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试题+课件】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20分钟天天练•周5【同步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20分钟天天练•周5【同步课件】
二轮复习 • 语文(新高考)第五周20分钟天天练•周五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古代诗歌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的忙碌以及工作中的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翠湖每天每日,给了人们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 )。1.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外来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对翠湖充满感激B.昆明人,甚至外来的游子,都对翠湖满怀期待C.外来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对翠湖满怀期待D.昆明人,甚至外来的游子,都对翠湖充满感激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甚至”表递进关系,按照正常语序应当先说本地“昆明人”,再说“外来的游子”,排除A、C两项;前面说“翠湖每天每日,给了人们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那么住在这里的人应当对翠湖充满“感激”,而不是“期待”,排除B项。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把雨季中的柳树比作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柳树的绿与翡翠的绿在颜色上相似;③雨季中的柳树湿润欲滴与翡翠的温润欲滴之情态相似。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句运用比喻,本体是雨季中的柳树,喻体是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二者的相似点有颜色都是绿色,还有雨中的树木叶子被雨水浸润,给人润泽光亮感,而绿得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也同样有润泽感,光泽温润。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湖水、柳树、水浮莲、鱼,共同组成一个‘翠’的印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从表达的效果来看:原文的“粉紫色”“红”是为了衬托“湖水”“柳树”的翠绿,进而突出翠湖的“翠”;去掉后失去了色彩的强烈对比,表达效果不明显。②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的重点在于“印象”;原句强调翠湖的“翠”,与前文“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形成呼应,符合原文意思。③从表达的语气来看:用改句收束文段,语气平淡;原句把“翠”字放在最后,戛然而止,干脆利落,语气得以强化。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原句是“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改句是“湖水、柳树、水浮莲、鱼,共同组成一个‘翠’的印象”。首先,原文用两个颜色词“粉紫色”和“红”修饰水浮莲和鱼,因为此句重点强调“翠”,因而用这两个颜色词会烘托出“翠”的颜色,使之更加鲜明,而改句就缺少这种鲜明效果;其次,改句最后落到“印象”这个词上,而原句强调的是“翠”,前文说“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因而原句与这个文段表达的内容更协调;最后,从句子所在位置来看,这是文段的结尾句,改句表达较平淡,而原句仅用一个“翠”字收尾,干脆利落,给人余音袅袅之感,留给读者回味的余地,效果更好。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4篇适用省份】(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就会变得如同圆规所画一般,所以对于君子来说,想要智慧明达、行为无错,就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因年事已高、身体多病而不能饮酒的境况。(3)《醉翁亭记》中,形容滁州百姓无论老幼,纷纷来山中游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到这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60篇适用省份】(1)《礼记·大道之行也》中对选取公务员和与邻国交往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2)《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裙(即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洞仙歌·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汪元量①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②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③,梵王宫宇。[注] ①汪元量:南宋末代皇帝恭宗的琴师,随从“三宫”(谢太皇太后、全太后、恭宗)赴燕,途经常州,感怀而作此词。②沙门:佛教名词,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③梯空:腾空。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草乱花谢、满目凄凉的残春景象,奠定了全词伤感凄凉的情感基调。B.“今古”指古今同声,此处暗用向秀的典故,与前句借“旧燕”抒怀类似,显得深婉有味。C.“忍见遗钿种香土”,是指词人不忍心看到这种景象,蕴含词人心中一缕怀旧情思。D.此词以赵府旧宅为题材,以“园、宅”为两点,由宅到园,由园到宅,线索清晰,不乏跌宕之美。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由宅到园,由园到宅”错误,由开篇第一句“西园春暮”可知,应为“由园到宅,由宅到园”。6.后人评价此词“旨趣委婉、情绪深沉”,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词表现了哪些委婉深沉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对繁华逝去的伤感。上阕的前三句写残垣断壁,故园不在;下阕的“舞歇歌沉”两句展开写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已成为过眼云烟,只见遗钿被泥土所埋。②对故国灭亡的深沉哀思。“念旧巢燕卷,飞傍谁家”“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寄寓了作者思故国、恋故土的情怀。③对元朝佛教势力仗势横行、穷奢极欲的愤慨之情。“都付与、沙门为主”,大好园林,都被僧人所占,“便关防”三句谓不让显贵玩赏,防守紧严,只是一座寺庙而已,令人感慨万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上阕“西园”三句,点明着笔地点,急风阵阵吹打,花瓣纷堕。“红雨”指花瓣雨,即花瓣散落如雨,作者通过描绘满目凄凉的残春景象,烘托出内心的衰老心态和亡国之悲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可见“旨趣委婉、情绪深沉”。残垣断壁,故园不在。词人心事重重,由花园着眼整宅,心中不知何等滋味。此词引用刘禹锡诗,意为赵府仍在,但已改作佛寺,原来的燕子也不识其处,不知飞到哪家哪户去了。闻邻人吹笛,作《思旧赋》。“长笛一声今古”,也是“感音而叹”的意思。笔致含蓄深曲,令人感慨亲之。下阕“舞歇”二句,展开写繁华逝去之景象:赵府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已为过眼烟云,只见遗钿已被泥土所埋,脂粉气尚有残留,而丽人已不在。怎能忍心看到这种景象?其中蕴含词人心中一缕怀旧情思,倍觉哀怨。“渐橘树方生”四句,深含潜滋暗长的意味,蕴藏无限生机,但大好园林,都被僧人所占。旧日繁华已逝,“舞歇歌沉”,寄寓了作者思故国、恋故乡的一种情怀。“都付与、沙门为主”“不放贵游来”则表现了作者对元朝佛教势力仗势横行的愤慨之情。本课结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8周 20分钟天天练•周5【同步课件】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20分钟天天练•周4【同步课件】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20分钟天天练•周3【同步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