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新高考)高考数学二轮专项复习(9个专题,含详解)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数学二轮专项复习(9个专题,含详解),共29页。
目录
应用基本不等式的八种变形技巧
基本不等式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求两个正变量和与积的最值,即所谓“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但有的题目需要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变形式求最值,有的需要对待求式作适当变形后才可求最值.常见的变形技巧有以下几种:
技巧一 加上一个数或减去一个数使和或积为定值
函数f(x)=+x(x<3)的最大值是( )
A.-4 B.1
C.5 D.-1
【解析】 因为x<3,所以3-x>0,所以f(x)=-+3≤-2+3=-1.当且仅当=3-x,即x=1时等号成立,所以f(x)的最大值是-1.
【答案】 D
技巧二 平方后再使用基本不等式
一般地,含有根式的最值问题,首先考虑平方后求最值.
若x>0,y>0,且2x2+=8,求x的最大值.
[思路点拨] 由于已知条件式中有关x,y的式子均为平方式,而所求式中x是一次的,且根号下y是二次的,因此考虑平方后求其最值.
【解】 (x)2=x2(6+2y2)=3·2x2≤3·=3×.当且仅当2x2=1+,即x=,y=时,等号成立.故x的最大值为.
技巧三 展开后求最值
对于求多项式积的形式的最值,可以考虑展开后求其最值.
已知a>0,b>0且a+b=2,求的最小值.
[思路点拨] 由于待求式是一个积的形式,因此需将多项式展开后将积的最小值转化为和的最小值.
【解】 由题得=+++1=++1=+1,
因为a>0,b>0,a+b=2,所以2≥2,所以ab≤1,所以≥1.所以≥4(当且仅当a=b=1时取等号),所以的最小值是4.
技巧四 变形后使用基本不等式
设a>1,b>1,且ab-(a+b)=1,那么( )
A.a+b有最小值2(+1)
B.a+b有最大值(+1)2
C.ab有最大值+1
D.ab有最小值2(+1)
【解析】 因为ab-(a+b)=1,ab≤()2,
所以-(a+b)≥1,它是关于a+b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解得a+b≥2(+1)或a+b≤2(1-)(舍去),
所以a+b有最小值2(+1).
又因为ab-(a+b)=1,a+b≥2,
所以ab-2≥1,它是关于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解得≥+1或≤1-(舍去),
所以ab≥3+2,即ab有最小值3+2.
【答案】 A
技巧五 形如型函数变形后使用基本不等式
若y=中f(x)的次数小于g(x)的次数,可取倒数后求其最值.
求函数y=(x≠-1)的值域.
[思路点拨] 将(x+5)(x+2)用(x+1)来表示再变形为f(x)=Ax++C的形式,然后运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解】 因为y==
==x+1++5,
当x+1>0时,即x>-1时,y≥2+5=9(当且仅当x=1时取等号);
当x+1<0,即x<-1时,y≤5-2=1(当且仅当x=-3时取等号).
所以函数的值域为(-∞,1]∪[9,+∞).
技巧六 用“1”的代换法求最值
已知+=1,且x>0,y>0,求x+y的最小值.
【解】 法一:因为x>0,y>0,所以x+y=(x+y)·1=(x+y)·=3++≥3+2=3+2.
当且仅当=,且+=1,即x=+1,y=2+时,上式等号成立.故x+y的最小值是3+2.
法二:因为+=1,所以x=.
因为x>0,y>0,所以y-2>0.
所以x+y=+y===
y-2++3≥3+2.
求以形如或可化为+=1型为条件的cx+dy(a,b,c,d都不为0)的最值可利用“1”的代换求乘法.本题中的条件+=1也可化为2x+y-xy=0.
若a,b为常数,且0
【解】 因为0
所以+=·1+·1=·[x+(1-x)]+·[x+(1-x)]
=a2+++b2≥a2+b2+2ab=(a+b)2.
上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a+b)2.
故函数f(x)的最小值为(a+b)2.
若实数a,b满足ab-4a-b+1=0(a>1),则(a+1)·(b+2)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思路点拨] 由于所给条件式中含两个变量a,b,因此可以用一个变量表示另一个变量,将待求式转化为含一个变量的式子后求其最值.
【解析】 因为ab-4a-b+1=0,所以b==4+.
又因为a>1,所以b>0.所以(a+1)(b+2)=ab+2a+b+2=6a++9=6(a-1)++15.
因为a-1>0,
所以6(a-1)++15≥2+15=27.
当且仅当6(a-1)=(a>1),
即a=2时取等号.
【答案】 27
已知条件含形如ax+bxy+cy+d=0(abc≠0)型的关系式,求关于x、y一次式的和或积的最值问题.常将关系式中ax+bxy+cy+d=0变形,用一个变量x(或y)表示另一个变量y(或x)后求解.
