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记叙性散文类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记叙性散文类,共43页。
文学类阅读:记叙性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馄饨不混沌
陈峰ㅤㅤ
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
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竟。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甲】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装成浑身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乙】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
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大饼。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隔儿,回家。
(节选自《四时之味天然欢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吆喝声开篇,“寂寞”一词既点明了村庄没有馄饨摊,也暗示了村庄的贫穷,“掀翻”一词突出了馄饨吆喝声对于村庄的重大意义。
B.馄饨难得,村庄人一般只有在身体虚弱时才吃馄饨以开开胃,这也是“我”故意生病的原因,从中体现了孩子特征,也彰显了时代特性。
C.“我”“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的想法和“总是囫囵吞枣”的行为形成反差,传达出特殊年代里吃一碗馄饨的难得与“我”的珍惜之情。
D.文章以场景描写结尾,通过想象街角灯下有人等待大饼和馄饨的场景,突出了馄饨依旧能给寒风中人们带来温暖,依旧代表着生活的情调。
2.关于文中【甲】【乙】两处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拨”“抹”“捏”“扔”是对师傅包馄纯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动作的流畅与手艺的娴熟,也表现了“我”对吃馄饨的渴望。
B.【甲】处“躺”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纯柔软的特点,“接”“挨”两字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馄饨包得多,排得密。
C.【乙】处多用短句,呈现了包馄饨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且直接体现了一碗馄饨的来之不易,也暗含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乙】处善用比喻,将馄纯皮比作羽衣,“星星葱花”比作“柳眼初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饨形态,充分体现了“我”对馄纯的喜爱。
3.围绕“馄饨”,作者的情感随着村里的馄饨铺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结合文本分析标题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将来之花园【注】
汗漫
上课铃响罢,学生们吃惊地看着走进教室的先生:还是一身农民打扮,头上多了一顶列宁帽,像干部,但肩上扛着一大捆甘蔗!
先生把甘蔗立在黑板旁,拍拍手上的土:“同学们,咱沙河南出的甘蔗,是中国最甜的甘蔗!这是我家地里的甘蔗,刚砍下来,新鲜。今天扛来一捆,下课后,班长负责分给大家。为啥呢?解放了,刘邓大军在咱们鲁山县成立豫西军分区了,老百姓日子会像甘蔗,节节高,节节甜。没有了压迫剥削,也没有了兵荒马乱。你们要成为新中国的主人了,长才干,有出息。我也参加革命工作了,当选人民代表了。最近要参加代表大会,政府让我在会上做报告,讲讲种红薯。”
学生们轰的一声都笑了。有调皮女生指了指窗外树上拴着的那一头老牛。它正在反刍先生早晨所喂的一把红薯干,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无动于衷。那头牛是先生从牛肉馆外救来的。他心疼这头眼泪汪汪的牛,就掏钱从牛肉馆屠夫尖刀下买过来,养着它。
“笑啥哩?我是你们先生嘛,不论啥事体,都要先懂一懂。能教书,也能种红薯、养牛——哎,这是有很多门道的。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政府让我讲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还是有眼光的。”先生摸摸那一把花白山羊胡子,嘴巴咧开笑了,像喜悦的山羊。
“下午放学,咱们排练秧歌舞,我刚学会,领你们跳,准备去县城汇演。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讲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写的就是我们的家乡。我先读一遍:“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美不美啊?”
“美!”学生们朗声回答。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都连绵拥抱在一起。
这是1948年秋的一天,鲁山中学。留山羊胡子的先生,就是20世纪20年代声震中国30年代淡出文坛的诗人徐玉诺。
……
扛一捆甘蔗进教室上课不久,1950年3月,已经五十六岁满头白发一双布鞋的徐玉诺,被请到省会开封,给全省各地人民代表,做了一场题为《如何种好红薯》的报告。站在讲台上,徐玉诺山羊胡子微微抖动,像一头山羊站在鲁山峰顶。他讲种红薯的方法,就像是山羊在吃红薯,津津有味。笑声四起,掌声四起。
报告结束,省委宣传部来人通知徐玉诺:“咱们河南省筹建文联了,苏金伞同志牵头。请您到省文联去搞创作,咋样,大诗人?”徐玉诺困惑:“全省都知道我红薯种得好了,现在又让我去文联创作了?这弯拐得陡啊。”宣传部那人会说话:“您熟悉红薯,接地气,就能写出群众欢迎的好作品嘛,这弯拐得说陡也不陡啊。”徐玉诺笑了,摸摸山羊胡子:“同志说得有道理,那俺就重操旧业当作家去。”
徐玉诺来到开封三圣庙街的河南省文联上班。一个安静的院落里,进进出出着河南省的文艺人才,不时从某一窗口传出一两句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徐玉诺想起当年在这座城市里求学、示威、写作的青春时光,历历在目,又恍若隔世。他不知道,八年后,自己的生命终点,也将留在这座城市里。
在省文联工作的这一段时光,徐玉诺很愉快。除了苏金伞是以前的朋友,其他都是儿女辈的年轻人,南丁、王铎、郑克西、庞嘉季等等。当时,苏联文学深刻影响着新中国,几个青年作家相互调侃起绰号:南丁斯基、王托拉夫斯基、克西多夫、嘉季西里……一群老少作家相聚在一起,写作、集体学习文件、研读名著、编辑《群众文艺》。尤其是下乡调查,是这些老少作家最开心的时候。路过树林,徐玉诺会脱下鞋子,蹑手蹑脚,还招手示意“斯基”“多夫”“西里”们,也像他那样脱鞋前行。后生不解,看徐玉诺支棱着耳朵听鸟叫,才明白,他怕打扰树上的鸟。
