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ppt,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孔子及《论语》介绍,文章学习,这是礼,这是乐,君子修身,内容总结,结构梳理,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论语》,俗称“孔子的朋友圈”,主要记载了孔子和他弟子们日常说的话、做的事。因此,想要了解《论语》,就不能不提下面这位关键人物:孔子,读书人心中的圣人,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人物,妥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我们来重点说一下春秋时期。它是这样的一个时间段。
抛开各种神奇的传说,孔子真实的出生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子姓,孔氏。因为他出生在尼丘山,所以叫孔丘;又因为他在家里排行第二,而在古代的家庭中,兄弟长幼排序依次为伯、仲、叔、季,所以他字仲尼。
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喜欢学问的程度罢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拓展】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1.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意思是“把(对)礼怎么样(怎么办)”。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礼、乐、仁之间的关系?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这一句可以说道出夫子一生学道那种坚定的志向。这个『道』就是仁道,夫子一生所追求的是仁。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儒家的“仁义之道”。(泛爱众)
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利益。”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没有才华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难道不是很遥远吗?”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其咎在己)。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进益在己)。”
这个比喻强调修身进德,要持之以恒,不可须臾停步。另外,“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儒家强调“我命由我不由天”,便关注人的这种自主性。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三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仁之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是君子的基本品质。《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了。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虽然说人通过教育而知“礼”,但是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却需要从自我入手。孔子在教育颜回如何克己复礼,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时,告诉了他一个入门之法,就是要他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但并不是说靠着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忠”“恕”二字。“忠”则能得到朋友的信任,“恕”则能处理好与朋友的矛盾、过失。如何贯彻“忠”“恕”二字,行事之前还需要常常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诗可以兴。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我们对前人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文献资料。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
诗可以群。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语句无不说明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是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例如,《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还应该看到,《诗经》中还有其他的不满情绪,因而“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诗经》的这个社会作用很值得我们借鉴,自身的不满情绪,如果能运用诗歌发泄出来,不仅缓解了自己的积郁,还诞生了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以诗教,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
回顾以前所学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克已复礼,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自我约束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情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谨言慎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
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锲而不舍
学《诗》 兴、观、群、怨——养德增智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重视仁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我反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勇于担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学演示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图片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再传弟子,五研读第五章,君子之德修身养性,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示范课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