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原卷版).docx
    • 解析
      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解析版).docx
    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原卷版)第1页
    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原卷版)第2页
    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原卷版)第3页
    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解析版)第1页
    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解析版)第2页
    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解析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文件包含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解析版docx、13非连续性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3非连续性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各位亲,现在仓库的订单非常多,已经发动村里的乡亲们都来帮忙了,他们正在加紧打包商品、准备发货。”4月22日下午,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淘宝直播间里,带货主播、金米村村民李旭瑛热情地推荐村里栽植的木耳。就在前一天,金米村直播间在线观看人数接近2000万,一晚上就卖出了24吨木耳。“全县6个月生产的木耳都卖掉了”,直播带货的成功让村里人激动不已。
    借助互联网,常年藏在秦岭深山里的木耳成为金米村脱贫致富的“金耳朵”,“小木耳”正在被做成“大产业”。新技术的驱动,为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农特产品和消费扶贫打开了另一扇窗。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全国共有6万多名农民入驻淘宝直播,成为农村主播。淘宝直播平台上农产品相关的直播已达140多万场,覆盖31个省的2000多个县,田间、大棚、仓库、渔船都成了农村主播的直播间。
    作为一种新型销售模式,“直播带货”这两年崭露头角。疫情期间,蓄力已久的直播经济更迎来爆发式增长。
    央视名嘴与“口红一哥”跨界合作,两个晚上就为湖北带货超亿元;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迎来直播首秀,化身推销员与网友互动;各干部、农学院士出镜,不仅帮老乡打广告,也带动了扶贫产业发展。。。。。。各方面的热情参与,让直播带货成为“宅经济”中一道亮眼风景。从直播助农到直播售楼,从直播卖车到直播卖飞机。。。。。。直播带货的边界不断扩大。这种新型消费形态的生长拔节看似轻巧,实则厚积薄发的结果,其背后是中国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市场潜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流通、消费的深度融合,推动网络消费形成热潮。加上疫情影响,多产业“云复工”、消费者“云购物”热情高涨,更是助推了这种模式的演进。
    【材料二】
    2016-2020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情况

    2016-2020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情况
    【材料三】
    随着直播电商不断增多,行业市场也逐渐鱼龙混杂。假货销售、虚假宣传、维权困难等现象层出不穷。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31日发布《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从直播电商购物流程中的宣传、直播、商品、支付方式、物流、售后等各节点满意度来看,消费者满意程度最高的是支付环节,为79.1分;满意程度最低的是宣传环节,为64.7分。受访消费者对主播夸大和虚假宣传、用不能说明商品特性的链接在直播间售卖等问题意见较多。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取证虚假宣传行为,依法予以约谈、行政处罚。同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立法机关不妨以《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为契机,将直播电商列入法律规制范畴,进一步厘清带货主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材料四】

    1.概括材料一中出现的现象和产生这种现象的三点原因。
    2.请简要提炼材料二图表反映出来的信息。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直播电商购物的现状。
    4.材料四中反映出一部分消费者遇到问题却没有投诉,你赞同这些人的做法吗?如果你也遇到网上购物出现的问题,会如何解决?
    5.小库尔班的家乡在新疆贫困县吉木乃,当地盛产优质小麦,面粉质量非常好,但苦于内地消费者不了解,所以销路不畅,父亲很焦虑。小库尔班想为父亲分忧,他查找资料,从材料二、材料三发现新的销售方式。如果你是小库尔班,你怎么向父亲提建议?请做到有理有据。

    【答案】1.现象:直播带货这种新型消费形态发展迅速。(大意对即可)
    原因:①中国几十年发展积累了市场潜能;②新技术与流通、消费深度融合;③“云复工”“云购物”热情高涨。    2.2016-2019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在40000万(4亿)上下浮动,2020年快速升至接近60000万(6亿)。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由2016-2019所占比例50%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超过60%。    3.直播电商购物过程中存在假货销售、虚假宣传等问题,消费者呼吁有关部分能够加大执法力度。    4.可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去谈即可。    5.爸爸,别着急!我们可以试一试直播带货的方式,扩大面粉销路。您看这几个月来,网络直播用户的规模越来越大,手机上做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只要我们讲诚信,接受网络平台监督,网上售卖应该是可行的。

    【解析】1.考查筛选信息。
    现象:根据材料一中的“淘宝直播平台上农产品相关的直播已达140多万场,覆盖31个省的2000多个县”“‘直播带货’这两年崭露头角。疫情期间,蓄力已久的直播经济更迎来爆发式增长”可得:直播带货这种新型消费形态发展迅速。
    原因:根据“其背后是中国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市场潜能”可得:中国几十年发展积累了市场潜能;根据“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流通、消费的深度融合,推动网络消费形成热潮”可得:新技术与流通、消费深度融合;根据“多产业‘云复工’、消费者‘云购物’热情高涨,更是助推了这种模式的演进”可得:“云复工”“云购物”热情高涨。
    2.考查从表格中得出结论。
    观察图中的柱形可知,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少于四亿人,2017年稍多于四亿人,2018年略少于四亿人,2019年稍多于四亿人,2020年快速上升到接近六亿人。据此可得结论:2016-2019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在40000万(4亿)上下浮动,2020年快速升至接近60000万(6亿)。观察图中的曲线可知,中国网络直播使用率从2016年到2019年所占比例约为百分之五十,或高或低。2020年则超过了百分之六十。据此可得结论: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由2016-2019所占比例50%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超过60%。
    3.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材料三中的“着直播电商不断增多,行业市场也逐渐鱼龙混杂。假货销售、虚假宣传、维权困难等现象层出不穷”可得:直播电商购物过程中存在假货销售、虚假宣传等问题。根据“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取证虚假宣传行为,依法予以约谈、行政处罚。同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立法机关不妨以《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为契机,将直播电商列入法律规制范畴,进一步厘清带货主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可得:消费者呼吁有关部分能够加大执法力度。
