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最新版】23届生物新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最新版】23届生物新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之专题9 生物与环境
展开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1.(2021·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 C
2.(2020·全国卷Ⅱ)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③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3.(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 D
解析 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换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换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4.(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 D
解析 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斗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斗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最终产量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个体之间的斗争逐渐增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逐渐增强,D错误。
5.(2019·全国卷Ⅰ)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导致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 (1)果树→A→C C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解析 (1)由题可知,害虫(A)与果树之间为捕食关系,鸟(C)与害虫也为捕食关系,则相应的一条食物链是“果树→害虫(A)→鸟(C)”,其中第三营养级是鸟(C)。
(2)种间竞争通常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如害虫A、B均以果树为食,二者为竞争关系。
(3)生态系统中,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B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B种群的种群密度,从而减轻果园中害虫B的危害。
6.(2021·北京等级考)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 )
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
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
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D.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答案 B
解析 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长江鱼类的繁衍,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生态保护措施,A不符合题意;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更多是出于对个体健康的考虑,不直接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符合题意;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属于生态保护措施,C不符合题意;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黄河源区的总称,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建立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属于生态保护措施,D不符合题意。
7.(2021·广东选择性考试)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题干中描述了146种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而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等生态系统,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综上所述,C正确。
8.(2020·山东等级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 B
解析 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种群增长最快是在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混合培养时,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与甲藻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
9.(2021·北京等级考)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________。
(2)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3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①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____________。
(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
答案 (1)生产者
(2)①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②选择性/偏好性
(3)隆头鱼和水虱
(4)因柏桉藻含有一种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柏桉藻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为生产者。
(2)②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更喜爱柏桉藻,体现了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偏好性。
(3)本实验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海藻的种类,因变量为水虱的生存率,故实验的对照组应不放海藻,直接放入隆头鱼和水虱,观察统计水虱的生存率。
(4)物种成功入侵的原因可大致归为食物、空间资源充足,天敌少,物种之间竞争弱。由于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则隆头鱼对附着在柏桉藻上的水虱捕食少,导致水虱数量增多。又因为水虱更喜欢取食本地藻,导致本地藻的数量减少,从而为柏桉藻获得了竞争优势,最终柏桉藻入侵成功。
10.(2021·广东选择性考试)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 (1)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分解者分解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
(3)碳释放 碳存储
解析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维持碳平衡。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即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11.(2021·山东等级考)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2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4)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1)海参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常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
(2)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281+2826-3619=2488 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281+2826)≈6.3%,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不能循环。
(3)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所以产量降低。
(4)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结构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
12.(2020·山东等级考)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垂直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3)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解析 (1)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一般用于四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种类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
(3)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富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富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镉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
13.(2020·北京等级考)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__________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________者。
(2)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由图可知,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________。
(3)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
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 B.北极狐捕食海鸟
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 D.海鸟数量减少
北极狐引入并定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群落变化。
答案 (1)无机环境 消费 (2)小
(3)Y岛施肥地块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不低于W岛,Y岛不施肥地块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低于W岛
(4)B D C A
解析 (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故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2)题图中Y岛上海鸟密度的相对值约为1,W岛上海鸟密度的相对值约为3.1,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小。
(3)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若通过施肥实验证明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可以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施肥,另一组不施肥,若实验结果为施肥地块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不低于W岛,不施肥地块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低于W岛则支持此结论。
(4)将北极狐引入Y岛后,北极狐会捕食海鸟,导致海鸟的数量减少,土壤中的鸟粪减少,岛屿土壤肥力降低,使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植物群落出现变化。
考点
全国Ⅰ卷5年考情分析
热度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种群
T5
[6分]
T5
[6分]
T6
[6分]
T6(A)
[1.5分]
★★
★★
群落
T31(2)
[3分]
T6(B)
[1.5分]
T30
[10分]
★★
★
生态系统的结构
T31(1)
[2分]
★
生态系统的功能
T29(3)
[4分]
T31(3)
[3分]
T6(C)(D)
[3分]
★★
★★
生态系统稳定
性及环境保护
每年本专题
考查的分值
6分
10分
14分
6分
10分
五年均分9.2分
考点
全国Ⅱ卷5年考情分析
热度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种群
T31(1)
(2)(4)
[7分]
★
群落
T31(3)
[2分]
T6
[6分]
T6
[6分]
★★
生态系统的结构
T31
[11分]
T6
[6分]
★★
生态系统的功能
T31(1)
[3分]
T31
[11分]
★★
生态系统稳定
性及环境保护
每年本专题
考查的分值
9分
11分
9分
6分
17分
五年均分10.4分
考点
全国Ⅲ卷5年考情分析
热度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种群
T5
[6分]
T6
[6分]
T31
[8分]
T31(1)
[4分]
★★
★★
群落
T31(1)
[2分]
T31(3)
[2分]
★★
生态系统的结构
T31(2)
[3分]
★
生态系统的功能
T31(3)
[3分]
T5
[6分]
T6
[6分]
T31(2)
[3分]
★★
生态系统稳定
性及环境保护
T32
[10分]
★
每年本专题
考查的分值
14分
6分
16分
8分
15分
五年均分11.8分
1.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
D.无论T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
答案 A
解析 网眼太大使种群中体积较小的个体无法计算在种群密度中,因此种群密度调查值偏小,A错误;由图分析,T2之后,种群密度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曲线,T3时增长速率最大,对应K/2,T5时增长速率降为0,对应K值,B正确;T5时增加饵料,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T2~T3和T3~T5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故种群数量会上升,D正确。
2.对某芦苇地区的研究发现,东方大苇莺为当地留鸟,繁殖较早,棕头鸦雀为迁徙鸟,繁殖较晚。大杜鹃通常将卵产于东方大苇莺和棕头鸦雀的巢中,大杜鹃幼鸟先于宿主的子女孵化出来并把其他卵推出巢穴,造成宿主无法繁殖后代。该地90%以上的大杜鹃卵发现于东方大苇莺巢中,大杜鹃卵的大小和卵色高度模拟东方大苇莺。而东方大苇莺一旦发现大杜鹃就会攻击,其中87%的攻击行为中有邻居的参与。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远离邻居的东方大苇莺巢更容易被大杜鹃成功寄生
B.大杜鹃更倾向于选择攻击性强的宿主来进行巢寄生
C.不同宿主的种群数量差异会影响大杜鹃对宿主的利用
D.邻里互助防御行为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反寄生策略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可知,东方大苇莺一旦发现大杜鹃就会攻击,其中87%的攻击行为中有邻居的参与,所以远离邻居的东方大苇莺攻击大杜鹃时缺少邻居帮忙,其巢更容易被大杜鹃成功寄生,A正确;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大杜鹃更倾向于选择攻击性弱的宿主来进行巢寄生,B错误;东方大苇莺的邻里互助防御行为可降低寄生风险,是与大杜鹃长期共同进化中形成的反寄生策略,D正确。
3.塑料是海洋、湖泊以及河流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长度小于5 mm的塑料被称为塑料微粒,它们对觅食的海洋动物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方面的联合专家小组评估全球塑料微粒的报告结果显示,已有数万种生物受到塑料污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塑料微粒被海洋生物取食后会沿食物链富集,影响它们的生长、繁殖和迁徙
B.塑料还可能会成为某些难降解污染物的载体,增加了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风险
C.生活中对这些塑料垃圾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可阻断它们通往海洋的“道路”
D.海洋生态系统可通过正反馈调节降低塑料污染的危害,维持整个系统的稳态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故海洋生态系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降低塑料污染的危害,维持整个系统的稳态,D错误。
4.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
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将保持不变
答案 C
解析 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总量的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群落演替到稳定阶段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Pg不是最大值,B错误;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可能改变,D错误。
5.(多选)“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描述的水乡美景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值得借鉴的典范。下列有关其生态学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深不同的溪水中种植不同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菱、水稻、荷花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C.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非生物因素
D.水乡农产品和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 BD
解析 水深不同的溪水中种植不同植物,是指群落中不同地段的植被等分布,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菱、水稻、荷花都无性别分化,故无性别比例这一数量特征,B错误;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水资源等非生物因素,C正确;水乡农产品和旅游观赏等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6.(多选)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
答案 ABD
解析 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正确;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
7.某地一条河流常年被生活废水污染。生活废水的排放具有水质、水量不均,水中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态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一面积为33 m×20 m的人工实验湿地(如图)。
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并暂时封闭出水口。一段时间后,分别测试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若干指标,结果见下表。
参数
入口处平均值
出口处平均值
国家排放标准
总氮(mg/L)
25
9
15
总磷(mg/L)
2.4
0.8
1.0
*BOD(mg/L)
60
8
20
粪便类大肠杆菌
(细菌数目/100 mL)
1.0×107
1.9×105
100~500
*BOD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可间接反映出水质中有机物含量。
(1)组成该湿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表可知,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污水中氮、磷总量均呈现________趋势。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与研究人员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有关。
