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国主要城市化学中考真题及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十六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_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十六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_,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十六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1分)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风力发电 B.高炉炼铁 C.石油蒸馏 D.海水晒盐
2.(1分)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是重要的化学学科素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H2O2、H2SO4中均含有氢分子
B.HCl、HClO、H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O2﹣和Mg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D.2N和N2中的数字“2”均表示2个氮原子
3.(1分)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D.可燃物在水中不可能燃烧
4.(1分)对下列各组物质的叙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冰和干冰:物理性质相同,化学性质不同
B.过氧化氢和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C.金刚石和石墨:组成元素相同,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5.(1分)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水的组成
B.探究化学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分子运动
D.探究二氧化锰是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6.(1分)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杂质
B.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C.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7.(1分)为了将2022年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绿色、简约、精彩的体育盛会,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增加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
C.将纸质垃圾焚烧处理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
(多选)8.(1分)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
B.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剂的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9.(1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2+、Fe3+都属于铁元素是同一种离子
B.NH4NO3中氮元素有两种不同的化合价
C.在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D.、两种粒子电子排布情况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10.(1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违反质量守恒定律
C.5g氢气和5g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的质量一定是10g
D.10g水加热后变成10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1.(1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不能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C.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D.物质的溶解度一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2.(1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质菜刀用过后需及时洗净擦干以减缓或防止锈蚀
B.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化合物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由至少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不变
13.(1分)有一包氢氧化钠和氧化镁的固体混合物10g,测得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氢氧化钠和氧化镁的质量比为( )
A.1:1 B.1:2
C.2:1 D.以上均有可能
14.(1分)向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
B.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铁
C.若将d点的混合物过滤,滤渣一定含有Zn、Fe、Cu和Ag
D.若bc段和cd段析出的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m1<m2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2分)人类生命活动离不开的气态单质的化学式为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氧化物名称是 。
16.(3分)分子结构与足球相似,可用于材料科学及超导体方面研究的单质化学式为 ;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利用这种材料制作铅笔芯的原因是 。
17.(3分)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 组成的,自然界的“碳循环”中的“碳”是指 。
18.(2分)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二者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19.(3分)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内的“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组成基本一致,其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航天员舱外服中的废气处理系统能让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2进入装有活性炭的过滤网,这一过程利用了活性炭的 作用。“火星车”上携带的装置可以吸收火星上的CO2并在一定条件下将其分解为一氧化碳和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3分)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且四种物质中总共只含有两种元素,A、D均为单质,A为黑色固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转化为D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反应,它们相互之间有如图所示关系。D物质的名称为 ,B物质的化学式为 ,写出实验室制备C的化学方程式 。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2分)通过如图所示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热水,a、b、c处分别放有药品,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
(1)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
(2)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
22.(2分)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该过程中涉及的化合物有 种。
(2)该变化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分子”或“原子”)。
(3)该反应中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
23.(3分)如图是某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方案。
(1)图A是该学生利用烧杯、干燥管和单孔橡皮塞组成的制备CO2的发生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和停止,关闭止水夹,可以让正在发生的反应停止,简述其中的原理。
(2)图B为该学生设计的有关CO2性质的实验过程简图,该学生设计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从此实验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24.(3分)如图为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流程。
(1)实验中需加水 mL。
(2)量取所需水时按图D进行操作,对所得溶液质量分数有何影响?
(3)取上述溶液10g加水稀释到 g,可得到5%的NaCl溶液。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10分)如图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如果采用A装置制取氧气,请在图中方框内将发生装置补画完整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选用C作为发生装置的优点。
(3)若用如图2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人”字管右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人”字管上端被石蕊溶液湿润的纸质小花颜色变红的原因是什么?