    4.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材料四图中反映出来的一部分消费者遇到问题却没有投诉的行为,应持不赞同的态度。因为这会变相的助长不法商家欺瞒坑害消费者。自己在网上购物遇到问题时,会积极的申请平台客服介入,如果不成功,还应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投诉,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
    5.考查语言表达和提出寻访。首先要劝爸爸先不要着急,总会有办法解决问题。然后结合材料二表格中反映出来的直播带货用户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向父亲提出可尝试网络直播带货的方法来解决面粉销路不畅的问题。然后结合材料三中提到的一些不法商家存在假货销售、虚假宣传、维权困难等问题,向父亲提出建议,只要诚信经营,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考虑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两个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
    ①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就会癌变?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就绝对不能运动?不久前,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回应了相关谣言。近年来,类似榜单每次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既说明公众渴望得到权威的科普知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
    ②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例如,网络曾经谣传的“蛆橘事件”“打针西瓜”,导致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滞销;有的“致癌提醒”“民间偏方”,让一些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及时精准的辟谣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如何主动出击、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也成为当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课题。
    ③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权威声音缺位。的确,公众对与自身相关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气候环境等信息比较敏感,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不少人会“宁可信其有”。有的人出于关心把不实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无形中助推了流言的传播。在一些领域,科普供给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传统科普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就此而言,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例如,气象部门在预告天气信息之外,还时常解答老百姓冷暖关切,赢得了好评与认可。
    ④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许多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虽然不时夹杂着专业术语,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科学期刊,但只要稍加思考判断,并不难发现其破绽。比如,一些网文喜欢用“绝对”“最”“百分百”等字眼,论证也往往似是而非;搞移花接木之术,把一些尚无定论的意见作为“知识”传播。这些,都违背了基本的科学逻辑、表达规范。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但科学精神培育相对缓慢。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⑤“科学流言”的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难以完全禁绝。面向未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有助于凝聚合力、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专业人士在自媒体平台及时答疑释惑,帮助大家理性认识病毒、科学防疫。当科普渠道日益多元、科普产品更趋丰富,我们定能筑起更为立体的抵御“科学流言”的屏障。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05版作者:喻思南)
    材料二:
    ①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此高度关注,但一些谣言也趁机作乱,一时间,五花八门的谣言纷纷出笼,并呈现“病毒式”传播趋势。近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已发现查处多起网上故意制造传播谣言的违法行为,让谣言无处遁形,群众拍手称快。
    ②谓“三人成虎,积毁销骨”,在当前众志成堿抗击疫情的严峻形势下,谣言将加剧公众恐慌情绪,对疫情防控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次生疫情”。对此,有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发布工作,提高信息透明度;让真相飞在谣言前头。作为普通市民,也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自己的事,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③疫情,要保持正确心态。谣言本身就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往往无端加剧社会恐慌,不利于疫情防控。面对疫情,恐慌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但越是非常时期,越要保持冷静,坚定信心,不信谣、不传谣。只要我们正确认识病毒传播规律,采取得力措施切断源头传播途径,疫情蔓延的势头肯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④疫情,要学会理智分析。疫情防控是一场综合战、系统战,信息公开透明是整个战役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要保持淡定,学会理智分析,不为谣言所惑,更不为谣言所动,而要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提高甄別信息真伪的能力,从疾控或医疗机构、权威新闻媒体了解疫情和防病毒知识,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资源浪费。
    ⑤疫情,要积极履行社会責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传播信息必须守法。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应自重自律,不信谣,更不充当谣言传播的“二传手”,时刻扎紧防控谣言的“篱笆”,不给任何谣言可乘之机,让专业人士、医务人员在“冲锋陷阵”时心无旁骛。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⑥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疫情面前自乱阵脚。对于谣言,最有效的“粉碎剂”就是及时、有效、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对于恶意造谣者,引起社会恐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面对疫情,我们应多一分清醒、少一些盲从,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科学认识、理性应对,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就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摘自《惠州日报》2020年1月28日)
    材料三:

    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材料一中段①由“科学流言”榜引发社会关注指出公众渴望得到权威的科普知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
    B.材料一中段②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的论证了有效抵御“科学流言”的必要性。
    C.从论证思路来分析,材料一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而材料二不是。
    D.材料二中的“次生疫情”指故意制造传播谣言,加剧公众恐慌情绪,给疫情防控带来不利影响。
    7.材料中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
    A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B.对于谣言,最有效的“粉碎剂”就是及时有效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