(3)污水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BOD值的变化表明水体中______________。
(4)为保持该湿地现有的净化能力并使水质进一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请提出完善该治理方案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植物、动物、微生物
(2)下降 引种多种水生植物
(3)有机物含量下降
(4)①适量投放可取食或杀灭大肠杆菌的生物(如草履虫、噬菌体等)到湿地水体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缓流区面积、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等(方法合理即可)
解析 (2)人工湿地中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它们可以通过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使水中的氮、磷总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3)BOD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可间接反映出水质中有机物含量,故BOD值下降说明污水中有机物含量下降。
(4)总氮、总磷、BOD在出口处的平均值已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是大肠杆菌的平均值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需采取措施降低大肠杆菌的数目。
8.在很多淡水湖泊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某湖泊中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系统的淡水湖,其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湖中直接决定绿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图来看,鲤鱼体长在4.2 cm时,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8 kJ,则最少需要藻类的能量________kJ。
(4)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 cm,理由是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H、O、N、P、S等元素)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280
(4)①绿藻 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 ②植食性比例高
解析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直接决定绿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由题干分析可知,淡水湖泊中的食物网为:,分析乙图可知,鲤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8 kJ,则有21 kJ直接来自藻类,7 kJ直接来自小虾,欲求消耗藻类能量的最小值,则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可见,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8 kJ,则消耗藻类的能量最少为(21÷20%)+(7÷20%÷20%)=280(kJ)。
(4)①由图甲可知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但在pH大于8的碱性水体中,绿藻体内藻毒素的含量明显低于蓝藻,因此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选择绿藻较为理想。②由图乙可知鲤鱼体长大于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大于3∶1,即植食性比例高,所以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 cm。
9.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入淀污水增多,水体重金属污染加剧。研究人员发现可通过定期收割沉水植物地上部分,修复镉等重金属污染水体。
(1)沉水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其根部能从底泥和水中吸收________,净化水体,体现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为筛选适合白洋淀镉污染修复的沉水植物,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处理本地4种沉水植物4天后,检测其对镉(Cd)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结果如表1和图1。
表1
沉水植物
半数抑制浓度(mg·L-1)
黑藻
0.51
狐尾藻
0.81
金鱼藻
0.03
菹草
0.12
(半数抑制浓度是指抑制沉水植物半数生长的外部Cd浓度)
表1数据显示4种沉水植物中对镉的耐受性最大的是________。结合图1的实验结果,选择黑藻和菹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不选用狐尾藻和金鱼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从白洋淀取底泥,将黑藻和菹草分别栽种其中,用自来水培养。测定其生长率(图2)和不同部位的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指由根系向地上部分的迁移能力),结果如表2。
表2
沉水植物
富集系数
迁移系数
地上部分
根部
黑藻
0.33
0.41
0.79
菹草
0.21
1.01
0.21
综合分析,研究者认为黑藻是最适合修复Cd污染水体的物种,其重要证据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_______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 镉等无机盐离子(无机盐、镉等重金属) 自我调节 水平
(2)狐尾藻 狐尾藻虽然对镉的耐受性很强,但其对Cd的富集能力最低;而金鱼藻在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方面表现都较差
(3)①黑藻的生长率大于菹草 ②黑藻地上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菹草(黑藻的迁移系数高)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动植物遗体内元素能够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水体
解析 (2)据表1可知狐尾藻的半抑制浓度最高,是沉水植物中对镉的耐受性最大的,但据图1可知其对Cd的富集能力最低;结合表1和图1可知金鱼藻在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方面表现都较差。
(3)据图2可知黑藻的生长率大于菹草;据表2可知黑藻地上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菹草(黑藻的迁移系数高),有利于通过定期收割沉水植物地上部分修复污染水体。
考点1 种群与群落
1 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2 种群数量变化及应用分析
(1)曲线分析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④无迁入、迁出
现实状态:①食物、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斗争和竞争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K值有无
无K值,增长率保持不变
有K值,K/2时有最大增长速率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图示如右)
(2)S型曲线“K”“K/2”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3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结构
(1)生物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常见形式:
举例
大豆与根瘤菌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豆科植物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2)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意义
a.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b.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4 群落的演替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
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1.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如唐人的“利用柴火诱杀成蝗”,宋人的“挖卵灭种”等;当代生态学家则提出,采取“改治结合”,即通过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同时结合化学、生物防治等措施,可获得良好的治蝗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柴火诱杀成蝗是利用行为信息传递的作用
B.“挖卵灭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
C.“改治结合”治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
D.生物防治的优点之一是导致蝗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降低
答案 C
解析 柴火诱杀成蝗主要利用了光这种物理信息,A错误;杀死蝗虫的卵并不能针对雄性或雌性,没有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它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蝗虫的出生率,B错误;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可以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降低种群的K值,C正确;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来治理害虫,不会用到杀虫剂等药物,因此不会对蝗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D错误。
2.如图是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揭示了种群数量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变量无关
B.该曲线CD段虽然呈下降趋势,但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
C.该曲线可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培养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则捕捞该鱼的最佳时间在E时期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揭示了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但不能表明种群数量变化与其他变量无关,A错误;该曲线CD段呈下降趋势,说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但此时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零,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B正确;在密闭容器中培养的酵母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溶氧不断减少,酵母菌的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培养后期酵母菌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而该曲线可表示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因此不能表示密闭容器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E时期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在C对应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则捕捞该鱼的最佳时间应在大于C对应时期,但不是在E时期,而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对应时期的种群数量水平,D错误。
3.(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上世纪60年代,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加上气候变化的胁迫,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呈现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的生态演替趋势。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
答案 B
解析 初生演替是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沼泽中存在一定的土壤条件和植被,故题干中的演替不是初生演替,A错误;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该演替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复杂到简单的趋势,C错误;与草甸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故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草甸生态系统,D错误。
4.(多选)下列有关种群数量调查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确保结果准确
B.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 AB
解析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然后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计数,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错误。
5.(多选)(2021·湖南高三六校联考改编)下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及A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工厂会向河流排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高山、河流、村庄在生物种类上的差异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畴
B.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无机盐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
C.A处1~2月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
D.近年来高山冰川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加速了化石燃料的燃烧
答案 ACD
解析 高山、河流、村庄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物种丰富度不同,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畴,A正确;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河流有机物增加,细菌大量增殖分解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河流中溶氧量下降,鱼类大量死亡,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1~2月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C正确;人类活动加速了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温室效应,使得高山冰川越来越少,D正确。
考点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寄生或捕食),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腐生)。
(2)“三判”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
①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生产者一定为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为生产者。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等关键词。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和植物等),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遗体残骸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营“腐生”生活。分解者一定为“腐生”型,“腐生”型一定为分解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如秃鹫、蚯蚓等动物属于分解者),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藻属于生产者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
①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②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④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⑤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
⑥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⑦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1)分析图示需注意问题: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某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只获得了“10%~20%”的能量,狼所在的营养级与狐所在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才是10%~20%。
(2)物质循环图示(以碳循环为例)
(1)物质在群落内部不循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网)上单向流动;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2)伴随着物质循环过程,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而出现生物富集现象,而且营养级越高,富集物浓度越高。
(3)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信息传递通常为双向传递。生物体内部如激素等信息的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4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不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
2.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某河流内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大量投放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利用
B.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大量投放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答案 D
解析 蓝藻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A错误;河流中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不能进行循环,只能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错误;大量投放化学杀藻剂会引起水体污染,C错误。
3.(多选)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
D.为防止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 ABCD
