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语段阅读&记叙文&小说
展开新疆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8语段阅读&记叙文&小说
一、 语段阅读(共3小题)
1. (2022•塔城地区)
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资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试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一系列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节目也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大家在议论节目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节目背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材料二】节日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随着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国人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节日的重要角色。而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犹如一条来自远古,经过现在,流向未来的河。由此看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
【材料三】部分文化节目的图标。
1、材料一、材料二都讲到了 ,认为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文化品格。
2、分析材料三的两个图标,写出它们的共同点。(不少于两点)
3、下列对材料三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图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体部分是一个圆形图案,由汉字的基本笔画构成。
②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圆同时也象征着无限,象征着包容、和谐、圆满。
A.①B.②C.①②D.都不对
4、假如《中国成语大会》给你发来了邀请函希望你去参加节目,结合学习和生活,说一说你要在节目中取得好成绩,该养成哪些好习惯?(至少写出两条)
2. (2022•塔城地区)
应对火灾
材料一 我国火警电话号码为“119”。这是为什么呢?原来“119”是汉语“要要救”的谐音。1992年公安部发出通知,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消防宣传日。
材料二 灭火器是一种轻便的灭火工具,可以用于扑灭初期的火灾控制火势。不同种类的灭火器用于扑灭不同物质的火情。
材料三 发生火情,要及时拨打“119”报警。报警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牢记火警电话﹣﹣“119”
②向接警中心准确报出失火地址、着火物、火势大小及着火的范围
③将自己的姓名、电话或手机号码告诉对方,以便联系。
④报警后,立即派人到交叉路口等候消防车,引导消防车迅速赶到火灾现场,及时扑救。
⑤如果火情发生新的变化,要立即告知公安消防队,以便他们及时调整力量进行部署。
注意:不能随意拨打火警电话,更不能假报火警。
材料四 遇到火灾,怎样才能安全逃离呢?学会逃生自救技能,关键刻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逃离危险,保全生命。火场逃生自救72字口诀,你看懂了吗?
火场逃生自救72字口诀
(1)这四份材料围绕着介绍了四方面内容,分别是 、 、 和 。
(2)根据上面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1)小强一家外出旅游,住进宾馆后首先应该做的是 。
A.打听附近哪里有美食
B.观察“紧急出口”“疏散通道”等标志的位置及方向
C.打开电视机,观看节目
2)图书馆里一个书架上的图书着火了,小张选择 灭火最合适。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3)下面的标志中, 表示的是安全出口。
(3)判断下列做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位于商场七层的电影院着火了,观众赶紧乘坐电梯下楼。 (判断对错)
2)不同种类的灭火器,适用于扑灭不同物质的火情。 (判断对错)
3. (2022•克拉玛依)
中小学生该不该拥有手机
材料一: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成为普及的通讯工具,以至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手机可以方便与亲人和朋友的沟通,可以练习英语听力,在学习疲惫之时,还可以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玩一下游戏。但是它也会干扰老师的教学,影响同学的休息,在考试时变成作弊的利器,甚至成了同学间相互攀比炫耀的资本和早恋的催化剂。因此,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众说纷纭。
材料二:使用手机的好处。1.方便与家人联系。有一部分学生使用手机的理由是为了及时方便地与家人联系。2.方便与他人沟通。手机是维系友情、亲情的纽带之一,是增加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尤其是手机中的短信,其沟通的效率高于书信、通话等方式,这也是手机短信更为流行的原因。3.充分与外界沟通。手机功能的多样化,除了用来通话外,还可以接收许多资讯,使得直接经验并不丰富的中小学生可以接收到许多不用亲身经历也能知晓的信息。
(1)材料一中,对于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分析,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可以让中小学生方便与亲人和朋友的沟通
B.手机可以让中小学生方便练习英语听力,学习疲惫时放松一下自己
C.手机让中小学生学会了考试作弊
D.手机甚至成了中小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炫耀的资本和早恋的催化剂
(2)下列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众说纷纭
B.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逐渐普及,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
C.手机的功能多样化
D.手机是维系友情、亲情的纽带之一,是增加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
(3)你赞同中小学生拥有手机吗?为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4)如果妈妈不让你用手机,认为手机就是用来娱乐的,你会怎么劝说妈妈呢?
二、 记叙文(共6小题)
4. (2022•天山区)现代文阅读。
一碗牛肉面
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父亲是盲人:一张布满着重重皱纹的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前方。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那男孩看上去才二十来岁,衣着朴素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求学的学生。男孩把老人搀扶到一张离我的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爸您先坐着,我去交钱。”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着。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我诧异地看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指着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要一碗,另一碗要葱油面。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就恍然大悟。我会意地冲他笑了,开出了票。他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
厨房很快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爸,面来了,小心烫着。”
老人却并不急着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片牛肉就连忙地把牛肉往儿子的碗里夹。“快吃,你多吃点。”老人慈祥地说,一双眼睛虽然无神,但脸上的皱纹却布满温和的笑意。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 地接受了父亲夹的肉片,然后再 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的碗中。
“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肉。”老人感叹着。一旁的我不由一阵汗颜,那只是几片薄如蝉翼的肉片啊。
①做儿子的这时趁机接话:“爸,您快吃吧,我的碗都装不了。”
“好,好,你也快吃。”老人终于夹起一片肉片,放进嘴里慢慢嚼起来。儿子微微一笑,这才大口吞咽他碗里的面。
姨妈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的身边,静静地凝望着这对父子。这时厨房的小张端来了一盘干切牛肉,她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姨妈,姨妈努嘴示意,让把盘子送到那对父子的桌子上。男孩抬头环视了一下,见自己这一桌并无其他顾客,忙轻声提醒:“你放错了吧?我们没要牛肉。”
②姨妈微笑着走了过去:“没错,今天是我们开业年庆,牛肉是我们赠送的。”
一听这话,我左顾右盼了一下,怕引起其他顾客的不满,更怕男孩疑心。好在大家似乎都没注意到这一幕。男孩也只是笑笑,不再提问。他又夹了几片牛肉放入父亲的碗中,然后把剩下的装入了一个塑料袋中。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他们吃完,然后再目送着他们出门。
小张去收碗时,忽然轻声地叫起来。原来那男孩的碗下,还压着几张纸币,一共是六块钱,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一时间,我和姨妈都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声的气息静静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1)选择准确的词语,把它的序号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A.悄无声息
B.周而复始
C.默不作声
(2)第一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3)文中有几处写到男孩出乎意料的举动,请在原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处。
(4)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第2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我”悟到了什么。
(5)文中几个人都说了假话,谈谈你的理解。第①处儿子对父亲说假话是因为 ,第②处店主也对顾客说假话是因为 。
(6)认真读一读文章最后一句话,试着以姨妈的口吻说说她当时的心理感受。
5. (2022•头屯河区)
转变
①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杉出门的 可是 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 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杉对我说 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衫了 的悲苦神情 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与痛楚。当我出现在那间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上来与我握手。两只左手紧紧相握的瞬间,我俩都忍不住看着对方的衣衫大笑起来——因为,朋友居然穿了一件短袖汗衫。
②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倒退两年,我还真的特别需要你这样做,但现在不同了……不瞒你说,刚出事的那阵子,我以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接受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担担地写字,刮胡子的时候把脸刮得鲜血淋漓,上厕所都十分不方便……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后来,我就劝自己:别想那只手了,行不?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双目失明以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60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这时候,他说。“噢,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呀。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慢慢地,我平静下来。我开始穿着短袖汗杉出门,坦然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我终于明白,我其实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它远比我想象的那条命耐磨得多……
③那一天,我倒空了自己的钱袋。我跟自己说:多选取一些书吧,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魂之钙。
(1)给下面画横线的字填上正确的读音。
酷暑
瞬间
耐磨
咀嚼
(2)给下列词语写上近义词。
凉爽
忍受
(3)在第一段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第②段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5)刚出事故时,我的朋友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6)我的朋友对待人生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7)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灵魂之钙”的含义是什么?我受到了什么启示?
