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分层作业)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268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分层作业)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268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分层作业)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2685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分层+培优练习+答案解析)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综合训练题
展开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综合训练题,共8页。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基础巩固】
1.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当时他们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是( )
A.争夺皇位 B.秦朝的暴政 C.割据争霸 D.遇雨失期,按律当斩
2.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十余年。最终灭亡秦朝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3.根据下面的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楚汉之争
4.根据如图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义首先在大泽乡爆发 B.起义军一直打到咸阳附近
C.攻占陈并建立张楚政权 D.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
5.史料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解读历史。史载“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道路上都是穿罪犯衣服的人,监狱里关满了囚犯,像市场一样拥挤),该材料说明( )
A.秦朝徭役繁重 B.秦朝赋税沉重 C.秦朝刑法严苛 D.秦朝商业发达
6.下图“读书摘要”反映的历史事件( )
读书摘要 原因:秦朝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A.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B.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D.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7.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人,修建阿房宫,骊山墓七十万人,戍守南岭五十万人,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不下三百万人。这反映的是( )
A.徭役兵役繁重 B.赋税沉重 C.刑法严酷 D.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能力提升】
1.成语故事的背后蕴含着悠久的中华历史。下列成语故事搭配错误的是( )
A.霸王项羽——约法三章 B.楚汉之争——楚河汉界
C.大将赵括——纸上谈兵 D.陈胜吴广——斩木为兵
2.蒲松龄在自勉联中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主要讲述的人物有( )
A.项羽、勾践 B.刘邦、勾践 C.重耳、勾践 D.项羽、嬴政
3.下列表述是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其中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C.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之故也
D.思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4.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说:“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所说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
A.秦始皇的暴政统治 B.焚书坑儒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拓展延伸】
1.学者刘仲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暴力主义原则。秦统一后,统治者更是把法家思想推行极端,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的核心是( )
A.秦朝灭亡源于法家思想极端化 B.大泽乡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C.暴政是秦朝速亡的根源 D.对法家治国提出质疑与反思
2.《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成边,在渔阳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B.《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
C.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 D.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基础巩固】
1.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当时他们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是( )
A.争夺皇位 B.秦朝的暴政 C.割据争霸 D.遇雨失期,按律当斩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遇雨失期,按律当斩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争夺皇位与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无关,排除A项;秦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秦朝已经统一全国,不存在割据争霸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十余年。最终灭亡秦朝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C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最终被秦朝镇压下去,排除AB项;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但是没有灭亡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
3.根据下面的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楚汉之争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楚河汉界可得出与楚汉之争有关。根据所学,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约法三章),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D项正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排除A项;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破釜沉舟),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秦朝共存在了15年。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4.根据如图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义首先在大泽乡爆发 B.起义军一直打到咸阳附近
C.攻占陈并建立张楚政权 D.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以判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翻秦朝的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反抗秦的暴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一度打到咸阳附近,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攻占陈并建立张楚政权,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史料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解读历史。史载“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道路上都是穿罪犯衣服的人,监狱里关满了囚犯,像市场一样拥挤),该材料说明( )
A.秦朝徭役繁重 B.秦朝赋税沉重 C.秦朝刑法严苛 D.秦朝商业发达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治国思想以法家为主,它刑法严苛,结果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C项正确;材料是从法制方面说明秦朝的暴政,材料没有体现徭役、赋税、商业,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下图“读书摘要”反映的历史事件( )
读书摘要 原因:秦朝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A.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B.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D.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原因:秦朝的暴政;时间:公元前209年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B项正确;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7.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人,修建阿房宫,骊山墓七十万人,戍守南岭五十万人,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不下三百万人。这反映的是( )
A.徭役兵役繁重 B.赋税沉重 C.刑法严酷 D.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人,修建阿房宫,骊山墓七十万人,戍守南岭五十万人,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不下三百万人”可知,材料反映秦始皇时期徭役兵役繁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赋税方面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刑法严酷,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排除D项。故选A项。
【能力提升】
1.成语故事的背后蕴含着悠久的中华历史。下列成语故事搭配错误的是( )
A.霸王项羽——约法三章 B.楚汉之争——楚河汉界
C.大将赵括——纸上谈兵 D.陈胜吴广——斩木为兵
【答案】A
【详解】“约法三章”出自刘邦诺言,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占咸阳,刘邦对士兵约法三章,不得侵犯百姓,因此得到百姓拥护。A项符合题意;楚河汉界与楚汉之争相关,排除B项;纸上谈兵与大将赵括相关,排除C项;斩木为兵出自陈胜吴广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
2.蒲松龄在自勉联中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主要讲述的人物有( )
A.项羽、勾践 B.刘邦、勾践 C.重耳、勾践 D.项羽、嬴政
【答案】A
【详解】“破釜沉舟”与秦末农民战争中的项羽有关;“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指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中越国的勾践,A项正确;“破釜沉舟”主要与项羽有关,排除B和C项;“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指越国勾践,不是嬴政,排除D项。故选A项。
3.下列表述是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其中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C.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之故也
D.思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答案】C
【详解】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罚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乃举措暴而用刑太极故也”,C项正确;“废先王之道”不是导致秦亡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也不是导致亲称号快速灭亡主要原因,排除B项;“思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属于礼仪教化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4.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说:“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所说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
A.秦始皇的暴政统治 B.焚书坑儒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
【详解】由材料“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可知,材料是郭沫若对焚书坑儒的评论,“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体现了百家争鸣,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B项正确;秦始皇的暴政统治说法太过笼统,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不是造成焚书坑儒现象的必然原因,排除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拓展延伸】
1.学者刘仲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暴力主义原则。秦统一后,统治者更是把法家思想推行极端,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的核心是( )
A.秦朝灭亡源于法家思想极端化 B.大泽乡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C.暴政是秦朝速亡的根源 D.对法家治国提出质疑与反思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统治者更是把法家思想推行极端,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可知,这体现出,法家思想极端化使秦朝灭亡,A项正确;大泽乡农民起义瓦解了秦朝统治,材料是说法家思想极端化和秦朝速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说暴政和秦朝速亡之间的关系,法家治国没有问题而是法家思想极端化有问题,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成边,在渔阳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B.《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
C.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 D.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成边,在渔阳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可知,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由此可见,史学研究需要多种证据,A项正确;《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秦二世元年,学者刘仲一提出,如表为《秦简•法律答问》案例选,学者刘伸一提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测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达标测试,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