解析 蝴蝶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生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B正确;黄莺的鸣叫(声音)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如光等,C正确;为防止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4.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甲是生态系统成分示意图,图中D表示的是 。
(2)在图乙的食物链中,③属于 (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图乙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部分和分解者分解利用之外,其他的流向是 和 。
(4)在图乙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些信息的作用是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图乙所示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短期内发生变化后并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能力。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 (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6)下表是某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A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B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C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108
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 。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草
(3)自身的呼吸作用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自我调节 恢复力
(6)2.48×1011 J/(hm2·a) 3.2%
解析 (1)图甲是生态系统成分示意图,图中A、B、C都有箭头指向D,则D表示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为其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所以在图乙的食物链中,③属于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5)图乙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短期内发生变化后并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物种数目少,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6)根据表格中的同化量来看:A是第一营养级,C是第二营养级,B是第三营养级,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2.48×1011 J/(hm2·a)。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的同化量/C的同化量×100%=2.40×107/(7.50×108)×100%=3.2%。
5.(2021·北京海淀一模)为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研究人员对其中的森林灌草层植物进行了调查。
(1)东北虎、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而这些动物主要以森林灌草层的植物为食。这些植食性动物属于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 。
(2)灌草层是有蹄类动物取食的主要区域,该区域根据林木覆盖程度可分为郁闭林和开阔地两种主要地形。研究人员分别在这两种地形中 选取样方,收集并检测几类常被取食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结果如图。图中结果显示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开阔地 充足,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
(3)植物中元素的含量及比例会影响有蹄类动物的取食偏好及营养状况。含碳(C)量高的植物常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的 等多糖类分子,口感较差。氮(N)元素含量高的植物营养成分更高。下表为灌草层中上述四类植物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分析结果,据表中数据选择最适宜作为有蹄类动物食物的植物种类并解释原因:
。
元素含量
植物种类
含N量(%)
含C量(%)
C/N值
嫩枝叶
2.41
45.36
19.92
禾莎草
2.05
42.50
22.05
杂类草
2.42
41.21
18.10
蕨类
2.43
44.00
19.78
(4)有蹄类动物能量消耗大,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取食大量营养成分高的食物。综合上述结果,从取食地形及植物种类角度,推测有蹄类动物的最优取食策略是 。
(5)在该生态系统中,东北虎、东北豹捕食有蹄类动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 。
(6)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除上述调查外,还需要分析的影响因素有 。(写出两条)
答案 (1)第二营养级 (2)随机 开阔地中各类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均显著高于郁闭林 光照 (3)纤维素 杂类草,杂类草含N量较高、含C量最低,C/N值最低,纤维素含量少口感好,且营养成分高 (4)在开阔地取食杂类草 (5)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6)气候条件,人为干扰因素,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
解析 (1)这些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属于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6.(2021·湖南郴州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农作物、昆虫、老鼠、蛇等多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 的过程。能量沿营养级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2)蝗虫是植食性动物,请补充完整能量流经蝗虫(初级消费者)的示意图。
(3)农田中要经常除杂草、灭害虫,请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
答案 (1)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答不全不可) 捕食关系不可逆、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再次利用
(2)
(3)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能量流经蝗虫(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见答案。
[基础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S”型增长是受各种资源综合限制的结果
B.种群数量“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
C.种群数量“J”型和“S”型增长曲线均有K值
D.控制农林害虫爆发应在种群数量达1/2 K之前进行
答案 C
解析 种群增长速率在该图中由曲线斜率表示,由图可知该种群增长速率为先上升后下降,B正确;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S”型增长曲线存在K值,“J”型增长曲线为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存在K值,C错误;K/2为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候,控制农林害虫爆发应在种群数量少、增长较慢的时候进行防治,即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D正确。
2.某淡水湖曾经水草稀少,经过治理,现在水草茂盛、鱼游虾嬉、鸟戏湖面,生物资源逐渐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B.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湖泊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从曾经的水草稀少发展至现在生物资源丰富的过程属于群落次生演替
答案 B
解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包括同一时间同一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种群,B错误。
3.(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由于环境变化,2004年后某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逐年变差,生物种类减少,鸟类生存受到影响;保护区在2007年开始加强生态修复,环境改善。在1996~2009年间科研人员调查了该保护区内某种珍稀候鸟的数量变化,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2004~2007年间,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
B.2004~2007年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C.1996~2004年间,该种候鸟的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D.统计繁殖成鸟的数量可以研究出生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2004年后某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逐年变差,再结合曲线分析可知,2004~2007年间,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A正确;2004~2007年间,生物种类减少,故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正确;1996~2004年间,该种候鸟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环境资源有限,导致种内斗争逐渐增强,C错误。
4.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F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请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中,m1表示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2可以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B.若图乙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
C.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营养级Ⅱ、Ⅲ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F/B×100%
D.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该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答案 D
解析 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m2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正确;若图乙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用于该营养级动物呼吸消耗以热能散失(D)和生长发育和繁殖(C),B正确;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该营养级的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掉了,而该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仍包含在C中,D错误。
5.原产美洲的红耳龟为杂食性淡水龟类,通过贸易进入我国。由于宠物弃养、放生、养殖逃逸等原因扩散到野外,并已经在长江流域形成野生种群。它们耐受逆境的能力、繁殖和竞争能力均明显强于本土龟类,而且无法与本土龟进行基因交流,其携带的沙门氏杆菌可经变温动物传播给恒温动物,是典型的生物入侵物种。以下关于我国红耳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红耳龟与扩散区域的本土龟类形成竞争关系
B.红耳龟携带的沙门氏杆菌有可能传染给人类
C.红耳龟入侵能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D.提高生态防范意识是防止生物入侵的重要方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红耳龟与扩散区域的本土龟类是不同物种,形成竞争关系,A正确;红耳龟携带的沙门氏杆菌可经变温动物传播给恒温动物,因此有可能传染给人类,B正确;红耳龟入侵导致本土龟及相关物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和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C错误。
6.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复合菌剂中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分解土壤中的农药等有机物
B.该菌剂减少了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会阻碍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与未修复时相比,修复后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能改变
D.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B
解析 该菌剂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其可改善农田的无机环境,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能改变,C、D正确。
7.(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能体现信息调节种间关系作用的是( )
A.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B.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
C.鲣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
D.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信息
答案 A
解析 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体现了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错误;鲣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误;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信息,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8.下列有关解决人口和环境问题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唯一出路是设法降低出生率
B.缓解温室效应对粮食生产的不良影响,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C.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D.开荒,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找新的粮食资源
答案 ABC
解析 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C正确;开荒,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不是有效解决方案,可以找新的粮食资源,D错误。
9.用经过处理后的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可降低沼液中的氨氮、总磷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未同化的能量
B.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用鸡粪沼液培养小球藻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鸡粪沼液
答案 AC
解析 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摄入的能量,但不属于鸡同化的能量,A正确;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属于生产者,不属于分解者,B错误;用鸡粪沼液培养小球藻符合生态学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要能量来自光能,D错误。
三、非选择题
10.(2021·北京石景山一模)2021年2月3日,中宣部授予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时代楷模”称号。39年来,他们用飞机将草籽或树种撒播在荒山或沙地上,作业面积达2600余万亩,播撒种子万余吨,为促进地方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1)毛乌素沙漠飞播的主要对象为流动沙地,飞播撒下的种子,一旦有降水就可以萌发和生长。随着飞播年限的延长,播区从常年寸草不生的沙地演变为植被组成越来越丰富的绿洲,这种演替属于 演替。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 能力逐渐增强。
(2)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肥力(反映了土壤中可吸收氮、磷及有机碳等的含量,含量越高,肥力指数越大)均随着飞播年限的增加而 。
①研究者分析了植物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 与土壤肥力呈显著正相关。
②研究者还发现,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与土壤肥力也呈显著正相关。分析其原因是 。
③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植物和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A.高度多样化的植物可提供更多样的凋落物
B.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快
C.植物根系释放更多数量和种类的分泌物
D.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增加
E.土壤微生物有更多可利用性资源
(3)近百年来,飞播造绿和其他各种植树造林工程,使80%的毛乌素沙漠变成绿洲,实现了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请各举一例说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
。
答案 (1)初生 自我调节 (2)升高 ①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 ②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③
(3)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增加,改善环境,降水量增加,减少沙尘暴等;经济效益:由于在播区内饲草数量增加,降低牲畜饲养成本,对沙生植物进行深加工,收获珍贵药材,生态环境的改善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等
解析 (1)毛乌素沙漠起初是寸草不生,即没有植被覆盖,所以在上面发生的演替过程就是初生演替。最终变成绿洲,所以演替是朝着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的方向进行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2)演替的结果是出现了绿洲,所以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均随着飞播年限的增加而增加。①分析图可得出,土壤肥力的变化与植物多样性指数、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成正相关关系,但是植物多样性指数和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与土壤肥力指数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②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作用是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将其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所以土壤中的氮、磷元素的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也增加。③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异养型,其所需要的有机物主要由植物提供。所以在土壤肥力增加的过程中,首先是植物多样性的增加,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多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能是植物的残枝败叶,也可能是根系的分泌物),微生物可利用的有机物增多,微生物种类增多,分解作用速率提高,土壤肥力明显加强。所以A、B、C、D、E的关系是 。