    8.材料三中两幅图你更喜欢哪一幅?请先描述图片内容,再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9.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说一说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答案】6.C    7.A、“很可能”表估计,表明如果不及时澄清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引发难以预料后果的可能性很大,但语气又不太绝对。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B、这里把“发布权威信息”比作“粉碎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了权威信息在疫情面前有破坏谣言、稳定人心的作用。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8.示例一:喜欢图一。画面的主题部分是一个带有“@”的屏幕,上面有个人张着嘴巴,伸出左手食指指向“造谣”二字;屏幕左面有一只手握着一把大锤打击造谣者。它直观地表达了对于那些在网络上造谣的人要狠狠打击的观点。
    示例二:喜欢图二。画面左面是一台电脑,屏幕中的人张着大嘴口出“网络谣言”,两个炸弹代表了网络谣言,右边是两个害怕“网络谣言”而惊慌失措逃离的人们。它生动直观地表明了“网络谣言”给人们带来的恐慌。    9.①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有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切实做好发布工作,提高信息透明度);②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自己的事);③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④对于恶意造谣者,引起社会恐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
    C.“而材料二不是”理解分析不符合文章。从论证思路来分析,材料一,材料二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
    故选C。
    7.本题考查赏析词语,体会议论文语言特点。
    结合A句“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分析,句中加点词语“很可能”,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表明如果不及时对“科学流言”予以澄清很有可能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这是估计,不是绝对肯定,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结合B句“对于谣言,最有效的‘粉碎剂’就是及时有效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粉碎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把“发布权威信息”比作“粉碎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及时有效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的重要作用,通俗易懂地论证了权威信息在疫情面前有破坏谣言、稳定人心的作用。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8.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结合图一内容可知,画面的主题部分是一个带有“@”的屏幕,上面有个人张着嘴巴,伸出左手食指指向“造谣”二字;屏幕左上角有一只手握着一把大锤,敲击屏幕,打击造谣者。漫画直观地表达了对于那些在网络上造谣的人要狠狠打击的观点;
    结合图二内容可知,画面左边是一台电脑,屏幕中的人张着大嘴,吐出两个炸弹,炸弹上有“网络谣言”四个字,可见两个炸弹代表了网络谣言;右边是两个看见“网络谣言”的炸弹从天而降而惊慌失措逃离的人。漫画生动直观地表明了“网络谣言”给人们带来的恐慌。据此作答。
    9.本题考查理解概括并运用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第③段“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权威声音缺位……就此而言,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可知,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的有效措施: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
    结合材料一第④段“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可知,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的有效措施:关键是培养科学素养,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
    结合材料一第⑤段“‘科学流言’的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难以完全禁绝。面向未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有助于凝聚合力、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可知,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的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对此,有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发布工作,提高信息透明度;让真相飞在谣言前头。作为普通市民,也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自己的事,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第⑥段“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疫情面前自乱阵脚。对于谣言,最有效的‘粉碎剂’就是及时、有效、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可知,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的有效措施:有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切实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及时、有效、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作为普通市民,也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自己的事;
    结合材料三的漫画内容可知,对于恶意造谣者,引起社会恐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将严厉打击,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塑料制品由于长期难以分解,不仅污染土壤、水体,还会以微粒形式进入动物体内,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开始,我国实施了限塑令,限塑令明确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都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以收费来倒逼减量。数据显示,从限塑令实行至2016年,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平均每年节约87.5亿个塑料购物袋。近年来,随着线上消费的火热,塑料包装的使用已经悄悄转移到互联网。就快递行业而言,仅2018年一年,全国快递业消耗编织袋约53亿条、塑料袋约245亿个、封套约51亿个、包装箱约143亿个、胶带约430亿米,国内使用的包装胶带一年可以缠绕地球1077圈。外卖行业使用情况同样严重。以美团外卖为例,2019年美团用户约4亿,如果每人每月订餐2次,平均用3个餐盒,1个塑料袋,那每年我国会产生144亿个餐盒垃圾和48亿个塑料袋,这同限塑令节省下来的87.5亿个/年的废弃塑料袋相比,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材料二】
    ①2020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商务领域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好减塑工作,需要行业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执行好国家有关规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②行业企业已经陆续采取积极行动落实国家政策,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很多商超为消费者提供了无纺布环保购物袋,替代一次性塑料袋;有的餐饮企业通过改造冷饮杯盖,不少具备条件的用自带饮嘴的杯盖代替“吸管+杯盖”组合,较好地替代了吸管的作用;餐饮企业在堂食中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一些快餐企业正在使用竹木勺替代一次性塑料勺等等。