6. (2022•克拉玛依)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请给上述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2)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让你想起了哪些形容英雄人物品质的成语?请写出三个。
(3)用“____”划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外貌描写对刻画李大钊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4)读文中划“”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句中表示“看”的词语是 ,表示该意思的词语还有 、 、 。
②“一种伟大的力量”在文中指
③父亲的神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5)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结合本段文字,对父亲的这句话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父亲的话是对“我”的赞许。
B.父亲的话是对家人的关爱。
C.父亲希望“我们”能勇敢地活下去。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7. (2022•克拉玛依)
永远的歌声
走出山乡、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画,贴在记忆迷离的墙壁上,好些地方都淡得看不出线条和色彩来了,而童年的一些歌却如那山间淙淙的小溪,清亮亮地流淌着,至今仍响在我的耳边……
当军医的父亲随大军南下了,把母亲和我们姐弟从小城送到山乡的老家。于是,我便成了山乡小学的一名学生。
那是什么样的小学呀,一座荒凉破旧的庙宇,请走了那些笑嘻嘻(xī)的和龇(zī)牙咧(liě)嘴的泥菩(pú)萨,挤满了我们这些拖鼻涕(tì)的、剃光头的、头上扎根小辫儿的大大小小的农村小孩儿。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剪着短头发,又年轻,又漂亮。她用好听的噪音教我们唱“小放牛”:“天上的桃树什么人来栽,地下的运河什么人来开?——天上的桃树王母娘娘栽,地下的运河劳动人民开。”她还教我们唱劝人识字的小歌剧……
村头村尾到处响着我们的歌声。为此,我还和姐姐争论过,到底是我们老师有知识,还是村长、区长有知识;到底是区剧团来的人唱得好听,还是我们老师唱得好听。
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
不知为什么,老师嗓子突然嘶哑了,不但唱不出好听的歌儿来了,还咳嗽,一声接一声。
放学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jiè)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们背着书包在东河边聚齐了,除了我和二牛,还有二兰和石花。我们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往山里走。在山阴处溪边一块潮湿的地上,我们挖到了好几棵烟袋锅花;而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她说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让我们抓。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我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草药,拎(līn)着小鱼往回走,迎面碰上来找我们的大人、老师和同学。大人们一见我们,便挥舞着镰(lián)刀、棍子,吆喝着冲过来,真把我们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才知道,原来一只老狼跟在我们身后很久了,而傻乎乎的我们竟然毫无所知。
在大人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了草药和小鱼。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脸上……
走出童年真的很久很久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姓什么我都忘了,唯有她那歌声像清澈的小溪,一直滋润着我童年的梦。
迎着徐徐吹来的晚风,我又哼起“天上的桃树……”于是,走来了我的童年,走来了我童年的老师,还有二牛、二兰和石花……
(1)请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师具体“好”在哪里,“我”夸老师好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3)放学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这句话体现出二牛怎样的心理和品质,请联系字词做具体分析。
(4)文章着重写了哪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详写?
(5)文章为什么用《永远的歌声》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 (2021•铁门关市)课外阅读。
人生无乞丐
朋友从外地办事回来,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天正是中午,又下小雨,车厢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车子行驶至一个小站时,上来了两位一老一小惹人注目的乘客。从近似的容貌很容易看得出,他们两人是父子,而且都是残疾人。中年男子双目失明,而那大约八九岁的男孩则是一只眼紧闭着,只有另一只眼能微微睁开些,小男孩牵引着他父亲,一步一步地摸索上车来,进而走到车厢中央。
当车子缓缓前行时,小男孩的声音也随之响起:“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你们好,我叫王小明。我现在唱几首歌给大家听。”
这时候,音质很一般的电子琴声响了起来,小男孩自弹自唱,孩子的歌声有天然童音的甜美。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一头,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他开始“行乞”了。他没有托着盘子,也没有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轻轻地走到你身旁,叫声“叔叔阿姨”什么的,然后默默地站立着。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但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把头转向另一侧……
当男孩空着小手走到车厢尾时,坐在我身旁的一位中年妇女很气恼地尖声大叫起来:“怎么搞的,这么多的乞丐,连车上都有?”
顿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他俩的身上。没想到,小男孩小小的脸上竟显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他声音不大不小不紧也不慢地说:“阿姨,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
霎时间,所有冷漠的目光都变得生动起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片刻,车厢里掌声连成一片。
说到这儿,朋友的声音变得很低沉:“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小男孩却已经不屈地承受生命,他怎么可能是乞丐呢?”
那一刻,我的眼睛亦漂浮一层雾水。有一天,我路过广场,一阵悠扬的琴声飘来,是一位少年在拉二胡。我一眼就看出,他就是朋友提过的那个卖唱的小男孩。当我把微薄的人民币以完全没有施舍者的心态郑重地放在小男孩的手心时,我相信它同时还伴随着一个沉甸甸的信念——人生无乞丐。
(1)判断正误,对的在横线上打“√”,错误的打“×”。
①“惹人注目”这个词中的“惹”是引起的意思。
②“冷峻”和“寒冷”中的“冷”都是“温度低”的意思。
③“盛情难却”和“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小男孩却已经不屈地承受生命”中的“却”都是转折的意思。
(2)“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中的“他的意思”是指
A.他要给大家弹电子琴。
B.他开始向大家“行乞”。
C.他还要继续给大家唱歌。
D.他要给大家拉一曲二胡。
(3)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中的“我”分别指的是谁?
①朋友从外地办事回来,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②阿姨,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
③坐在我身旁的一位中年妇女很气恼地尖声大叫起来。
(4)小男孩是怎样“行乞”的?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什么?请你用上“虽然……但是……”或者“即使……也……”等词语来回答。
(5)说一说“那一刻,我的眼睛亦漂浮一层雾水”中“一层雾水”有什么不平常的意义。
(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9. (2021•新疆)阅读理解。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
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三十年代初,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我真有点受宠若惊。直到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和蔼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kēng qiāng)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我们的第二次见面,距第一次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提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
还有一件小事,有一天,我去理发,猛然瞥(piē)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xuān)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虽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节选自《季羡林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2)细读文本,完成练习。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被称为“北京土地”?