(3)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系统的改善,经济效益是人们收入的增多。所以生态效益可能有生物多样性增加;改善环境;降水量增加;减少沙尘暴等。经济效益可能有饲草数量增加,降低牲畜饲养成本;对沙生植物进行深加工,收获珍贵药材;生态环境的改善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等。
11.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对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以及构建海洋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图是长江口某海域的食物网(局部)以及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t·km-2·a-1),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中型鱼类”属于第 营养级,图中“碎屑”为食的生物所属的生态系统组分为 。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理论上“中型鱼类”的体重每增加1 kg所需要消耗的浮游植物的质量范围是 。
(3)若不考虑其他生态系统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则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E是指 ,图中E的数值能否算出? (选填“能”或“不能”)。若能,请写出E的数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
(4)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鱼类、虾类、蟹类大量捕捞,结果是中型鱼类的数量增加,原因是
。
(5)海洋中的重金属元素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DDT是一种有机杀虫剂,上述海域中的虾类和南极的企鹅体内均能检测到DDT,说明 。
答案 (1)三、四 分解者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1000 kg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不能 因为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写出
(4)中型鱼类所属营养级降低(或食物链变短),从浮游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获得的能量增多
(5)生物富集现象是全球性的
解析 (1)该食物网中“中型鱼类”占据两个不同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营养级。由各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可知,图中以“碎屑”为食的生物所属的生态系统组分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理论上“中型鱼类”的体重每增加1 kg所需要消耗的浮游植物,最少是1÷20%÷20%=25 kg,最多是1÷10%÷10%÷10%=1000 kg。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其数值不能算出,因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向,其中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给出。
(4)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鱼类、虾类、蟹类大量捕捞,中型鱼类所属营养级降低(或食物链变短),从浮游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结果是中型鱼类的数量增加。
[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含铅汽油的燃烧、对铅的开采及提取等人类活动都可以增加大气和土壤中的铅含量。植物能吸收含铅物质,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而在体内累积铅。铅在人体内聚集和浓缩可引发智力障碍、神经麻痹甚至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铅含量越少
B.铅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C.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
D.可采用生物吸收等方法对铅进行集中处理
答案 A
解析 铅等重金属随食物链延伸而出现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铅浓度越高,A错误;铅作为一种元素,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B正确;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含铅汽油的利用,进而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C正确;可采用生物吸收等方法对铅进行集中处理,D正确。
2.(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考)仙人掌肉质茎表面密集的硬刺可以抵御动物摄食。科学家对某地区仙人掌进行多年研究,发现其肉质茎上硬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刺密度过低或过高的类型很少。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土蜂选择多刺的仙人掌产卵,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
B.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C.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加速分化形成新种
D.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
答案 C
解析 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的刺密度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快速进化为新种,C错误。
3.(2021·北京东城高三一模)若某湖泊存在一条仅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的变化情况如下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B.三种生物中甲更适于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
C.乙同化的能量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
D.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A正确;由于甲、乙、丙三种生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图中的能量相对值可以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甲→乙→丙,甲为生产者,主要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因为该区域光照较强,B正确;根据B项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乙捕食甲,所以甲同化的能量可传递给乙,用于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乙同化的能量不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C错误;任何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水深变化,光照越来越弱,生物种类会有变化,因此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D正确。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有“地球之肺”的美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而草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B.热带雨林在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直接价值
C.与冻原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更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
D.该热带雨林中,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D
解析 草原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A错误;热带雨林在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与冻原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不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C错误。
5.(2021·广东选择考适应性测试)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分析,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研究的开创性工作。如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1)。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能量利用和传递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小于0.1%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 J·cm-2·a-1
C.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降低
D.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13%~20%
答案 C
解析 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为464.6÷497693.2≈0.09%,A正确;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96.3÷464.6≈20.7%,植食性动物此比例为18.8÷62.8≈29.9%,肉食动物此比例为7.5÷12.6≈59.5%,C错误;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62.8÷464.6≈13.5%,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6÷62.8≈20.1%,D正确。
6.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 C
解析 浮水植物b其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低,不适合用来净化水体,同时90天后群落的水平结构有可能改变,群落的食物链有可能变长,A、B错误;浮水植物a和c,其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高,有利于净化水体,由于N、P丰富,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由于植物a、c属于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起始端,故不会改变能量流动方向,C正确,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7.(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改编)羊草是北方草原的一种多年生优势牧草,前些年由于受到人为开垦的影响,羊草数量显著下降。开展退耕还草工程之后,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B.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发生了群落演替
C.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发生变化
D.开展退耕还草后,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答案 AB
解析 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正确;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种类增多,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发生变化,C错误;开展退耕还草后,环境条件改善,故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D错误。
8.(2021·北京东城期末改编)陆均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研究人员对霸王岭、吊罗山和尖峰岭三地的陆均松天然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如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研究陆均松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调查陆均松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可采用样方法
C.在进行调查的三个地点中霸王岭的陆均松种群数量最大
D.吊罗山和尖峰岭陆均松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答案 ABD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期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样方法能调查陆均松种群数量,也能调查年龄结构,通过统计该种群中各个年龄期个体数量从而可以判断年龄结构类型,B正确;图中的纵坐标是百分比,不是实际种群数量值,因此从图中不能确定三个地点中的种群数量大小,C错误;吊罗山陆均松的幼年龄级数量远远多于老年龄级数量,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尖峰岭陆均松的幼年龄级数量小于老年龄级数量,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正确。
三、非选择题
9.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引起海水中CO2浓度上升、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科研人员研究了海洋酸化对束毛藻的影响。
(1)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束毛藻属于 ,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束毛藻还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固氮藻类之一,它能将N2转化成NH3、NO等,用于合成 两类大分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 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2)国外学者证实,CO2浓度增加能促进束毛藻光合作用,有利于其生长。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的增长率,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①我国学者试图研究的问题是
。
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控制pH相对稳定的思路: 。
③该实验结果说明
。
(3)束毛藻个体和海洋生态系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请尝试从系统的角度,讨论海水中CO2浓度升高对这两个系统的其他影响:
。
(4)近百年来,温室气体排放让整个地球有点“发烧”。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我做起减少碳排放,请写出一项低碳生活的具体实例:
。
答案 (1)生产者 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 蛋白质和核酸 物质循环
(2)①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
②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
③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
(3)束毛藻个体:CO2浓度升高,海水pH降低,影响膜蛋白的功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海洋生态系统:束毛藻减少,以束毛藻为食的消费者减少,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海洋pH降低,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生存
(4)使用节能灯;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纸张等浪费;拒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合理即可)
解析 (1)束毛藻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该成分作用的具体表现为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提供了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束毛藻还能将N2转化成NH3、NO等,从而起到了固氮的作用,固定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束毛藻作为生产者构筑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2)①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增长率,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由于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即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引起pH下降,因此,该实验研究的是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为了遵循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可用缓冲液保证pH相对稳定,因此实验中应该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③分析实验结果不难看出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而pH下降对束毛藻增长有抑制作用,而且后者效果明显,即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
10.(2021·北京昌平一模)空心莲子草是恶性入侵杂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科研人员对该入侵植物开展了相关研究。
(1)空心莲子草是水陆两栖草本植物(图1),科研人员调查了空心莲子草入侵样地群落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2所示。
由结果可知,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物种丰富度 ,进而改变群落的 方向。
(2)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节部生根形成不定根(图1)迅速繁殖,在种间 过程中占据优势。科研人员推测空心莲子草还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为此开展了实验研究,其结果如图3所示。
与用 处理的对照组相比,随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浓度升高,三种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增大,进而 种子的萌发。以上实验是否可以证明推测,如果可以,请说出理由;如果不可以,请补充实验设计思路。 。
(3)空心莲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强、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写出一个)等原因,会取代本地优势种从而造成生态危机。
(4)科研人员提出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空心莲子草的入侵,请你写出一条可行性方案。 。
答案 (1)降低 演替
(2)竞争 蒸馏水 抑制 不可以,需要将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物种植在一起,检测空心莲子草是否能释放毒害本土物种的化学物质
(3)缺少捕食者;生长迅速(合理即可)
