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780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780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780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展开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
一、单元目标 1.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会写的字和会认得字,掌握多音字“斗、强、闷、几、尽”等,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3.体会每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会观察。 二、单元重难点 1.运用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学会观察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 三、知识框架
《花钟》 植物不同的开花时间 《蜜蜂》 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主题 《小虾》 小虾的生活习性 观察与发现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交流平台 语文园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要求 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时数 1.《花钟》………………………2课时 2.《蜜蜂》………………………2课时 3.《小虾》………………………1课时 4.习作: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1……1课时 5.语文园地………………………2课时
第13课 花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芬芳、凌晨、苏醒、干燥、灼伤、适宜、淡雅、吻合、组成、修建、昆虫、展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一段的大意。 4.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一段的大意。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走入花的世界,欣赏鲜花,感受鲜花的芬芳迷人。 2.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板书课题)读课题,提问题。 3.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出示:芬芳、凌晨、苏醒、干燥、灼伤、适宜、淡雅、吻合、组成、修建、昆虫、展示 4.指生读,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生释疑 5.师出示:吻合:1.合拢。2.比喻两相符合;一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生字。(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1)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2)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 (3)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4)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 (5)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交流“什么是花钟?”“为什么花可以做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一样,组成花的‘时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教师播放花钟的课件教师指着大屏幕说:这圆圆的花圃上,鲜花朵朵,陆续开放,就在告诉我们时间,这就是花钟,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时钟? 【设计意图:学生用简练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后面的概括段意铺垫。】 四、默读课文 练习概括 1.顺着学生的回答:美妙的花钟、神奇的花钟、令人心旷神怡的花钟,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课文每段介绍了什么?可借助泡泡里面的问题来回答。 2.指生答 3.有什么发现吗? 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能概括该段的大意,这叫做给“关键句”,也叫“中心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生词。同学们上节课学了花钟的生字词,读熟了课文,老师现在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全都记住了。(出示幻灯片1)轻同学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 2.听写生词。 二、精读感悟 学习表达 1.同桌合作你读我找,看看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这么美妙的、神奇的花钟的? 2.出示并欣赏课文中出现的花的图片,说出花的名称。 3.这些花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你读我写(老师在黑板贴钟的演示图,学生边读课文,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相应的位置写花名,而且字的色调与花的特点相符。) 4.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1)读读课文中写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句子。 (2)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5.品味写花开放的句式。同学们,请看这两段话,都是描写花开放的,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想想,你更喜欢哪一自然段的写法?为什么?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把欣赏花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花朵进行品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利于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花开放的美丽。】 6.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品读每一朵花的开放的特点。这么多美丽的花朵,你想做哪一朵花?请你读给同学们听吧。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品读各种美丽的花的开放之后,学以致用,把其它两种花的开放描述得更美。】 结合课后小练笔练习表达,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所学所得运用在书写中,深入了解不同表达的效果。】 三、小练笔 仿照课文句子,写一写你喜欢的花 (牡丹花、蝴蝶兰、向日葵) 三、继续追问,了解原因 1.为什么在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请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 2.哦,原来原因是这样,我不相信,你能举个例子吗? 3.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除了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之外,还与什么有关? 4.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花的开放是与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四、深入探究 留心观察 同学们,植物学家为什么能设计出花钟来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花的奇妙应用,以及知道在生活中要学会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还有很多花正在开放呢!只要我们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脑袋去思想,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那些花会开得更灿烂。 六、作业。 1.完成随堂辅导。 2.背诵第1段。 板书设计: 13花钟 现象: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原因:温度、湿度、光照 昆虫活动的时间 应用:花钟(留心观察 用心思考)
第14 课 蜜蜂