②全文表达出对老舍先生 、 、 的思想感情。(填恰当的词语)
(3)体会表达,完成练习。
①关于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羡林老先生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②读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
(4)老舍先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文笔生动、幽默,极具北京地方色彩。他的作品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色呢?请从文中找出理由。
三、 小说(共1小题)
10. (2020•乌鲁木齐)
葵花田
曹文轩
太阳还未升起,爸爸就悄悄地起了床,拿了画夹,带上写生用的一切用物,循着已散发了一夜现在依然还在散发的葵花香味,渡过大河,去了大麦地。
爸爸穿过大麦地村,又穿过一片芦苇,忽地看到了一片葵花田。这片葵花田之大,出乎意料。爸爸见过无数的葵花田,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葵花田。当他登临高处,俯视这片似乎一望无际的葵花田时,他感到了一种震撼。
太阳正在升起,半轮红日,从地平线上犹如一朵硕大的金红色蘑菇,正在破土而出。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植物,一根笔直的有棱角的长茎,支起一个圆圆的花盘,那花盘微微下垂或微微上扬,竟如人的笑脸。爸爸从未见过如此高又如此粗的杆儿,也从未见过如此大又如此富有韧性的花盘。它们一只只竟有脸盆大小。
这是葵花的森林。这森林经过一夜的清露,在阳光还未普照大地之前,一株株都显得湿漉漉的。心形的叶子与低垂的花盘,垂挂着晶莹的露珠,使这一株株葵花显得都十分的贵重。
太阳在不停地升起。天底下,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它将它的面孔,永远地朝着神圣的太阳。它们是太阳的孩子。整整一天时间里,它们都会将面孔毫不分心地朝着太阳,然后跟着太阳的移动,而令人察觉不出地移动。在一大片寂静中,它们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了极致。
爸爸一直在凝神观察着。他看到,随着太阳的升起,葵花低垂的脑袋,正在苏醒,并一点儿一点儿地抬起来。是全体。
太阳飘上了天空。葵花扬起了面孔。那些花瓣,刚才还软沓(tà)沓的,得了阳光的精气,一会儿工夫,一瓣一瓣地舒展开来,颜色似乎还艳丽了一些。
爸爸看着这一张张面孔,心里涌起了一种感动。
太阳像一只金色的轮子。阳光哗啦啦泻向了葵花田,那葵花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天上有轮大太阳,地上有无数的小太阳——一圈飘动着花瓣的小太阳。这大太阳与小太阳一俯一仰虽是无声,但却是情意深长。那葵花,一副天真、一副稚气,又是一副固执、坚贞不二的样子。
爸爸真是由衷地喜欢葵花。
(选自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有删减)
(1)这篇短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请在文中找到依据,并写在下面。
、 、 、
(2)作者主要是从 和 这两个方面来写葵花的。
A.颜色
B.形状
C.品性
(3)在这一天里,爸爸的心情发生着变化。开始是 ,接着是 ,最后是 (填序号)
A.震撼
B.激动
C.感动
D.兴奋
E.喜欢
(4)请结合上下文,抓住加点词语,谈谈对“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 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这句话的理解。
(5)“那花盘微微下垂或者微微上扬,竟如人的笑颜。“这句话将 与 结合起来,写出了葵花的特点。(填序号)
A.观察
B.想象
C.联想
(6)文中爸爸是去写生,但写爸爸画画的文字却很少。全文用大段的文字在写葵花,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这篇短文选自《青铜葵花》,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小姑娘名叫“葵花”。请结合本文谈谈爸爸为什么要给小女孩起名叫“葵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 语段阅读(共3小题)
1. (2022•塔城地区)
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资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试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一系列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节目也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大家在议论节目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节目背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材料二】节日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随着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国人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节日的重要角色。而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犹如一条来自远古,经过现在,流向未来的河。由此看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
【材料三】部分文化节目的图标。
1、材料一、材料二都讲到了 中华传统文化 ,认为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文化品格。
2、分析材料三的两个图标,写出它们的共同点。(不少于两点)
3、下列对材料三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图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C
①主体部分是一个圆形图案,由汉字的基本笔画构成。
②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圆同时也象征着无限,象征着包容、和谐、圆满。
A.①B.②C.①②D.都不对
4、假如《中国成语大会》给你发来了邀请函希望你去参加节目,结合学习和生活,说一说你要在节目中取得好成绩,该养成哪些好习惯?(至少写出两条)
【解答】1、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一、材料二都讲到了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文化品格。
2、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阅读材料三可知,材料三的两个图标的共同点是:图标中都有文化节目的标题;图标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3、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阅读材料三可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图标》整体是一个圆形图案,圆的内部是常用的偏旁和部首。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圆同时也象征着无限,象征着包容、和谐、圆满。图标中的文字笔画还预示着中国汉字几千年来的造字变化和传承。故①②表述正确。
4、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即可。示例:①平时多看书,多阅读,多积累成语。②要具备良好的心态。
故答案为:
1、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2、①图标中都有文化节目的标题;②图标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3、C;
4、①平时多看书,多阅读,多积累成语。②要具备良好的心态。
2. (2022•塔城地区)
应对火灾
材料一 我国火警电话号码为“119”。这是为什么呢?原来“119”是汉语“要要救”的谐音。1992年公安部发出通知,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消防宣传日。
材料二 灭火器是一种轻便的灭火工具,可以用于扑灭初期的火灾控制火势。不同种类的灭火器用于扑灭不同物质的火情。
材料三 发生火情,要及时拨打“119”报警。报警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牢记火警电话﹣﹣“119”
②向接警中心准确报出失火地址、着火物、火势大小及着火的范围
③将自己的姓名、电话或手机号码告诉对方,以便联系。
④报警后,立即派人到交叉路口等候消防车,引导消防车迅速赶到火灾现场,及时扑救。
⑤如果火情发生新的变化,要立即告知公安消防队,以便他们及时调整力量进行部署。
注意:不能随意拨打火警电话,更不能假报火警。
材料四 遇到火灾,怎样才能安全逃离呢?学会逃生自救技能,关键刻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逃离危险,保全生命。火场逃生自救72字口诀,你看懂了吗?