    【材料三】
    在强力“禁塑”措施的影响下,塑料制品产业必然会受到冲击。对生产者而言,塑料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应作好充足准备,塑造新业态、新模式。在生产源头方面,企业应按照减量、减排的行业标准依法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推广可再生、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塑料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在回收处置方面,与垃圾分类工作紧密结合,推进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并发展塑料废弃物回收、分类和清运领域新产业,形成专门化的新就业岗位。
    【材料四】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约7600万吨,其中塑料耐用品约4700万吨,一次性塑料制品约2900万吨,占塑料制品总量的38%,包括薄膜、塑料瓶、编织袋等一次性包装。这类塑料制品因广泛运用在生活各类场景,用完随意丢弃,给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利用走访时机进行“限塑”工作宣传,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10.概括【材料一】的说明内容。
    11.【材料二】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2.【材料四】加点字“约”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
    13.选出下列对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从【材料一】可知,“限塑令”的实施使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平均每年节约87.5亿个塑料购物袋。
    B.2020年,国家相关部门印发政策文件,对商务领域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C.【材料三】从生产源头和回收处置等方面,说明了在“禁塑”措施的影响下,塑料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应作好充足的准备。
    D.我国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包括塑料耐用品和一次性塑料制品。一次性塑料制品又包括薄膜、塑料瓶、纺织袋等一次性包装。
    14.请你结合上述四则材料,说说作为一名中学生,在生活中你可以怎样做来减少“白色垃圾”?(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答案】10.实施限塑令的背景;限塑令的内容;限塑令实施取得的成效;近年来互联网塑料包装使用的严重情况。    11.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行业企业已经陆续采取了积极行动落实国家政策,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2.“约”表估计,起修饰限制作用,意为我国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在7600万吨左右,而不是正好7600万吨。    13.A    14.示例:用布袋买菜;用纸质品包书皮;不用一次性餐盒等。

    【解析】10.考查概括说明内容。
    “塑料制品由于长期难以分解,不仅污染土壤、水体,还会以微粒形式进入动物体内,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开始,我国实施了限塑令”介绍了实施限塑料令的背景。
    “限塑令明确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都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以收费来倒逼减量”介绍了限塑令的内容。
    “数据显示,从限塑令实行至2016年,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平均每年节约87.5亿个塑料购物袋”介绍了限塑令取得的成效。
    “随着线上消费的火热,塑料包装的使用已经悄悄转移到互联网。就快递行业而言,仅2018年一年,全国快递业消耗编织袋约53亿条、塑料袋约245亿个、封套约51亿个、包装箱约143亿个、胶带约430亿米,……,这同限塑令节省下来的87.5亿个/年的废弃塑料袋相比,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介绍了近年来互联网塑料包装使用的严重情况。
    11.考查说明方法。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中的“如很多商超”“有的餐饮企业”“餐饮企业”可知,本段列举了行业企业采取积极行动落实国家政策的实例,所以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本段首句可知,此处举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行业企业已经陆续采取积极行动落实国家政策,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2.考查说明文语言。“约”是大约的意思,表估计。在句中表示的是我国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大约是7600万吨,而不是正好是7600万吨。因为很难有绝对准确的数值,所以“约”的使用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3.A.根据材料一中的“从限塑令实行至2016年,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平均每年节约87.5亿个塑料购物袋”可知,本项缺少了“从限塑令实行至2016年”的限制,语义过于绝对。故选A。
    14.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外出就餐时,使用自带的餐具;购买外卖时,选择纸质包装;购物时,选择可降解塑料制品。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emo    or向外行动,你会怎么选?
    【文本一】
    我emo了
    坐标武汉,25岁,文科女,研究生。刚进体制内,感觉和周围格格不入。单位里的条条框框也很多,现在入职3个月了还是不习惯,本以为自己是人才,结果发现只是人口。我emo了。
    点开评论区,无数人共鸣——有学生说,自己现在高三,成绩一直在前10,但最近一到考前就睡不着,又不敢告诉任何人。
    有二胎妈妈倾诉,辞职在家全职带娃,有了二宝后精力明显跟不上,最近打算找工作,但发现和社会已有些脱节,压力大的时候会忍不住冲老公发火。
    ……
    人的“emo”,往往是无声的,偶尔用“emo”自嘲一下倒也无妨,但如果长期都觉得很心累,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emo了,网络流行语,指我情绪上来了,一般都是些负面情绪,可以理解为“我颓废了”、“我抑郁了”、“我傻了”等)
    【文本二】
    精神内耗
    ①当我们谈论emo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有个专用名词——“精神内耗”(overthinking)。比如部分同学课堂上面临老师的提问时,心里会经历巨大的拉扯——一个小人要举手回答问题;另一个小人却因为害怕答错,拒绝回答问题。
    ②或者,你在准备做一件事之前,虽然已经准备的比较充分,但依然会因这件事未知的困难,而感到痛苦、焦虑、害怕、烦躁、压力,在这些情绪压力下,你纠结于是否真的要做这件事,也因此踌躇不前,不断犹豫。
    ③身边遇到的大多人和事都能引发体内思想的拉扯、打架,就像是消耗体力一样在消耗自己的精神,所以时常会感到非常疲惫,这种疲倦不是体力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一句话,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那么人为什么会陷入精神内耗?归纳下来,大致有4大类原因:
    ④可能是缺乏自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不同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自信心越来越强,而有的人却仍然深藏着内心深处的自卑。
    ⑤内耗也可能是由于过于在意他人。特别在意他人的人,往往共情力强,懂得换位思考。
    ⑥第三种可能,是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习惯拿自己跟更优秀的人作比较,比如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等,渐渐地陷入内心的自责。
    ⑦还有一种可能,是过于看重结果。每次做一件事情,一边力求做到最好的成效,一边害怕最坏的结果,如履薄冰,畏首畏尾,压力倍增。
    【文本三】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内耗”体质
    ①真正的高手,都是“反内耗”体质,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自己,一步步进化成高手呢?
