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试卷(二)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地理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冷古纳托位于川西贡嘎山西侧,山顶平台面积近40km2,海拔约4200m,周围峡谷深切,陡坡环绕,平台与周缘谷地的最大高差约600m,地貌学称之为夷平面,它与高山峡谷、河谷宽缓构成了地貌演化的不同时期。夷平面一旦形成,若地壳加速抬升,又一个地质作用循环开始。下图示意冷古纳托山原地貌及其垂直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读图,形成冷古纳托山原地貌的地质作用中,下列组合不全包含的是( )
A 板块作用、地壳抬升 B. 寒冻风化、冰川侵蚀
C. 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D. 地壳下降、风力沉积
2. 按照地貌演化的先后顺序,下列对高原隆升、夷平面、高山峡谷、河谷宽缓进行从早到晚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高原隆升—夷平面—高山峡谷—河谷宽缓
B. 高原隆升—高山峡谷—河谷宽缓—夷平面
C. 夷平面—河谷宽缓—高山峡谷—高原隆升
D. 夷平面—高原隆升—高山峡谷—河谷宽缓
3. 关于图中夷平面与丘状高原地貌差异的形成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夷平面花岗岩体较坚硬,比丘状高原的沉积岩抗风化、侵蚀能力强
B. 夷平面抬升遭受寒冻风化较丘状高原完整,冰川刨蚀使丘状高原面更加宽阔平整
C. 丘状高原地表起伏较大,相对较破碎,更易受外力侵蚀,形成沟谷和小型台地
D. 丘状高原海拔更高,冰融风化与冰川侵蚀更强烈,导致相对较破碎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形成冷古纳托山原地貌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主要为地壳隆起抬升;结合材料及川西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可判断,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包括寒冻风化、冰川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等,故ABC中的作用均包含;该地风力作用较弱,该地貌的形成不包含风力沉积作用,D中作用未完全包含。故选D。
【2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推测,该地貌演化过程为青藏高原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受流水和冰川作用形成高山峡谷;随着流水和冰川的持续作用,河流上游河谷宽缓,两岸形成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准平原);准平原因地壳隆起抬升,受外力侵蚀,留下近似平整的地面,即夷平面形成,故其顺序为:高原隆升—高山峡谷—河谷宽缓—夷平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夷平面主要由花岗岩构成,结合所学可知,花岗岩体较坚硬,抗侵蚀能力强,而丘状高原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其抗风化、侵蚀能力弱,A正确;由于岩性的差异,导致夷平面抬升遭受寒冻风化较丘状高原完整,而丘状高原地表起伏较大,相对较破碎,更易受外力侵蚀,形成沟谷和小型台地,BC正确;结合图文材料可知,丘状高原的海拔并不比周围地区高,故其地形破碎不是海拔导致的,D错误。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D。
【点睛】夷平面是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从构造的角度理解:地壳稳定,地面经长期剥蚀-堆积夷平作用,形成准平原,之后地壳抬升,准平原受切割破坏,残留在山顶或山坡上的准平原,称为夷平面,或称山顶面。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的数值。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海拔5590m),经墨脱县巴昔卡(海拔155m)流出我国边境,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流域气象与水文站点分布,其中位于拉萨附近的羊村站海拔为3500m左右,该地地表植被稀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与上游相比,雅鲁藏布江下游(羊村站以下河段)的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下游海拔较低,无结冰期,冰雪融水来源更少