(4)实验室取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充分反应后,称量剩余溶液和滤渣的质量为68.4g。求: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十六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1分)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风力发电 B.高炉炼铁 C.石油蒸馏 D.海水晒盐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风力发电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高炉炼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石油蒸馏,是利用了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海水晒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分)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是重要的化学学科素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H2O2、H2SO4中均含有氢分子
B.HCl、HClO、H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O2﹣和Mg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D.2N和N2中的数字“2”均表示2个氮原子
【分析】A、根据化学用语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离子的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学用语的意义来分析。
【解答】解:A、H2O、H2O2、H2SO4分别是由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硫酸分子构成的,都不含氢分子,故A错误;
B、HCl中,氯元素显﹣1价;HClO中,氯元素显+1价;H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故B错误;
C、氧原子的核外有8个电子,氧离子是由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则每个氧离子含有10个电子;镁原子的核外有12个电子,镁离子是由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则每个镁离子含有10个电子,故C正确;
D、2N中的“2”是在元素符号的前面,表示2个氮原子;N2中的数字“2”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表示一个氮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1分)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D.可燃物在水中不可能燃烧
【分析】A、根据燃烧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
D、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可燃物在水中,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也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燃烧特征、燃烧和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1分)对下列各组物质的叙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冰和干冰:物理性质相同,化学性质不同
B.过氧化氢和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C.金刚石和石墨:组成元素相同,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解题时根据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A.冰是固态的水,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物质的种类不同,二者的物理性质也不尽相同,如熔沸点不同,故错误;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为水和氧气;而水没有此性质,故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差异很大,而化学性质相同,故错误;
D.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因为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等知识,难度不大。
5.(1分)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水的组成
B.探究化学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分子运动
D.探究二氧化锰是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分析】A.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来分析;
B.对于有气体产生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要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C.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溶于水其溶液为碱性,则根据实验现象:A烧杯中的无色酞酚溶液变红;可以得出分子具有的性质;
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加入二氧化锰能使木条较快的复燃,可判断其加快反应的情况。
【解答】解:A、电解水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装置不密封二氧化碳会跑到空气中,因此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C、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溶于水其溶液为碱性,则实验现象:A烧杯中的无色酞酚溶液变红;说明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正确;
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加入二氧化锰能使木条较快的复燃,可判断其加快反应的情况,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我们在选择所做实验能否完成时,一定要熟悉所实验的内容,也就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课本知识,课本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同学们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1分)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杂质
B.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C.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分析】A、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
B、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C、根据防止水污染的方法分析;
D、根据水体的污染源分析.
【解答】解:A、过滤只能除去天然水中不可溶性的杂质,不能除去所有的杂质,故A错误;
B、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除去色素和异味等,不能减少钙镁离子化合物的量,不能使其软化,故B错误;
C、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能防止水体的污染。故C正确;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水净化、水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知识,难度不大,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7.(1分)为了将2022年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绿色、简约、精彩的体育盛会,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增加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
C.将纸质垃圾焚烧处理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
【分析】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既能节约化石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A不合题意;
B、增加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既能节约化石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B不合题意;
C、将纸质垃圾焚烧处理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烟尘、有害气体等空气污染物,不利于环境保护,故C符合题意;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善环境质量的做法,难度不大。
(多选)8.(1分)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
B.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剂的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分析】A、根据t1℃时,甲的溶解度进行计算;
B、根据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计算;
C、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分析;
D、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解答】解:A、由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由溶解度的意义可知,在6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故A说法不正确;
B、由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在升高温度时,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都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说法正确;
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C说法正确;
D、由于在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所以,在降温至t1℃时,不一定都有晶体析出。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会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解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9.(1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2+、Fe3+都属于铁元素是同一种离子
B.NH4NO3中氮元素有两种不同的化合价
C.在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D.、两种粒子电子排布情况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分析】A、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来分析;
B、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C、根据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来分析;
D、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亚铁离子是由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铁离子是由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后形成的,但二者质子数相同,因此Fe2+、Fe3+都属于铁元素是不同种离子,故A错误;
B、硝酸铵(NH4NO3)是由铵根离子与硝酸根离子构成的,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硝酸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y+(﹣2)×3=﹣1,则y=+5价,故B正确;
C、在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故C错误;
D、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不同,因此属于不同元素的不同粒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1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违反质量守恒定律
C.5g氢气和5g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的质量一定是10g
D.10g水加热后变成10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进行分析;
B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范围进行分析;
C、根据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正确;
B、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是因为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逸散,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则5g氢气需要消耗40g氧气,错误;
D、水变为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A。
【点评】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11.(1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不能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C.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D.物质的溶解度一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分析】A、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B、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C、根据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搅拌不能改变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不能增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如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温度、改变溶质、改变溶剂等方法可以相互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可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1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质菜刀用过后需及时洗净擦干以减缓或防止锈蚀
B.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化合物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由至少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不变
【分析】A、铁与氧气、水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
B、根据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与氧气、水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铁质菜刀用过后需及时洗净擦干,以减缓或防止锈蚀,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合物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但由至少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可能会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隔绝氧气和水)与措施、化合物的特征、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1分)有一包氢氧化钠和氧化镁的固体混合物10g,测得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氢氧化钠和氧化镁的质量比为( )
A.1:1 B.1:2
C.2:1 D.以上均有可能
【分析】本题中,NaOH和MgO的化学式量都是40,都含有一个氧原子质量为16,所以氧元素在两种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都是40%.