(4)寻找空心莲子草的竞争者,如该植物能释放化学物质抑制空心莲子草生长繁殖;引入空心莲子草的天敌;寻找空心莲子草的寄生植物;寻找对空心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合理即可)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1.(2021·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 C
2.(2020·全国卷Ⅱ)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③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3.(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 D
解析 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换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换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4.(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 D
解析 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斗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斗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最终产量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个体之间的斗争逐渐增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逐渐增强,D错误。
5.(2019·全国卷Ⅰ)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导致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 (1)果树→A→C C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解析 (1)由题可知,害虫(A)与果树之间为捕食关系,鸟(C)与害虫也为捕食关系,则相应的一条食物链是“果树→害虫(A)→鸟(C)”,其中第三营养级是鸟(C)。
(2)种间竞争通常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如害虫A、B均以果树为食,二者为竞争关系。
(3)生态系统中,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B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B种群的种群密度,从而减轻果园中害虫B的危害。
6.(2021·北京等级考)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 )
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
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
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D.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答案 B
解析 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长江鱼类的繁衍,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生态保护措施,A不符合题意;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更多是出于对个体健康的考虑,不直接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符合题意;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属于生态保护措施,C不符合题意;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黄河源区的总称,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建立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属于生态保护措施,D不符合题意。
7.(2021·广东选择性考试)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题干中描述了146种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而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等生态系统,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综上所述,C正确。
8.(2020·山东等级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 B
解析 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种群增长最快是在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混合培养时,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与甲藻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
9.(2021·北京等级考)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________。
(2)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3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①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____________。
(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
答案 (1)生产者
(2)①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②选择性/偏好性
(3)隆头鱼和水虱
(4)因柏桉藻含有一种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柏桉藻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为生产者。
(2)②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更喜爱柏桉藻,体现了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偏好性。
(3)本实验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海藻的种类,因变量为水虱的生存率,故实验的对照组应不放海藻,直接放入隆头鱼和水虱,观察统计水虱的生存率。
(4)物种成功入侵的原因可大致归为食物、空间资源充足,天敌少,物种之间竞争弱。由于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则隆头鱼对附着在柏桉藻上的水虱捕食少,导致水虱数量增多。又因为水虱更喜欢取食本地藻,导致本地藻的数量减少,从而为柏桉藻获得了竞争优势,最终柏桉藻入侵成功。
10.(2021·广东选择性考试)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 (1)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分解者分解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
(3)碳释放 碳存储
解析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维持碳平衡。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即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11.(2021·山东等级考)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2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4)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1)海参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常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
(2)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281+2826-3619=2488 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281+2826)≈6.3%,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不能循环。
(3)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所以产量降低。
(4)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结构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
12.(2020·山东等级考)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垂直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3)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解析 (1)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一般用于四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种类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
(3)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富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富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镉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
13.(2020·北京等级考)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__________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________者。
(2)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由图可知,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________。
(3)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
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 B.北极狐捕食海鸟
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 D.海鸟数量减少
北极狐引入并定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群落变化。
答案 (1)无机环境 消费 (2)小
(3)Y岛施肥地块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不低于W岛,Y岛不施肥地块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低于W岛
(4)B D C A
解析 (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故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2)题图中Y岛上海鸟密度的相对值约为1,W岛上海鸟密度的相对值约为3.1,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小。
(3)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若通过施肥实验证明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可以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施肥,另一组不施肥,若实验结果为施肥地块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不低于W岛,不施肥地块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低于W岛则支持此结论。
(4)将北极狐引入Y岛后,北极狐会捕食海鸟,导致海鸟的数量减少,土壤中的鸟粪减少,岛屿土壤肥力降低,使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植物群落出现变化。
考点
全国Ⅰ卷5年考情分析
热度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种群
T5
[6分]
T5
[6分]
T6
[6分]
T6(A)
[1.5分]
★★
★★
群落
T31(2)
[3分]
T6(B)
[1.5分]
T30
[10分]
★★
★
生态系统的结构
T31(1)
[2分]
★
生态系统的功能
T29(3)
[4分]
T31(3)
[3分]
T6(C)(D)
[3分]
★★
★★
生态系统稳定
性及环境保护
每年本专题
考查的分值
6分
10分
14分
6分
10分
五年均分9.2分
考点
全国Ⅱ卷5年考情分析
热度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种群
T31(1)
(2)(4)
[7分]
★
群落
T31(3)
[2分]
T6
[6分]
T6
[6分]
★★
生态系统的结构
T31
[11分]
T6
[6分]
★★
生态系统的功能
T31(1)
[3分]
T31
[11分]
★★
生态系统稳定
性及环境保护
每年本专题
考查的分值
9分
11分
9分
6分
17分
五年均分10.4分
考点
全国Ⅲ卷5年考情分析
热度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种群
T5
[6分]
T6
[6分]
T31
[8分]
T31(1)
[4分]
★★
★★
群落
T31(1)
[2分]
T31(3)
[2分]
★★
生态系统的结构
T31(2)
[3分]
★
生态系统的功能
T31(3)
[3分]
T5
[6分]
T6
[6分]
T31(2)
[3分]
★★
生态系统稳定
性及环境保护
T32
[10分]
★
每年本专题
考查的分值
14分
6分
16分
8分
15分
五年均分11.8分
1.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
D.无论T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
答案 A
解析 网眼太大使种群中体积较小的个体无法计算在种群密度中,因此种群密度调查值偏小,A错误;由图分析,T2之后,种群密度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曲线,T3时增长速率最大,对应K/2,T5时增长速率降为0,对应K值,B正确;T5时增加饵料,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T2~T3和T3~T5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故种群数量会上升,D正确。
2.对某芦苇地区的研究发现,东方大苇莺为当地留鸟,繁殖较早,棕头鸦雀为迁徙鸟,繁殖较晚。大杜鹃通常将卵产于东方大苇莺和棕头鸦雀的巢中,大杜鹃幼鸟先于宿主的子女孵化出来并把其他卵推出巢穴,造成宿主无法繁殖后代。该地90%以上的大杜鹃卵发现于东方大苇莺巢中,大杜鹃卵的大小和卵色高度模拟东方大苇莺。而东方大苇莺一旦发现大杜鹃就会攻击,其中87%的攻击行为中有邻居的参与。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远离邻居的东方大苇莺巢更容易被大杜鹃成功寄生
B.大杜鹃更倾向于选择攻击性强的宿主来进行巢寄生
C.不同宿主的种群数量差异会影响大杜鹃对宿主的利用
D.邻里互助防御行为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反寄生策略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可知,东方大苇莺一旦发现大杜鹃就会攻击,其中87%的攻击行为中有邻居的参与,所以远离邻居的东方大苇莺攻击大杜鹃时缺少邻居帮忙,其巢更容易被大杜鹃成功寄生,A正确;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大杜鹃更倾向于选择攻击性弱的宿主来进行巢寄生,B错误;东方大苇莺的邻里互助防御行为可降低寄生风险,是与大杜鹃长期共同进化中形成的反寄生策略,D正确。
3.塑料是海洋、湖泊以及河流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长度小于5 mm的塑料被称为塑料微粒,它们对觅食的海洋动物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方面的联合专家小组评估全球塑料微粒的报告结果显示,已有数万种生物受到塑料污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塑料微粒被海洋生物取食后会沿食物链富集,影响它们的生长、繁殖和迁徙
B.塑料还可能会成为某些难降解污染物的载体,增加了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风险
C.生活中对这些塑料垃圾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可阻断它们通往海洋的“道路”
D.海洋生态系统可通过正反馈调节降低塑料污染的危害,维持整个系统的稳态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故海洋生态系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降低塑料污染的危害,维持整个系统的稳态,D错误。
4.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
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将保持不变
答案 C
解析 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总量的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群落演替到稳定阶段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Pg不是最大值,B错误;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可能改变,D错误。
5.(多选)“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描述的水乡美景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值得借鉴的典范。下列有关其生态学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深不同的溪水中种植不同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菱、水稻、荷花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C.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非生物因素
D.水乡农产品和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 BD
解析 水深不同的溪水中种植不同植物,是指群落中不同地段的植被等分布,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菱、水稻、荷花都无性别分化,故无性别比例这一数量特征,B错误;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水资源等非生物因素,C正确;水乡农产品和旅游观赏等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6.(多选)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
答案 ABD
解析 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正确;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
7.某地一条河流常年被生活废水污染。生活废水的排放具有水质、水量不均,水中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态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一面积为33 m×20 m的人工实验湿地(如图)。
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并暂时封闭出水口。一段时间后,分别测试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若干指标,结果见下表。
参数
入口处平均值
出口处平均值
国家排放标准
总氮(mg/L)
25
9
15
总磷(mg/L)
2.4
0.8
1.0
*BOD(mg/L)
60
8
20
粪便类大肠杆菌
(细菌数目/100 mL)
1.0×107
1.9×105
100~500
*BOD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可间接反映出水质中有机物含量。
(1)组成该湿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表可知,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污水中氮、磷总量均呈现________趋势。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与研究人员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有关。
(3)污水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BOD值的变化表明水体中______________。