B. 下游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较大,降水量较大
C. 下游流域面积更广大,支流汇集
D. 下游海拔落差较大,流速较快,水能蕴藏量更丰富
5. 经监测发现:与其他站点相比,拉孜站的年均温较低,但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下列关于其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拉孜站平均海拔高于其他站点,年均温低
B. 距海洋较远,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较小,升温效应不明显
C. 拉孜站附近水汽含量逐渐降低,地形雨较少,凝结放热减少,垂直递减率较高
D. 拉孜站平均海拔高于其他站点,冰川的升降温效应更显著,垂直递减率较高
【答案】4. A 5. D
【解析】
【4题详解】
下游比上游海拔低,无结冰期,但下游还有源于高山的支流汇入,冰雪融水来源比上游要更丰富,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雅鲁藏布峡谷口向南敞开,下游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较大,降水量较大,B正确;读图可知,下游流域面积更大,支流汇集多,C正确;雅鲁藏布江上游流经青藏高原内部,地势相对平坦,相比之下下游落差较大,流速较快,水能蕴藏量更丰富,D正确。题目要求选择描述不正确选项,故选A。
【5题详解】
读图可知,拉孜站位于图中最靠上游的方向,平均海拔高于其他站点,年均温低,A正确;同时也距离海洋较远,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较小,升温效应不明显,B正确;其他站点夏季暖湿水汽由于爬升,地形雨多,凝结放热较多,导致垂直递减率较低,而拉孜站附近水汽含量逐渐降低,地形雨较少,凝结放热减少,垂直递减率较高,C正确,D错误。题目要求选择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
【点睛】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的数值,在干空气时,海拔大约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约1度;含有水汽的较湿空气,就会受到水汽凝结时的释放潜热所致,因此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会约下降0.6 度而非前者所述的1度了。不同于干空气,该物理量其实不是恒定的0.6,其取值范围在0.4到0.9之内。这是因为对于湿空气来说,会受温度与压强影响。
江淮气旋通常是指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锋面气旋,其形成与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密切相关。当其进入黄海和东海后会影响渤海海域,使渤海海域产生风暴潮。右图为江淮气旋的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江淮气旋最为活跃的季节是( )
A. 冬季和初春 B. 春季和初夏 C. 夏季和初秋 D. 秋季和初冬
7. 图示时间,甲、乙、丙、丁四地受渤海风暴潮影响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江淮气旋使渤海海域产生风暴潮,与其相关性最小的是( )
A. 海湾的形状 B. 气旋移动方向 C. 风力的大小 D. 海水温度变化
【答案】6. B 7. D 8. D
【解析】
【6题详解】
江淮气旋的发生与锋面雨带的移动有关,冬季,该地区主要受陆地冷高压控制,降水少,A、D错;春季,陆地升温快,冷暖气团交汇频繁;6月份,雨带移到江淮地区,形成梅雨天气,B对;7~8月份,本地受副高控制,晴天多、降水少,C错。故选B。
【7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吹离岸风,乙、丙、丁三地吹迎岸风,但丁地附近等压线密集,风速大,故受风暴潮影响最大。故选D。
【8题详解】
渤海湾的半封闭形态有利于江淮气旋带来海水的能量聚集,从而加大风暴潮的势力,A错;江淮气旋的移动方向直接影响渤海海域的风向,从而影响风暴潮的势力,B错;江淮气旋的势力强弱直接影响渤海海域的风力大小,从而影响风暴潮的势力,C错;江淮气旋主要通过风力、风向以及渤海特殊的海域形态影响风暴潮,与海水温度变化关系最小,D对。故选D。
【点睛】江淮气旋,是指出现在江淮地区的气旋。江淮气旋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以春夏两季出现较多,特别是6月份是江淮气旋活动的最盛时期。
迎风坡植树法是库布齐治沙人探索出来的一种治沙良方。借助库布其沙漠风向特点,在流动沙丘迎风坡的2/3处以下植树种草,集中在沙丘的下部挡住来风,利用风力削平未造林的沙丘上部,填埋沙丘底部,使流动沙丘得到固定、高度下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最符合图示的沙丘形态的俯视图是( )
