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地理含答案
展开昆明师专附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 一 地 理参考答案
1.D
【详解】太阳和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构成可观测宇宙(总星系)。所以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可观测宇宙(总星系),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银河系和太阳系不是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的,河外星系不包括太阳和地球,地月系不包括太阳,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B 3.C
【分析】
2.读图可知,图中有太阳、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行星及其卫星构成行星系统,行星、小行星、彗星环绕太阳公转形成太阳系,因此图中共有2级天体系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读图可知,A、B两颗行星轨道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火星与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结合离太阳的远近判断,A为火星,B为木星,选项C正确,选项D错误;金星和地球轨道不临近小行星带,排除选项A、B。故选C。
【点睛】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存在小行星带。
4.A
【详解】蜡烛处空气遇热膨胀上升,而周围地区气温相对较低,空气遇冷收缩下沉。靠近切菜板的空气自周围地区流向蜡烛处,将切大葱或洋葱时产生的汁液带至蜡烛处,形成热力环流,缓解眼睛的不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受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热胀冷缩]——(使得)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发)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
5.D
【详解】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液态水属于自身的条件,不属于宇宙环境,BC错误。行星自转方向一致不属于必备条件,即便自转方向一致,若公转轨道相交也存在相撞的危险,A错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保证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D正确。
【点睛】存在生命的条件:内部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稳定的大气;外部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6.C
【详解】根据地球的演化历史可知,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在中生代,C正确;元古宙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A错误;古生代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繁盛的时代,B错误;新生代为哺乳动物繁盛的时代,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
7.A
【详解】据材料“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南极地区距今2.8亿年前的森林化石”可知,当时南极大陆的纬度应该较低,气温和降水条件好,森林茂密,A项正确;“北极地区距今350万年前的有远古骆驼化石”,说明当时北极气候较温暖,不会有大面积的大陆冰川,B项错误;南极森林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的运动,当时南极大陆在低纬度地区,C项错误;从图片上可以看出,骆驼旁边有树,说明气候较湿润,D项错误。故选A。
8.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三叶虫属于古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地表下2.5米处的地层中发现的三叶虫化石标本,表明该地层发生过泥沙沉积,C正确。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 D.地壳即为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9.C
【详解】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和地壳,而古登堡界面之上为整个地幔和地壳,A错误、C正确;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还包括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B、D错误。故选C。
10.C
【详解】地震发生时产生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速度均大于横波。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特点,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C正确。火山喷发物的研究、通过打井而获得信息了解地球内部很有限,AB错误。直接无法观测到地球内部的情况,D错误。故选C。
11.C
【详解】地下50km处发生地震,横波和纵波都会向上传。但纵波速度快,最先到达地面,而横波速度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只能感受到纵波,上下颠簸,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12.A
【详解】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是岩层发生断裂引起的地面震动,根据此地地震发生在新西兰,震源深度为10 km,小于33km,推测可知应发生在地壳部分,A正确。故选A。
13.A
【分析】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先进入大气圈,再进入其他圈层,最后降落到地表,因此其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
14.B 15.B
【详解】
14.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不是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项错误。瀑布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水的形态的转变以及重力势能向动能的转变,反映了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项正确。瀑布的形成过程直接涉及到了水圈和岩石圈,说明各个圈层之间不是独立发展变化的,C项错误。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各种水体都处在不间断的循环当中,D项错误。故选B。
15.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正确。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与岩石圈有密切联系,C、D错误。故选B。
16.D
【详解】由图示的左上角可以判定北方所在的位置,从广场向东北走可到达校门,A错误。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东南方向,B错误。喷泉位于办公楼的东北方向,C错误。夏至日日出东北,升旗时旗杆影子朝向西南,背向校训碑,D正确。
17.D 18.C
【分析】
17.本题考查方位的判断,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王山位于飞来石观景台的东南方,因此站在飞来石观景台观赏王山风景时,游客面向东南方向,D正确,故选D。
18.本题考查比例尺的应用,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估算。根据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上距离1cm代表实际距离300m,图中两者间的图上距离大概3cm左右,所以大致推算出鲁班岭停车场到迎客松的水平距离约为1000米。C正确,故选C。
19.B
【详解】依据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可知,3日为晴天,昼夜温差大于10度,6日为阴雨天气,昼夜温差在5度左右,7日为晴天,昼夜温差大于5度,9日为晴天,昼夜温差大于10度。以上数据及天气说明6日昼夜温差最小,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0.A
【详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吸收作用。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大气分子和细小尘埃所散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A 22.C
【分析】
21.如图所示,由南到北,从背心—短袖—衬衣—西服—大衣—厚羽绒服的衣着变化反映了随着纬度升高,气温不断降低,热量不断减少,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A项正确;陆地干湿度地带性是自然带大致沿东西方向更替的现象,B项错误;垂直地带性是随着海拔变化,自然带发生更替,C项错误。地方性是由局地差异引起的小尺度的分异规律,D项错误。故选A。
22.新疆和海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所以“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项正确;整体性体现在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A、B项错误;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与开放性无关,D项错误。故选C。
【点睛】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一般来说,温度较低、风速较大,则穿衣指数级别较高。穿衣气象指数共分8级,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
23.C 24.A
【分析】
23.由材料可知,齿稃草是一种春雨型短生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无法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叶片不厚,植株也并不高大,A、B错误。齿稃草为短期生植物,因其生长周期短,所以花期不会长,D错误。齿稃草需要在短短的生命周期内完成结籽,因其是春雨型短生禾草,生长时水分就在地表,所以根须较细,C正确。故选C。
24.短期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气温和水分关系紧密,南疆的热量条件优于北疆,但北疆水分条件优于南疆,A正确、B错误。温差大与风力大会使短期生植物的生长环境更差,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C、D错误。故选A。