(4)为保持该湿地现有的净化能力并使水质进一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请提出完善该治理方案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植物、动物、微生物
(2)下降 引种多种水生植物
(3)有机物含量下降
(4)①适量投放可取食或杀灭大肠杆菌的生物(如草履虫、噬菌体等)到湿地水体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缓流区面积、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等(方法合理即可)
解析 (2)人工湿地中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它们可以通过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使水中的氮、磷总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3)BOD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可间接反映出水质中有机物含量,故BOD值下降说明污水中有机物含量下降。
(4)总氮、总磷、BOD在出口处的平均值已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是大肠杆菌的平均值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需采取措施降低大肠杆菌的数目。
8.在很多淡水湖泊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某湖泊中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系统的淡水湖,其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湖中直接决定绿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图来看,鲤鱼体长在4.2 cm时,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8 kJ,则最少需要藻类的能量________kJ。
(4)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 cm,理由是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H、O、N、P、S等元素)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280
(4)①绿藻 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 ②植食性比例高
解析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直接决定绿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由题干分析可知,淡水湖泊中的食物网为:,分析乙图可知,鲤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8 kJ,则有21 kJ直接来自藻类,7 kJ直接来自小虾,欲求消耗藻类能量的最小值,则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可见,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8 kJ,则消耗藻类的能量最少为(21÷20%)+(7÷20%÷20%)=280(kJ)。
(4)①由图甲可知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但在pH大于8的碱性水体中,绿藻体内藻毒素的含量明显低于蓝藻,因此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选择绿藻较为理想。②由图乙可知鲤鱼体长大于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大于3∶1,即植食性比例高,所以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 cm。
9.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入淀污水增多,水体重金属污染加剧。研究人员发现可通过定期收割沉水植物地上部分,修复镉等重金属污染水体。
(1)沉水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其根部能从底泥和水中吸收________,净化水体,体现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为筛选适合白洋淀镉污染修复的沉水植物,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处理本地4种沉水植物4天后,检测其对镉(Cd)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结果如表1和图1。
表1
沉水植物
半数抑制浓度(mg·L-1)
黑藻
0.51
狐尾藻
0.81
金鱼藻
0.03
菹草
0.12
(半数抑制浓度是指抑制沉水植物半数生长的外部Cd浓度)
表1数据显示4种沉水植物中对镉的耐受性最大的是________。结合图1的实验结果,选择黑藻和菹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不选用狐尾藻和金鱼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从白洋淀取底泥,将黑藻和菹草分别栽种其中,用自来水培养。测定其生长率(图2)和不同部位的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指由根系向地上部分的迁移能力),结果如表2。
表2
沉水植物
富集系数
迁移系数
地上部分
根部
黑藻
0.33
0.41
0.79
菹草
0.21
1.01
0.21
综合分析,研究者认为黑藻是最适合修复Cd污染水体的物种,其重要证据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_______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 镉等无机盐离子(无机盐、镉等重金属) 自我调节 水平
(2)狐尾藻 狐尾藻虽然对镉的耐受性很强,但其对Cd的富集能力最低;而金鱼藻在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方面表现都较差
(3)①黑藻的生长率大于菹草 ②黑藻地上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菹草(黑藻的迁移系数高)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动植物遗体内元素能够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水体
解析 (2)据表1可知狐尾藻的半抑制浓度最高,是沉水植物中对镉的耐受性最大的,但据图1可知其对Cd的富集能力最低;结合表1和图1可知金鱼藻在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方面表现都较差。
(3)据图2可知黑藻的生长率大于菹草;据表2可知黑藻地上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菹草(黑藻的迁移系数高),有利于通过定期收割沉水植物地上部分修复污染水体。
考点1 种群与群落
1 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2 种群数量变化及应用分析
(1)曲线分析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④无迁入、迁出
现实状态:①食物、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斗争和竞争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K值有无
无K值,增长率保持不变
有K值,K/2时有最大增长速率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图示如右)
(2)S型曲线“K”“K/2”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3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结构
(1)生物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常见形式:
举例
大豆与根瘤菌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豆科植物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2)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意义
a.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b.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4 群落的演替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
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1.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如唐人的“利用柴火诱杀成蝗”,宋人的“挖卵灭种”等;当代生态学家则提出,采取“改治结合”,即通过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同时结合化学、生物防治等措施,可获得良好的治蝗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柴火诱杀成蝗是利用行为信息传递的作用
B.“挖卵灭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
C.“改治结合”治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
D.生物防治的优点之一是导致蝗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降低
答案 C
解析 柴火诱杀成蝗主要利用了光这种物理信息,A错误;杀死蝗虫的卵并不能针对雄性或雌性,没有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它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蝗虫的出生率,B错误;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可以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降低种群的K值,C正确;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来治理害虫,不会用到杀虫剂等药物,因此不会对蝗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D错误。
2.如图是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揭示了种群数量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变量无关
B.该曲线CD段虽然呈下降趋势,但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
C.该曲线可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培养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则捕捞该鱼的最佳时间在E时期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揭示了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但不能表明种群数量变化与其他变量无关,A错误;该曲线CD段呈下降趋势,说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但此时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零,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B正确;在密闭容器中培养的酵母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溶氧不断减少,酵母菌的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培养后期酵母菌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而该曲线可表示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因此不能表示密闭容器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E时期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在C对应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则捕捞该鱼的最佳时间应在大于C对应时期,但不是在E时期,而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对应时期的种群数量水平,D错误。
3.(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上世纪60年代,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加上气候变化的胁迫,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呈现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的生态演替趋势。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
答案 B
解析 初生演替是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沼泽中存在一定的土壤条件和植被,故题干中的演替不是初生演替,A错误;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该演替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复杂到简单的趋势,C错误;与草甸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故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草甸生态系统,D错误。
4.(多选)下列有关种群数量调查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确保结果准确
B.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 AB
解析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然后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计数,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错误。
5.(多选)(2021·湖南高三六校联考改编)下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及A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工厂会向河流排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高山、河流、村庄在生物种类上的差异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畴
B.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无机盐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
C.A处1~2月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
D.近年来高山冰川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加速了化石燃料的燃烧
答案 ACD
解析 高山、河流、村庄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物种丰富度不同,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畴,A正确;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河流有机物增加,细菌大量增殖分解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河流中溶氧量下降,鱼类大量死亡,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1~2月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C正确;人类活动加速了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温室效应,使得高山冰川越来越少,D正确。
考点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寄生或捕食),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腐生)。
(2)“三判”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
①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生产者一定为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为生产者。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等关键词。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和植物等),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遗体残骸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营“腐生”生活。分解者一定为“腐生”型,“腐生”型一定为分解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如秃鹫、蚯蚓等动物属于分解者),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藻属于生产者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
①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②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④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⑤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
⑥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⑦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1)分析图示需注意问题: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某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只获得了“10%~20%”的能量,狼所在的营养级与狐所在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才是10%~20%。
(2)物质循环图示(以碳循环为例)
(1)物质在群落内部不循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网)上单向流动;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2)伴随着物质循环过程,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而出现生物富集现象,而且营养级越高,富集物浓度越高。
(3)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信息传递通常为双向传递。生物体内部如激素等信息的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4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不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
2.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某河流内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大量投放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利用
B.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大量投放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答案 D
解析 蓝藻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A错误;河流中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不能进行循环,只能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错误;大量投放化学杀藻剂会引起水体污染,C错误。
3.(多选)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
D.为防止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 ABCD
解析 蝴蝶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生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B正确;黄莺的鸣叫(声音)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如光等,C正确;为防止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4.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甲是生态系统成分示意图,图中D表示的是 。