火场逃生自救72字口诀
(1)这四份材料围绕着介绍了四方面内容,分别是 火警电话号码 、 灭火器的种类 、 报警时的注意事项 和 火场逃生自救72字口诀 。
(2)根据上面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1)小强一家外出旅游,住进宾馆后首先应该做的是 B 。
A.打听附近哪里有美食
B.观察“紧急出口”“疏散通道”等标志的位置及方向
C.打开电视机,观看节目
2)图书馆里一个书架上的图书着火了,小张选择 A 灭火最合适。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3)下面的标志中, B 表示的是安全出口。
(3)判断下列做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位于商场七层的电影院着火了,观众赶紧乘坐电梯下楼。 × (判断对错)
2)不同种类的灭火器,适用于扑灭不同物质的火情。 √ (判断对错)
【解答】1.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材料可知,这四份材料围绕着介绍了四方面内容,分别是火警电话号码、灭火器的种类、报警时的注意事项和火场逃生自救72字口诀。
2.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1)小强一家外出旅游,住进宾馆后首先应该做的是观察“紧急出口”“疏散通道”等标志的位置及方向。(2)图书馆里一个书架上的图书着火了,小张选择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最合适。(3)阅读材料可知,B项表示的是安全出口。
3.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1)位于商场七层的电影院着火了,观众不应该乘坐电梯下楼。故表述错误。(2)不同种类的灭火器,适用于扑灭不同物质的火情。故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1.火警电话号码 灭火器的种类 报警时的注意事项 火场逃生自救72字口诀;
2.(1)B;(2)A;
3.(1)×(2)√。
3. (2022•克拉玛依)
中小学生该不该拥有手机
材料一: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成为普及的通讯工具,以至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手机可以方便与亲人和朋友的沟通,可以练习英语听力,在学习疲惫之时,还可以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玩一下游戏。但是它也会干扰老师的教学,影响同学的休息,在考试时变成作弊的利器,甚至成了同学间相互攀比炫耀的资本和早恋的催化剂。因此,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众说纷纭。
材料二:使用手机的好处。1.方便与家人联系。有一部分学生使用手机的理由是为了及时方便地与家人联系。2.方便与他人沟通。手机是维系友情、亲情的纽带之一,是增加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尤其是手机中的短信,其沟通的效率高于书信、通话等方式,这也是手机短信更为流行的原因。3.充分与外界沟通。手机功能的多样化,除了用来通话外,还可以接收许多资讯,使得直接经验并不丰富的中小学生可以接收到许多不用亲身经历也能知晓的信息。
(1)材料一中,对于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分析,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手机可以让中小学生方便与亲人和朋友的沟通
B.手机可以让中小学生方便练习英语听力,学习疲惫时放松一下自己
C.手机让中小学生学会了考试作弊
D.手机甚至成了中小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炫耀的资本和早恋的催化剂
(2)下列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众说纷纭
B.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逐渐普及,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
C.手机的功能多样化
D.手机是维系友情、亲情的纽带之一,是增加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
(3)你赞同中小学生拥有手机吗?为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我不赞同中小学生拥有手机。①中小学生自制能力薄弱,用手机来娱乐的可能性比用手机来学习的可能性大。②中小学生身体还未发育成熟,长时间看手机对眼晴不好,容易诱发近视。
(4)如果妈妈不让你用手机,认为手机就是用来娱乐的,你会怎么劝说妈妈呢? 妈妈,我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现在许多作业都要借助手机才能完成,比如听英语听力、查询资料等。我保证我会合理利用手机,不用手机玩游戏,您就让我用手机吧。
【解答】(1)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手机可以方便与亲人和朋友的沟通,可以练习英语听力,在学习疲惫之时,还可以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可知,A、B、D表述正确。阅读句子“但是它也会干扰老师的教学,影响同学的休息,在考试时变成作弊的利器”可知,C表述错误。
(2)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材料可知,A、C、D表述正确。阅读句子“手机已成为普及的通讯工具,以至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可知,B表述错误。
(3)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即可。示例:我不赞同中小学生拥有手机。①中小学生自制能力薄弱,用手机来娱乐的可能性比用手机来学习的可能性大。②中小学生身体还未发育成熟,长时间看手机对眼晴不好,容易诱发近视。
(4)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即可。示例:妈妈,我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现在许多作业都要借助手机才能完成,比如听英语听力、查询资料等。我保证我会合理利用手机,不用手机玩游戏,您就让我用手机吧。
故答案为:
(1)C;
(2)B;
(3)我不赞同中小学生拥有手机。①中小学生自制能力薄弱,用手机来娱乐的可能性比用手机来学习的可能性大。②中小学生身体还未发育成熟,长时间看手机对眼晴不好,容易诱发近视。
(4)妈妈,我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现在许多作业都要借助手机才能完成,比如听英语听力、查询资料等。我保证我会合理利用手机,不用手机玩游戏,您就让我用手机吧。
二、 记叙文(共6小题)
4. (2022•天山区)现代文阅读。
一碗牛肉面
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父亲是盲人:一张布满着重重皱纹的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前方。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那男孩看上去才二十来岁,衣着朴素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求学的学生。男孩把老人搀扶到一张离我的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爸您先坐着,我去交钱。”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着。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我诧异地看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指着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要一碗,另一碗要葱油面。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就恍然大悟。我会意地冲他笑了,开出了票。他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
厨房很快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爸,面来了,小心烫着。”
老人却并不急着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片牛肉就连忙地把牛肉往儿子的碗里夹。“快吃,你多吃点。”老人慈祥地说,一双眼睛虽然无神,但脸上的皱纹却布满温和的笑意。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 C 地接受了父亲夹的肉片,然后再 A 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的碗中。
“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肉。”老人感叹着。一旁的我不由一阵汗颜,那只是几片薄如蝉翼的肉片啊。
①做儿子的这时趁机接话:“爸,您快吃吧,我的碗都装不了。”
“好,好,你也快吃。”老人终于夹起一片肉片,放进嘴里慢慢嚼起来。儿子微微一笑,这才大口吞咽他碗里的面。
姨妈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的身边,静静地凝望着这对父子。这时厨房的小张端来了一盘干切牛肉,她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姨妈,姨妈努嘴示意,让把盘子送到那对父子的桌子上。男孩抬头环视了一下,见自己这一桌并无其他顾客,忙轻声提醒:“你放错了吧?我们没要牛肉。”
②姨妈微笑着走了过去:“没错,今天是我们开业年庆,牛肉是我们赠送的。”
一听这话,我左顾右盼了一下,怕引起其他顾客的不满,更怕男孩疑心。好在大家似乎都没注意到这一幕。男孩也只是笑笑,不再提问。他又夹了几片牛肉放入父亲的碗中,然后把剩下的装入了一个塑料袋中。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他们吃完,然后再目送着他们出门。
小张去收碗时,忽然轻声地叫起来。原来那男孩的碗下,还压着几张纸币,一共是六块钱,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一时间,我和姨妈都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声的气息静静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1)选择准确的词语,把它的序号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A.悄无声息
B.周而复始
C.默不作声
(2)第一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解释说明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余意未尽 。
(3)文中有几处写到男孩出乎意料的举动,请在原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处。
(4)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第2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我”悟到了什么。
“我”悟到了:男孩大声叫“两碗牛肉面”是为了让父亲听到,而实际上由于经济拮据,自己吃葱油面,又不愿让父亲知道。
(5)文中几个人都说了假话,谈谈你的理解。第①处儿子对父亲说假话是因为 想让父亲多吃牛肉 ,第②处店主也对顾客说假话是因为 被这对父子的温情感动了,想多给他们一些牛肉,又怕他们不接受 。
(6)认真读一读文章最后一句话,试着以姨妈的口吻说说她当时的心理感受。
这孩子,真是个好孩子!人穷志不短,长大以后肯定有出息!