技巧七 代换减元求最值
设正实数x,y,z满足x2-3xy+4y2-z=0,则当取得最小值时,x+2y-z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解析】 x2-3xy+4y2-z=0⇒z=x2-3xy+4y2,①
所以==+-3≥2-3=1.
等号成立条件为x=2y,
代入到①可得z=(2y)2-3·2y·y+4y2=2y2,
所以x=2y,z=2y2,
所以x+2y-z=2y+2y-2y2
=-2(y2-2y)=-2(y-1)2+2≤2.
【答案】 2
在含有两个以上变元的最值问题中,通过代换的方法减少变元,把问题化为两个变元的问题使用基本不等式,或者把问题化为一个变元的问题使用函数方法求解.
技巧八 建立求解目标不等式求最值
已知x,y均为正实数,且xy=x+y+3,则xy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解析】 因为x,y均为正实数,
所以x+y≥2,xy=x+y+3可化为xy≥2+3,
即(-3)(+1)≥0,
所以≥3,xy≥9,
当且仅当x=y时,xy取得最小值9.
【答案】 9
利用基本不等式与已知条件建立求解目标的不等式,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即得求解目标的最值.
数学抽象——活用函数性质中“三个二级”结论
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及单调性,在高考中常常将它们综合在一起命题,解题时,往往需要借助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来确定另一区间上的单调性,即实现区间的转换,再利用单调性解决相关问题.
一、奇函数的最值性质
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区间D上的奇函数,则对任意的x∈D,都有f(x)+f(-x)=0.特别地,若奇函数f(x) 在D上有最值,则f(x)max+f(x)min=0,且若0∈D,则f(0)=0.
设函数f(x)=的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m,则M+m=________.
【解析】 函数f(x)的定义域为R,
f(x)==1+,
设g(x)=,则g(-x)=-g(x),
所以g(x)为奇函数,
由奇函数图象的对称性知g(x)max+g(x)min=0,
所以M+m=[g(x)+1]max+[g(x)+1]min=2+g(x)max+g(x)min=2.
【答案】 2
二、抽象函数的周期性
(1)如果f(x+a)=-f(x)(a≠0),那么f(x)是周期函数,其中的一个周期T=2a.
(2)如果f(x+a)=(a≠0),那么f(x)是周期函数,其中的一个周期T=2a.
(3)如果f(x+a)+f(x)=c(a≠0),那么f(x)是周期函数,其中的一个周期T=2a.
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对任意实数x有f(x+4)=-f(x)+2,若函数f(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f(1)=2,则f(17)=________.
【解析】 由函数y=f(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可知,函数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故f(x)为偶函数.
由f(x+4)=-f(x)+2,得f(x+4+4)=-f(x+4)+2=f(x),所以f(x)是最小正周期为8的偶函数,所以f(17)=f(1+2×8)=f(1)=2.
【答案】 2
三、抽象函数的对称性
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
(1)若f(a+x)=f(b-x)恒成立,则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对称,特别地,若f(a+x)=f(a-x)恒成立,则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
(2)若函数y=f(x)满足f(a+x)+f(a-x)=0,即f(x)=-f(2a-x),则f(x)的图象关于点(a,0)对称.
(2020·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设f(x)是(-∞,+∞)上的奇函数,且f(x+2)=-f(x),下面关于f(x)的判定,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①f(4)=0;
②f(x)是以4为周期的函数;
③f(x)的图象关于x=1对称;
④f(x)的图象关于x=2对称.
A.1 B.2
C.3 D.4
【解析】 因为f(x)是(-∞,+∞)上的奇函数,所以f(-x)=-f(x),f(0)=0,
因为f(x+2)=-f(x),所以f(x+4)=-f(x+2)=f(x),
即f(x)是以4为周期的周期函数,f(4)=f(0)=0,
因为f(x+2)=-f(x),所以f[(x+1)+1]=f(-x),
令t=x+1,则f(t+1)=f(1-t),所以f(x+1)=f(1-x),
所以f(x)的图象关于x=1对称,而f(2+x)=f(2-x)显然不成立.
故正确的命题是①②③,故选C.
【答案】 C
构造法解决抽象函数问题
在导数及其应用的客观题中,有一个热点考查点,即不给出具体的函数解析式,而是给出函数f(x)及其导数满足的条件,需要据此条件构造抽象函数,再根据条件得出构造的函数的单调性,应用单调性解决问题的题目,该类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总结其基本类型及其处理方法.
类型一 只含f(x)型
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1)=1,且对任意x∈R都有f′(x)<,则不等式f(x2)>的解集为( )
A.(1,2) B.(0,1)
C.(1,+∞) D.(-1,1)
【解析】 构造函数g(x)=f(x)-x+c(c为常数),则g′(x)<0,即函数g(x)在R上单调递减,且g(1)=f(1)-+c=+c.f(x2)>=x2+,
即f(x2)-x2+c>+c,即g(x2)>g(1),
即x2<1,即-1
利用(f(x)+kx+b)′=f′(x)+k,根据导数符号,可得出函数g(x)=f(x)+kx+b的单调性,利用其单调性比较函数值大小、解抽象函数的不等式等.