A. B.
C. D.
10. 只在沙丘迎风坡2/3处以下植树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低风速,减少侵蚀 B. 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C. 地势较低,水源较多 D. 光照充足,易于成活
【答案】9. A 10. B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图中,A符合,B图中迎风坡为西南坡,表示盛行风为西南风,B错误;C图中迎风坡为东北坡,说明盛行东北风,C错误;D图中迎风坡为东南坡,说明盛行风为东南风,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据材料“在流动沙丘迎风坡的2/3处以下植树种草,集中在沙丘的下部挡住来风,利用风力削平未造林的沙丘上部”可知,沙丘迎风坡2/3处以下植树种草,只可以阻挡下部来风,但增加了对顶部侵蚀,A错误;充分利用风力的侵蚀,削平未造林的沙丘上部,能节约治沙成本,提高效益,B正确;只在沙丘迎风坡2/3处以下植树是为了使流动沙丘得到固定、高度下降,而不是为了利用该区域的地势和水源条件,且该区域不一定有水源条件优势,C错误;沙漠地区光照充足,植物能否成活主要取决于水源是否充足,D错误。故选B。
【点睛】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一带。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指断层。该区域的沉积岩层中富含地下水,但东西两侧的地下水互不连通,形成两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岩层或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从早到晚排序最可能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①③④
12. 图示区域东西两侧的地下水互不连通,形成两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其分水岭界线可能是( )
A. 甲谷地东侧高地 B. 甲谷地西侧高地
C. ①断层(切断了地下水分布) D. 花岗岩体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②③岩层均为沉积岩层,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③早于②沉积;①断层切断了②③岩层,①断层晚于②③岩层;②③岩层包围④花岗岩体,④花岗岩体晚于②③岩层形成。从早到晚排序最可能的是③②①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甲谷地东侧高地、甲谷地西侧高地下方都是石灰岩,透水性好,不是分水岭界线,AB错误。①断层岩石破碎,裂隙较多,不是分水岭,C错误。花岗岩岩性致密,是良好的隔水层;自下而上侵入的花岗岩体贯通整个地层,成为地下水的分水岭。D正确。故选D。
【点睛】沉积岩、断层透水性好于岩浆岩、变质岩。
文化产业是在对文化内容的产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布局会形成以文化产业内容为主导和以文化产品销售为主导的空间布局选择,也就是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资源主导型产业集聚和市场导向型产业集聚两种方式。读“市场导向型文化产业和资源主导型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关于市场导向型文化产业和资源主导型文化产业及布局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市场导向型文化产业是基于“从观众到内容”的,布局形式灵活多样
B. 资源主导型文化产业是基于“从内容到观众”的,空间布局具有不宜或不可移动性
C. 市场导向型文化产业是“产品寻找市场”的产业类型,空间布局只在城市几何中心
D. 资源主导型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资源”,空间布局随文化资源的空间格局而进行
14. 关于市场导向型文化产业和资源主导型文化产业的集聚及其动力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市场导向型文化产业类型的集聚发展与人口分布具有双向的吸收与促进作用
B. 资源主导型文化产业类型的集聚严重依附文化资源而进行,文化资源地成为唯一集聚地
C. 市场导向型文化产业集聚受到交通通达性的巨大影响,城市几何中心最具集聚的吸引力
D. 资源主导型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通过人才和政策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加工而增强其特色和吸引力,高等院校对其具有极大吸引力
【答案】13. D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市场导向型文化产业是指将文化内容再加工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后,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寻找消费者,这一类行业的相关企业空间布局方式灵活,在空间上的集聚表现出典型的“消费者集聚型”特征,是产品寻找市场的产业类型,空间选择与布局是以市场的变动和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布局倾向于选择消费市场环境良好的区域,逐市场而居,故AC错误;资源主导型文化产业主要依托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或者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等进行资源依赖型布局,因为是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再加工,这些文化产品