    ②1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③《纽约时报》作家詹姆斯·克利尔曾提出过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
    ④关注圈,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日常关心的事物,比如天气、健康、吃什么、收入;物价、人际关系、明星八卦、国际风云等等;影响圈,是我们真正能影响到的部分。我们关注却不能影响到的部分,则被称作无效信息。绝大多数人每天都会关注一部分的无效信息,这些无效的内容占据了我们的头脑,消耗了我们的精力。
    ⑤而一个人想要走出内耗、做有用的事,就要尝试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⑥所以一定要去行动,行动才是缓解精神内耗的法宝。从今天起,试着删除一些不怎么用的APP,少关注一些无营养的信息,多去接触一些对自身有帮助的人、事、物。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正在一点点变强。
    ⑦2把自己的事与他人的事分开
    ⑧学会拒绝,学会屏蔽。叔本华说:人性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越是内心敏感的人,越要学会把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分开。把父母的期望和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分开;把优秀的同龄人和平凡的自己分开;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⑨3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写下当天发生的3件好事
    ⑩升职加薪、中大奖、考了第一名,这些无疑是好事。但这些都没有发生,也不是坏事。就算没有考第一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你走出学校、在职场工作多年后,你早已不再向人提起自己考过的第一名,但学生时代养成的求知欲,却会让你终生受益。
    ⑪4曲别针策略:可视化打卡,更容易坚持
    ⑫有一个新加入公司的菜鸟销售员,在办公桌上放了两个罐子,其中一个装满了120个曲别针,另一个是空的。
    ⑬每天一到办公室,他就开始打推销电话。每打一个电话,他就从装满曲别针的罐子里拿一个,放到空罐子里。直到把全部曲别针转移到另一个罐子里,这一天就结束。1年后这个菜鸟销售员就成了优秀销售员。这就是曲别针策略——可视化你的习惯,量化行为,看到自己每一天的变化和进步,更容易坚持哦。
    ⑭以上这些,或许并不能直接解决你生活中的困境,但相信假以时日,一切总会慢慢好起来。无论你怎么度过今天,明天都会来。区别在于,向内消耗or向外行动,你会怎么选择呢?
    【文本四】
    先贤哲思有余香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请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曾国藩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①。——韩愈
    【注释】①:塞:堵塞;止:停止
    15.阅读上述文本,下列选项符合文本说法的是(   )
    A.emo是人应对压力的反映,它是针对某件事或者某个阶段的反映,时间会让人成长,所以不必担心。
    B.关注圈和影响圈两个圈子相互没有什么影响,一个人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事情上,不要把时间放在窥探他人的隐私、网络的闲扯上,更不能把自己过多地纠缠于世界的悲剧、人生的不公。
    C.父母总是在提“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拿自己和别的孩子比,对你要求高,这是陷入精神内耗的原因之一。
    D.曲别针策略可以可视化你的习惯,所以撕下完成工作项目的日历本,也是一种可视化打卡。
    16.请结合上述文本材料,给“精神内耗”下定义。
    17.从文本四的先哲言谈里任选一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再结合全文,谈谈它与破除精神内耗之间的内在联系。
    18.有一个网友在贴吧上留言:“每当与别人聊天,只要对方露出一点不愉快的表情,我就会心头一紧,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说错话了,连带着情绪也一起低落下去,甚至一整天都不见得有好转。”联系文本二、三的内容,根据这个网友的具体情况,请你专门为他制定一个“反内耗”建议,并简单说明原因。

    【答案】15.D    16.精神内耗:就是精神疲惫,能量大多消耗在内心的摩擦(纠结、矛盾)上,而非对外行动上的一种心理状态。(答案要点:精神疲惫、心理状态、内心纠结、行动四个点)    17.老子:意思: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联系:我们不要纠结,杂念太多,会陷入精神内耗。
    曾国藩:意思:读书一是为了增进自己的品德修为,讲究诚实正直修身齐家,来期望不会生出什么坏的念头来。二是为了提高学习技巧,例如背诵记忆等,让自己有自强本领立足于社会、联系:多读书,修身养德,就是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增强对自己的掌控力。
    韩愈:意思:不打破就不能建立,不阻塞不能更好流动,不先停下来歇一会就不能继续向前进。联系:不要空想,要用行动力去打破精神内耗的影响。    18.悦纳自己,用有趣超越自卑(建议合理均可),但是要有说明,要结合文本二、三。

    【解析】15.A.根据【文本一】结尾段“人的‘emo’,往往是无声的,偶尔用‘emo’自嘲一下倒也无妨,但如果长期都觉得很心累,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可知,“时间会让人成长,所以不必担心”表述有误;
    B.根据【文本二】第②段“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第④段“关注圈,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日常关心的事物,比如天气、健康、吃什么、收入;物价、人际关系、明星八卦、国际风云等等;影响圈,是我们真正能影响到的部分。我们关注却不能影响到的部分,则被称作无效信息。绝大多数人每天都会关注一部分的无效信息,这些无效的内容占据了我们的头脑,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可知,“关注圈和影响圈两个圈子相互没有什么影响”文本明确点明;文章提到“扩大影响圈”,而并非“一个人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事情上”;文章提到“缩小关注圈”,而并非“不要把时间放在窥探他人的隐私、网络的闲扯上,更不能把自己过多地纠缠于世界的悲剧、人生的不公”;
    C.根据【文本二】第⑥段“第三种可能,是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习惯拿自己跟更优秀的人作比较,比如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等,渐渐地陷入内心的自责”可知,陷入精神内耗的原因之一是自己对自己要求高,并非是选项中所说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高;
    故选D。
    16.本题考查下定义。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判断词)×××(本质特征)的×××(属概念)”。本题要求给“精神内耗”下定义,“精神内耗”即为“种概念”;
    根据【文本二】第③段“所以时常会感到非常疲惫,这种疲倦不是体力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可提炼“种概念”为“精神疲惫”;根据第②段“会因这件事未知的困难,而感到痛苦、焦虑、害怕、烦躁、压力,在这些情绪压力下,你纠结于是否真的要做这件事,也因此踌躇不前,不断犹豫”,第③段“引发体内思想的拉扯、打架,就像是消耗体力一样在消耗自己的精神”可提炼“本质特征”为能量大多消耗在内心的摩擦(纠结、矛盾)上,而非对外行动上的一种心理状态;可概括为:精神内耗是能量大多消耗在内心的摩擦(纠结、矛盾)上,而非对外行动上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精神的疲惫。
