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
展开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重点)
2.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难点)
3.品味本文准确、简明、周密、生动的语言。(难点)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看核舟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优秀、勤劳、聪明灵巧的。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ɡ) 贻(yí) 八分有奇(yòu 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髯(rán) 石青糁之(sǎn) 不属(shǔ)
诎(qū) 椎髻(zhuī jì) 舟楫(jí) 篆(zhuàn)
2.据词释义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yòu,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⑤右手攀右趾(“攀”通“扳”,pān,往里拉)
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古今异义
①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表示“许可”等)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还,尚”;今义“曾经”)
③雕栏相望焉(望: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④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⑤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⑥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古义“长”;今义“修理”)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①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此句中是涂染。)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髯,名词活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其相比者两膝
②省略句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③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3.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4.背景链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黄鲁直和佛印陪同。
(二)整体感知
1.这是—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核舟。手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数量多)。
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①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②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探究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交流】(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横卧一楫。(5)为字共三十有四。(6)苏、黄共阅一手卷。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说说文言文数量词的翻译并解释下面句中数量词。
【交流】文言文中数量词翻译时:(1)省略的量词应补出。(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幅)手卷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 一(条)舟 为人五(个) 为窗八(扇)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知核舟
一、新课导入,情景入题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二、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一)文段研讨
1.研读第一段。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交流点拨】奇巧(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大苏泛赤壁。
2.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段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3)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明内容?
【交流点拨】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5)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3.分析讨论第三、四段。
(1)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2)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三个人物的?
【交流点拨】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3)第四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交流点拨】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居左者:仰面啸呼(动);居右者:视端容寂(静)。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映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4.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交流点拨】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分别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交流点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5.分析讨论第六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列数字。说明雕刻的事物之多,间接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作比较。核舟容量之大和它的体积之小作对比,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艺术的由衷的赞叹。点明中心。
(二)文本探究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2.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序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交流点拨】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最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写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三)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本文的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教师引导学生从下列角度展开讨论:所“记”的对象和内容;表达方式及语言。)
【交流点拨】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记”的是“桃花源”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一“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要写成说明文。
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桃花源记》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核舟记》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物的文言文,篇幅较长,难点字较多,还有不少的长句。在教授《核舟记》一文时,应采用自读、朗读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表演能使文本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文本内容。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合作探究,品味特色,课文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