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猜谜导入,学习新课,提升能力,小结,作业设计,知识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学习,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从意象入手,找意象,置身诗境,描摹画面。2、诵读诗歌,缘景明情,品味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知人论世,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悲”与“愁”,体会生命之“倔强”。
教法学法:诵读感悟、合作探究、分析点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描写“秋”的诗句。
2、诗歌的前两联描绘出一幅深秋 的画面,后两联触景生情,表达诗人 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郭沫若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猜猜对联中的人是谁?明确:杜甫
2、分享你对杜甫及其诗歌的了解。
二、学习新课:
任务一:自主学习:细品漫吟明诗意诗歌学习贵在“读”,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诗歌。
1、大家各抒己见,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联诗人通过 急风、高天、哀猿等 意象,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映照出诗人 孤独 的情感。
任务二:合作探究:字斟句酌入诗境诗歌之美在于“赏”,请同学们置身诗境,赏析诗歌之美。
1、请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四句中的景色?
明确: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壮阔而萧瑟的秋景图: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翻涌,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2、作者是如何描绘景物的?
明确:
①俯仰结合:在诗人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视野高远阔大;
②动静结合:动有飞鸟回旋,静有秋水清湛,画面生动。
③视听结合:猿猴哀啸,沙洲灰白,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任务三、提升能力:含英咀华品诗人诗歌之意在于“悟”,请同学们缘景明情,品味诗人感时之悲。
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知人论世)
明确:结合诗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家国命运忧愁,但又因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却无能为力的忧国忧民、壮志难酬之情。
2、后两联直接抒情,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十四字含有八“悲”。讨论分析颈联有哪八层悲?
明确:万里:地之远,远离家乡。 悲秋:伤时之凄惨。常: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暮齿也,年暮垂老。 多病:衰疾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无亲朋,独自登台,亲朋离散,形单影只,万分凄凉。登台:高迥处也,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
三、拓展延伸: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谈谈本诗的情景关系?
明确:借景抒情请用这样的句式组织你的语言。通过 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 意象,描写了清秋长江的萧瑟秋景,营造了悲凉忧郁 意境,倾诉了诗人漂泊孤独、悲苦无奈感情。
四、小结:
古人云:诗绘画、诗抒情、诗叙事、诗写人、诗言志。学完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语言精炼概括。
明确:这首诗歌通过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清秋长江的萧瑟的秋景,营造了悲凉忧郁意境,全诗以“悲”为贯穿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这也许是诗人人到暮年时,对待生命的一种姿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
五、作业设计:
1、学校要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咱们班推荐的诗歌是《登高》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第1、4组作业 任务一:说说选择推本诗的理由。第2、6组作业 任务二:给这首诗选择合适的音乐背景。第3、5组作业 任务三:朗诵这首诗之前篇目是诗李白的《行路难》,据此为诗歌写一则60字左右的台词。
2、读诗歌,完成后面习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⑴岸:指江岸边。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创作背景】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
(1).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1分)这是一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1分)(2).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六、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作品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西南地区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55岁,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三年之后他病逝,《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内容研读,拓展探究,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出示学习目标,掌握杜甫生平,朗读诗歌,借“沉郁顿挫”赏析诗歌,深读《杜甫》,比较阅读,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分析意象,体会情感,合作探究,体悟形象,探究归纳,体味悲秋,课堂小结,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