教学目标: 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 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4.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搜集蜜蜂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袋,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 、尽管、尽力、陌生、准确无误、闷热、纳闷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 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四、书写汉字 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蜜”和“蜜”:无论蜜蜂还是蜂蜜都和昆虫有关,不要写成“密”。 “辨”和“辩”:用手分辨就是“辨”,言语辩论就是“辩”。 “检”和“捡”:用木尺比着检查就是“检”,动手捡起就是“捡”。 2.笔顺讲解 “试”的第四笔是横;“阻”和“陌”的双耳旁是两笔写成的。 3.小组合作 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 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听说) 3.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4.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特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 “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品读课文 深入探究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2-5自然段,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 做记号 叫女儿等 走两里多路 放飞蜜蜂) 【设计意图: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通过同桌互说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训练提高的机会。】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1)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2)“那二十只左右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这两句话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准确的表达)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8.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法布尔的严谨) 四、联系前文 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 (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 (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智的启迪。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五、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 善于思考 做试验 认真严谨 得出结论
第15课*小虾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正确读“一口缸、空隙、掀开、背上、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 3.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4.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2.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联系前文 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刚刚学过一篇写鸟的文章《翠鸟》,它的作者是菁(jīng)莽(mǎng)。 作者简介: 菁莽,本名陈益清 笔名菁莽,男,1936年生,广东揭西人。文学创作有儿童文学、散文、诗词等多篇入选发表。散文《我看见了鲤鱼跳龙门》、《翠鸟》等先后入编小学教材。 3.菁莽写的翠鸟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但擅长写鸟,也擅长写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去看看他笔下的小虾。(板书课题:小虾)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为我们出示了相关要求,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这就是本课对我们的要求,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遍 (1)朗读课文。 (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3)把课文中细致生动的语句抄下来。 有了目标,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就让我们用自己发现美的眼睛,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大脑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作家笔下的小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想要读好课文,得先扫除拦路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都认识了吗? 2.出示:一口缸、空隙、掀开、背上、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 (1)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生读: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应该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3)齐读 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你还认识它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们先来看其中的第三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看看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一: 生1:这是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生2:你在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段的意思,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 我们在学习《花种》一课时学习了关键句,这一段有吗?) 预设二: 你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是怎么找的这么快呢?(能够学以致用,你真棒!) “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 作者是怎么写出小虾的自在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把表现小虾自在的句子用“ ”画出来。 “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确实很自在。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这样的小虾吗?下面就让我们也到水中自在地游一游吧!(出示海底图片并配冒泡泡的声音)不过去水里可有个规矩,就是老师说什么动作你就做什么,说停你就停,不然水里会有危险的,好吗?) 5.多么悠闲,多么自在的小虾啊,这时 要是有人用小竹枝去动你你会怎么样? (蹦、生气、) 你生气时是什么样子? “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样子还挺可怕的,可我从你的语气中没听出生气了啊!你的脾气不大。 再找个脾气更大的小虾。 预设一:你也挺温柔,小虾的脾气都是这么温柔吗?他们搏斗起来会怎么样? (蹦出水面,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这么厉害的小虾生气了,谁再来读它的样子。 预设二:看样子是真生气了,听出了你的愤怒。如果这时碰见闲游的同伴说不定要打起来。 我这只虾也生气了,可我生气的样子和你们有点不同,你来听一听哪不同? 师:脚末端那副钳子张着,胡须也翘着,连眼珠子也突着。 指生答,原文是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师板书) 除了文字不同,这两种生气的样子还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一:生能答出来,动的和静的。(师板书:动)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体会两种样子的不同。 预设二:生答不上来。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体会两种样子的不同。 指生答(师板书:动) 请同学们看黑板,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是写什么的?(板书:钳子、胡须、眼珠子)这些都是小虾的细节。作者通过描写观察到的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将小虾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叫“细致生动”的描写。 三、默读课文 重点品悟 1.其实文章中这样细致生动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用“~~~”画出认为作者描写细致生动的句子,读这个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记录在句子旁边。 