在开封城,一群意气风发的人,结伴逛街。去考察《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马行街”,这一英雄落魄之地,湮灭无痕。在马道街逛夜市,灯火辉煌,餐馆、小吃摊点多多,红男绿女熙熙攘攘,笑骂声、吵闹声夹杂着艺人卖唱声,像马群高叫低啸。几个青年作家一边吃,一边听徐玉诺嘟囔:“这醋味,让人心酸……”大家笑:“徐老想起从前的相好了?听说烟台有个玉莲花,长得咋样?”徐玉诺表情严肃:“我十九岁就结婚了,从没动过歪心。那个玉莲花是唱得真好!哭戏让人哭,笑戏让人笑,我迷她的戏,追着她的戏班子跑了半年,看一场戏买一张门票,没想过占一点点便宜。我还给她改过剧本,改了,再唱,果然更动情!她长啥样,现时忘了,似乎妖娆……”
大家又一阵笑,徐玉诺依然严肃:“我还给玉莲花的配角野驴子,导过——他表演沿街乞食的情节,情绪不对,效果孬,我为他示范。咱河南,要饭的苦命人多呀,我知道是啥情绪,就揭开衣服,拿砖拍胸口,拍出一道道血印子!我哭着喊着嗓子嘶哑得像滴血。那野驴子被震撼了,就照我的样子演,哭着唱着嘶哑得像滴血,听众伤心,就朝舞台上扔出一地的钱!”徐玉诺边说边掀开衣服给后生看。血印子没有了,他有些失望:“以前还有痕迹哩!”大家又一阵笑。……
徐玉诺曾回家乡鲁山,在一个名叫朱家坟的村庄体验生活,办农民剧团,编剧本,当导演。初次演出那一夜,把省文联同事们都叫去看。用夜壶改造成的油灯汹涌出光芒,照亮涂脂抹粉的乡村男女。徐玉诺在演出前致辞:“同志们,老少爷们,好多人喊我徐疯子,看来真是这样,疯着疯着,咱这剧团就办成了,演出了!老少爷们不用去洛阳、到开封去追名角,出了家门,咱就能听自己的戏,唱咱自己身边的事,多美气!新中国了,咱们一起疯,疯就疯出个新名堂!”哗哗啦啦一片掌声、笑声。
与面对乡亲们演讲时的语言风格不同,在小日记本上,徐玉诺写出一句诗性的话:“真正的诗人,预先吹出:朦胧的火星中明朗的知识。”一个乡村启蒙者、教育者,就是真正的诗人,埋头于火星中张嘴吹出明朗的将来。
也是在朱家坟生活期间,徐玉诺写出短篇小说《朱家坟夜话》《因为山羊的一段故事》等等,让一个地名进入了现代文学史。
(有删改)
【注】徐玉诺(1894年11月10日—1958年4月9日),名言信,字玉诺,笔名红蠖,河南鲁山县人。五四时期著名诗人、作家,《将来之花园》是其于1922年所作新诗。
5.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6.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7.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突出主人公形象的?
8.探究文章标题的多重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饺子
蒋韵
我非常怀念那个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包饺子的情景,特别是来了亲友时。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是徐叔叔。
常常,提前几天,父亲说:“妈,老徐星期天来家里吃饭,包饺子吧。”
徐叔叔特别喜欢吃我们家的饺子,他说,谁家的饺子都不如我奶奶包的好吃。这话,我认为不是客套话。我也认为,谁家的饺子,都不如我奶奶包的好吃。
首先,奶奶会用水把肉馅打得鲜嫩,兑酱油、料酒和葱姜末煨出来。其次是菜和肉的比例,掺多少菜进去,奶奶总是拿捏有度。她最爱的是猪肉白菜的经典搭配,若是春韭时节,会加一些韭菜进去,冬季则加黄芽韭。奶奶拌饺子馅,从不加五香粉这一类夺味的调味品,只加盐、酱油、少许白糖和香油,味道既鲜且香。而奶奶擀的饺子皮,不硬不软,厚薄适宜,吃起来很筋道。所以,关键的这几道程序:拌馅儿、和面、擀皮,以及煮饺子,都是奶奶亲力亲为。而我们做的,就是包饺子。
徐叔叔也总是和我们一起包,一边包,一边聊天儿。
徐叔叔是北京人,一口京腔,说话抑扬顿挫,我和我弟都特别喜欢听徐叔叔说话。徐叔叔和我父亲一样,学医,专业是影像学,骨子里却充满艺术气息。他在学校里演过话剧,据说演的还是女角。他会唱美声,喜欢文学、艺术,读过很多书。在那样困顿的年代,听他和父亲聊天,是一大乐事。他们的话题中,没有眼前的苟且,而是那些遥远美好的事物,比如雨果、巴尔扎克,比如托尔斯泰、普希金,比如《桃花扇》和《红楼梦》。我就是从徐叔叔那里,知道了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并喜欢上了他们,也是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窦城冤》里那段呼天抢地的《滚绣球》: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听得我真是心惊肉跳。他最喜欢《桃花扇》里的套曲《哀江南》,常背来给我们听:
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
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他还喜欢讲画,他说有幅画很有趣,只画了一个襁褓和一支红烛,题词却是“除夕生的小弟弟,过了一天长一岁”。我一直在想象那幅画会是怎样的色彩、笔调,作者又是谁。我猜测了几十年,至今,也无缘得见。只是在最近,我得知了,这幅画的作者原来是丰子恺先生。也对,只有丰子恺先生,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和童趣。
一次,听徐叔叔说管教小孩子,引的是元春带信出来与父母说的话:“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结论是,好头疼。
徐叔叔只有一个儿子。孩子没有妈妈。
徐叔叔的妻子,我没有见过,只是听我妈说,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子,一个美丽的女医生和徐叔叔既是同学又是同事。什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人们说,看徐医生和李医生就知道了。
有一天,有人来找李医生谈话了,谈话内容十分严肃,责令她必须在第二天的全院大会上,和徐医生以及他的朋友划清界限。否则,后果自负。她知道那叫“最后通牒”,她也知道大多数人会怎么选择。但她不是“大多数人”,她不能容忍自己变丑,所以,她没得选……
自从李医生去世后,李医生的形象,一刀一刀,刻在了徐叔叔的心里,刻得太深太深,血肉模糊,结了疤,永不能平复……
后来,徐医生被下放了。从他供职的省城大医院,被下放到乡下。李医生出事后,他们的孩子就被送到在北京的奶奶身边,所以,赴乡下的也只是徐叔叔一人。星期天和徐叔叔一起包饺子的乐事,就此终结。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重新回到我们这个城市,去了郊外一家职工医院。又过了几年,听说他再婚了。那时,我奶奶已经去世,我也已经成家,听我母亲说他带着新人来我家拜访过,可惜我没见到。据说那天是我妈给他们包了饺子。至于那饺子是不是徐叔叔记忆中的味道,就不得而知了。
他和我父亲保持了一生的友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堪称我父母、徐叔叔这一辈人职业生涯,或者说事业的第二春,他们都在忙自己的工作,偶尔,他还会来看望我父母。那时,我女儿在我父母家住,他一来,就叫我女儿:“来来来,给徐爷爷背一段。”我四五岁的女儿,再大些,六七岁的女儿,就会“登登登”跑过去,站在他面前,一点儿不犹豫,朗声背道:
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那是《哀江南》。
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
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这全套《哀江南》,她能从头背到尾。是我父亲教她的吧?反正不是我。会不会是徐叔叔?我没问。只是,她的《哀江南》,是欢天喜地的。她欢天喜地地一直背到“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徐叔叔也笑呵呵地鼓掌,这种时候,我父母,还有笑呵呵的徐叔叔,心里一定百感交集吧?