在空间是具有不可或不宜移动性,文化内容是其核心内容,因此这一类型的文化产业在空间上表现出典型的“资源依附性”特点,这里的资源既包括文化资源,也包括人才资源,意味着所有相关的企业、机构和个人都是根据文化资源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空间布局的,B错误,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据图可知,以市场导向型为特点的文化产业类型在空间集聚过程中主要受到人口分布带来的消费需求的增长、购买能力提高带来的消费能力的上升、相关产业发展带来的完善的消费综合体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带来的巨大人流量和企业运输成本的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在核心动力圈外部,交通通达性影响人口居住区,且巨大的人流量也吸引了相关产业的布局,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与人口分布起到了双向的吸引与促进作用,且大量人口的分布提升了区域的购买能力,于是文化产业的动力圈外层不断地相互促进,从而自上而下的影响动力圈内层,进而不断增强区域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A正确,C错误。资源导向型文化产业集聚具有强烈的资源依附性特点,这一类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人才和政策对文化资源进行创作、传承、开发、扶持和保护,从而增强区域文化产业的特色和吸引力,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资源的优越性吸引人才的进驻和政策的倾斜,同时优秀的人才资源和优越的政策扶持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区域在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产业类型会随着文化资源知名度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前往体验和消费,从而增强区城的文化产业集聚,BD错误。故选A。
【点睛】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2022年中秋后,在浙江嘉兴,钱塘江大潮退去后惊现“大地之树”,这是“潮汐树”(由发育在潮滩上的潮沟组成,其形如树)。“潮汐树”的形成,是海水受潮汐影响,在上涨、回落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沉积地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下图示意我国浙江嘉兴的潮汐树及潮沟垂直方向植被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推测“潮汐树”的生长方向最可能是( )
A. 平行于海岸生长 B. “树干”向岸,“树冠”背岸
C. 两端交替生长 D. “树冠”向岸,“树干”背岸
16.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潮沟垂直方向的植被演替先后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丁、乙
C. 乙、丁、丙、甲 D. 丙、乙、甲、丁
【答案】15. D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海岸边潮水侵蚀更强烈,潮沟更宽阔,形成“树干”;越向陆地,侵蚀减弱,形成多条不同方向的潮沟,形成“树冠”,因此“树冠”向岸,“树干”背岸。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后,海水水位上升,近海潮沟盐度上升,耐盐碱性植被将向盐度低的区域进行推进,耐盐碱性差的植被先被演替,故该潮沟垂直方向植被演替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丁、乙。故B正确。故选B。
【点睛】“潮汐森林”实质是潮滩上发育的潮沟水系。潮滩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物质交换的中间地带,潮滩上受到水动力条件、泥沙性质、生态环境的共同影响,发育成树枝状、羽状、分形状等多种形态的潮沟系统,也就是潮汐水道。潮沟从主沟到支沟,再到毛细枝杈,可以分多级,这样就形成了图片中“一棵棵”自带美感的“潮汐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材料二:下图为阿勒泰地区牧民转场路线示意图和阿勒泰地区四季转场剖面图。
(1)据图推测阿勒泰冬季牧场自然环境的特点。
(2)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答案】(1)阿勒泰冬牧场主要分布在有逆温现象的中、低山带的草原与荒漠草地上,有些地区分布在河谷平原或戈壁沙漠中;冬牧场一般温暖避风、向阳,有利于牲畜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2)距离远(时间赶);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
【解析】
【分析】本题以新疆北部为区域背景,考查区域自然自理环境、牧民转场面临的主要危胁,意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难度一般。
【小问1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阿勒泰冬季牧场位于阿尔泰山西南坡山麓地带,从地形方面看主要分布在有逆温现象的中、低山带的草原与荒漠草地上,在有些地区分布在河谷平原或戈壁沙漠中,这些地方一般水源较为充足,且温度较高,饲料供应相对充足;从坡向方面来看,由于冬季牧场应需要满足越冬需求,故冬牧场一般温暖避风、向阳,有利于牲畜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减少冷空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小问2详解】
