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2.纪念白求恩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7.动物笑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展开14*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 1.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适当。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导入(文本导入):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很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1.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
2.知识链接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积累字词
注音
灼人(zhuó) 抽噎(yē) 恍惚(huǎng)
哄堂大笑(hōng) 晕眩(xuàn) 突兀(wù)
呻吟(shēn) 参差不齐(cī)
(一)整体感知
1.默读,复述故事: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2.用简洁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交流点拨】七月的一天,“我”和杰里、内德等五个小伙伴去攀爬费城附近的一座小悬崖,后来“我”被困在悬崖上,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
(二)深层探究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点拨】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去。
2.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交流点拨】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会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3.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交流点拨】
(示例)我喜欢父亲。因为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去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地下去。这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
4.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交流点拨】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三)品析语言
这篇文章语言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富有哲理。请细细品味下面的语言。
1.“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一句中“巨大”一词,是否用得重了?
【交流点拨】不重,对一个很胆小的孩子来说,独自摸黑爬下悬崖确实不容易。这是战胜自己恐惧心理后取得的成功,“巨大”恰好表达了“我”当时真实的心理感受。
2.“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中的“瘦弱”有什么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再次表明“我”身体的病弱,与前文“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照应,也为后文“我”战胜困难后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作铺垫。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1.请从所学知识中找出几句关于困难与挫折的名言警句。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示例)《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本文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本文时,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的原则,我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入课,在主体部分我设置了感读(默读)——研读——赏读三个环节,其中默读也为了复述课文作准备,因此复述课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用填充的形式完成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中把课文的字词记清为学生学习课文扫除障碍,赏读课文让大家畅所欲言,进而水到渠成地得出文章的哲理性含义。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板块则是对课文的深入与延伸,课文的小结用一句话谈谈体会,使学生对全文有深入的探讨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初一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根据从语文中学习得到的经验去照应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学习本课着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成长中的“阻碍”,探寻生命引路人,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穿越时空,转换角色,,小组模拟采访现场,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发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