徐叔叔比我父亲小几岁,却走在了父亲的前面。
我想念他。
(选自蒋韵《北方的厨房》,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详细描写奶奶包饺子的程序和特色,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B.李医生不能容忍让个人品德变得丑陋的行为,她的高尚品德永远刻在了徐叔叔的心里。
C.世事变迁,徐叔叔再婚后,妈妈用饺子招待带着新人来我家的徐叔叔,那饺子中暗含了作者对沧桑变化的无限感慨。
D.《哀江南》的曲辞是哀伤的,但女儿却背得欢天喜地,是因为她生活的年代安定幸福,她只是以能背出曲辞内容为荣,心里感到无比欢喜。
10.本文大量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下列对其艺术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来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了徐叔叔和父亲充满艺术气息的形象,也暗示了这些作品对我、我的女儿的熏陶作用。
B.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希金,《桃花扇》、《红楼梦》,法国的巴比松画派等等这些引用,使内容更为充实,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C.本文反复写到徐叔叔喜欢的《桃花扇》里的套曲《哀江南》曲辞,写出了世事变迁对人的影响巨大。
D.这些文学作品的引用从头到尾贯穿了全文,特别是《哀江南》的反复出现起到了全文线索的作用,使文章结构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化。
11.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塑造徐叔叔的形象的。
12.本文选自作家蒋韵的作品《北方的厨房》,评论认为它的特色是以“以小题材反映大时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小女儿米妮,整天唧唧咕咕不停嘴。她母亲怎么骂她也无济于事。可我却不这样,米妮与我聊天,总是津津有味,神采飞扬。
一天上午,我正忙着,米妮来了,说:“爸爸,博拉讲天上有只大象,它鼻子一喷水,天就下雨了!你看,她怎么能这样胡说八道呢?”
她不等我发表意见,忽然跑到窗前叫了起来:“喀布尔人,啊,喀布尔人!”
街上一个高个儿喀布尔人,拖着疲惫的脚步经过这里。他穿着污秽宽大的衣服,头缠高高的头巾,肩上扛着一个大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听到米妮的叫唤,喀布尔人微笑地转过身,朝我们家走来。米妮急忙跑到里屋,躲藏得无影无踪。她可能有一个稀里糊涂的想法——那大口袋里藏着几个和她一样活蹦乱跳的小孩。
喀布尔人走到我跟前,面带笑容地和我打招呼。我心想,既然女儿把小贩叫到家里来了,不买点什么总是说不过去的!买了点东西,就开始聊了起来。他问道:“先生,你那小姑娘哪里去了?”我设法打消米妮毫无根据的恐惧,把她从里屋领了出来。米妮靠着我,以疑惑的眼光,看着喀布尔人和他的大口袋。小贩从袋子里掏出一些葡萄杏子等干果,递给米妮。但她什么也没要。反而倍加疑心,更加紧紧地挨着我。
几天之后的一个上午,我刚要出门,忽然看到女儿坐在门口的长凳上,正和坐在她脚边的喀布尔人滔滔不绝地说话。那小贩满脸堆笑地听着,间或也用蹩脚的孟加拉语发表点自己的想法。我还看到,她那小纱丽的衣角上堆满了杏子和葡萄干。我对喀布尔人说:“你给她这许多东西干什么?请不要再给了。”
后来才知道,米妮和喀布尔人已不是第二次见面了。这两个朋友常常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或者讲些开心的笑话。比如有一次,我女儿一见到喀布尔人,就笑嘻嘻地问道:“喀布尔人,啊!喀布尔人!你大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呀?”
喀布尔人鼻音很重地笑着回答说:“里面装了一只大象。”
即使小贩口袋里有一只象,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好笑的。可是,别小看这类并不算聪明的俏皮话,却使他们俩感到非常开心和惬意。秋天的早晨,当听到这两个孩子——一个成年的和另一个未成年的——天真无邪的笑声时,我也感到由衷的喜悦。
他们之间还有一类话题。罗赫莫特问米妮:“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你公公家里去?”
对喀布尔人的问题,米妮有些莫名其妙。不过,米妮的性格是不允许她默不作答的。于是,她机灵地反问道:“你去公公家里吗?”
喀布尔人对着想象中的“公公”挥起了粗壮的拳头说:“我要揍公公!”
米妮想到,她并不知晓的公公将要挨揍,不禁放声大笑起来了。
一天早晨,忽然街上传来了一阵喧哗声。
我朝外一看,见喀布尔人被两个警察绑着走过来,他的衣服上血迹斑斑。我走出家门,叫住警察打听。最终得知:原来是我们一位街坊邻居欠了喀布尔人一条围巾钱,但他不认账,引起一场争吵,对骂起来。喀布尔人刺了他一刀。
正说着,米妮从屋里走出来叫着:“喀布尔人,啊,喀布尔人!”
喀布尔人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米妮问道:“你去公公家里?”
喀布尔人笑了笑,说:“是的,我正要到那里去!”
看到自己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便举起了被铐着的双手,说:“要不然,我会揍公公的。可手被铐住了,有什么办法呢!”