类型二 含λf(x)±f′(x)(λ为常数)型
已知f(x)为R上的可导函数,且∀x∈R,均有f(x)>f′(x),则有( )
A.e2 015f(-2 015)
B.e2 015f(-2 015)
D.e2 015f(-2 015)>f(0),f(2 015)<e2 015f(0)
【解析】 仅从f(x)>f′(x)这个条件,无从着手,此时我们必须要借助于选择题中的选项的提示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构造函数h(x)=,则h′(x)=<0,即h(x)在R上单调递减,故h(-2 015)>h(0),即>⇔e2 015f(-2 015)>f(0);同理,h(2 015)
由于ex>0,故[exf(x)]′=[f(x)+f′(x)]ex,其符号由f(x)+f′(x)的符号确定,′=,其符号由f′(x)-f(x)的符号确定.含有f(x)±f′(x)类的问题可以考虑构造上述两个函数.
类型三 含xf(x)±nf′(x)型
(1)已知偶函数f(x)是定义在{x∈R|x≠0}上的可导函数,其导函数为f′(x).当x<0时,f′(x)>恒成立.设m>1,记a=,b=2f(2),c=(m+1)·f,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
A.ab>c
C.ba>c
(2)设函数f(x)在R上的导函数为f′(x),且2f(x)+xf′(x)>x2.下面的不等式在R上恒成立的是( )
A.f(x)>0 B.f(x)<0
C.f(x)>x D.f(x)
构造函数g(x)=,
则g′(x)=<0,
即g(x)在(-∞,0)上单调递减.
函数f(x)为偶函数,故g(x)为奇函数,
得g(x)在(0,+∞)上单调递减.
b=4m,c=4m.
因为m>1,所以m+1>2,<=2,
所以m+1>2>.
所以g(m+1)
即a (2)构造函数g(x)=x2f(x),
则其导数为g′(x)=2xf(x)+x2f′(x).
①当x>0时,由2f(x)+xf′(x)>x2,
得g′(x)=2xf(x)+x2f′(x)>x3>0,
即函数g(x)=x2f(x)在区间(0,+∞)上递增,
故g(x)=x2f(x)>g(0)=0⇒f(x)>0;
②当x<0时,有g′(x)=2xf(x)+x2f′(x)
故g(x)=x2f(x)>g(0)=0⇒f(x)>0;
③当x=0时,
由2f(x)+xf′(x)>x2,得f(x)>0.
综上,对任意x∈R,有f(x)>0,应选A.
【答案】 (1)A (2)A
(1)对于xf′(x)+nf(x)>0型,构造F(x)=xnf(x),则F′(x)=xn-1[xf′(x)+nf(x)](注意对xn-1的符号进行讨论),特别地,当n=1时,xf′(x)+f(x)>0,构造F(x)=xf(x),则F′(x)=xf′(x)+f(x)>0;
(2)对于xf′(x)-nf(x)>0型,且x≠0,构造F(x)=,则F′(x)=(亦需注意对xn+1的符号进行讨论),特别地,当n=1时,xf′(x)-f(x)>0,构造F(x)=,则F′(x)=>0.
类型四 含f(x)±f′(x)tan x型
已知函数f(x)的导函数f′(x),当x∈时,f′(x)sin 2x
【答案】 B
由于在上,[sin x·f(x)]′=cos x·f(x)+sin x·f′(x),其符号与f(x)+f′(x)tan x相同,′=,其符号与f′(x)tan x-f(x)符号相同.在含有f(x)±f′(x)tan x的问题中,可以考虑构造函数f(x)sin x,f(x)cos x,,等.
三角函数中ω值的求法
一、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T求解
为了使函数y=sin ωx(ω>0)在区间[0,1]上至少出现50次最大值,则ω的最小值为( )
A.98π B.π
C.π D.100π
【解析】 由题意,至少出现50次最大值即至少需要49个周期,所以T=·≤1,所以ω≥π.
【答案】 B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条件弄清周期T=与所给区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不等关系.
二、利用三角函数的对称性求解
若函数f(x)=sin ωx(ω>0)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则ω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令+2kπ≤ωx≤π+2kπ(k∈Z),得+≤x≤+,因为f(x)在上单调递减,
所以得6k+≤ω≤4k+3.又ω>0,所以k≥0,又6k+<4k+3,得0≤k<,所以k=0.即≤ω≤3.
【答案】
根据正弦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确定函数f(x)的单调递减区间,根据函数f(x)=sin ωx(ω>0)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建立不等式,即可求ω的取值范围.
