器盛放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反应:浓硝酸在加热的条件下,还能与木炭等非金属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硝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4NO2↑+CO2↑+2H2O。
微点拨: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3)叫作王水,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金、铂等溶解。
3.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来制造氮肥、炸药、燃料、塑料、硝酸盐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硝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腐蚀性的强酸。 (√)
(2)硝酸可与Na2SO3溶液反应制得SO2气体。 (×)
(3)浓、稀硝酸都能使蓝色石蕊试纸最终变为红色。 (×)
(4)在常温下,浓硫酸和浓硝酸与Fe和Al发生“钝化”,说明常温下浓H2SO4和浓HNO3与Fe和Al都不反应。 (×)
(1)实验室一般选择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为什么不用锌与稀硝酸反应制取氢气?
提示:稀硝酸不同于稀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Zn反应生成NO,不会产生H2。
(2)铜与浓硝酸反应时,硝酸表现了哪些性质?
提示:酸性和强氧化性。生成硝酸铜体现了硝酸的酸性,生成NO2体现了硝酸的强氧化性。
探究硝酸的强氧化性 |
如图所示是进行木炭与浓硝酸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的实验装置,它具有无污染、现象明显的特点。
[问题1] 实验中具支试管A内有什么现象?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木炭保持红热状态,试管内有红棕色气体生成。C+4HNO3(浓)4NO2↑+CO2↑+2H2O。
[问题2] 试管B内的澄清石灰水会出现什么现象?水湿棉花处发生什么反应?
提示:木炭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湿棉花处发生反应3NO2+H2O===NO+2HNO3。
[问题3] 若将木炭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溶液能否变浑浊?
提示:木炭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包括NO2和CO2,NO2溶于水生成HNO3,HNO3为强酸,所以不会生成CaCO3,溶液不变浑浊。
[问题4] 某学生在实验临近结束时,发现分液漏斗中的浓硝酸难以滴下,为什么?若要再滴入几滴浓硝酸使木炭反应完全,如何操作最简单?
提示:实验临近结束时,试管B中压强增大,使分液漏斗中的浓硝酸难以滴下。可以摇动试管B,使上部的气体溶于澄清石灰水中,试管B中压强减小,分液漏斗中的浓硝酸可以顺利滴下。
硝酸的强氧化性
HNO3中的+5价氮元素具有很强的得电子能力。硝酸的浓度越大,反应温度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1)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以氧化所有的金属,如3Ag+4HNO3(稀)===3AgNO3+NO↑+2H2O;
②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不生成H2,硝酸的浓度不同,还原产物不同;
③常温下,浓硝酸能使Fe、Al钝化。
(2)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
①反应规律:非金属单质+浓硝酸→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NO2↑+H2O;
②实例:C+4HNO3(浓)CO2↑+4NO2↑+2H2O。
(3)硝酸与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
硝酸的强氧化性还表现在可以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或离子,如HI、HBr、SO2、Fe2+、FeO、Br-、I-、S2-、SO等均能被HNO3氧化。
【例题】 一定量的铜与一定量的某浓度的硝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NO和NO2两种气体,已知反应中被还原的HNO3占HNO3总量的,则还原产物中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1∶2
C.2∶3 D.2∶1
【解题指南】 解答本题要明确以下两点;
(1)浓硝酸与过量铜反应时,产生气体是NO2、NO。
(2)根据原子守恒求解。
A [设HNO3的总物质的量为3 mol,则被还原的HNO3为1 mol,即①n(NO)+n(NO2)=1 mol,与Cu2+结合的NO的物质的量为2 mol,即n(Cu2+)=1 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②2n(Cu2+)=3n(NO)+n(NO2)=2 mol,将①、②联立得:n(NO)=0.5 mol,n(NO2)=0.5 mol。则n(NO)∶n(NO2)=1∶1。]
[变式旁通] 参加反应的铜与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
提示:1∶1。
有关硝酸的计算题公式
(1)参加反应的n(总HNO3)=反应中消耗掉的n(H+)。
(2)n(被还原的HNO3)=n(NO减少量)=n(气体NO、NO2)。
(3)金属与硝酸生成对应的硝酸盐,例如Cu与HNO3反应时生成的硝酸盐是Cu(NO3)2,则n(显酸性的HNO3)=n(Cu)×2。
参加反应的n(总HNO3)=n(被还原的HNO3)+n(显酸性的HNO3)=n(气体NO、NO2)+n(金属)×该金属的化合价。
1.在100 mL混合液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 mol/L和0.1 mol/L,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 g 铜粉,加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15 mol/L B.0.225 mol/L
C.0.35 mol/L D.0.45 mol/L
B [由于本题溶液中存在HNO3、H2SO4,所以c(H+)>c(NO),而在Cu与HNO3反应中,实际参加反应的n(H+)∶n(NO)=8∶2,所以要依据离子方程式来计算。
3Cu + 8H++ 2NO===3Cu2++2NO↑+4H2O
3 8 2 3
0.4×0.1
由此可知H+的量不足,完全反应,则:n(Cu2+)= mol=0.022 5 mol,c(Cu2+)==0.225 mol/L。]
2.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硝酸反应的情况,做了以下探究实验。按如图进行反应:
(1)开始反应会出现的现象有哪些?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铜有剩余,反应将要结束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3)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为什么?
(4)若将12.8 g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铜消耗完时,共产生气体5.6 L(标准状况),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答案] (1)溶液逐渐变蓝,有红棕色气体逸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浓度不断减小,故反应后阶段发生的是铜与稀硝酸的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加入稀硫酸后,H+与原溶液中的NO构成强氧化性的环境,又能与过量的Cu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
(4)n(NOx)==0.25 mol,故根据氮原子守恒可知,消耗n(HNO3)=2n(Cu)+n(NOx)=2×+0.25 mol=0.65 mol。
1.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硝酸可以使金属镁钝化
B.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主要放出氢气
C.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室温下,铜能与浓硝酸反应,不能与稀硝酸反应
C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使铁、铝金属发生钝化,而不能使镁钝化,A错误;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活泼金属反应主要还原产物为含氮元素的物质,不能得到氢气,B错误;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C正确;室温下,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均反应,只是反应的速度及还原产物不同,D错误。]
2.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B [根据所给四种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可判断,该强水为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溶解大部分金属。]
3.实验室贮存下列物质的溶液时,必须用棕色瓶的是( )
①浓硝酸 ②浓硫酸 ③浓盐酸 ④硝酸银溶液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 [见光易分解的物质保存在棕色瓶中,如:浓硝酸、硝酸银、溴化银、氯水等。]
4.实验室中常用铜和稀硝酸反应制取一氧化氮: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
(2)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硝酸所表现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氮元素 硝酸铜 (2)2∶3 强氧化性和酸性
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导学案,共8页。
化学苏教版 (2019)专题8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学案: 这是一份化学苏教版 (2019)专题8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学案,共8页。
化学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学案: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