【解答】(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A.“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也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B.“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C.“默不作声”,默:不说话,沉默。不说话、不出声,保持沉默。综上所述,第一处填“默不作声”,表示男孩没有拒绝父亲给自己夹肉片;第二处填“悄无声息”,表示男孩在父亲不知道的情况下把肉片夹回父亲碗中。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理解。第①段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了“一对特别的客人”指的是“父子俩”。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语意未尽,表示我和姨妈当时的感受难以言表。
(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注意题设的关键词是“出人意料”。①“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着。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出乎意料:要了两碗牛肉面,开票时,又朝我摇摇手。②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默不作声地接受了父亲夹的肉片,然后再悄无声息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的碗中。出乎意料:不阻止父亲的行为,然后再悄无声息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的碗中。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第①~②自然段,父亲的眼睛是看不见的,再从他们的神态、衣着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经济拮据,男孩大声叫“两碗牛肉面”是为了让父亲听到,而实际上由于经济拮据,自己吃葱油面,又不愿让父亲知道。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能力。男孩撒的谎,要从原文中来分析概括,第一个是要了两碗牛肉面,其实他自己吃的是葱油面;男孩大声叫“两碗牛肉面”是为了让父亲听到,而实际上由于经济拮据,自己吃葱油面,又不愿让父亲知道。第二个是他说自己的碗装不下了,但其实他的碗里没有牛肉。因为他想让父亲多吃牛肉。(两处选择一处即可。)姨妈撒的谎就是说干切牛肉是店里做活动送的。因为姨妈被这对父子的温情感动了,想多给他们一些牛肉,又怕他们不接受。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姨妈全程关注了这对父子,被这对父子的温情感动,感受到了男孩是个好孩子;再到男孩没有因为经济拮据而接受别人的施舍,再姨妈看来,这个男孩人穷志不短,长大肯定会有出息。据此作答,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1)C A;
(2)解释说明 余意未尽;
(3)“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着。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默不作声地接受了父亲夹的肉片,然后再悄无声息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的碗中。
(4)“我”悟到了:男孩大声叫“两碗牛肉面”是为了让父亲听到,而实际上由于经济拮据,自己吃葱油面,又不愿让父亲知道。
(5)想让父亲多吃牛肉 被这对父子的温情感动了,想多给他们一些牛肉,又怕他们不接受;
(6)这孩子,真是个好孩子!人穷志不短,长大以后肯定有出息!
5. (2022•头屯河区)
转变
①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杉出门的 。 可是 , 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 —— 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杉对我说 :“ 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衫了 。” 的悲苦神情 , 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与痛楚。当我出现在那间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上来与我握手。两只左手紧紧相握的瞬间,我俩都忍不住看着对方的衣衫大笑起来——因为,朋友居然穿了一件短袖汗衫。
②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倒退两年,我还真的特别需要你这样做,但现在不同了……不瞒你说,刚出事的那阵子,我以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接受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担担地写字,刮胡子的时候把脸刮得鲜血淋漓,上厕所都十分不方便……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后来,我就劝自己:别想那只手了,行不?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双目失明以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60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这时候,他说。“噢,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呀。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慢慢地,我平静下来。我开始穿着短袖汗杉出门,坦然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我终于明白,我其实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它远比我想象的那条命耐磨得多……
③那一天,我倒空了自己的钱袋。我跟自己说:多选取一些书吧,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魂之钙。
(1)给下面画横线的字填上正确的读音。
酷暑 shǔ
瞬间 shùn
耐磨 mó
咀嚼 jué
(2)给下列词语写上近义词。
凉爽 凉快
忍受 忍耐
(3)在第一段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第②段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作者在去见朋友时,怕触痛朋友的心理创伤(失去右手),而选择在炎炎夏日穿了件长袖衫。
(5)刚出事故时,我的朋友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刚出事故时,我的朋友是逃避、颓废地面对人生的。
(6)我的朋友对待人生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是古人的思想和达克顿的人生态度让朋友认识到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
(7)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灵魂之钙”的含义是什么?我受到了什么启示?
朋友从最初失去右手时的沮丧,到现在的豁达,心理上已经跨越了很大的一步。书屋是朋友开的,“我”可以从中看到朋友对生命的一种韧性,书中隐含了朋友的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在这句话中说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魂之钙。人的一生或许会经历很多磨难,有大有小,但都是生活在考验我们,即使身受挫折,也应学会坦然面对生活,笑着迎接磨难与考验。
【解答】(1)考查了字音。“酷暑”的“暑”读音是“shǔ”。“瞬间”的“瞬”读音是“shùn”。“耐磨”的“磨”读音是“mó”。“咀嚼”的“嚼”读音是“jué”。
(2)本题考查了学生写近义词的能力,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即可。凉爽:清凉爽快。近义词:凉快。忍受:勉强承受某种困难、痛苦等。近义词:忍耐。
(3)考查了加标点的能力。一句话未说完,需停顿,一般用“逗号”,陈述句结束用“句号”,特殊称谓用“引号”。即: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杉出门的。可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杉对我说:“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衫了。”的悲苦神情,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与痛楚。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衫出门的。可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可知,这里的“良苦用心”是指作者在去见朋友时,怕触痛朋友的心理创伤(失去右手),而选择在炎炎夏日穿了件长袖衫。
(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刚出事的那阵子,我认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接受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可知刚出事故时,我的朋友是逃避、颓废地面对人生的。
(6)考查了对短文信息的筛选。短文第二自然段: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双目失明以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60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这时候,他说:“噢,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呀。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由此可知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古今中外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的影响和启迪,认识到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
(7)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对短文主旨的理解。解答前一小题要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分析出其语境义。解决第二小题从短文第二自然段可知,朋友在面对人生的磨难时,由刚开始的自暴自弃一直到后来的顿悟自强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不容易的过程。由此可以得出的启示是:人的一生或许会经历很多磨难,有大有小,但都是生活在考验我们,即使身受挫折,也应学会坦然面对生活,笑着迎接磨难与考验。
故答案为:
(1)shǔ shùn mó jué。
(2)凉快 忍耐。
(3)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杉出门的。可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杉对我说:“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衫了。”的悲苦神情,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与痛楚。
(4)作者在去见朋友时,怕触痛朋友的心理创伤(失去右手),而选择在炎炎夏日穿了件长袖衫。
(5)刚出事故时,我的朋友是逃避、颓废地面对人生的。
(6)是古人的思想和达克顿的人生态度让朋友认识到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
(7)朋友从最初失去右手时的沮丧,到现在的豁达,心理上已经跨越了很大的一步。书屋是朋友开的,“我”可以从中看到朋友对生命的一种韧性,书中隐含了朋友的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在这句话中说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魂之钙。
人的一生或许会经历很多磨难,有大有小,但都是生活在考验我们,即使身受挫折,也应学会坦然面对生活,笑着迎接磨难与考验。
6. (2022•克拉玛依)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请给上述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法庭上
(2)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让你想起了哪些形容英雄人物品质的成语?请写出三个。 不屈不挠、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3)用“____”划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外貌描写对刻画李大钊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句子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饱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平静、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等外貌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酷刑。“平静而慈祥”是神态描写。“平静”说明李大钊在经历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从容;“慈祥”充分表现了他对亲人的爱。
(4)读文中划“”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句中表示“看”的词语是 瞅了瞅 ,表示该意思的词语还有 瞄 、 望 、 瞟 。