    1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选择其中一句进行理解,来谈如何破除精神内耗。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杂念过多会影响我们的心态,容易进入“精神内耗”;破除精神内耗就应该不要过多的纠结,减少杂念;
    曾国藩所说的话的意思是,我们读书,只有两件事:一件事是增进道德,追求的是心意真诚思想端正修身齐家的道理,做到不愧对生身父母;另一件事是修习学业,操练的是默记背诵诗文的技巧,做到自强自立。可知我们应该不断的挺高自身的能力,多读书,修身养性,自己应该把控自己的人生。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意思是:不限破除掉旧的东西就无法建立起新的东西,不先堵住河道就没办法让它以后更好的流动,不先停下来歇一会就不能继续向前进。可知应该付诸行动,空想无法解决问题,用行动打破精神内耗。
    18.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根据【文本二】第④段“可能是缺乏自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不同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自信心越来越强,而有的人却仍然深藏着内心深处的自卑”可提建议,为人要自信,不被他人的消极情绪影响;
    根据【文本二】第⑤段“内耗也可能是由于过于在意他人”,【文本三】第⑦段“把自己的事与他人的事分开”可提建议,不要过多的在意他人,将自己的事与他人的事分开。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部分中学生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耳熟能详,但是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拖延现象却屡见不鲜。拖延是个人在明知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人们对拖延行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杀手”,是一种恶习,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在考场上,面对题目繁杂的试卷,如果拖延,考试成绩就会很难看。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几秒钟的拖延就会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哈里克说:“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能杀伤人的积极性。”
    也有人认为,拖延一下并不要紧。人们一般只对不喜欢做的和觉得拖一拖也没问题的事拖延。从某种角度上说,拖延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当你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拖一拖,能缓解你的不良情绪,让你能平静地面对要做的事情。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往往能激发自身更大的潜能,完成任务的效率会更高。当然,这样的拖延考验着你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对时间节点的准确把握,对做事节奏的控制。
    【材料二】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当拖延行为成为一种牢固的行为习惯时,那就是患上了拖延症。拖延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会给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不断地否定自我,严重的还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
    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认为自己患拖延症的人不少,5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6%的职场人认为自己有拖延症,其中50%的职场人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开始工作,13%的职场人不拖到领导再次催促,绝不去完成工作。拖延症常见的类型加图: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有的人因害怕失败,不想承担失败的后果而拖延;有的人因过于追求完美,害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拖延;有的人本身就懒惰,不愿做事情;还有的人是受负面情绪影响,行动受阻。其次,也有外界因素,如任务过多或者难度过大,超出了个人的能力,会让人拖延或逃避任务;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也往往会导致拖延行为。
    【材料三】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对自己的拖延症焦虑不已,也想改掉,但依然一边焦虑,一边拖延。就连吃晚饭这样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点,再饿也唤不起习惯性“床上瘫”的自己。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04名拖延症患者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7%的受访者只顾着焦虑却迟迟行动不起来。拖延症患者很难直接做困难的、需要意志力维持的事情,因此容易耽误学业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项新的职业——自律监督师应运而生。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患者打败拖延症。他们帮助患者学会规划时间、制定分步目标,因为小目标能消除拖延症患者的畏难情绪;同时训练患者的自控力,因为自律才是拖延症最有效的克星;还采取多种方法帮助患者学会如何抵制不良欲望,消除外界干扰,排除不良情绪,减少患者完成任务的障碍。另外,他们还会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促使患者逐渐消除拖延症。
    19.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患有拖延症的人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并会患上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
    B.调查发现,中学生、大学生、职场人三类人中,中学生的拖延症最为严重。
    C.造成拖延症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害怕失败、追求完美、任务过多过难等。
    D.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对自己的拖延症感到焦虑,也想改掉,却迟迟不采取行动。
    20.据【材料二】给“拖延症”下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A.“拖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当拖延行为成为一种牢固的行为习惯时,那就是患上了拖延症。
    B.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不断地否定自我,严重的还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
    C.拖延症是拖延行为成为牢固的习惯,对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的一种心理疾病。
    D.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有的人因害怕失败,不想承担失败的后果而拖延;有的人因过于追求完美,害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拖延;有的人本身就懒惰,不愿做事情;还有的人是受负面情绪影响,行动受阻。
    21.王素和李想对拖延的认识产生了分歧,请你根据【材料一】的观点,选出下面不合理的一项
    王素:拖延的危害很大,咱们应该远离它!