由于造成致命伤害,喀布尔人被判处几年徒刑。
他被人忘却了!时间一天一天地流逝,我们却想不起那个曾是自由的,而现在在监狱里度日如年的喀布尔山民了。活泼的米妮,交了一些新朋友,完全忘记了那位老朋友。后来,她日渐长大,再也不跟男孩子玩耍,只与女朋友在一起。甚至在我的书房里,也很难见到她。我和她也疏远了。转眼几年过去了,我家米妮已定好了婚期。将要嫁到她丈夫家里去了,这将使父亲感到天昏地暗。
这天早晨,朝霞满天。雨后的秋日,清新的阳光宛如纯金一样地斑驳灿烂。连加尔各答小巷里鳞次栉比的破旧砖房,也被这霞光抹上了一层奇妙的色彩。从天刚破晓起,我们家就吹奏起欢庆的唢呐。这声音,仿佛是从我的胸膛里、我的骨髓里,迸发出来的呜咽哭泣。悲伤的曲调把我的离愁别恨和秋日的明媚阳光揉搓在一起,传送到远方。今天,我的米妮要出嫁了。
我坐在书房里查帐,忽然喀布尔人走进来向我问好。
起初,我没有认出他来。他没有带大口袋,没有留长发,他的身体也失去了从前的虎虎生气。最后,看到他在微笑,我才认出他来。我说:“罗赫莫特,什么时候来的?有什么事?”
“昨天晚上,”他说,“我出狱了。”
看到他,我的心都紧缩了,对他说:“今天我们家里有事,我也很忙,你走吧!”
他一听这话,立即起身就走。走到门口,他迟疑不决地说:“我可不可以再与小人儿见一面?”“今天家里有事,”我说,“你什么人也见不着。”
他流露出失望的神情,呆站了一会,忽又走到我跟前说:“这葡萄和一点干果是专给小人儿带来的,请你交给她吧!”
我接了下来,正要给钱时,他突然握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请别给我钱!先生,在家乡,我也有一个像你女儿一样的闺女。我一想起她,就带点果子给你的女儿。”说到这里,他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个小小是手印,小手上的脏迹还清晰可辨地印在纸上。罗赫莫特每年来加尔各答街上做买卖,总是把回忆女儿的印迹装在心窝里。这样,他仿佛感到有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抚摩着他那被离愁折磨着的心。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孟加拉贵族。我只是想:他也和我一样——我是父亲,他也是父亲!我立刻派人把她从里屋叫来。米妮出来了。她穿着鲜艳的新娘衣服,额头上点着檀香痣。
喀布尔人见到米妮很惊讶。他们再也不能进行往日那种愉快的交谈了。他终于笑着说:“小人儿,你就要到公公家里去了?”
米妮现在已懂得了“公公家”的含义。她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回答了。听到喀布尔人的问话,羞得满脸通红。喀布尔人深深地叹了口气,就在地上坐了下来。他突然感到,他的女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也该长得这么大了。需要和她进行新的交谈,新的结识。她也不会是往日的模样了!已经8年了!这期间,谁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没有。在秋日和煦的阳光里,唢呐吹奏起来了。喀布尔人坐在加尔各答的一条巷子里,冥想着阿富汗的光秃秃的群山。
我拿出一张支票递给他,说:“罗赫莫特,你回家去吧!回到自己女儿身边去!愿你们父女重逢的欢乐,给我的米妮带来幸福!”
由于送了这份礼物,婚礼的场面不得不有所缩减。不能像原来设想的那样点电灯,请乐队,家里的女眷们都很不满。
但是,我却感到,幸福的光芒使这喜庆的节日格外生辉!
(1892年11月)
13.简要分析喀布尔人的形象特点。
14.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15.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及作用。
16.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感和情节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亲爱的影子
指尖
①每个小孩童年最好的玩伴,大约都是他的影子。在孤独而忧郁的童年,我迷恋着影子伙伴。我站在树荫外面,跟一株榆树或杨树去比较谁的影子更长更大,可笑的是,我永远也没有榆树的影子大,没有杨树的影子长。脚下垫了一块石头,站上去,阳光穿透身边的空气,射给我一个颀长的影子,细细的脖颈,扛着一个小小的头,硕长的双腿成为我试图炫耀的资本,可是,当我的目光触到身边的杨树影子,还是气馁了。我看见自己的影子转过了头,朝向杨树的影子,欲言又止。
②夜里,暗淡的煤油灯将窑洞里的物件照得影影绰绰,凳子的影子,桌子的影子,粮囤的影子。一只老鼠从粮囤里窜出来,它短小的影子,很快就随着它被赶出门外。母亲在灯下看书,每张书页的影子让桌面变得乌黑仿佛烧红的烙铁的印子。空气中弥漫着煤油的味道、炭火的味道和木头烧焦的味道。祖母正在往灶火里添炭。腾起的火焰,映红她的脸。祖母的瘦弱影子竟然消失,屋子里只剩母亲庞大的影子。后来在墙上看到小马、小兔、小羊的影子—这些通过祖母的手掌而来的有趣的影子—稍感安慰,但并没有高兴起来。
③村里人叨古话,除去神仙,只有鬼魂是没有影子的。在夜里碰到陌生的人,你要留神月光下他有没有影子,如果没有,那八成就是鬼魂。还有最骇怖的一点,倘若一个正常人突然失去了影子,那他的性命必将不久于人世。怀着这样的担忧,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每每泪汪汪地注视着灯下忙碌的祖母,过得极其煎熬。
④直到我有了一个伙伴。
⑤她从外乡搬来,借住在我家空闲的窑洞里。她怯生生坐到我旁边的草垫上,跟我一样抬头,看见满树梨果,黑脸上绽开灿烂的笑意。从那时起,我单调枯燥的童年生活发生变化,我渐渐忘了关于影子的游戏,更将所有影子的困扰都抛之脑后。我们在地上用黑炭画一个棋盘对峙,或者画一个房子去跳,央求大人缝一个好看的沙包,比赛跳绳……生活突然就变得色彩缤纷。我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彼此的影子牢牢地黏住,一起到河边折柳枝做柳笛,一起捉鱼,一起堆沙房子,一起下河洗澡……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数星星,数到后来咯咯地笑不停,又去小菜园捉萤火虫,她将小手绢缠在一根铁丝上当网兜,那些拖着长长尾光的萤火虫们,一闪一闪地从菜地里飞起来,扑进她的网兜,她小心地把它们装进洗干净的墨水瓶里,将扎了小孔的盖子拧好,送给我。在被窝里,我看见了另外一个明亮而温暖的世界。