三、利用三角函数的对称性求解
(1)已知函数f(x)=cos(ω>0)的一条对称轴为x=,一个对称中心为点,则ω有( )
A.最小值2 B.最大值2
C.最小值1 D.最大值1
(2)若函数y=cos(ω∈N*)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是,则ω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 (1)因为函数的中心到对称轴的最短距离是,两条对称轴间的最短距离是,所以中心到对称轴x=间的距离用周期可表示为-=+(k∈N,T为周期),解得(2k+1)T=π,又T=,所以(2k+1)·=π,则ω=2(2k+1),当k=0时,ω=2最小.故选A.
(2)依题意得cos=0,则+=+kπ(k∈Z)⇒ω=6k+2(k∈Z),又ω∈N*,所以ω的最小值为=2.
【答案】 (1)A (2)2
三角函数两条相邻对称轴或两个相邻对称中心之间的“水平间隔”为,相邻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之间的“水平间隔”为,这就说明,我们可根据三角函数的对称性来研究其周期性,进而可以研究“ω”的取值.值得一提的是,三角函数的对称轴必经过其图象上的最高点(极大值)或最低点(极小值),函数f(x)=Asin(ωx+φ)的对称中心就是其图象与x轴的交点,这就说明,我们也可利用三角函数的极值点(最值点)、零点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其周期,进而可以确定“ω”的取值.
四、利用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
已知函数f(x)=2sin ωx在区间上的最小值为-2,则ω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显然ω≠0.
若ω>0,当x∈时,-ω≤ωx≤ω,因为函数f(x)=2sin ωx在区间上的最小值为-2,所以-ω≤-,解得ω≥.
若ω<0,当x∈时,ω≤ωx≤-ω,因为函数f(x)=2sin ωx在区间上的最小值为-2.所以ω≤-,解得ω≤-2.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实数ω的取值范围是(-∞,-2]∪.
【答案】 (-∞,-2]∪
利用三角函数的最值与对称或周期的关系,可以列出关于ω的不等式,进而求出ω的值或取值范围.
求解平面向量问题的五大策略
平面向量既具备几何意义、也具备类似数的运算,在解题中既可以按照几何的思路处理,也可以通过运算解决问题,解平面向量的题目有一些策略,用好这些策略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策略一 用好共线向量定理及其推论
在△ABC中,=2a,=3b,设P为△ABC内部及其边界上任意一点,若=λa+μb,则λμ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解析】 过点P作BC平行线,交AB,AC于点M,N,设=t,则有=t+(1-t)(0≤t≤1),设=m,则有=m(0≤m≤1),所以=tm+(1-t)m,
所以=2tma+3(1-t)mb,所以所以λ≥0,μ≥0,3λ+2μ=6m≤6,由3λ+2μ≥2得2≤6,所以λμ≤,λμ的最大值为.
【答案】
(1)A,B,C三点共线时,一定存在实数λ,使得=λ或=λ等;
(2)A,B,C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对不在直线AB上的任意一点O,存在实数t使得=t+(1-t)·或=λ+μ,λ+μ=1.
策略二 用好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与BD交于点O,E是线段OD的中点,AE的延长线与CD交于点F.若=a,=b,则等于( )
A.a+b B.a+b
C.a+b D.a+b
【解析】 如图,
E为OD中点,
则BE=3DE.因为AB∥CD,
则=3,-=3-3,
-+=3-3(-),
3=-++3×+3×,
3=2+,则=+,
即=a+b.故选B.
【答案】 B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表明,同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都可表示为其他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即选择了两个不共线向量e1和e2,平面内的任何一向量a都可以用向量e1,e2表示为a=λ1e1+λ2e2,并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即若λ1e1+λ2e2=μ1e1+μ2e2,则必有λ1=μ1,λ2=μ2.这样,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不仅把几何问题转化为只含有λ1,λ2的代数运算,而且为利用待定系数法解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策略三 用好向量的坐标表示
(1)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BC,∠ACD=90°,AD=2,BC=1,P是腰DC上的动点,则|+3|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2)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BAD=60°,M为CD的中点,若N为该菱形内任意一点(含边界),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_.
【解析】 (1)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D(2,0).
设B(0,b),b>0,则C(1,b).
因为∠ACD=90°,
所以·=0,即(1,b)·(-1,b)=0,解得b=1,所以B(0,1),C(1,1).
设P(x,y),=λ(0≤λ≤1),
则(x-2,y)=λ(-1,1),
得x=2-λ,y=λ,
即P(2-λ,λ).
|+3|=|(λ-2,-λ)+3(λ-2,1-λ)|
=|(4λ-8,3-4λ)|
=
=,0≤λ≤1,
根据二次函数性质,上式当λ=1时取最小值,故其最小值为=.
(2)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B(2,0),C(3,),D(1,),M(2,),设N(x,y),则
·=2x+y,其中(x,y)所在的区域即为菱形及其内部的区域.设z=2x+y,则的几何意义是直线系z=2x+y在y轴上的截距,结合图形可知,在点C处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2×3+×=9.
【答案】 (1) (2)9
向量坐标化后,所有的问题均可以通过计算求解,这种方法对难度较大的平面向量试题非常有用.