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可从地形、自然灾害、水资源、牧草质量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转场属于“远距离的游牧”,故转场线路长,时间短;“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说明转场所经地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沿途人烟稀少,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如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牲畜易感染疾病、甚至死亡。转场过程中易导致草料、水源不足,牲畜掉膘(减重)、使畜牧业产量下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现存最大的常年积水湖泊,素以“华北明珠”而美誉天下。然而,多年来由于干旱少雨,白洋淀水位一直维持在干淀水位附近。当湖面处于干淀水位时,淀内水面面积仅70km2,容积0.52亿m3。近年来,通过不断引水补淀,白洋淀至今没有出现干涸。(注:平均水深=湖泊体积/湖泊面积;水位指湖面的海拔高度)
(1)在白洋淀“水位—平均水深”曲线图中,ab段曲线变化异常,简析其原因。
(2)专家建议将白洋淀的水位恢复到7.5米左右,分析其理由。
(3)上游水库对白洋淀生态补水最佳时段是每年的4~6月,试分析选择该时段补水的合理性。
【答案】(1)白洋淀水位7米以上的部分,湖底平坦,当水位从7米开始再往上涨时,大部分湖底被湖水淹没,导致湖面的面积急剧增加,使平均水深的数值下降。
(2)当湖面水位达到7.5米左右时,白洋淀大部分湖盆区域被湖水淹没,湖面恢复到较大面积,其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3)每年4~6月份,正是北方农耕时节,农业需水量大;且由于气温回升,蒸发量大;加上夏季的雨季末到,降水量少,导致白洋淀的水位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同时,上游水库在雨季来临前提前泄洪放水,预留库容,以便7~8月份雨季的蓄洪。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白洋淀的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白洋淀水位变化的原因分析、生态补水等内容,考察学生从材料和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和解释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素养。
【小问1详解】
在白洋淀'水位—平均水深”曲线图中,ab段曲线平均水深较低;由于平均水深=湖泊体积/湖泊面积,可以看出随着水位的上升湖泊体积增加,平均水深较低,说明湖泊面积在ab段增加得快,由此可以推断在ab段的湖底较平坦,才会导致当水位从7米开始往上涨时,湖面的面积急剧增加。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当湖面处于干淀水位时,淀内水面面积仅70km2,容积0.52亿m3。根据平均水深=湖泊体积/湖泊面积,可得出白洋淀的干淀水位在7.5米左右。由白洋淀'水位—平均水深”曲线图中可知道当水位在7.5米处往上,平均水深的增加较快,说明在水位在7.5米处往上湖泊面积增加较少,此时湖面已恢复到较大面积,湖泊面积大,能更好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
小问3详解】
4-6月需要补水说明此时水的来源少,但消耗多。结合所学可知,4~6月属于春末夏初季节,华北平原春旱较严重,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春季是北方农耕时节,农业需水量大;此季节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春季气温回升,且升温较快,蒸发量加大,但雨季还未到来,降水量少,导致白洋淀水位很低;接下来的7~8月是北方的主要雨季,此时补水可以使得上游水库在雨季来临前提前泄洪放水,可以预留库容。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拉萨、林芝、日喀则所在的“一江两河”是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研究其最重要的谷物——青稞对气候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1)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取决于光照、温度、降水三要素的数量及其相互配合协调程度,从气候角度分别分析林芝和日喀则的青稞单产比拉萨低的原因。
(2)近五十年来,拉萨青稞对于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中,总体对气温的敏感度大于光照,试分析其原因。
(3)近五十年来,拉萨气温总体升高,青稞单产表现为先升后降。试分析拉萨气温升高导致青稞单产下降的原因。
【答案】(1)林芝降水多,光照条件不及拉萨好;日喀则降水较少,水分不足。
(2)拉萨(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为热量不足,气温升高对谷物单产影响大。拉萨地区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已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光照影响不明显。
(3)青稞喜温凉,气候变暖,拉萨积温过高,作物蒸发与蒸腾加剧,造成土壤水分不足(不利于青稞生长);病虫害增加。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气候变化为情境,侧重考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主要粮食作物青稞生产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难度一般。
