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基础题】
1.(2022年宜昌)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如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人口(万) | 郡(个) | |
中央 | 450 | 15 |
封国 | 850 | 39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令
2.《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时期的淮南王:“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毋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
A.汉初地方封国土地辽阔 B.汉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汉初社会秩序安定D.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
3.(2022年襄阳)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称赞汉武帝雄才大略。能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创立皇帝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科举制 D.废除丞相制
4.(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5.(2022年重庆)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6.(2022年重庆)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7.(2022年中大庆)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实行盐铁专卖 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8.(2021年广州)汉朝时期,西北地区的成边战士除了守卫烽火台外,还要经常维护烽火台的军用设施和后勤设施。这主要是为了 ( )
A.征收赋税 B.抗击洪水 C.防御匈奴 D.抵御风沙
【能力题】
9.(2022·陕西西安·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在位时期,坚持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政策。这三项政策共同影响是( )
A.开创“文景之治”局面 B.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确立了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D.确立了郡县制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
10.(2022年湖北)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由于战功赫赫,在他24岁英年早逝后,汉武帝下令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以示纪念。他是( )
A.蒙恬 B.王翦 C.霍去病 D.张骞
11.(2021年丹东)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
①铸造五铢钱②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③统一度量衡④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素养题】
12.(2021年北京)如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 | 公元前136年 | 公元前129年 | 公元前127年 | 公元前118年 | 公元前87年 |
即皇帝位 | 置五经博士 |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 颁布“推恩令” | 下令铸造五铢钱 | 崩,葬于茂陵 |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 )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发展思想文化 C.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D.消灭异端学说
14.(2022·陕西咸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阻碍统一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列国的纷争。所以秦国吞并六国以后,不再实行分封制。郡的设立,本来是军事上的控扼之策。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郡的必要。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有防其专权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督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中国后设立郡的原因。为防止郡守的权力过大,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了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指出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
(3)汉武帝根据材料三中的这一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基础题】
1.(2022年宜昌)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如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人口(万) | 郡(个) | |
中央 | 450 | 15 |
封国 | 850 | 39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令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的相关史实。重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图表内容无关,排除。
2.《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时期的淮南王:“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毋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
A.汉初地方封国土地辽阔 B.汉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汉初社会秩序安定D.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D【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毋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可知,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从题干信息中无法得出汉初地方封国土地辽阔、汉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汉初社会秩序安定,故排除选A、B、C三项。
3.(2022年襄阳)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称赞汉武帝雄才大略。能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创立皇帝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科举制 D.废除丞相制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内容作答。根据题干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汉武帝雄才大略。汉武帝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为解决地方的威胁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A是秦始皇的成就,C开始于隋炀帝,D是明太祖的措施。
4.(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5.(2022年重庆)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6.(2022年重庆)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纺的措施和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推行儒家学说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设立刺史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不是延续“无为而治”的思想。
7.(2022年中大庆)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实行盐铁专卖 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答案】B【解析】主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中的盐铁官营政策。据所学可知,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推行的政策;排除A。汉武帝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规定盐和铁只能由官府经营。B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兴办太学与经济无关,排除CD。
8.(2021年广州)汉朝时期,西北地区的成边战士除了守卫烽火台外,还要经常维护烽火台的军用设施和后勤设施。这主要是为了 ( )
A.征收赋税 B.抗击洪水 C.防御匈奴 D.抵御风沙
【答案】C【解析】 秦末汉初,匈奴经常南下袭扰。为了防御匈奴,汉朝在西北地区的成卫不仅要守卫烽火台,还要经常维护烽火台的军用设施和后勤设施。
【能力题】
9.(2022·陕西西安·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在位时期,坚持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政策。这三项政策共同影响是( )
A.开创“文景之治”局面 B.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确立了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D.确立了郡县制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盐铁专卖”抑制地方豪强地主,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因此三项政策共同影响是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汉文帝合汉景帝在位时期,开创“文景之治”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秦始皇时期确立了郡县制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2年湖北)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由于战功赫赫,在他24岁英年早逝后,汉武帝下令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以示纪念。他是( )
A.蒙恬 B.王翦 C.霍去病 D.张骞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霍去病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由于战功赫赫,在他24岁英年早逝后,汉武帝下令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以示纪念。故题干中的“他”是霍去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2021年丹东)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
①铸造五铢钱②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③统一度量衡④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和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③不正确,排除ABC项。
【素养题】
12.(2021年北京)如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 | 公元前136年 | 公元前129年 | 公元前127年 | 公元前118年 | 公元前87年 |
即皇帝位 | 置五经博士 |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 颁布“推恩令” | 下令铸造五铢钱 | 崩,葬于茂陵 |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统治。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故选D;材料中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在位54年,C错误。
1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 )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发展思想文化 C.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D.消灭异端学说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可知,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14.(2022·陕西咸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阻碍统一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列国的纷争。所以秦国吞并六国以后,不再实行分封制。郡的设立,本来是军事上的控扼之策。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郡的必要。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有防其专权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督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中国后设立郡的原因。为防止郡守的权力过大,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了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指出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
(3)汉武帝根据材料三中的这一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原因:避免分封制造成的列国纷争,防止六国遗民反叛等;措施:派御史监督郡守。
(2)问题:西汉初期诸侯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高明之处: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使封国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不费一兵,就巧妙地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4)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1)第一问:根据“在古代,阻碍统一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列国的纷争……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可知,秦统一后设立郡的原因是避免分封制造成的列国纷争,防止六国遗民反叛等。第二问:根据“当时的郡守……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督他”可知,为防止郡守权力过大,秦朝派御史监督郡守。
(2)第一问:读图可知,封国掌握的人口与管辖的范围都要大于中央。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了中央。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而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第一问:根据“臣愚以为……勿使并进”可知,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根据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有:政治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经济上,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方面,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测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主观题 1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练习: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