策略四 用好两向量垂直的条件
设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λ,λ∈[0,+∞),则点P的轨迹经过△ABC的(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解析】 ·(-)=
-+-.
在△ABC中,记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上式即为
-+-
=.
根据正弦定理,上式的分子为
2R(sin Ccos C-sin Bcos B+sin Ccos Acos B-sin Bcos Acos C)
=2R
=2R
=2R[-cos (B+C)sin (B-C)+cos Asin(C-B)]
=2R[-cos Asin(C-B)+cos Asin (C-B)]=0.
所以·(-)=0,
所以⊥.
又向量+经过点A,所以向量
λ与△ABC的BC边上的高线所在的向量共线.
因为=+λ,
所以点P在△ABC的BC边上的高线上,
所以点P的轨迹经过△ABC的垂心,故选D.
【答案】 D
两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是其数量积为零,利用该结论可以证明平面图形中的直线与直线垂直、也可以根据两向量垂直求未知的参数值等.
策略五 用好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
已知向量a,b,c满足|a|=,|b|=a·b=3,若(c-2a)·(2b-3c)=0,则|b-c|的最大值是______.
【解析】 设a,b夹角为θ,a·b=×3cos θ=3,
得cos θ=,
因为0≤θ≤π,所以θ=.
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a=(1,1),b=(3,0),
设c=(x,y),
则c-2a=(x-2,y-2),2b-3c=(6-3x,-3y).
因为(c-2a)·(2b-3c)=0,
所以(x-2)(6-3x)+(y-2)·(-3y)=0,
整理得x2+y2-4x-2y+4=0,
即(x-2)2+(y-1)2=1,
即向量c的终点在以(2,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
根据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知|b-c|的最大值为+1=+1.
【答案】 +1
解决数列问题的七大常用技巧
技巧一 巧用性质减少运算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中均涉及多个量,解题中可以不必求出每个量,从整体上使用公式.
(1)等比数列{an}中,已知a1+a3=8,a5+a7=4,则a9+a11+a13+a15的值为( )
A.1 B.2
C.3 D.5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6>S7>S5,则满足SkSk+1<0的正整数k=__________.
[点拨] (1)可直接把a1+a3看作一个整体,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求解公比,然后代入即可;也可直接将已知转化为首项和公比所满足的方程,求出公比后再求和.(2)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
【解析】 (1)法一:因为{an}为等比数列,所以a5+a7是a1+a3与a9+a11的等比中项,所以(a5+a7)2=(a1+a3)·(a9+a11),故a9+a11===2.
同理,a9+a11是a5+a7与a13+a15的等比中项,
所以(a9+a11)2=(a5+a7)(a13+a15),
故a13+a15===1.
所以a9+a11+a13+a15=2+1=3.
法二: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
则a5=a1q4,a7=a3q4,所以q4===.
又a9+a11=a1q8+a3q8=(a1+a3)q8=8×=2,
a13+a15=a1q12+a3q12=(a1+a3)q12=8×=1,
所以a9+a11+a13+a15=2+1=3.
(2)依题意得a6=S6-S5>0,
a7=S7-S6<0,a6+a7=S7-S5>0,
则S11==11a6>0,
S12==>0,
S13==13a7<0,
所以S12S13<0,即满足SkSk+1<0的正整数k=12.
【答案】 (1)C (2)12
技巧二 巧用升降角标法实现转化
在含有an,Sn对任意正整数n恒成立的等式中,可以通过升降角标的方法再得出一个等式,通过两式相减得出数列递推式,再根据递推式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和解决其他问题.
设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a1=3,an+1=2Sn+3(n∈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 当n≥2时,由an+1=2Sn+3,
得an=2Sn-1+3,
两式相减,得an+1-an=2Sn-2Sn-1=2an,
所以an+1=3an,
所以=3.
当n=1时,a1=3,a2=2S1+3=2a1+3=9,则=3.
所以数列{an}是以3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an=3×3n-1=3n.
技巧三 巧用不完全归纳找规律
解数列问题时要注意归纳推理的应用,通过数列前面若干项满足的规律推出其一般性规律.
在数列{an}中,已知a1=1,an+1+(-1)nan=cos[(n+1)π],记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则S2 018=__________.
[点拨] 根据递推式计算数列的前面若干项,发现规律,然后求S2 018的值.
【解析】 由a1=1,an+1+(-1)nan=cos [(n+1)π],得a2=a1+cos 2π=1+1=2,a3=-a2+cos 3π=-2-1=-3,a4=a3+cos 4π=-3+1=-2,a5=-a4+cos 5π=2-1=1,…由此可知,数列{an}是以4为周期的周期数列,且a1+a2+a3+a4=-2,所以S2 018=504(a1+a2+a3+a4)+a2 017+a2 018=504×(-2)+a1+a2=-1 005.