⑥小学毕业后,她就辍学了。初中时光,在家人的不停催促和自己的虚荣心膨胀下,我努力追赶着成绩永远靠前的人,很快,就体验到成为影子的尴尬和无助。我的同桌是一个复读生,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在课间,如果她不想出去,我永也不会出去。下课后,我跟屁虫一样随着她去食堂和厕所。我将自己的油笔送给她,将新买的《现代汉语词典》借给她,所有这些,就是为了在小考的时候,能得到她悄悄传递的纸条。当我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并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虽然心中忐忑,但还是沾沾自喜,仿佛所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似的。她突然离开了学校。我战战兢兢从影子之中脱落出来—一个成绩突然下降的学生,令老师和同学大惊失色。我像孤独的旅人,独来独往,自卑而小心地度过那段艰难时光。
⑦后来最喜欢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光源,有实体,有影子。虽然表达的是无尽孤独,但却形象地描画出了两个字:伙,伴。这时候我已经在工厂上班,突如其来的社会地位,很快让我找到了朋友,但已不再是之前经验里的关系。青春时代,容易被同化,也容易激动。倘若不是青春,我想我们永远也不会成为朋友。但人生就是这样,怎样的环境造就怎样的相处方式。那年中秋,我们留下来值班,在石桌上斟满酒杯,举起来,对着明月。她说:“应该是对影成五人。”我说:“你我是彼此的影子,对影成二人也妥当吧。”她笑笑。直到很久后,我才明白她笑容里的涵义。我不是她的月,不是她的酒,当然也不是她的影。她收拾行李,去往外地,去寻求更阔大的天地。
⑧有次在飞机上,小孩一直在哭,她在我右侧,张着嘴,也没眼泪,玩笑似地哭。飞机不停地遇到气流,工作人员不停地过来提示带她的爷爷奶奶要系好安全带,但每次系好,她就会哇哇地哭叫,等工作人员一走开她已经从奶奶怀里站起来,踢开了安全带,这时她就会停止哭叫,小眼睛梭巡着舱内的人们。一会儿,气流又来,工作人员又来,她又哭。如此反复,渐渐,我对她的爷爷奶奶生出愧疚之心。我们都曾经年幼过,也曾经这样让大人们难堪过。倘若我的祖母在天有灵,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吧。机上正在播放《一条狗的使命》,自从小犬莫莫去世,我就不敢看这类影片了。现在,我身边的男人正看得津津有味,并且,不停地伸手,去擦掉眼镜下方的泪水。突然就释然,抬脸,目不转睛盯着小屏幕,任泪水一波又一波涌来。在人世的任何地方,在每个人身上,都会遇见我的影子,亲爱的影子。
(2020《散文》第5期,有删改)
17.赏析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
18.分析第七段中关于影子的对话的作用。
19.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试加以分析。
20.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称影子为“亲爱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痴人戴进
胡烟
明朝工匠戴进在偶然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惊呆了。刹那间,愤怒的情绪、绝望的情绪,夹杂着悔恨、不解、委屈,扭结在一起,像夏日的狂风骤雨般径直朝头顶砸来,进而觉得脚跟不稳。之所以会有这样地动山摇的反应,缘于对一项技艺的痴迷。
作为银匠,戴进的手艺是远近闻名的。人物、虫鱼、花鸟、钗钏,工细巧致,形态殊特。作为著名画师戴景祥的儿子,戴进天生具有极强的造型能力。据明代《金陵琐事》记:永乐初年,大约戴进十七岁,随父亲进京城南京,在城门口,正四处张望的时候,行李不小心被一脚夫挑走,不知去向。戴进据自己瞬间捕捉到的印象,找来纸笔,画出脚夫的长相,一下子被众人认出来,循着找到了脚夫家里。
因为上好的造型功底,成为银匠的戴进,特别擅长取材,他把各种形象拿来为自己所用,不囿于前人经验。天上的鸟、地上的兽、河池里的鱼虾,目之所及,他皆能化为首饰上新颖精巧的图样。别致再别致,纤细再纤细,唯有设计出新奇的图样,才能施展他的满腹才华。
每打造一件首饰,戴进的构思心血、情绪乃至情感的寄托,同手里的金器和银器,随着高温的火,被融化、被锻造,继而迎来新生。金花银花,无不是他自己的心花怒放。他锻造的牡丹钗可以引来蝴蝶驻留。那些精美的首饰,装饰贵族、美人的发髻、颈腕,为他们引来鹤立鸡群的效果。这些美妙绝伦的作品,将被作为传家宝,承载着凝重的托付,代代相传。后人因此记得这个伟大匠人的名字——戴进。他庆幸自己的光阴没有虚度。
而在那个瞬间,在那个目眩的瞬间,银匠戴进,原本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价值观土崩瓦解了。那些最令他沾沾自喜引以为荣的金首饰、银首饰,也随着那一瞬间情绪的混沌,在脑海的熔炉里,化为一摊摊黄的、白的水,付之东流。余下一场空。
那一刻,他看到一个回收金器的店里,正在熔金。所熔化的金器,正是他最中意的作品。他捶胸顿足,先是埋怨那个狠心的熔金者,“烁吾所造,亡所爱”,进而痛定思痛,回顾自己一路的匠人履历,“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精意,将托儿不朽吾名耳”。他幽怨地说,自己鞠躬尽瘁,将青史留名的期望都托付在一件件金银首饰上,谁知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经受了重大刺激之后,戴进坦言,自己的初心并不是做出美好的首饰,而是借此获得不朽的声名。