    李想:我觉得拖延也有好处,拖一下也没什么。
    A.我也觉得拖延的危害很大。因为拖延能杀伤人的积极性,是一种恶习,是时间杀手,会让你一事无成。
    B.我也觉得拖延是有好处的,拖延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它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做事效率。
    C.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问题。拖延的确有危害,但有时拖延也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拖延是一种不良行为,是一种恶习,是对人生的不负责任,会给人造成危害。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准确把握时间节点,能控制做事节奏,合理的拖延就会成为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反而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
    D.当你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拖一拖,你的不良情绪会越发严重,让你不能平静地面对要做的事情。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往往会让灵感消失,完成任务的效率会更低。
    22.下面是一位有拖延症的学生患者某个周日的观察记录,假如你是一位自律监督师,请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他拖延症的类型并给出对策。
    观察记录
    8点:起床,吃早餐。
    9点:家长叫他做作业,他说时间还早,要休息一下。
    11点:家长再催,他依然说时间还早,作业肯定能做完。
    12点:吃午饭,午休。
    15点:开始做作业。
    15点20分:跑去吃水果、听音乐。
    17点:还在听音乐,家长问他作业是否完成,他说离明天上学还早呢,不着急。
    第二天上学,老师给家长发来短信:您的孩子又没交作业!

    【答案】19.D    20.C    21.D    22.拖延症的类型:①盲目自信②不能自控
    对策:帮助他规划时间、制定分步目标;制定自控力训练方案;制定奖励机制。

    【解析】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说法不正确。根据【材料二】“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不断地否定自我,严重的还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可知,“严重的还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而非“并会患上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选项说法太绝对,与原意不符。故不正确;
    B.说法不正确。根据【材料二】“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认为自己患拖延症的人不少,5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6%的职场人认为自己有拖延症,其中50%的职场人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开始工作,13%的职场人不拖到领导再次催促,绝不去完成工作”可知,有拖延症的,中学生为50%,大学生为80%,职场人为86%,可见中学生、大学生、职场人三类人中,职场人的拖延症最为严重,而非“中学生”。故不正确;
    C.说法不正确。根据【材料二】“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有的人因害怕失败,不想承担失败的后果而拖延;有的人因过于追求完美,害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拖延;有的人本身就懒惰,不愿做事情;还有的人是受负面情绪影响,行动受阻。其次,也有外界因素,如任务过多或者难度过大……”可知,造成拖延症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害怕失败、追求完美、本身懒惰、受负面情绪影响等内部因素等,“任务过多或者难度过大”是外度因素,属于“其次”,因此,不是“主观因素”。故不正确;
    故选D。
    20.本题考查下定义。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或“×××叫×××”。
    根据【材料二】“心理学家认为,‘拖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当拖延行为成为一种牢固的行为习惯时,那就是患上了拖延症。拖延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会给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可知,拖延症的属概念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特征是“成为一种牢固的行为习惯时”“给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根据格式,应表述为:拖延症是拖延行为成为牢固的习惯,对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的一种心理疾病。
    故选C。
    21.本题考查观点表述。
    D.不合理。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人们对拖延行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杀手”,是一种恶习,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和第三段“也有人认为,拖延一下并不要紧。人们一般只对不喜欢做的和觉得拖一拖也没问题的事拖延”可知,对“拖延”有两种看法看法,王素和李想分别从一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你”的观点,应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既要看到拖延的危害,也要看到拖延的合理性,同时,也要辨析,这个拖延的具体情况,是偶尔为之,还是形成了习惯,因此应根据【材料一】二三段做具体分析,而不是离开材料凭空分析。
    故选D。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应用。
    第一问:拖延症的类型
    根据“观察记录”“8点:起床,吃早餐。9点:家长叫他做作业,他说时间还早,要休息一下。11点:家长再催,他依然说时间还早,作业肯定能做完。12点:吃午饭,午休。15点:开始做作业”可知,自己认为时间还有的是,能够按成作业,事实上“第二天上学,老师给家长发来短信:您的孩子又没交作业”,可见属于“盲目自信”;
    根据“观察记录”“15点20分:跑去吃水果、听音乐。17点:还在听音乐,家长问他作业是否完成,他说离明天上学还早呢,不着急”可知,已到下午了,做作业时跑去“吃水果、听音乐”,并且没有限制,可见属于“不能自控”。
    第二问:给出对策
    针对“盲目自信”,根据【材料三】“他们帮助患者学会规划时间、制定分步目标,因为小目标能消除拖延症患者的畏难情绪”,可提出建议:帮助他规划时间、制定分步目标;
    针对“不能自控”,根据【材料三】“同时训练患者的自控力,因为自律才是拖延症最有效的克星”,可提出建议:制定自控力训练方案;
    根据根据【材料三】“他们还会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促使患者逐渐消除拖延症”,可综合提出建议:制定奖励机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都将血淋淋的校园暴力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其实,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不分学习好与坏,不分性别,校园霸凌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随着媒介手段的发展,校园霸凌事件才频频进入公众视野,让我们看到“冰山一角”。
    校园霸凌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在《少年的你》电影当中,主人公陈念说了一句话,“你们所有人,都是凶手”。施暴者不知悔改,旁观者认为和自己无关,相比于剧情,现实往往更加残酷。阳光少年为何戾气丛生,变成了校园欺凌者?校园霸凌究竟是谁的错?施暴者为何如此肆无忌惮?谁来遏制未成年人施暴者骨子里的恶?……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深刻反思。
    如何有效遏制乃至杜绝校因霸凌事情的发生?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使用暴力,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尊严教育、敬畏教育,多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感受。
    在学校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处罚不能高举轻打。不能将校园霸凌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让所有人意识到暴力行为的危害,让施暴者“不敢为”,将校园霸凌扼杀在摇篮之中。
    未成年人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在社会层面,相关法律、教育惩戒、预防性教育亟需创新,真正做到事先、事中、事后都能够及时有力干预。