【答案】 -1 005
技巧四 巧用辅助数列求通项
已知数列的递推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变换递推式把其转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辅助数列),求出辅助数列的通项,再通过变换求出原数列的通项公式.
(1)当出现an=an-1+m(n≥2)时,构造等差数列;
(2)当出现an=xan-1+y(n≥2)时,构造等比数列.
(1)设数列{an}满足a1=2,an+1-4an=3×2n+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an}中,a1=1,an+1=(n∈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 (1)由an+1-4an=3×2n+1得,-=3,
设bn=,则bn+1=2bn+3,设bn+1+t=2(bn+t),所以2t-t=3,解得t=3,所以bn+1+3=2(bn+3),所以=2,又b1+3=+3=1+3=4,所以数列{bn+3}是以4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bn+3=4×2n-1=2n+1,所以bn=2n+1-3,所以an=bn·2n=(2n+1-3)×2n=22n+1-3×2n.
(2)因为an+1=(n∈N*),所以=+1,设+t=3,所以3t-t=1,解得t=,所以+=3,又+=1+=,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3n-1=,所以an=.
技巧五 巧用裂项求和
裂项相消法是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之一,在通项为分式的情况下,注意尝试裂项,裂项的基本原则是an=f(n)-f(n+1).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3,若数列{Sn+1}是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bn=,n∈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点拨] (1)先求Sn,再利用an=Sn-Sn-1(n≥2)求an;(2)把通项分解为两项的差,再消项求和.
【解】 (1)由题意知Sn+1=(S1+1)·4n-1=4n,
所以Sn=4n-1,
当n≥2时,an=Sn-Sn-1=3·4n-1,且a1=3满足上式,
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4n-1.
(2)bn===,
所以Tn=b1+b2+…+bn
=×+×+…+×
==-.
技巧六 巧用分组妙求和
分组求和方法是分类与整合思想在数列求和问题中的具体体现,其基本特点是把求和目标分成若干部分,先求出部分和,再整合部分和的结果得出整体和.
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2n+1,令bn=(-1)n-1×,则数列{bn}的前n项和Tn=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意得bn=(-1)n-1
=(-1)n-1
=(-1)n-1,
当n为偶数时,Tn=-+…+-=-,
当n为奇数时,Tn=-+…-+=+,
所以Tn=-(-1)n.
【答案】 -(-1)n
技巧七 巧用特值验算保准确
使用“错位相减法”求和的方法学生都能够掌握,但求解的结果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在求出结果后使用a1=S1进行检验,如果出现a1≠S1,则说明运算结果一定错误,这时可以检查解题过程找出错误、矫正运算结果.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则其前n项和Sn=__________.
【解析】 Sn=+++…+,
2Sn=2+++…+,
两式相减得Sn=2+++…+-,
Sn=2+-=5-.
【答案】 5-
确定球心位置的三种方法
决定球的几何要素是球心的位置和球的半径,在球与其他几何体的结合问题中,通过位置关系的分析,找出球心所在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不妨称这个方法为球心位置分析法.
方法一 由球的定义确定球心
若一个多面体的各顶点都在一个球的球面上,则称这个多面体是这个球的内接多面体,这个球是这个多面体的外接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定点到一个简单多面体的所有顶点的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定点就是该简单多面体外接球的球心.
(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球心是其体对角线的中点;
(2)正三棱柱的外接球的球心是上、下底面中心连线的中点;
(3)直三棱柱的外接球的球心是上、下底面三角形外心连线的中点;
(4)正棱锥的外接球球心在其高上,具体位置可通过建立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得到;
(5)若棱锥的顶点可构成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则公共斜边的中点就是其外接球的球心.
已知各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的正四棱柱的高为4,体积为16,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A.16π B.20π
C.24π D.32π
【解析】 已知各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的正四棱柱的高为4,体积为16,可求得底面边长为2,故球的直径为=2,则半径为,故球的表面积为24π,故选C.
【答案】 C
方法二 构造长方体或正方体确定球心
(1)正四面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正三棱锥、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可将三棱锥补形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同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两两垂直的四面体、相对的棱相等的三棱锥,可将三棱锥补形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3)若已知棱锥含有线面垂直关系,则可将棱锥补形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4)若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两两垂直,则可将三棱锥补形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将△AED,△EBF,△FCD分别沿DE,EF,FD折起,使A,B,C三点重合于点A′,若四面体A′EFD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半径为( )
A. B.
C. D.
【解析】 易知四面体A′EFD的三条侧棱A′E,A′F,A′D两两垂直,且A′E=1,A′F=1,A′D=2,把四面体A′EFD补成从顶点A′出发的三条棱长分别为1,1,2的一个长方体,则长方体的外接球即为四面体A′EFD的外接球,球的半径为r= =.故选B.
【答案】 B
方法三 由性质确定球心
利用球心O与截面圆圆心O′的连线垂直于截面圆及球心O与弦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的性质,确定球心.
正三棱锥ABCD内接于球O,且底面边长为,侧棱长为2,则球O的表面积为________.