这时候,有人来劝慰——金银首饰,那都是些俗人和妇人喜欢的东西。这些肤浅的人,哪里配做你的知音呢?如果转行画画,你一定可以流芳百世。
回首历史,熔金的一刻正迎来命运的转捩点,著名工匠戴进转身成为浙派绘画创始人戴进。
历史记载戴进的故事并不多,后人只能通过画作,来品咂他的人生。
匠人绘画,多有绝技。戴进转行绘画的时候,将他酝酿多年的匠人意气,一并带到笔墨中。
《风雨归舟图》中,暴风雨横扫,山川、树木、舟楫,路人艰难行走。就是这样一个瞬间的呈现,没有文人画关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表达,也没有人生境遇的影射,只是纯粹的描绘而已。他将风雨交加,狂风裹挟暴雨那一瞬间的“势”,准确表现出来。在暴雨中走过的人都知道,风雨是一重一重而来,并不是均匀的。戴进正是画出那种蛮横的感觉,那是写实的、直觉的、热烈的风雨神韵。
人物画,他的《钟馗夜游图》极为传神。记得在后来的《钟馗》戏里,钟馗嫁完妹妹之后,赴终南山上任夜行一段,唱、念、作,都异常精彩。有唱词说得特别热闹:“摆列着破伞孤灯,对着那平安吉庆,光灿烂吐寒星。一行行大鬼狰狰,一队队小鬼狞狞……”《钟馗夜游图》描绘的正类似这一情节。钟馗的夸张神态,众小鬼的身形、样貌、心怀鬼胎的表情,上演着人间善恶的经典戏码。浮夸的线条,复杂的人物神态,戴进完全凭借想象完成。他尽匠人所能,画出“如戏”之感。
戴进画松也好。《三顾草庐图》《关山行旅图》《春游晚归图》《长松五鹿图》里,都有极为健硕的松。繁茂苍润,寻不到笔路。
古人品评一幅画的优劣,常用能品、妙品、神品、逸品来分类。匠人作品常被归为能品。然而,匠心是一味药,配方是技艺加诚心,佐以苦熬的光阴为药引,用来医治傲慢和虚浮。拿绘画来说,常有人把一块泼墨、一条线,说得神乎其神,表达某种超自然的意象、诗境,趁机混到文人画的队伍里去了。而戴进绘画,正是他们的反面。他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
关于戴进的命运,传说他曾正式入过朝廷设置的画院,因业务水平超群而遭人排挤。有个小故事,是明嘉靖时的《中麓画品》记载:戴进的《秋江独钓图》,画了一个穿红袍的人,在江边垂钓。画画唯红色最难把握,而戴进独得古法。心怀嫉妒的画师在宣宗皇帝身旁敲边鼓:“画虽好,但恨鄙野。”宣宗进一步询问其理由,说:“图中的渔翁穿红袍,分明是讥讽朝廷大臣不务政事嘛!”宣宗勃然大怒。
戴进的后半生坎坷,都是因为小人进谗。
据说戴进最后一次遭谗,是宣宗召画院的谢环品评《四季图》,刚打开《春》《夏》,谢说:“非臣所及。”轮到《秋景》,谢忌妒心生起,沉默不语了。宣宗问他原因,回答说:“屈原当年遇昏主投江,戴进今画渔父,有不逊之意。”宣宗没言语。再展《冬景》,谢又添油加醋:“七贤过关,是乱世啊!”皇帝勃然大怒,说:“可斩!”
当时,戴进和他的徒弟夏芷正在庆寿寺僧房喝酒。闻风后,夏芷把僧人灌醉,偷了度牒,剃光戴进的头发,把他假扮成僧人半夜仓皇逃跑,隐居到了偏僻的小寺庙去了。后来,为逃避搜寻,戴进一度隐姓埋名辗转漂泊到云南去。又传说,戴进晚年拿着自己画的门神四处兜售,以度余生。
郎瑛在《戴进传》中云:“戴奔走南北,动由万里,潜形提笔,经几春秋无利禄以系之也。生死醉梦于绘事,故学精而业著,业著而名远,似可与天地相始终矣。”
(节选自《大匠之门》,有删改)
21.本文采用什么叙述方式开头?有何作用?
2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那些最令他沾沾自喜引以为荣的金首饰、银首饰,也随着那一瞬间情绪的混沌,在脑海的熔炉里,化为一摊摊黄的、白的水,付之东流。
(2)匠心是一味药,配方是技艺加诚心,佐以苦熬的光阴为药引,用来医治傲慢和虚浮。
23.标题以“痴人”称戴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痴”的变与不变。
24.全文多次出现“匠”字,请结合戴进的为人阐释本文中“匠”的多重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的叫声
徐春林
①我时常幻想先人的样子。头发蓬松,腰背佝偻,整天待在那个空着的角落。在我的思想深处,这样空着的地方很多。我感觉整个村子都是空着的,墙也是空着的。
②对于先人的故事,我知道的少之又少。前些年,爷爷像落叶一般被风吹走后,先人与我越来越近。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幻想一个地方,那是我的先人出走前的原点,也是他的老家,是我的祖籍地。想起那个原点,我必然会想起他一个人出走时的神情,以及他内心的焦虑。
③先人从湖北通山县南林桥镇来到江西修水县罗家窝村时,生活是难以想象的艰难。他依靠勤劳俭朴,盖起了一栋坐南朝北的泥巴房子。那栋房子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原样。我的童年时光几乎都在这个屋内度过,好多的梦在这里破灭,又在这里被点亮。
④在我的窗台外是一棵梨树,它高大的枝丫覆盖了屋顶。周围是枣树,橘子树。秋天到来,熟透的各种果实,不停地纠缠着我。雪梨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溅成几块。拈起其中的一块放在口里,不用嗨,一股甘甜流入心田。我开始躺在懒阳下读旧书,在故纸堆里,一点一滴地寻找先人的印记。我对先人的了解,一半是爷爷讲给我听的,另一半是从旧书中获知的。
⑤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发生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据说,我先人的父亲是江汉公学里的成员。起义爆发后,家人被牵扯在内,面临着全家被杀的危险,先人的母亲决定让他趁着天黑外逃。逃出没多久,身后便是熊熊大火,整个村庄照得通红。我的先人忍着悲痛,一路想着妈妈,想着以后空荡荡的生活。
⑥当他醒来时,已经到了一个几无人烟的地方。一座低矮的破庙冒着淡淡的烟雾。从此,他就在庙里借居。几平方米的小屋,一扇朝东的小门。年纪尚幼的他,就懂得了常人无法理解的艰辛。白天他躲在茅草丛中,不敢见人,只有晚上才悄悄地爬出来找食物。整夜趴着门框看月亮,看星星。月亮和星星承载着他不为人知的酸楚。
