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笔记)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chán)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清·钱泳《履园丛话》
经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 济占压倒优势(根本)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政策:重农抑商思想:文化专制,传统文化的制约外交:闭关锁国【标记、笔记】
1.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此现象反映了该地区A. 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 B. 农副产品的商品化C. 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明清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这说明A. 农业已退居次要地位B. 农村家庭的收益结构变化C. 资本主义已缓慢发展D. 江南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
3.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因素C.生产分工更加细密D.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
陆王心学?李贽?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观唯心主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宇宙观:良知就是理人生观:“致良知”达到圣贤境界 认识论、方法论:“内心反省”“知行合一”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有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标记)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陆王心学依然是理学2.也要求人们遵守封建纲常伦理(笔记)
二、思想--李贽、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注意1.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2.程朱理学依然是统治思想(笔记)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不 断壮大(根本)
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社会剧烈动荡
思想:程朱理学僵化,逐渐失去活力【笔记】
4.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 维护封建礼教B. 提倡经世致用C. 抨击君主专制D. 主张君主立宪
5.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6.朱熹和王守仁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C.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D.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7.某思想家作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A.天人感应B.内心反省恢复良知C.格物致知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社会:1.社会危机,政治黑暗; 2.娱乐活动丰富
文化: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笔记 标记】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授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科素养,农耕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局限,陆王心学的兴起,明清进步思想,知识点三小说与戏曲,小说的繁荣,戏曲的发展,知识点四科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农业,②生产规模扩大,二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织工”,晨起晚息,玄庙口,丝织品,全国贸易,国际贸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手工业,-新的经营方式,白银大量流入-作用,形成商人群体-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科技著作,医药学,工艺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