【解答】解:NaOH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Mg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所以氢氧化钠和氧化镁按任意比混合,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40%,都是符合要求的。
故选:D。
【点评】先要分别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题目就简单了。
14.(1分)向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
B.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铁
C.若将d点的混合物过滤,滤渣一定含有Zn、Fe、Cu和Ag
D.若bc段和cd段析出的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m1<m2
【分析】根据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银,向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 m 的锌粉,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反应结束再与硝酸铜反应,最后与硝酸亚铁反应,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解答】解: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银,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反应结束再与硝酸铜反应,最后与硝酸亚铁反应,每65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会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依据图象中的斜率可知,ab段是锌与硝酸银的反应,bc段是锌与硝酸铜的反应,cd段是锌与硝酸亚铁的反应,所以
A、c点表示锌与硝酸银、硝酸铜恰好反应,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Fe2+,故A错误;
B、bc段(不含两端点)是锌和硝酸铜的反应,所以析出的金属是Cu,故B错误;
C、d点表示锌与硝酸银、硝酸铜、硝酸亚铁恰好反应,若将d点的混合物过滤,滤渣一定含有Fe、Cu和Ag,故C错误;
D、每65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每65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所以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m1<m2,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结合图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2分)人类生命活动离不开的气态单质的化学式为 O2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氧化物名称是 水 。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人类生命活动离不开的气态单质是氧气,其化学式为O2。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氧化物是水。
故答案为:
O2;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6.(3分)分子结构与足球相似,可用于材料科学及超导体方面研究的单质化学式为 C60 ;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石墨 ,利用这种材料制作铅笔芯的原因是 石墨质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痕迹 。
【分析】根据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及其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C60是分子结构与足球相似,可用于材料科学及超导体方面研究的单质;石墨质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痕迹,可制成铅笔芯。
故答案为:C60;石墨;石墨质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痕迹。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17.(3分)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 氢原子与氧原子 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 氢元素与氧元素 组成的,自然界的“碳循环”中的“碳”是指 碳元素 。
【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碳循环”的含义来分析。
【解答】解: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自然界的“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故答案为:氢原子与氧原子;氢元素与氧元素;碳元素。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18.(2分)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二者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含碳量不同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Fe+CuSO4═FeSO4+Cu(合理即可) 。
【分析】根据生铁和钢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二者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含碳量不同;Fe+CuSO4═FeSO4+Cu(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没做完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生铁和钢性质不同的原因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3分)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内的“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组成基本一致,其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1:4 ,航天员舱外服中的废气处理系统能让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2进入装有活性炭的过滤网,这一过程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 作用。“火星车”上携带的装置可以吸收火星上的CO2并在一定条件下将其分解为一氧化碳和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2CO+O2 。
【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以及各成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活性炭的性质与用途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与氧气组成的,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则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内的“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组成基本一致,其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78%:21%≈4:1;航天员舱外服中的废气处理系统能让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2进入装有活性炭的过滤网,这一过程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火星车”上携带的装置可以吸收火星上的CO2并在一定条件下将其分解为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O2。
故答案为:1:4;吸附;2CO22CO+O2。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气的组成、活性炭的性质与用途,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等,难度不大。
20.(3分)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且四种物质中总共只含有两种元素,A、D均为单质,A为黑色固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转化为D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反应,它们相互之间有如图所示关系。D物质的名称为 氧气 ,B物质的化学式为 CO ,写出实验室制备C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结合图框:“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转化为D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反应”,则推测C为二氧化碳,D为氧气;根据“A、B、C、D四种物质中共只含两种元素,A、D均为单质,其中A是黑色固体”,则推测A为碳;A可以转化成B,B与C可以相互转化,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故B为一氧化碳,通过以上分析,可判断确定转化关系图中的各种物质,从而解决问题。
【解答】解: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结合图框:“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转化为D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反应”,则推测C为二氧化碳,D为氧气;根据“A、B、C、D四种物质中共只含两种元素,A、D均为单质,其中A是黑色固体”,则推测A为碳;A可以转化成B,B与C可以相互转化,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故B为一氧化碳,通过以上分析,代入框图,验证合理;根据以上分析,D物质是氧气;B物质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答案为:氧气;CO;CaCO3+2HCl=CaCl2+H2O+CO2↑。