⑦我熟知先人埋葬的位置。清明节间,我会跟着爷爷一起去上香。一块小正方的墓碑,不到一尺的高度,字迹早已被岁月磨蚀不清,名字更是无法辨别。我站在墓碑前向北眺望,爷爷指着远方说,咱们老家就在那个方向,他是从山那边来的,他死之前,给墓碑谋好了方向,意思是生时没能回家,死后得时刻望着家人。
⑧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晚秋时候,爷爷都会去趟通山南林桥,每次去在路上都要耗费几天时间。
⑨那日,我从修水驾车往北,一路是滴绿的山。汽车追赶着灯光,奔跑在时光的隧道里。到了。这是2019年10月5日,这一天对于我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⑩地方不小。风把村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狗背着阳光跑来跑去。我开始在村子里寻找。走着走着,我远远地看见“夏氏宗祠”四个金黄色的大字,悬挂在一栋高大的祠堂门顶。在那个暮色四合的黄昏,我绕着祠堂忽深忽浅地走。
⑪“鼎春,子明公之子,字春平,生于辛酉七月初八日戊时。”我惊奇地在家谱上看到了我的名宇。记得爷爷去世前来过通山,那也是他一生里和通山的最后一次交会。他把我的名字写在了密密麻麻的名字的后头,希望后面的名字还能无穷无尽地延伸下去。
⑫我还在村里继续寻找着,找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总感觉还有未能找到的东西,那些东西似乎在风的缝隙里,怎么也不愿意着地。到底是什么呢?可无论我怎么努力,就是寻找不出来。
⑬南林桥的风景佳绝,我最喜欢的是黄昏或者午后一个人在村庄里行走,边走边唱。在四周无人的时候,或许还能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我看见一个孩童,半边脸紧贴着墙角,裸露着洁白的牙齿。
⑭我一直没有长大,在一个叫南林桥镇的地方来回游荡,偶尔会走进一场陌生的梦,而梦中人的名字我却都熟悉,村头的那棵大树,反复地变化着叶子,绿了,又黄了。
⑮从梦中醒来时,已是南林桥的半夜,我听见,月亮叫声悠长。
(有删改)
2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段连用四个“空着”,写出了先人和“我”内心深处的空虚,为下文写自己踏上寻宗之途埋下了伏笔。
B.拈起从树上掉下来的雪梨,躺在懒阳下读旧书,这些生活细节的美好与前文先人盖房的艰辛形成了鲜明对比。
C.作者来到通山,“绕着祠堂忽深忽浅地走”,“忽深忽浅”写出了祠堂地面的坑洼不平,展现了祠堂的破旧。
D.作者抒写回到通山后的感受,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没有自己生命参与的祖籍地里是永远也长不大的。
2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爷爷在文中的作用。
27.请结合全文,赏析结尾“我听见,月亮叫声悠长”的含意和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蔡德惠
汪曾祺
我与蔡德惠君说不上什么交情,只是我很喜欢他这个人。同在联大新校舍住了几年,彼此似乎是毫不往来。他不大声说话,也没有引人留意的举动。除了他系里学术的集会,他大概是很少参加人多的场合,我们那个时候认得他的人恐怕不多。我只记得有一次,一个假日,人多出去了,新校舍显的空空的,树木特别的绿,他一个人在井边草地上洗衣服,一脸平静自然,样子非常的好。自此他成为我一个不能忘去的人。他仿佛一直是如此。既是一个人,照理都有忧苦激愤,感情失常的时候,蔡君短短一生中自必也见过遇过若干足以扰乱他的事情,凡我历次所见,他都是那么对世界布满温情、平静而自然的样子。我相信他这样的时候最多。也不知怎的一来,彼此知道名字,路上见到也点点头。他人颇瘦小,精神还不错。
我离开联大到昆明乡下一个中学去教书,就不大再见到他。学校同事中也有熟识他的人,可谈话中未听到提过他的名字。想是他们以为我不认得他。再,他人极含蓄,一身也无甚“故事”可以作谈话资料,或说无甚可以作为谈话资料的故事。我就知道他在生物系书读得极好,毕业后研究植物分类学,很有希望。研究室在什么地方,我亦熟悉,他大概经常在里面工作。
有一次学校里教生物的两个先生告诉我要带学生出去看一次,问我高兴不高兴去走走,说:“蔡德惠也来的。”果然没几天他就来了。带了一大队学生出去,大家都围着他,随便掐一片叶子,找一朵花,问他,他都娓娓地说出这东西叫什么,生活情形,分布情形如何,有个什么故事与这有关,哪一篇诗里提到过它。说话还是轻轻的,温和清楚。现在想起来,当时不觉得,他似乎比以前更瘦了些。是秋天,野地里开了许红白蓼花。他似乎是穿了一件灰色长衫。
后来,有一次,雨季,我到联大去。太阳一收,雨忽然来了,相当的大,当时正走过他的研究室,心想何不进去看看。一推门就进去了,我来,他毫不觉得突兀。稍为客气的接待我。仿佛谁都可以推开他的门进去的一样。一进门我就看见他墙上一只蛾子,颜色如红宝石,略有黑色斑纹。他指点给我看,说了一些关于蛾蝶的事。他四壁都是植物标本,层层叠叠,尚待整理。他说有好些都是从滇西采来的。拿出好些东西给我看,都极其特殊。他让我拣两样带回去玩,我挑了几片木蝴蝶。这几片东西一直夹在我一本达尔文的书里,有一天还翻出来过。现在那本书丢在昆明,若有人翻出,大概不知道它是什么玩意,更无从想象是如何得来的了。那天他说话依然极其平和,如说家常,无一分讲堂气。但有一种隐隐的热烈,他把感情都倾注在工作上了,真是一爱的事业。
天晴了,我们出来,在他手营的小花圃里看看。花圃最亮的一块是金蝶花,正在盛开,黄闪闪的。几丛石竹,则在深深的绿色之中郁郁的红。新雨之后,草头全是水珠。我停步于土墙上一方白色之前,他说:“是个日规。”所谓日规,是方方的涂了一块石灰,大小一手可掩,正中垂直于墙面插了一支竹钉。看那根竹钉的影子,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不知什么道理,这东西教人感动,蔡君平时在室内工作,大概经常要出来看一看墙上的影子的吧。我离开那间绿荫深蔽的房子不到几步,已经听到打字机嗒嗒的响起来。
这以后我就一直没有见过他。偶然因为一件小事,想起这么一个沉默的谦和的人品,那么庄重认真的工作,觉得人世甚不寂寞,大有意思。
忽然有一天,朋友告诉我,“蔡德惠进了医院,已经不行了,肺差不多烂完了,一点办法都没有,明天,最多是后天的事情。”
“以前没听说他有病呀?”