(2)在图乙的食物链中,③属于 (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图乙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部分和分解者分解利用之外,其他的流向是 和 。
(4)在图乙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些信息的作用是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图乙所示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短期内发生变化后并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能力。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 (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6)下表是某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A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B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C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108
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 。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草
(3)自身的呼吸作用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自我调节 恢复力
(6)2.48×1011 J/(hm2·a) 3.2%
解析 (1)图甲是生态系统成分示意图,图中A、B、C都有箭头指向D,则D表示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为其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所以在图乙的食物链中,③属于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5)图乙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短期内发生变化后并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物种数目少,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6)根据表格中的同化量来看:A是第一营养级,C是第二营养级,B是第三营养级,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2.48×1011 J/(hm2·a)。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的同化量/C的同化量×100%=2.40×107/(7.50×108)×100%=3.2%。
5.(2021·北京海淀一模)为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研究人员对其中的森林灌草层植物进行了调查。
(1)东北虎、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而这些动物主要以森林灌草层的植物为食。这些植食性动物属于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 。
(2)灌草层是有蹄类动物取食的主要区域,该区域根据林木覆盖程度可分为郁闭林和开阔地两种主要地形。研究人员分别在这两种地形中 选取样方,收集并检测几类常被取食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结果如图。图中结果显示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开阔地 充足,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
(3)植物中元素的含量及比例会影响有蹄类动物的取食偏好及营养状况。含碳(C)量高的植物常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的 等多糖类分子,口感较差。氮(N)元素含量高的植物营养成分更高。下表为灌草层中上述四类植物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分析结果,据表中数据选择最适宜作为有蹄类动物食物的植物种类并解释原因:
。
元素含量
植物种类
含N量(%)
含C量(%)
C/N值
嫩枝叶
2.41
45.36
19.92
禾莎草
2.05
42.50
22.05
杂类草
2.42
41.21
18.10
蕨类
2.43
44.00
19.78
(4)有蹄类动物能量消耗大,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取食大量营养成分高的食物。综合上述结果,从取食地形及植物种类角度,推测有蹄类动物的最优取食策略是 。
(5)在该生态系统中,东北虎、东北豹捕食有蹄类动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 。
(6)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除上述调查外,还需要分析的影响因素有 。(写出两条)
答案 (1)第二营养级 (2)随机 开阔地中各类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均显著高于郁闭林 光照 (3)纤维素 杂类草,杂类草含N量较高、含C量最低,C/N值最低,纤维素含量少口感好,且营养成分高 (4)在开阔地取食杂类草 (5)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6)气候条件,人为干扰因素,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
解析 (1)这些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属于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6.(2021·湖南郴州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农作物、昆虫、老鼠、蛇等多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 的过程。能量沿营养级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2)蝗虫是植食性动物,请补充完整能量流经蝗虫(初级消费者)的示意图。
(3)农田中要经常除杂草、灭害虫,请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
答案 (1)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答不全不可) 捕食关系不可逆、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再次利用
(2)
(3)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能量流经蝗虫(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见答案。
[基础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S”型增长是受各种资源综合限制的结果
B.种群数量“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
C.种群数量“J”型和“S”型增长曲线均有K值
D.控制农林害虫爆发应在种群数量达1/2 K之前进行
答案 C
解析 种群增长速率在该图中由曲线斜率表示,由图可知该种群增长速率为先上升后下降,B正确;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S”型增长曲线存在K值,“J”型增长曲线为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存在K值,C错误;K/2为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候,控制农林害虫爆发应在种群数量少、增长较慢的时候进行防治,即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D正确。
2.某淡水湖曾经水草稀少,经过治理,现在水草茂盛、鱼游虾嬉、鸟戏湖面,生物资源逐渐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B.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湖泊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从曾经的水草稀少发展至现在生物资源丰富的过程属于群落次生演替
答案 B
解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包括同一时间同一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种群,B错误。
3.(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由于环境变化,2004年后某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逐年变差,生物种类减少,鸟类生存受到影响;保护区在2007年开始加强生态修复,环境改善。在1996~2009年间科研人员调查了该保护区内某种珍稀候鸟的数量变化,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2004~2007年间,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
B.2004~2007年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C.1996~2004年间,该种候鸟的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D.统计繁殖成鸟的数量可以研究出生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2004年后某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逐年变差,再结合曲线分析可知,2004~2007年间,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A正确;2004~2007年间,生物种类减少,故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正确;1996~2004年间,该种候鸟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环境资源有限,导致种内斗争逐渐增强,C错误。
4.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F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请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中,m1表示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2可以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B.若图乙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
C.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营养级Ⅱ、Ⅲ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F/B×100%
D.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该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答案 D
解析 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m2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正确;若图乙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用于该营养级动物呼吸消耗以热能散失(D)和生长发育和繁殖(C),B正确;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该营养级的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掉了,而该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仍包含在C中,D错误。
5.原产美洲的红耳龟为杂食性淡水龟类,通过贸易进入我国。由于宠物弃养、放生、养殖逃逸等原因扩散到野外,并已经在长江流域形成野生种群。它们耐受逆境的能力、繁殖和竞争能力均明显强于本土龟类,而且无法与本土龟进行基因交流,其携带的沙门氏杆菌可经变温动物传播给恒温动物,是典型的生物入侵物种。以下关于我国红耳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红耳龟与扩散区域的本土龟类形成竞争关系
B.红耳龟携带的沙门氏杆菌有可能传染给人类
C.红耳龟入侵能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D.提高生态防范意识是防止生物入侵的重要方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红耳龟与扩散区域的本土龟类是不同物种,形成竞争关系,A正确;红耳龟携带的沙门氏杆菌可经变温动物传播给恒温动物,因此有可能传染给人类,B正确;红耳龟入侵导致本土龟及相关物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和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C错误。
6.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复合菌剂中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分解土壤中的农药等有机物
B.该菌剂减少了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会阻碍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与未修复时相比,修复后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能改变
D.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B
解析 该菌剂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其可改善农田的无机环境,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能改变,C、D正确。
7.(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能体现信息调节种间关系作用的是( )
A.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B.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
C.鲣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
D.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信息
答案 A
解析 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体现了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错误;鲣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误;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信息,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8.下列有关解决人口和环境问题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唯一出路是设法降低出生率
B.缓解温室效应对粮食生产的不良影响,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C.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D.开荒,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找新的粮食资源
答案 ABC
解析 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C正确;开荒,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不是有效解决方案,可以找新的粮食资源,D错误。
9.用经过处理后的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可降低沼液中的氨氮、总磷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未同化的能量
B.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用鸡粪沼液培养小球藻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鸡粪沼液
答案 AC
解析 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摄入的能量,但不属于鸡同化的能量,A正确;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属于生产者,不属于分解者,B错误;用鸡粪沼液培养小球藻符合生态学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要能量来自光能,D错误。
三、非选择题
10.(2021·北京石景山一模)2021年2月3日,中宣部授予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时代楷模”称号。39年来,他们用飞机将草籽或树种撒播在荒山或沙地上,作业面积达2600余万亩,播撒种子万余吨,为促进地方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1)毛乌素沙漠飞播的主要对象为流动沙地,飞播撒下的种子,一旦有降水就可以萌发和生长。随着飞播年限的延长,播区从常年寸草不生的沙地演变为植被组成越来越丰富的绿洲,这种演替属于 演替。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 能力逐渐增强。
(2)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肥力(反映了土壤中可吸收氮、磷及有机碳等的含量,含量越高,肥力指数越大)均随着飞播年限的增加而 。
①研究者分析了植物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 与土壤肥力呈显著正相关。
②研究者还发现,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与土壤肥力也呈显著正相关。分析其原因是 。
③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植物和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A.高度多样化的植物可提供更多样的凋落物
B.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快
C.植物根系释放更多数量和种类的分泌物
D.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增加
E.土壤微生物有更多可利用性资源
(3)近百年来,飞播造绿和其他各种植树造林工程,使80%的毛乌素沙漠变成绿洲,实现了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请各举一例说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
。
答案 (1)初生 自我调节 (2)升高 ①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 ②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③
(3)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增加,改善环境,降水量增加,减少沙尘暴等;经济效益:由于在播区内饲草数量增加,降低牲畜饲养成本,对沙生植物进行深加工,收获珍贵药材,生态环境的改善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等
解析 (1)毛乌素沙漠起初是寸草不生,即没有植被覆盖,所以在上面发生的演替过程就是初生演替。最终变成绿洲,所以演替是朝着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的方向进行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2)演替的结果是出现了绿洲,所以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均随着飞播年限的增加而增加。①分析图可得出,土壤肥力的变化与植物多样性指数、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成正相关关系,但是植物多样性指数和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与土壤肥力指数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②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作用是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将其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所以土壤中的氮、磷元素的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也增加。③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异养型,其所需要的有机物主要由植物提供。所以在土壤肥力增加的过程中,首先是植物多样性的增加,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多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能是植物的残枝败叶,也可能是根系的分泌物),微生物可利用的有机物增多,微生物种类增多,分解作用速率提高,土壤肥力明显加强。所以A、B、C、D、E的关系是 。