【点评】根据物质的特殊性质首先确定转化关系图中的某物质,然后根据转化关系或物质组成、颜色特点,进行逆推而完成对转化关系图中物质的判断。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2分)通过如图所示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热水,a、b、c处分别放有药品,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
(1)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
(2)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与氧气接触 。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是因为它们的着火点不同,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铜片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故答案为:
(1)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与氧气接触。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2分)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该过程中涉及的化合物有 3 种。
(2)该变化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原子 (填“分子”或“原子”)。
(3)该反应中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3:4 。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及反应的方程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的分析、计算。
【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甲是N2O4、乙是N2H4、丙是N2、丁是H2O,该化学方程式为:N2O4+2N2H43N2+4H2O;
(1)由上述分析可知,该过程中涉及的化合物有3种。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原子;
(3)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3:4。
故答案为:(1)3;
(2)原子;
(3)3:4。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23.(3分)如图是某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方案。
(1)图A是该学生利用烧杯、干燥管和单孔橡皮塞组成的制备CO2的发生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和停止,关闭止水夹,可以让正在发生的反应停止,简述其中的原理。 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产生的气体不能排出,使干燥管内气压增大,把酸液压回到烧杯中,与石灰石脱离接触,反应停止
(2)图B为该学生设计的有关CO2性质的实验过程简图,该学生设计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比较空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小 ,从此实验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分析】(1)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2)根据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方法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
【解答】解:(1)制取二氧化碳采用“固液不加热”装置,B(干燥管)中盛放石灰石,A(烧杯)中盛放稀盐酸,关闭止水夹后,干燥管内压强增大,将盐酸压回到烧杯中,反应停止;故答案为: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产生的气体不能排出,使干燥管内气压增大,把酸液压回到烧杯中,与石灰石脱离接触,反应停止;
(2)从图示可见空气向上升。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由此可见实验目的是:比较空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小;由气球上升可得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故答案为:比较空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小;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制备装置的优点以及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方法等,难度不大。
24.(3分)如图为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流程。
(1)实验中需加水 42.5 mL。
(2)量取所需水时按图D进行操作,对所得溶液质量分数有何影响? 偏小
(3)取上述溶液10g加水稀释到 30 g,可得到5%的NaCl溶液。
【分析】(1)根据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质量等于溶液质量乘以溶质质量分数进行分析;
(2)根据量筒读数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1)实验中需要加水的质量为50g﹣50g×15%=42.5g,合42.5mL,故答案为:42.5;
(2)图D中仰视读数,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3)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稀释后的溶液质量为,故答案为:3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及配制溶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难度不大。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10分)如图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如果采用A装置制取氧气,请在图中方框内将发生装置补画完整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选用C作为发生装置的优点。
(3)若用如图2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人”字管右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人”字管上端被石蕊溶液湿润的纸质小花颜色变红的原因是什么? 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色
(4)实验室取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充分反应后,称量剩余溶液和滤渣的质量为68.4g。求: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
【分析】(1)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以及制取氧气的装置特点来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以及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方法来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分析计算。
【解答】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加热固体时,为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需要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气管,需要在试管口处放置一团棉花,故图示为;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装置C来制取,其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速率;故答案为:2H2O22H2O+O2↑;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3)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因此“人”字管右端可以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色,因此还会观察到“人”字管上端被石蕊溶液湿润的纸质小花颜色变红;故答案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色;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8g+2g﹣68.4g=1.6g,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则:
2H2O22H2O+O2↑
68 32
x 1.6g
x=3.4g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
【点评】本题的综合性较强,既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又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但难度不大,应加强学习,提高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9/5 14:51:23;用户:13784622801;邮箱:13784622801;学号:3796097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柘城县联考九上化学期末调研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下列推理正确的是,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实验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K-39,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