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后素养落实3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含答案 试卷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6258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后素养落实3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含答案 试卷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6258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后素养落实3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含答案 试卷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62583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随堂练习题
展开课后素养落实(三)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建议用时:40分钟)
题组一 影响种群特征的非生物因素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很多植物的花都是白天开放,夜晚闭合;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即使在白天,花也会闭合。这个实验表明:影响植物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光线
C.阳光和温度 D.植物种类
C [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形成黑暗环境(夜晚),花也会闭合,与白天不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和温度,这个实验说明,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是阳光和温度。]
2.某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花盆 | 阳光 | 温度 | 水 |
1 | 光照 | 20 ℃ | 充足 |
2 | 黑暗 | 20 ℃ | 不充足 |
在该实验设计中,你认为应该如何改正( )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的地方
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黑暗的地方
C.两个花盆的温度应该不同
D.两个花盆都应浇足量的水
D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同学为了探究阳光是否对大豆发芽存在影响的实验,自变量应该是阳光,其他条件则应相同,而表格中却出现了两个不同条件:阳光和水分,水分是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等且适宜,所以两个花盆都应保证充足水分,故选D。]
3.海洋中的藻类,习惯上依其颜色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它们在海水中的垂直分布大致依次是浅、中、深。关于这种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三种藻类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B.不同颜色的光在水体中的穿透力不同
C.三种藻类所含光合色素存在差异
D.浅层的绿藻适应较低的光照强度
D [三种藻类都含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色素,都能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不同波长的光在水中透射的深度不同,波长越短,能量越多,透射的深度也就越深。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透射的深度也就最浅,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光部分吸收多于蓝紫光,即到达深层的光线相对富含短波长光,故不同颜色的光在水体中的穿透力不同,B正确;三种藻类所含光合色素存在差异,绿藻主要含有绿色色素——叶绿素,褐藻细胞中除含有叶绿素a外,还具有吸收绿光、青光的藻红素、藻蓝素等色素,红藻则含有能够吸收绿光和黄光的光合色素,如藻红素等,C正确;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深到浅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浅层的绿藻适应较强的光照强度,D错误;故选D。]
4.(多选)社会学家预测,水是未来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水对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B.结合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C.水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因素
D.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ACD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A正确;作为细胞内良好溶剂的是自由水,B错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是水,C正确;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D正确。故选ACD。]
5.下图的曲线中,1代表典型的阳生植物;2代表典型的阴生植物;α表示植物在黑暗中呼吸放出CO2的量;β表示光补偿点(即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等于呼吸作用放出CO2的量时的最低光照强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C [试题分析: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相比,呼吸速率不同,阳生植物呼吸速率一般高于阴生植物,阴生植物达到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较阳生植物低,因此A、B错误;阳生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照强度较阴生植物高,因此可以排除D。C正确。]
6.科学家研究了黄金梨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11:00为全天真正光合速率日变化最高峰,峰值约为 9.5 μ mol CO2·m-2·s-1
B.引起该植物光合作用“午休”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的波动
C.14:00出现的光合作用小高峰,推测是由于空气相对湿度和气温升高,气孔又重新打开
D.11:00时对应的温度是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C [图中出现的双峰型曲线为净光合速率的曲线,11:00为全天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最高峰,峰值约为9.5 μ mol CO2·m-2·s-1,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呼吸速率未知,所以无法判断真正光合速率的变化,A错误;引起该植物光合作用“午休”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是植物在正午为了减少蒸腾作用,气孔关闭,吸收的CO2减少,B错误;14:00时,由于空气相对湿度和气温升高,气孔又重新打开,吸收的CO2增加,导致出现了光合作用小高峰,C正确;在最适温度时,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应该达到最大,因呼吸速率未知,所以不知道真正光合速率最大时对应的温度为多少,11:00时对应的温度是该植物净光合速率最大的点,D错误。故选C。]
题组二 各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7.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分为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三大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趋光性诱捕全部农业害虫,降低种群密度
B.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降低种群密度
D.建立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提高了大天鹅的K值
A [利用趋光性诱捕只能捕捉具有趋光性的害虫,A错误;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B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可以改变动物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了该区域的K值,D正确。故选A。]
8.(多选)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影响的是( )
A.长期缺水干旱
B.土壤贫瘠
C.将阳生植物种在荫蔽环境下
D.将阴生植物种在强光照环境下
ABCD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长期缺水会影响光合作用,A正确;氮、磷、镁元素等是光合作用相关物质的组成元素,土壤贫瘠会导致这些元素不足而影响光合作用,B正确;阳生植物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阳生植物种在荫蔽环境下会使得光照较弱,不利于光合作用,C正确;阴生植物生活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阴生植物种在强光照环境下会影响其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ABCD。]
9.(多选)下面耐受定律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窄
B.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C.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相同
D.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AC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着差异,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耐受性很宽,对另一个生态因子耐受性很窄,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A错误;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性限度一般比较低,B正确;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一般不同,如鲑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0~12 ℃,最适温度是4 ℃;而豹蛙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0~30 ℃,最适温度是22 ℃;南极鳕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最窄,只有-2~2 ℃,C错误;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例如,陆地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往往与它们的湿度耐受性密切相关。当生物所处的湿度很低或很高时,该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较窄,D正确。故选AC。]
10.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
(2)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性别比例等。
(3)研究发现,东亚飞蝗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如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________,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其________,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
(4)根据图中的信息和已学的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预防“蝗灾”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图信息可知: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和温度不同,会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