②“一种伟大的力量”在文中指 李大钊对革命事业抱着必胜的信心。
③父亲的神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因为他想让亲人们化悲愤为力量,不要为他而伤心,“沉着”“安定”的表情暗示亲人要坚信革命事业,化悲愤为力量。
(5)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结合本段文字,对父亲的这句话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D
A.父亲的话是对“我”的赞许。
B.父亲的话是对家人的关爱。
C.父亲希望“我们”能勇敢地活下去。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解答】(1)本题考查给文章拟标题的能力。根据文段内容,这里围绕法庭上的事件展开,故标题可用“法庭上”或者“庭审中(2)本题考查词语识记和积累能力。形容英雄人物品质的成语有:不屈不挠、坚贞不屈、碧血丹心、顶天立地等。
(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及对句子的分析。通读句子,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是: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句子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饱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平静、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等外貌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酷刑。“平静而慈祥”是神态描写。“平静”说明李大钊在经历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从容;“慈祥”充分表现了他对亲人的爱。
(4)①本题考查了字词的理解。句中表示“看”的意思的字是“瞅”,表示该意思的字还有:瞧、望、瞄。②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③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因为他想让亲人们化悲愤为力量,不要为他而伤心,“沉着”“安定”的表情暗示亲人要坚信革命事业,化悲愤为力量。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父亲的话是对“我”的赞许,是对家人的关爱,他希望“我们”能勇敢地活下去。因此ABC项都正确,故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D。
故答案为:
(1)法庭上;
(2)不屈不挠、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3)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句子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饱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平静、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等外貌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酷刑。“平静而慈祥”是神态描写。“平静”说明李大钊在经历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从容;“慈祥”充分表现了他对亲人的爱。
(4)①瞅了瞅 瞄 望 瞟;
②李大钊对革命事业抱着必胜的信心。
③因为他想让亲人们化悲愤为力量,不要为他而伤心,“沉着”“安定”的表情暗示亲人要坚信革命事业,化悲愤为力量。
(5)D。
7. (2022•克拉玛依)
永远的歌声
走出山乡、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画,贴在记忆迷离的墙壁上,好些地方都淡得看不出线条和色彩来了,而童年的一些歌却如那山间淙淙的小溪,清亮亮地流淌着,至今仍响在我的耳边……
当军医的父亲随大军南下了,把母亲和我们姐弟从小城送到山乡的老家。于是,我便成了山乡小学的一名学生。
那是什么样的小学呀,一座荒凉破旧的庙宇,请走了那些笑嘻嘻(xī)的和龇(zī)牙咧(liě)嘴的泥菩(pú)萨,挤满了我们这些拖鼻涕(tì)的、剃光头的、头上扎根小辫儿的大大小小的农村小孩儿。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剪着短头发,又年轻,又漂亮。她用好听的噪音教我们唱“小放牛”:“天上的桃树什么人来栽,地下的运河什么人来开?——天上的桃树王母娘娘栽,地下的运河劳动人民开。”她还教我们唱劝人识字的小歌剧……
村头村尾到处响着我们的歌声。为此,我还和姐姐争论过,到底是我们老师有知识,还是村长、区长有知识;到底是区剧团来的人唱得好听,还是我们老师唱得好听。
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
不知为什么,老师嗓子突然嘶哑了,不但唱不出好听的歌儿来了,还咳嗽,一声接一声。
放学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jiè)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们背着书包在东河边聚齐了,除了我和二牛,还有二兰和石花。我们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往山里走。在山阴处溪边一块潮湿的地上,我们挖到了好几棵烟袋锅花;而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她说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让我们抓。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我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草药,拎(līn)着小鱼往回走,迎面碰上来找我们的大人、老师和同学。大人们一见我们,便挥舞着镰(lián)刀、棍子,吆喝着冲过来,真把我们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才知道,原来一只老狼跟在我们身后很久了,而傻乎乎的我们竟然毫无所知。
在大人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了草药和小鱼。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脸上……
走出童年真的很久很久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姓什么我都忘了,唯有她那歌声像清澈的小溪,一直滋润着我童年的梦。
迎着徐徐吹来的晚风,我又哼起“天上的桃树……”于是,走来了我的童年,走来了我童年的老师,还有二牛、二兰和石花……
(1)请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甜美的歌声和“我们”不顾大人的警告为老师找烟袋锅花治咳嗽和抓鱼的事情,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
(2)“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师具体“好”在哪里,“我”夸老师好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①又年轻又漂亮,歌声甜美,教我们唱劝人识字的小歌剧。②老师有责任感,关心“我们”。当“我们”去找草药回来时发现老师也跟大人们一起在寻找“我们”。心理:“我”夸老师好是出于一种自豪和喜欢老师的心理。
(3)放学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这句话体现出二牛怎样的心理和品质,请联系字词做具体分析。
体现出二牛关心老师、勇敢无畏、有男子汉的气概。二牛到东山石沟是为了找烟袋锅花治疗老师的咳嗽,体现了对老师的关心。从“拽住”“男子汉”“进东山去”等词能够感受到二牛的勇敢无畏和男子汉气概。
(4)文章着重写了哪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详写?
文章着重写了“我们”为老师去找烟袋锅花和抓鱼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能够表现“我们”对老师的关心,表现浓浓的师生情,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所以要详写。
(5)文章为什么用《永远的歌声》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永远的歌声》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明这歌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滋润着“我”童年的梦。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思念、感激的思想感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仔细读文章,抓住主要事件和情感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文章第二段可知,老师的“好”表现在:老师又年轻又漂亮,歌声甜美,教我们唱劝人识字的小歌剧。由八到九段内容可知,老师的“好”表现在:老师有责任感,关心“我们”。当“我们”去找草药回来时发现老师也跟大人们一起在寻找“我们”。“我”认为老师“好”是因为“我”喜欢老师,为拥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自豪。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放学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从二牛说的话可以体会到二牛对老师的关心。从“拽住”“男子汉”“进东山去”等词能够感受到二牛的勇敢无畏和男子汉气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的详略安排。通读文章会发现,详写的部分是“我们”为老师去找烟袋锅花和抓鱼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能够表现“我们”对老师的关心,表现浓浓的师生情,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所以要详写。
(5)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结合关键句子“而童年的一些歌却如那山间淙淙的小溪,清亮亮地流淌着,至今仍响在我的耳边……”“走出童年真的很久很久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姓什么我都忘了,唯有她那歌声像清澈的小溪,一直滋润着我童年的梦”可知,用《永远的歌声》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明这歌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滋润着“我”童年的梦。由句子“于是,走来了我的童年,走来了我童年的老师,还有二牛、二兰和石花……”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思念、感激的思想感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1)本文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甜美的歌声和“我们”不顾大人的警告为老师找烟袋锅花治咳嗽和抓鱼的事情,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
(2)①老师又年轻又漂亮,歌声甜美,教我们唱劝人识字的小歌剧。②老师有责任感,关心“我们”。当“我们”去找草药回来时发现老师也跟大人们一起在寻找“我们”。心理:“我”夸老师好是出于一种自豪和喜欢老师的心理。
(3)体现出二牛关心老师、勇敢无畏、有男子汉的气概。二牛到东山石沟是为了找烟袋锅花治疗老师的咳嗽,体现了对老师的关心。从“拽住”“男子汉”“进东山去”等词能够感受到二牛的勇敢无畏和男子汉气概。
(4)文章着重写了“我们”为老师去找烟袋锅花和抓鱼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能够表现“我们”对老师的关心,表现浓浓的师生情,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所以要详写。
(5)用《永远的歌声》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明这歌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滋润着“我”童年的梦。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思念、感激的思想感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8. (2021•铁门关市)课外阅读。
人生无乞丐
朋友从外地办事回来,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天正是中午,又下小雨,车厢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车子行驶至一个小站时,上来了两位一老一小惹人注目的乘客。从近似的容貌很容易看得出,他们两人是父子,而且都是残疾人。中年男子双目失明,而那大约八九岁的男孩则是一只眼紧闭着,只有另一只眼能微微睁开些,小男孩牵引着他父亲,一步一步地摸索上车来,进而走到车厢中央。
当车子缓缓前行时,小男孩的声音也随之响起:“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你们好,我叫王小明。我现在唱几首歌给大家听。”
这时候,音质很一般的电子琴声响了起来,小男孩自弹自唱,孩子的歌声有天然童音的甜美。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一头,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他开始“行乞”了。他没有托着盘子,也没有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轻轻地走到你身旁,叫声“叔叔阿姨”什么的,然后默默地站立着。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但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把头转向另一侧……
当男孩空着小手走到车厢尾时,坐在我身旁的一位中年妇女很气恼地尖声大叫起来:“怎么搞的,这么多的乞丐,连车上都有?”