小组汇报交流 “夏天,积了大半缸雨水,从葡萄架的空隙下漏下的阳光,撒落在水面上,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 这样的画面美吗?/多美的画面啊/美美地再读一遍。 “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四、总结升华 体会情感 我们通过品味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看到了那一只只可爱的小虾,作者之所以能观察得这么细致根本原因是什么?(喜爱) 师总结:是啊,这是由于这份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才使得作者能如此细致生动地描写小虾,才能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篇好文章。 喜欢虾的不止作者一个,我国还有一位老人不但喜欢虾,而且以画虾闻名,他就是齐白石老人。老人一生画虾无数,但每幅都不同。为什么能画出虾的这么多样子,还画的惟妙惟肖呢?(细心观察) 所以,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我们也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成就。 五、作业布置 把课文中细致生动的语句抄在笔记本上。 观察熟悉的小动物,并进行细致生动地描写。 板书设计:
15小虾 钳子:一张一张 自在 胡须:一翘一翘 细致生动 眼珠:一突一突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教学目标: 1.借助图表回忆做实验的情景,将图表填写完整。 2.能够流畅地介绍自己做实验的情景。 3.把实验经过写清楚,并能细致生动地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 4.适当加入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有趣发现等。 教学重难点: 1.把实验经过写清楚,并能细致生动地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 2.适当加入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有趣发现等。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一只烧杯、一杯清水、一只生鸡蛋、一盘盐、一把汤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世界上什么最神奇?科学的力量最神奇。科学,能让太阳为人类烧水、煮饭,能让机器人代替潜水员到海底探险。科学,能让远隔重洋的亲人面对面地对话……科学能够改变世界,科学能够创造未来。今天,我们做一个科学小实验。 【设计意图:虽然是小实验,但开头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许因为此次实验学生热爱了科学。】 二、培育思维 1.实验开始前,你想说什么? 2.做这个小实验,需要准备哪些器材?谁能说一说,请用上数量词。 【设计意图:练习了数量词的用法,让学生养成规范用词的好习惯。】 3.首先先看老师做,然后再分组做。你做的时候注意观察、思考。因为做完实验后还要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比赛内容是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实验的?做实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板书:做、看、想) 【设计意图:先明确要求,就是明确了目的,再进行实验,有的放矢。】 实验1:老师把鸡蛋轻轻放入清水中。学生接着做此项实验。 学生先在小组内练说,练说约三分钟后再出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选择运用所给的词语和句子再次进行练说,最后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老师仍然在表格内评分。 提供的词语: 描写观众的词语: 目不转睛 欢呼雀跃 议论纷纷 争先恐后 一眨不眨 伸长脖子 描写鸡蛋鸡蛋变化的词语: 晃晃悠悠 摇摇摆摆 慢吞吞 描写鸡蛋鸡蛋变化的句子: 鸡蛋像个潜水员慢慢沉入水底。 鸡蛋像喝醉了酒似的,晃晃悠悠地往下坠,不一会儿就沉到杯底“睡大觉”,一动不动了。 鸡蛋晃了晃身子,又懒洋洋地倒了下去。 (学生在小组内练说三分钟后再出示优美词语、句子,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限制学生的思维。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之后,语言丰富了,心中也有了自信,这样进行比赛也是对学生小组学习结果的展示,同时老师要提升。 另外,分开实验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实验过程放大,是在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只要认真观察就有发现。) 实验2:在水中放入盐慢慢搅动,观察发生的情况。(过程同上) 描写观众的词语: 疑惑不解 手舞足蹈 一眨不眨 伸长脖子 拍手欢呼 描写鸡蛋变化的句子: 鸡蛋仿佛轻了许多,从杯底里浮了起来,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从水里探出了脑袋。 鸡蛋浮了起来,就像潜水员的氧气罐里氧气不足了似的露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鸡蛋像一位跳水运动员一样跳入水中,在清凉的池水里游动几下,眨眼间又浮起来了。 为什么生鸡蛋放在清水里会沉到杯底,而放进有相当浓度的盐水里,却会神奇地浮上来呢?(清水的浮力小,盐水的浮力大。) 二、命题(2分钟) 三、习作(25分钟) 要求: 1.不会写的字先写拼音,等全部写完作文后再查字典写上字。 2.口不出声、头不晃动、笔不停止。 讨论修改: 写清楚实验过程中自己怎么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吗?同时注意其他同学的感受了吗? 五、评议 六、批改(结合语文园地的修改符号) 内容 : 1.格式、卷面、错别字、标点、语病 2.实验过程是否具体 方法: 把好词好句用曲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不明白或好建议当面和作者交流,作者修改。 修改小贴士: 1.实验准备介绍清楚是否遗漏 2.步骤清晰明了,层次分明。 3.实验结果交代清楚,并揭示实验原理。 4.写作中是否加入想象、语言、心理等描写,内容丰富。 5.书写是否认真。 6.有没有用得不合适的词语。 七、反馈: 我的收获是 。 八、小结(1分钟) 师:我们刚才是把做实验的具体过程写了下来,这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经过,这是记叙文。不但要讲清楚,还应把语句说得生动优美。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关键句的作用和如何用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并学会表达。 3.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4.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重难点: 1.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2.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如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写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写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有的则发现了小虾的习性。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二、交流平台 1.关键句的概述 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小虾》中的“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3自然段的大意。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需要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才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 2.练习找关键句 请同学们找出这段话每段的关键句。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三、词句段运用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 你平时有没有观察后的思考?都提出了那些问题? 试着把你观察后的疑问记录下来。 四、修改符号 1.对调符的画法和使用方法:表示前后相邻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移动符号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在想移动到的位置。 删除符号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要删除的内容。 4.将习作时写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同桌互相修改,用上修改符号。 五、日积月累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一首写景诗,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达到背诵默写。
|
|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