(2)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等。
(3)东亚飞蝗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在其繁殖期及时疏松土壤,可以影响其种群的产卵,进而影响其出生率,以降低种群密度;为控制其数量增长,又避免环境污染,可适当引入其天敌。
(4)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为预防“蝗灾”,可通过经常灌溉,疏松土壤,引入天敌等措施来降低蝗虫数量。
[答案] (1)温度、水分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3)出生率 天敌 (4)经常灌溉,疏松土壤,引入天敌等
11.下述古代诗句中,部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其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B [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A正确;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海棠树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B错误;暮春三月,江南绿草遍野,树上各种花朵盛开,成群的黄莺到处飞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C正确;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D正确。故选B。]
12.植物开花与光周期有关,在24 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菊花顶部花芽附近的叶片去掉,并对顶部花芽和下部的叶片做以下4组不同处理,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菊花的开花从根本上讲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菊花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顶部花芽
C.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国庆前可以通过缩短光照时间使菊花提早开放
D.该实验探究的问题之一是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花芽还是下部叶片
B [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讲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菊花的开花亦是如此,A正确;从图中可知,无论是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顶部,只要用短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植物都开花,说明菊花开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植物体的下部叶片,B错误;由图中实验结果可以推知,菊花是短日照植物,要使其提前开花,应该缩短光照时间,C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周期和光周期处理部位,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据此可知,本实验探究的是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的花芽还是下部的叶片,D正确。故选B。]
13.生长在盐碱地中的盐生植物细胞的液泡中贮存有大量的Na+。与该现象无关的是( )
A.液泡内Na+大量贮存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B.细胞液渗透压增大有利于盐生植物吸收水分
C.维持正常pH是盐生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盐生植物的生理功能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
C [液泡内Na+的大量贮存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A正确;由题意知,Na+维持细胞内渗透压而促进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B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植物细胞内pH维持相对恒定的知识,C错误;由题意知,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细胞内Na+浓度高,以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这说明盐生植物的生理功能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D正确。故选C。]
14.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和矿质元素含量。为探究有关生态因子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有人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两种植物,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适宜条件下做了模拟实验,测得数据如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项目 | 物种 | 355 μ mol·mol-1的CO2 | 539 μ mol·mol-1的CO2 | ||
不施磷肥 | 施磷肥/20 kg·hm-2·a-1 | 不施磷肥 | 施磷肥/20 kg·hm-2·a-1 | ||
净光合速率/μ mol·m-2·s-1 | 欧洲蕨 | 2.18 | 3.74 | 3.62 | 5.81 |
石楠 | 1.37 | 6.76 | 5.43 | 15.62 | |
蒸腾比率/μmol·mol-1 | 欧洲蕨 | 1.40 | 2.37 | 2.22 | 3.86 |
石楠 | 0.25 | 0.66 | 0.71 | 2.10 |
注:蒸腾比率指植物消耗1摩尔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微摩尔数。
A.CO2浓度升高和施磷肥都能促进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施磷肥的效果更明显
B.两种CO2浓度下,施磷肥对石楠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都大于对欧洲蕨的
C.由实验结果可推测,干旱对欧洲蕨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对石楠的
D.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CO2浓度都高于355 μ mol·mol-1
C [从CO2浓度升高和施磷肥对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的比较可以看出,施用磷肥的效果更明显,A正确;分析在同种CO2浓度下,施用磷肥对石楠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都大于对欧洲蕨的,B正确;表格中没有说明干旱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由于CO2浓度为539 μ mol·mol-1时的净光合速率比CO2浓度为355 μ mol·mol-1时净光合速率大,说明最适CO2浓度高于355 μ mol·mol-1,D正确。故选C。]
15.农业生产中的栽培措施会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产等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轮作是农业生产常用方式,指农民在同一块田地里根据需要有计划地更换农作物种类。轮作能提高土壤肥力,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农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间隔种植两种作物,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其原因是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
(3)农业生产中常将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间作,下表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逐渐增加光照强度,测定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叶片中氧气的释放速率。
光照强度(μ mol光子/m2·s) | 0 | 10 | 25 | 50 | 100 | 250 | 500 | 600 | |
氧气的释放速率(μ mol O2/m2·s) | A | -16 | -10 | -5 | -1 | 5 | 15 | 30 | 30 |
B | -4 | -0.5 | 1.5 | 3 | 5 | 12 | 12 | 12 |
①据表可推测阳生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
②当光照强度为0时,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光照强度为100(μ mol光子/m2·s)时,A、B植物氧气的产生速率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填“A>B”“A=B”或“A<B”),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轮作能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是轮作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从而提高肥力。
(2)间作采用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间作,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原因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
(3)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A植物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明显高于B植物,所以A是阳生植物,B是阴生植物。
②当光照强度为0时,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其中大部分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还有部分储存在丙酮酸中,还有部分能量合成ATP,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
③氧气的产生速率是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所以A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16+5=21 (μ mol O2/m2·s),B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5+4=9 (μ mol O2/m2·s),即A>B。
[答案] (1)轮作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从而提高肥力 (2)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 (3)①A ②一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一部分储存在丙酮酸中,还有部分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 ③A>B 氧气的产生速率是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所以A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16+5=21 (μ mol O2/m2·s),B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5+4=9 (μ mol O2/m2·s)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及种间关系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及种间关系作业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苏教版 (2019)第一章 种群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苏教版 (2019)第一章 种群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习题,共9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习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