顿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他俩的身上。没想到,小男孩小小的脸上竟显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他声音不大不小不紧也不慢地说:“阿姨,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
霎时间,所有冷漠的目光都变得生动起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片刻,车厢里掌声连成一片。
说到这儿,朋友的声音变得很低沉:“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小男孩却已经不屈地承受生命,他怎么可能是乞丐呢?”
那一刻,我的眼睛亦漂浮一层雾水。有一天,我路过广场,一阵悠扬的琴声飘来,是一位少年在拉二胡。我一眼就看出,他就是朋友提过的那个卖唱的小男孩。当我把微薄的人民币以完全没有施舍者的心态郑重地放在小男孩的手心时,我相信它同时还伴随着一个沉甸甸的信念——人生无乞丐。
(1)判断正误,对的在横线上打“√”,错误的打“×”。
①“惹人注目”这个词中的“惹”是引起的意思。 √
②“冷峻”和“寒冷”中的“冷”都是“温度低”的意思。 ×
③“盛情难却”和“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小男孩却已经不屈地承受生命”中的“却”都是转折的意思。 ×
(2)“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中的“他的意思”是指 B
A.他要给大家弹电子琴。
B.他开始向大家“行乞”。
C.他还要继续给大家唱歌。
D.他要给大家拉一曲二胡。
(3)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中的“我”分别指的是谁?
①朋友从外地办事回来,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作者
②阿姨,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 小男孩
③坐在我身旁的一位中年妇女很气恼地尖声大叫起来。 作者的朋友
(4)小男孩是怎样“行乞”的?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什么?请你用上“虽然……但是……”或者“即使……也……”等词语来回答。
小男孩虽然只有八九岁,但是十分沉着冷静。后来,歌唱完了,小男孩开始”行乞”,到了最后,即使那位中年妇女十分气恼而且大声叫嚷,小男孩也不紧不慢,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说:“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从中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一个自重自爱、坚强、沉着冷静、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
(5)说一说“那一刻,我的眼睛亦漂浮一层雾水”中“一层雾水”有什么不平常的意义。
“一层露水”是作者听朋友讲述了那个不屈的小男孩的故事后,完全被感动而涌出的泪水。
(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被小男孩的不卑不亢震撼了,在“我”心中小男孩不是乞丐。“我”相信小男孩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将会用自己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一个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但在精神上却不匮乏,那他始终算不得乞丐,因为积极向上的人终有崛起的一天。
【解答】(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能力。①惹人注目:引起别人的注意(如外貌)“惹“是引起的意思。说法正确。②有误,冷峻:冷酷严峻。冷:冷峻。寒冷:发冷的感觉。冷:温度低。③有误,盛情难却:浓厚的情意难以推辞。却:推辞。“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小男孩却已经不屈地承受生命“中的“却”是转折的意思。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中“他的息思”是指小男孩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他开始向大家“行乞”。故选B。
(3)本题主要考查对代词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①从“朋友从外地办事回来,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可知,句子中的“我”指的是作者。②从“阿姨,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可知,句子中的“我”指的是小男孩。③从“坐在我身旁的一位中年妇女很气恼地尖声大叫起来”可知,句子中的“我”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的句子中分析人物形象,符合要求即可,例: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小男孩,坚强而不屈地承受生命,虽然被人辱驾为乞丐,但是他还是勇敢地说:“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他出言辩解,受到车里所有人的学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5)考查了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那一刻,我的眼睛亦漂浮一层雾水”中“一层雾水”有不平常的意义。作者流下的泪水,包含着对小男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是被小男孩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地和命运抗争的精神感动。
(6)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小男孩的不卑不亢震撼了作者,在作者的心目中,小男孩并不是乞丐。在小男孩的人生道路上,他将会以自己的劳动换得尊严和一份属于她的报酬。一个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但在精神上却不匮乏,那他始终算不得乞丐,因为积极向上的人终有崛起的一天。
故答案为:
(1)①√②×③×;
(2)B;
(3)作者 小男孩 作者的朋友;
(4)小男孩虽然只有八九岁,但是十分沉着冷静。后来,歌唱完了,小男孩开始”行乞”,到了最后,即使那位中年妇女十分气恼而且大声叫嚷,小男孩也不紧不慢,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说:“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从中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一个自重自爱、坚强、沉着冷静、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
(5)“一层露水”是作者听朋友讲述了那个不屈的小男孩的故事后,完全被感动而涌出的泪水。
(6)“我”被小男孩的不卑不亢震撼了,在“我”心中小男孩不是乞丐。“我”相信小男孩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将会用自己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一个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但在精神上却不匮乏,那他始终算不得乞丐,因为积极向上的人终有崛起的一天。
9. (2021•新疆)阅读理解。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
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三十年代初,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我真有点受宠若惊。直到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和蔼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kēng qiāng)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我们的第二次见面,距第一次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提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
还有一件小事,有一天,我去理发,猛然瞥(piē)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xuān)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虽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节选自《季羡林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①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②老舍先生请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③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2)细读文本,完成练习。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被称为“北京土地”?