【小问1详解】
从气候角度分析拉萨的青稞单产比林芝和日喀则高的原因,可从光照、热量、降水三个要素的配合协调程度分析。结合图中西藏部分地理事物图可知,林芝年降水量可达1500毫米以上,多雨的气候,但降水多会导致光照条件不足,不利于提高单产;日喀则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较为干旱,地势较高,热量不足,水热配合不协调,不利于提高单产;与林芝、日喀则相比,拉萨光照充足、降水适中、热量条件也可满足青稞的生长,光、热、水等相互配合协调程度高,因此青稞单产高。
【小问2详解】
由图片材料可知,近五十年来拉萨青稞对于气候要素变化中,光照、降水总体变化幅度不大,年均气温年际之间波动较大,且总体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由于西藏地区低气温和高海拔,热量不足是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气温升高,适宜作物生长的时段延长,减少了低温、冻害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故青稞生产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更加明显。拉萨地区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光照条件已可满足青稞生长需要,所以青稞的生产与光照变化的相关性不显著。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近五十年来拉萨青稞对于气候要素变化中,降水量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但拉萨气温总体升高。会加剧田间蒸发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不利于青稞生长,造成产量的下降;青稞属于喜凉作物,适宜在低温环境条件下生长,气候变暖会使其生长周期缩短,造成产量的下降;气候变暖促进了病虫害滋生,不利于产量提高。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树正群海位于四川省北部(左图),由19个大小不同的海子(湖泊)呈梯田状排列而成。海子之间是碳酸钙堤,湖中沉积的碳酸钙可以附在植物上,堤上长有乔木和灌木,树木演变出特殊的“呼吸根”,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形成树在水里生、水在林中流的奇观。该地区的岩石几乎全由石灰岩构成,厚达数千米,岩石、地形与气候共同作用使该地区的喀斯特作用能持续进行。右图示意树正群海景观。
(1)简述树正群海地区的植被特征。
(2)说明碳酸钙堤上的树木能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的原因。
(3)分析树正群海地区喀斯特作用能持续进行的有利条件。
【答案】(1)植被种类丰富,垂直结构明显;常绿植被,冬季不落叶;植被耐涝,适应丰富的地下水环境;植被耐贫瘠,适应贫瘠的土壤条件。
(2)流水流经石灰岩地区,随着流水冲刷,碳酸钙堆积物会越积越厚,树丛和钙华紧密结合在一起;树木演变出特殊的“呼吸根”,确保根部在含水丰富的地层中不会缺氧死亡。
(3)石灰岩广泛分布,厚度大;处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壳运动活跃,产生了大量裂隙和断裂,增大了岩石的透水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水循环活跃,有利于喀斯特作用持续进行。
【解析】
【分析】本题以喀斯特地貌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树正群海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可知,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常绿植被,冬季不落叶;地势落差大,垂直结构明显,植被种类丰富;土壤贫瘠,植被耐贫瘠,适应贫瘠的土壤条件;降水丰富,植被耐涝,适应丰富的地下水环境。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碳酸钙堤上树木能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既有地质作用的原因:流水流经石灰岩地区,随着流水不断冲刷,碳酸钙堆积物会越积越厚,树丛的根系和钙华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不倒;又有植被本身的原因:为了适应这种环境,树木演变出特殊的“呼吸根”,确保植物根系能够在含水丰富的地层中不会因缺氧而死亡。
【小问3详解】
该地区的岩石几乎全由石灰岩构成,厚达数千米,石灰岩广泛分布,厚度大;结合材料,树正海地处川西高原,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产生了大量裂隙和断裂,增大了岩石的透水性岩石中渗水严重;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快,地势落差大,水循环环节活跃,有利于喀斯特作用持续进行。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试卷(五)(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试卷(五)(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俄乌战争首先改变乌克兰人口的,关于三类小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四)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四)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