【解析】 如图,M为底面△BCD的中心,易知AM⊥MD,DM=1,AM=.在Rt△DOM中,OD2=OM2+MD2,即OD2=(-OD)2+1,解得OD=,故球O的表面积为4π×=π.
【答案】 π
解析几何减少运算量的常见技巧
技巧一 巧用平面几何性质
已知O为坐标原点,F是椭圆C:+=1(a>b>0)的左焦点,A,B分别为C的左,右顶点.P为C上一点,且PF⊥x轴.过点A的直线l与线段PF交于点M,与y轴交于点E.若直线BM经过OE的中点,则C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解析】 设OE的中点为N,如图,因为MF∥OE,所以有=,=.又因为OE=2ON,所以有=·,解得e==,故选A.
【答案】 A
此题也可以用解析法解决,但有一定的计算量,巧用三角形的相似比可简化计算.
技巧二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产生的中点弦问题,涉及求中点弦所在直线的方程,或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的问题时,常常可以用“点差法”求解.
已知椭圆E:+=1(a>b>0)的右焦点为F(3,0),过点F的直线交E于A,B两点.若AB的中点坐标为M(1,-1),则E的标准方程为( )
A.+=1 B.+=1
C.+=1 D.+=1
【解析】 通解:设A(x1,y1),B(x2,y2),
则x1+x2=2,y1+y2=-2,
①-②得+=0,
所以kAB==-=.
又kAB==,所以=.
又9=c2=a2-b2,解得b2=9,a2=18,
所以椭圆E的标准方程为+=1.
优解:由kAB·kOM=-得,×=-得,a2=2b2,
又a2-b2=9,所以a2=18,b2=9,
所以椭圆E的标准方程为+=1.
【答案】 D
本题设出A,B两点的坐标,却不求出A,B两点的坐标,巧妙地表达出直线AB的斜率,通过将直线AB的斜率“算两次”建立几何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技巧三 巧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化繁为简
某些涉及线段长度关系的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求坐标,用距离公式计算长度的方法来解;但也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使相关的点的同名坐标为方程的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两根间的关系或有关线段长度间的关系.后者往往计算量小,解题过程简捷.
已知椭圆+y2=1的左顶点为A,过A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AM,AN交椭圆M,N两点.
(1)当直线AM的斜率为1时,求点M的坐标;
(2)当直线AM的斜率变化时,直线MN是否过x轴上的一定点?若过定点,请给出证明,并求出该定点;若不过定点,请说明理由.
【解】 (1)直线AM的斜率为1时,直线AM的方程为y=x+2,代入椭圆方程并化简得5x2+16x+12=0.
解得x1=-2,x2=-,所以M.
(2)设直线AM的斜率为k,直线AM的方程为y=k(x+2),联立方程
化简得(1+4k2)x2+16k2x+16k2-4=0.
则xA+xM=,又xA=-2,
则xM=-xA-=2-=.
同理,可得xN=.
由(1)知若存在定点,则此点必为P.
证明如下:
因为kMP===,
同理可计算得kPN=.
所以直线MN过x轴上的一定点P.
本例在第(2)问中可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xM=,这体现了整体思想.这是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时常用的方法,简单易懂,通过设而不求,大大降低了运算量.
技巧四 巧妙“换元”减少运算量
变量换元的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将非标准型问题转化为标准型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变量换元法常用于求解复合函数的值域、三角函数的化简或求值等问题.
如图,已知椭圆C的离心率为,点A,B,F分别为椭圆的右顶点、上顶点和右焦点,且S△ABF=1-.
(1)求椭圆C的方程;
(2)已知直线l:y=kx+m与圆O:x2+y2=1相切,若直线l与椭圆C交于M,N两点,求△OMN面积的最大值.
【解】 (1)由已知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设其方程为+=1(a>b>0),则A(a,0),B(0,b),F(c,0)(c=).
由已知可得e2==,所以a2=4b2,
即a=2b,可得c=b①.
S△AFB=×|AF|×|OB|=(a-c)b=1-②.
将①代入②,得(2b-b)b=1-,解得b=1,故a=2,c=.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y2=1.
(2)圆O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r=1,由直线l:y=kx+m与圆O:x2+y2=1相切,得=1,故有m2=1+k2③.
由消去y,
得x2+2kmx+m2-1=0.
由题可知k≠0,即(1+4k2)x2+8kmx+4(m2-1)=0,
所以Δ=16(4k2-m2+1)=48k2>0.
设M(x1,y1),N(x2,y2),则x1+x2=,x1x2=.所以|x1-x2|2=(x1+x2)2-4x1x2=-4×=④.
将③代入④中,得|x1-x2|2=,
故|x1-x2|=.所以|MN|=|x1-x2|=×=.
故△OMN的面积S=|MN|×1=××1=.
令t=4k2+1,则t≥1,k2=,代入上式,得
S=2=
==
==,
所以当t=3,即4k2+1=3,解得k=±时,S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1.