(3)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系统的改善,经济效益是人们收入的增多。所以生态效益可能有生物多样性增加;改善环境;降水量增加;减少沙尘暴等。经济效益可能有饲草数量增加,降低牲畜饲养成本;对沙生植物进行深加工,收获珍贵药材;生态环境的改善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等。
11.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对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以及构建海洋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图是长江口某海域的食物网(局部)以及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t·km-2·a-1),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中型鱼类”属于第 营养级,图中“碎屑”为食的生物所属的生态系统组分为 。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理论上“中型鱼类”的体重每增加1 kg所需要消耗的浮游植物的质量范围是 。
(3)若不考虑其他生态系统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则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E是指 ,图中E的数值能否算出? (选填“能”或“不能”)。若能,请写出E的数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
(4)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鱼类、虾类、蟹类大量捕捞,结果是中型鱼类的数量增加,原因是
。
(5)海洋中的重金属元素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DDT是一种有机杀虫剂,上述海域中的虾类和南极的企鹅体内均能检测到DDT,说明 。
答案 (1)三、四 分解者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1000 kg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不能 因为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写出
(4)中型鱼类所属营养级降低(或食物链变短),从浮游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获得的能量增多
(5)生物富集现象是全球性的
解析 (1)该食物网中“中型鱼类”占据两个不同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营养级。由各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可知,图中以“碎屑”为食的生物所属的生态系统组分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理论上“中型鱼类”的体重每增加1 kg所需要消耗的浮游植物,最少是1÷20%÷20%=25 kg,最多是1÷10%÷10%÷10%=1000 kg。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其数值不能算出,因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向,其中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给出。
(4)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鱼类、虾类、蟹类大量捕捞,中型鱼类所属营养级降低(或食物链变短),从浮游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结果是中型鱼类的数量增加。
[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含铅汽油的燃烧、对铅的开采及提取等人类活动都可以增加大气和土壤中的铅含量。植物能吸收含铅物质,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而在体内累积铅。铅在人体内聚集和浓缩可引发智力障碍、神经麻痹甚至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铅含量越少
B.铅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C.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
D.可采用生物吸收等方法对铅进行集中处理
答案 A
解析 铅等重金属随食物链延伸而出现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铅浓度越高,A错误;铅作为一种元素,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B正确;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含铅汽油的利用,进而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C正确;可采用生物吸收等方法对铅进行集中处理,D正确。
2.(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考)仙人掌肉质茎表面密集的硬刺可以抵御动物摄食。科学家对某地区仙人掌进行多年研究,发现其肉质茎上硬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刺密度过低或过高的类型很少。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土蜂选择多刺的仙人掌产卵,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
B.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C.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加速分化形成新种
D.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
答案 C
解析 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的刺密度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快速进化为新种,C错误。
3.(2021·北京东城高三一模)若某湖泊存在一条仅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的变化情况如下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B.三种生物中甲更适于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
C.乙同化的能量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
D.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A正确;由于甲、乙、丙三种生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图中的能量相对值可以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甲→乙→丙,甲为生产者,主要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因为该区域光照较强,B正确;根据B项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乙捕食甲,所以甲同化的能量可传递给乙,用于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乙同化的能量不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C错误;任何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水深变化,光照越来越弱,生物种类会有变化,因此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D正确。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有“地球之肺”的美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而草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B.热带雨林在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直接价值
C.与冻原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更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
D.该热带雨林中,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D
解析 草原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A错误;热带雨林在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与冻原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不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C错误。
5.(2021·广东选择考适应性测试)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分析,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研究的开创性工作。如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1)。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能量利用和传递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小于0.1%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 J·cm-2·a-1
C.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降低
D.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13%~20%
答案 C
解析 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为464.6÷497693.2≈0.09%,A正确;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96.3÷464.6≈20.7%,植食性动物此比例为18.8÷62.8≈29.9%,肉食动物此比例为7.5÷12.6≈59.5%,C错误;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62.8÷464.6≈13.5%,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6÷62.8≈20.1%,D正确。
6.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 C
解析 浮水植物b其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低,不适合用来净化水体,同时90天后群落的水平结构有可能改变,群落的食物链有可能变长,A、B错误;浮水植物a和c,其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高,有利于净化水体,由于N、P丰富,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由于植物a、c属于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起始端,故不会改变能量流动方向,C正确,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7.(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改编)羊草是北方草原的一种多年生优势牧草,前些年由于受到人为开垦的影响,羊草数量显著下降。开展退耕还草工程之后,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B.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发生了群落演替
C.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发生变化
D.开展退耕还草后,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答案 AB
解析 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正确;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种类增多,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发生变化,C错误;开展退耕还草后,环境条件改善,故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D错误。
8.(2021·北京东城期末改编)陆均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研究人员对霸王岭、吊罗山和尖峰岭三地的陆均松天然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如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研究陆均松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调查陆均松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可采用样方法
C.在进行调查的三个地点中霸王岭的陆均松种群数量最大
D.吊罗山和尖峰岭陆均松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答案 ABD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期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样方法能调查陆均松种群数量,也能调查年龄结构,通过统计该种群中各个年龄期个体数量从而可以判断年龄结构类型,B正确;图中的纵坐标是百分比,不是实际种群数量值,因此从图中不能确定三个地点中的种群数量大小,C错误;吊罗山陆均松的幼年龄级数量远远多于老年龄级数量,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尖峰岭陆均松的幼年龄级数量小于老年龄级数量,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正确。
三、非选择题
9.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引起海水中CO2浓度上升、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科研人员研究了海洋酸化对束毛藻的影响。
(1)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束毛藻属于 ,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束毛藻还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固氮藻类之一,它能将N2转化成NH3、NO等,用于合成 两类大分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 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2)国外学者证实,CO2浓度增加能促进束毛藻光合作用,有利于其生长。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的增长率,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①我国学者试图研究的问题是
。
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控制pH相对稳定的思路: 。
③该实验结果说明
。
(3)束毛藻个体和海洋生态系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请尝试从系统的角度,讨论海水中CO2浓度升高对这两个系统的其他影响:
。
(4)近百年来,温室气体排放让整个地球有点“发烧”。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我做起减少碳排放,请写出一项低碳生活的具体实例:
。
答案 (1)生产者 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 蛋白质和核酸 物质循环
(2)①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
②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
③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
(3)束毛藻个体:CO2浓度升高,海水pH降低,影响膜蛋白的功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海洋生态系统:束毛藻减少,以束毛藻为食的消费者减少,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海洋pH降低,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生存
(4)使用节能灯;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纸张等浪费;拒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合理即可)
解析 (1)束毛藻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该成分作用的具体表现为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提供了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束毛藻还能将N2转化成NH3、NO等,从而起到了固氮的作用,固定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束毛藻作为生产者构筑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2)①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增长率,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由于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即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引起pH下降,因此,该实验研究的是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为了遵循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可用缓冲液保证pH相对稳定,因此实验中应该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③分析实验结果不难看出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而pH下降对束毛藻增长有抑制作用,而且后者效果明显,即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
10.(2021·北京昌平一模)空心莲子草是恶性入侵杂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科研人员对该入侵植物开展了相关研究。
(1)空心莲子草是水陆两栖草本植物(图1),科研人员调查了空心莲子草入侵样地群落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2所示。
由结果可知,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物种丰富度 ,进而改变群落的 方向。
(2)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节部生根形成不定根(图1)迅速繁殖,在种间 过程中占据优势。科研人员推测空心莲子草还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为此开展了实验研究,其结果如图3所示。
与用 处理的对照组相比,随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浓度升高,三种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增大,进而 种子的萌发。以上实验是否可以证明推测,如果可以,请说出理由;如果不可以,请补充实验设计思路。 。
(3)空心莲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强、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写出一个)等原因,会取代本地优势种从而造成生态危机。
(4)科研人员提出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空心莲子草的入侵,请你写出一条可行性方案。 。
答案 (1)降低 演替
(2)竞争 蒸馏水 抑制 不可以,需要将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物种植在一起,检测空心莲子草是否能释放毒害本土物种的化学物质
(3)缺少捕食者;生长迅速(合理即可)
(4)寻找空心莲子草的竞争者,如该植物能释放化学物质抑制空心莲子草生长繁殖;引入空心莲子草的天敌;寻找空心莲子草的寄生植物;寻找对空心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合理即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