老舍先生熟悉北京人民的生活,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操一口地道的京腔。
②全文表达出对老舍先生 敬重 、 欣赏 、 敬佩 的思想感情。(填恰当的词语)
(3)体会表达,完成练习。
①关于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羡林老先生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②读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
这些句子均出现在段落末尾,直接写出了老舍先生的人物特点和作者的评价、感受和看法,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对老舍先生的敬爱之情。
(4)老舍先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文笔生动、幽默,极具北京地方色彩。他的作品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色呢?请从文中找出理由。
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熟悉背景,他没有架子,速来喜欢和老百姓交朋友。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提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虽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可知,文章回忆了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分别是:①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②老舍先生请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③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阅读句子“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可知,老舍先生之所以被称为“北京土地”,是因为老舍先生熟悉北京人民的生活,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操一口地道的京腔。②阅读文章可知,全文表达出对老舍先生敬重、欣赏、敬佩的思想感情。
(3)考查学生对文章和句子的理解。①阅读句子“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可知,季羡林老先生之所以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是为了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②阅读句子“他谈吐自然,和蔼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可知,这些句子均出现在段落末尾,直接写出了老舍先生的人物特点和作者的评价、感受和看法,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对老舍先生的敬爱之情。
(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可知,他的作品会极具北京地方色彩,是因为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熟悉背景,他没有架子,速来喜欢和老百姓交朋友。
故答案为:
(1)①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②老舍先生请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③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2)①老舍先生熟悉北京人民的生活,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操一口地道的京腔。②敬重 欣赏 敬佩;
(3)①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②这些句子均出现在段落末尾,直接写出了老舍先生的人物特点和作者的评价、感受和看法,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对老舍先生的敬爱之情。
(4)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熟悉背景,他没有架子,速来喜欢和老百姓交朋友。
三、 小说(共1小题)
10. (2020•乌鲁木齐)
葵花田
曹文轩
太阳还未升起,爸爸就悄悄地起了床,拿了画夹,带上写生用的一切用物,循着已散发了一夜现在依然还在散发的葵花香味,渡过大河,去了大麦地。
爸爸穿过大麦地村,又穿过一片芦苇,忽地看到了一片葵花田。这片葵花田之大,出乎意料。爸爸见过无数的葵花田,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葵花田。当他登临高处,俯视这片似乎一望无际的葵花田时,他感到了一种震撼。
太阳正在升起,半轮红日,从地平线上犹如一朵硕大的金红色蘑菇,正在破土而出。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植物,一根笔直的有棱角的长茎,支起一个圆圆的花盘,那花盘微微下垂或微微上扬,竟如人的笑脸。爸爸从未见过如此高又如此粗的杆儿,也从未见过如此大又如此富有韧性的花盘。它们一只只竟有脸盆大小。
这是葵花的森林。这森林经过一夜的清露,在阳光还未普照大地之前,一株株都显得湿漉漉的。心形的叶子与低垂的花盘,垂挂着晶莹的露珠,使这一株株葵花显得都十分的贵重。
太阳在不停地升起。天底下,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它将它的面孔,永远地朝着神圣的太阳。它们是太阳的孩子。整整一天时间里,它们都会将面孔毫不分心地朝着太阳,然后跟着太阳的移动,而令人察觉不出地移动。在一大片寂静中,它们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了极致。
爸爸一直在凝神观察着。他看到,随着太阳的升起,葵花低垂的脑袋,正在苏醒,并一点儿一点儿地抬起来。是全体。
太阳飘上了天空。葵花扬起了面孔。那些花瓣,刚才还软沓(tà)沓的,得了阳光的精气,一会儿工夫,一瓣一瓣地舒展开来,颜色似乎还艳丽了一些。
爸爸看着这一张张面孔,心里涌起了一种感动。
太阳像一只金色的轮子。阳光哗啦啦泻向了葵花田,那葵花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天上有轮大太阳,地上有无数的小太阳——一圈飘动着花瓣的小太阳。这大太阳与小太阳一俯一仰虽是无声,但却是情意深长。那葵花,一副天真、一副稚气,又是一副固执、坚贞不二的样子。
爸爸真是由衷地喜欢葵花。
(选自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有删减)
(1)这篇短文是按照 时间 的顺序来写的。请在文中找到依据,并写在下面。
太阳还未升起 、 太阳正在升起 、 太阳在不停地升起 、 太阳飘上了天空
(2)作者主要是从 B 和 C 这两个方面来写葵花的。
A.颜色
B.形状
C.品性
(3)在这一天里,爸爸的心情发生着变化。开始是 A ,接着是 C ,最后是 E (填序号)
A.震撼
B.激动
C.感动
D.兴奋
E.喜欢
(4)请结合上下文,抓住加点词语,谈谈对“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 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这句话的理解。
葵花将它的面孔,永远地朝着神圣的太阳。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它们都会将面孔毫不分心地朝着太阳,然后跟着太阳的移动,而令人察觉不出地移动。在一大片寂静中,它们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了极致。
(5)“那花盘微微下垂或者微微上扬,竟如人的笑颜。“这句话将 A 与 C 结合起来,写出了葵花的特点。(填序号)
A.观察
B.想象
C.联想
(6)文中爸爸是去写生,但写爸爸画画的文字却很少。全文用大段的文字在写葵花,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侧面表现出爸爸被这些葵花所吸引,忘记了画画,表现了爸爸对葵花的喜爱。
(7)这篇短文选自《青铜葵花》,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小姑娘名叫“葵花”。请结合本文谈谈爸爸为什么要给小女孩起名叫“葵花”?
因为葵花不但美,还有灵性,爸爸很喜欢葵花,所以给孩子起名为“葵花”。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的理解。从“太阳还未升起、太阳正在升起、太阳在不停地升起、太阳飘上了天空”可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作的。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中作者先描写了葵花圆圆的花盘、又高又粗的杆儿、心形的叶子。后来描写了葵花的灵性,所以作者是从形状和品性两个方面来写葵花的。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弄清楚作者的心情。一开始,爸爸看到大片葵花,出乎意料,感到非常震惊;接着写看着一张张面孔,父亲十分感动;最后写父亲由衷地喜爱上了葵花。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研读语句,抓住“最具有灵性、有生命、意志”进行品读感悟,这样就很容易体会到这句话主要表现了葵花的特点和精神,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把葵花特点和精神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作者仔细观察花盘的样子,联想到了人的笑脸,是观察和联想的结合。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短文用大段文字来写葵花,不仅为人物和故事营造了特定的环境,还表现了葵花向阳生长、追求光明与希望的精神,并且揭示了爸爸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读全文,先弄清楚葵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再回答问题。读文章可知,葵花不但很美,而且有灵性,所以爸爸给孩子起名为“葵花”,希望孩子永远阳光。
故答案为:
(1)时间 太阳还未升起 太阳正在升起 太阳在不停地升起 太阳飘上了天空;
(2)B C;
(3)A C E;
(4)葵花将它的面孔,永远地朝着神圣的太阳。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它们都会将面孔毫不分心地朝着太阳,然后跟着太阳的移动,而令人察觉不出地移动。在一大片寂静中,它们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了极致。
(5)A C;
(6)从侧面表现出爸爸被这些葵花所吸引,忘记了画画。表现了爸爸对葵花的喜爱。
(7)因为葵花不但美,还有灵性,爸爸很喜欢葵花,所以给孩子起名为“葵花”。
湖南省怀化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小说): 这是一份湖南省怀化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小说),共27页。
四川省广元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现代文阅读(语段阅读&小说&散文):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元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现代文阅读(语段阅读&小说&散文),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练习,材料阅读,读下列文字,完成练习,阅读《月光曲》选段,完成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完成练习,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7记叙文&小说: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7记叙文&小说,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