破解此类题的关键:一是利用已知条件,建立关于参数的方程,解方程,求出参数的值,二是通过变量换元法将所给函数转化为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求得其值域,从而求得原函数的值域,形如y=ax+b±(a,b,c,d均为常数,且ac≠0)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但在换元时一定要注意新元的取值范围,以保证等价转化,这样目标函数的值域才不会发生变化.
概率、统计综合问题的三种常用求解策略
策略一 公式法
在某校教师趣味投篮比赛中,比赛规则是:每场投6个球,至少投进4个球且最后2个球都投进者获奖;否则不获奖.已知教师甲投进每个球的概率都是.
(1)记教师甲在每场的6次投球中投进球的个数为X,求X的分布列;
(2)求教师甲在一场比赛中获奖的概率.
【解】 (1)X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3,4,5,6.
依条件可知,X~B(6,),
P(X=k)=C·()k·()6-k(k=0,1,2,3,4,5,6).
所以X的分布列为
X
0
1
2
3
4
5
6
P
(2)设教师甲在一场比赛中获奖为事件A,
则P(A)=C·()2·()4+C··()5+()6=,即教师甲在一场比赛中获奖的概率为.
对于此类问题求解,若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B(n,p),则其概率、均值与方差可直接利用公式P(X=k)=Cpk(1-p)n-k(k=0,1,2,…,n),E(X)=np,D(X)=np(1-p)求得.
策略二 间接法
随机观测生产某种零件的某工厂20名工人的日加工零件数(单位:件),获得数据如下:30,42,41,36,44,48,37,25,45,43,31,49,34,33,43,38,32,46,39,36.根据上述数据得到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如下:
分组
频数
频率
[25,30]
2
0.10
(30,35]
4
0.20
(35,40]
5
0.25
(40,45]
m
fm
(45,50]
n
fn
(1)确定样本频率分布表中m,n,fm和fn的值;
(2)根据上述频率分布表,画出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
(3)根据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求在该厂任取3人,至少有1人的日加工零件数落在区间(30,35]内的概率.
【解】 (1)由已知数据,得区间(40,45]内的频数m=6,区间(45,50]内的频数n=3,故fm==0.3,fn==0.15.
(2)由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
(3)根据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每人的日加工零件数落在区间(30,35]内的频率为0.2,设所取的3人中,日加工零件数落在区间(30,35]内的人数为ξ,则ξ~B(3,0.2),
故P(ξ≥1)=1-P(ξ=0)=1-(1-0.2)3=0.488.
因此至少有1人的日加工零件数落在区间(30,35]内的概率为0.488.
当复杂事件正面情况比较多,反面情况较少时,可利用其对立事件进行求解,即“正难则反”.对于“至少”“至多”等问题往往用这种方法求解.
策略三 对称法
从某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中抽取5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项质量指标值,由测量结果得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
(1)求这500件产品质量指标值的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方差s2(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2)由直方图可以认为,这种产品的质量指标值Z服从正态分布N(μ,σ2),其中μ近似为样本平均数,σ2近似为样本方差s2.
①利用该正态分布,求P(187.8<Z<212.2);
②某用户从该企业购买了100件这种产品,记X表示这100件产品中质量指标值位于区间(187.8,212.2)的产品件数.利用①的结果,求EX.
附:≈12.2.
若Z~N(μ,σ2),则P(μ-σ<Z<μ+σ)=0.682 7,P(μ-2σ<Z<μ+2σ)=0.954 5.
【解】 (1)抽取产品的质量指标值的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方差s2分别为=170×0.02+180×0.09+190×0.22+200×0.33+210×0.24+220×0.08+230×0.02=200,
s2=(-30)2×0.02+(-20)2×0.09+(-10)2×0.22+0×0.33+102×0.24+202×0.08+302×0.02=150.
(2)①由(1)知,Z~N(200,150),
从而P(187.8<Z<212.2)=P(200-12.2<Z<200+12.2)=0.682 7.
②由①知,一件产品的质量指标值位于区间(187.8,212.2)的概率为0.682 7,
依题意知X~B(100,0.682 7),
所以EX=100×0.682 7=68.27.
解决与正态分布有关的问题,在理解μ,σ2的意义情况下,记清正态分布的密度曲线是一条关于μ对称的钟形曲线,很多问题都是利用图象的对称性解决的.
相关试卷
(新高考)高考数学二轮专项复习(三)《构造法解决抽象函数问题》(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数学二轮专项复习(三)《构造法解决抽象函数问题》(含详解),共4页。
(新高考)高考数学二轮专项复习(六)《解决数列问题的七大常用技巧》(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数学二轮专项复习(六)《解决数列问题的七大常用技巧》(含详解),共4页。
高考数学(理数)二轮复习专题14《大题专项》练习06 (含答案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理数)二轮复习专题14《大题专项》练习06 (含答案详解),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