    防校园霸凌,眼里容不得沙子,不要等流了血、出了事,才去严惩,为时已晚。全社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校园暴力行为必须零容忍。
    (摘编自《面对校园霸凌必须零容忍》,人民网,有制改)
    材料二:
    多名教育、心理、法律人士呼吁,多个方面发力,织密学生安全保护网。
    相关部门、学校可组织讲座或辅导,指导家庭如何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发现问题时如何处理、父母怎样正确与孩子交流相处等;在学校内,要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行政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关心学生、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和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防范机制,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心理监测的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化解。
    林林认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干预对象应该包括受欺凌者和欺凌者,而干预的重点不仅仅包括对欺凌者不良行为的矫正、对受欺凌者的心理辅导,还应包括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之间关系的调节、恢复。同时,规范心理从业者的工作资质,可通过政府统一购买形式,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教育局行政办乔晓牧建议,明确界定校园欺凌的边界,以帮助校方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与当事人协调解决问题,完善校园欺凌具体工作的各项细则,如责任主体、处理流程、其他部门协同机制等。
    此外,还须从法律层面完善不足、树立明确红线,真正让施暴者“不敢为”。首先,应明确“家庭教育不得使用暴力”,避免出现认知上的暴力底线不清晰;其次,借鉴国外经验,对欺凌者入罪等作出明确规定;最后,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和校园欺凌的知识普及,让更多学生真正法用法。
    (摘编自《揭开校园欺凌的水下“冰山”》,《半月谈》,有删改)
    23.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园霸凌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才多次进入公众视野。
    B.既要严惩施暴者,又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才能遏制校园霸凌。
    C.不管是受欺凌者,还是欺凌者,都应该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化解。
    D.只要从法律层面完善不足、树立明确红线,施暴者就会“不敢为”。
    24.材料一第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25.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说一说在家庭层面(家长)应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
    26.作为学生,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和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23.D    24.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少年的你》中主人公的话,证明校园霸凌的残酷。列举现实中校园霸凌的种种问题,突出了校园霸凌问题的严重,引起读者思考。    25.(1)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使用暴力。
    (2)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尊严教育、敬畏教育。
    (3)多与孩子交流,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6.示例:
    (1)积极践行友善待人的准则,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和纠纷,也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如双方进行协商,请班干部协调,请老师出面处理,请好朋友出面调解等。
    (3)给自己确立与人为善的信条,坚持友善待人,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
    (4)受到别人的欺凌时,可以用言语大声制止,并说明后果和危害的严重性,从而起到震慑欺凌者的作用。
    (5)当自己无法摆脱欺凌者的挑衅、纠缠、侮辱和围困时,应立即通过呼喊、打电话、递字条等适当办法发出信号,以求老师、家长、警察及路人前来解救。
    (6)如果受到了严重的侵害、遇到突发事件或意识到问题严重,而家长和校方又无法解决,应果断地通过法律手段寻求帮助。

    【解析】23.D.根据材料二第5段“此外,还须从法律层面完善不足、树立明确红线,真正让施暴者‘不敢为’”可知,“法律层面完善不足、树立明确红线”是让施暴者“不敢为”的一个条件,理解为充分条件不正确。故选D。
    2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
    引用《少年的你》中主人公的话“你们所有人,都是凶手”,判断为引用论证,“都是凶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校园霸凌的残酷;列举现实中校园霸凌的种种问题,判断为举例论证,突出了校园霸凌问题的严重,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引起读者思考。
    25.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使用暴力,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尊严教育、敬畏教育,多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感受”提炼概括为:
    (1)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使用暴力;
    (2)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尊严教育、敬畏教育;
    (3)多与孩子交流,体会他们的感受,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求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看法。
    由材料可知,有效遏制乃至杜绝校因霸凌事情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各尽其力,这为学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提供了帮助和保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从自己的角度。校园欺凌事件往往因为一些矛盾引起,所以在生活中,要友善待人,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都值得尊重,因此当矛盾发生时,要提醒自己以理智的方式解决,不能以大欺小,恃强凌弱;遇到不讲道理或欺凌别人的人,这时候要勇敢地说“不”。
    2.寻求学校保障。和同学发生矛盾和纠纷无法解决时,要请老师出面处理,请好朋友出面调解等。
    3.借助家庭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矛盾,遇到严重的侵害,如果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无法避免,一定要告诉家长或借助法律,绝不能一再忍让。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相关试卷

    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解析版):

    这是一份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1%,8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解析版):

    这是一份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1%,8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非连续性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三模试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3非连续性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三模试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共44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