【点睛】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2.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3.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多样性减少;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等。 4.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5.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捕滥猎、人类的生产和活动及污染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如食物链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借助太阳在天空中所处的位置判断方位,A项正确。湘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为了采光,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因此可以借助湘江两岸建筑景观判断方位,B项正确。湘江大致流向为自南向北流,根据河流流向可以判断方向,C项正确。橘子洲上植被变化与方位无关,无法判断,D项错误。故选D。
【点睛】
自然界中常见的方位判断:1、在晴朗的白昼,根据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东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断方位,但只能是大致的估计。 2、夜间星体— 当夜晚时,可根据北极星和南十字星来判断方向。 3、地物特征: a.房屋:一般门向南开,我国北方尤其如此; B.庙宇:通常也是向南开门,尤其庙宇群中的主体建筑; c.突出地物:向北一侧基部较潮湿并可能生长低矮的苔藓植物。 d.看蚂蚁窝辨明方向。蚂蚁有把窝筑在树干南面的习性。看一看蚂蚁窝筑在树干的哪面,即可知道方向。找到了蚂蚁窝就可知道这是南面。e.看野蜂巢辨明方向。树上的野蜂巢喜欢筑在树的南面,因此凡有蜂窝的一面就是南边。4、植物生长特征: a. 一般阴坡,即北侧山坡,低矮的蕨类和藤本植物比阳面更加发育。 b.单个植物的向阳面枝叶较茂盛,向北的阴地树干则可能生长苔藓。 c.我国北方的许多树木树干的断面可见清晰的年轮,向南一侧的年轮较为疏稀,向北一侧则年轮较紧密。
26.(7分)
莫霍 古登堡 薄 厚 地壳 内核 岩石圈
【详解】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界面深度为33千米,应为莫霍界面;B界面深度为2900千米,应为古登堡界面。
(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因此海洋地壳的厚度比大陆地壳厚度要薄;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3)C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D位于古登堡面以下,且贴近地心的部分,为内核;E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属于岩石圈。
27.(7分)
(1)光球 黑子 11 (2) 色球 耀斑 (3)日冕 (4)磁暴
【详解】
(1)由题中图可以看出,A位于太阳大气层的最里层,为光球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太阳黑子和耀斑,它们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最明显的周期平均约为11年。
(2)由题中图可以看出,B位于太阳大气层的中间层,是色球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耀斑。
(3)由题中图可以看出,C位于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是日冕层。
(4)太阳活动剧烈时,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往往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
28.(11分)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 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3) 平行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4) 成一夹角(斜交) 北 风向向右偏
(5) N 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详解】
本大题以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为背景材料,涉及高空和近地面的风所受的力、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的判断、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近地面的风会同时受到三个力的影响,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即为图中的①;二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即为图中的③;三是摩擦力,即为图中的④;这三者综合起来进行力的合成就形成了近地面的风即为②,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2)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即为高空风向,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风向相反,大小相等。故①与③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实际大气中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或斜交,此时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向右偏,故为北半球。
(5)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快。故此时N地风速快。
29.(8分)
(1) ①太阳辐射 ③地面辐射 ④大气逆辐射 (2)③
(3) 增加 减弱 (4) 大气逆辐射 下降
【分析】
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判断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2)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温度升高,因此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③地面辐射。
(3)若白天云层增多,②大气的反射作用会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
(4)谚语“十雾九晴”主要是因为晴夜少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形成大雾。
30.(6分)
(1)海陆间循环 (2)BD 下渗 (3)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4)A
【分析】
早期的城市化建设中直接引起路面硬化现象,同时斩断了水特别是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路面硬化后导致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多,水流走或汇集,再加上不完善的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经常使城市在雨期逢暴雨时内涝,也就产生了各种“看海现象”。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详解】
(1)上海7月6日暴雨最终流入海洋,所以主要涉及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
(2)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城市河湖的蓄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选BD。
(3)为了减轻内涝,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这一措施改善了水循环的下渗条件,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
(4)“海绵城市”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雨水利用系统,可以①减少内涝发生和②改善生态环境,选A。
31. (每空0.5分,共5分)
(1)暖流 寒流
(2) 韩暖流交汇 上升流 燃料 航行速度 威胁 海雾 净化速度 污染范围
32.(每题2分,共6分)
(1)红海海域降水少;红海纬度较低,年平均气温较高,蒸发量大;红海周围河水注人少。
(2)南北半球的两个副热带海区最高,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减。
(3)北纬60°陆地面积广,河水注入多,盐度低;南纬60°绝大部分是海洋,很少有陆地河水注入,盐度偏高。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的盐度和区域海水盐度差异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
【详解】
(1)红海的盐度高,要从红海的纬度、地理位置以及海域封闭程度来分析。红海纬度较低,温度高,蒸发量大。地处副热带地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水体较封闭,与其他水体交换较少。
(2)副热带海区长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表层海水盐度较高;赤道附近降水量较多,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越弱,温度越低,蒸发越弱,因此平均盐度也就越低。
(3)南北半球同纬度海域的海水盐度差异,结合具体纬度和海域从河流注入和洋流等角度分析。北纬60°穿过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有较多河流注入海洋稀释海水盐度,而南纬60°绝大部分是海洋,河流汇入的淡水较少,所以盐度偏高。
【点睛】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注入淡水量、海域封闭程度、洋流等。
2022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2022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上学期高二期中试卷历史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上学期高二期中试卷历史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二上期中历史考试试卷docx、高二历史期中试卷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上学期高二期中试卷化学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上学期高二期中试卷化学含答案,文件包含20212022年高二期中docx、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