“是呢,一直没发现。一定很久了,不知道他自己怎么没觉得,一来就吐了血,送医院一检查。……”
当时我竟未到医院里去看看他。过两天,有人通知我什么时候在联大新校舍后面的坟场上火化,我又糊里糊涂没有去参加。现在人死了已近半年,大家都离开云南,我又不知道他孤坟何处,在上海这个人海之中,却又因为一件小事而想起他来,因而写了这篇短文,遥示悼念。希望他生前朋友能够见到。
我离开云南较晚,走之前曾到联大看过几次。那间研究室锁着锁,外面藤萝密密遮满木窗,小花圃已经零落,犹有几枝残花在寂静中开放,草长的非常非常高。那个日规好好的在,雪白,竹钉影子斜斜的落在右边。——这样的结尾,不免俗套,近乎完成一个文章格局,虽如此说,只好由他了。原说过,是想给德惠生前朋友看看的。
(原载1947年3月7日《大公报》)
28.简析蔡德惠这一人物形象。
29.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0.作者称文章的结尾“不免俗套”这个“俗套”是指一般怀人文章常用的一种手法,请你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及其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布泊的春
李迪
春天来到了没有春天的罗布泊。
极目四望,寸草不长,漫漫荒漠,无尽凄凉。
罗布泊是蒙语译名,意为“汇水之地”。这里是塔里木盆地最低洼处,孔雀河,车尔臣河,塔里木河、疏勒河,四面八方的河奔涌而来,变蛮荒为水乡。
绿林环绕,百花盛开,牛马成群,生命绽放。
然而,曾几何时,筑坝截流,疯狂水利。上游来水减少,绿洲日渐干涸。最终,滴水无存,人烟断绝,春风不度,飞鸟不来。
“汇水之地”成了“死亡之海”。
2002年,罗布泊建起第一个加油站。三间彩钢房,一座加油棚。
老站长孙富民说起往事,一脸沧桑——
开始我还不懂,罗布泊为啥不长草?后来,听勘探队的人说,地下140米全是盐,100年也挖不完,那还能长啥?
我不甘心,就试着种。从100多公里外拉来土,把油桶割掉一半盛上土,这回总没盐了吧。
可是,不管种什么,没几天就蔫了。
有盐的土养不活。
没盐的土也养不活。
站里算上我就四个人,都是男的。戈壁滩没有女人,连苍蝇都是公的。
镇长送给我一只狗,德国黑背,我起名叫老布。他说,狗是伴儿,有它你们不寂寞。不然你们累了一天,不想说,没话说。日子长了,连话都不会说了。
镇长说得没错,人和人需要交流。我们每天干得又累又渴,真的不想说话,也没得说。这时,狗来了,围我们转圈儿,逗我们玩儿。我们就跟它说话。我带狗出去遛,剩下的三个员工就干坐着。
不爱说话,成了罗布泊人的通病。有人说这叫荒漠综合征。
当初,油站建成后,第一车油是从库尔勒运来的。运油的人背了200个馍馍,500多公里走了十五天!为啥?没路。
我开着越野车,在茫茫戈壁滩孤独行走。含盐的沙地一块一块地翘起,好像东北平原刚犁过的地。东北的地是松软的,这里不是,硬得很,敲开一块里面全是盐。一下雨就走不成,盐化成白泥。四野苍茫,没有参照物,辨别不清方向。只好走一公里就停下来,在沙包上绑个红布条。来回走几次,布条绑多了,找不到路就找红布条。就这样,我还迷失过几次,还差点儿送了两条命。
彩钢房热得不能住,我们就挖地窝子,钻到地下去。先挖四五米,形成一个宽敞的下沉区域,铺一层水泥地面,然后横向挖洞,盖几间小房。撑上木头,砌上砖,老结实了。
钻进地下,人和狗都凉快了。
老布看家相当可靠,来人加油它不咬,但油站的东西你不能动,就是捡个空矿泉水瓶子也不行,你不放下就咬你。养了三年,下了七八窝,到处都来要。都喜欢这个品种。可以说,罗布泊的狗都是它的后代,个个是英雄狗。可惜,后来得了病,又没兽医站,死了。我哭了一鼻子,在油站后面挖了坑,埋了。当初要了两只小狗的人,看老布没了,又还回一只,我起名叫小布。
小布特别懂事。我把它养大,它跟我特亲,走哪儿跟哪儿。我在地窝子里睡觉,它来敲门,不开不行,拿爪子扒拉,把漆都扒掉了。我赶紧起来给它开门。它看到我了,放心了。我拍拍它,它就走了。干啥去啦?守油站去啦。在门前一卧,跟门神一样。后来,我干脆不锁门了,随便它进来秀恩爱。我每次出门办事,它都要送我十几公里,跑到拐弯那儿,跟不上车了才跑回去。小布长得又高又大,帅哥一个,不少人要买。我说不卖,给多少钱也不卖。他们说你就卖了吧,我们带出去能让它吃好的,吃肉。你看跟你吃的啥呀,剩菜剩饭,连肉渣儿都没有。
听他们这样说,我心里很难过。我抱着小布,摸着它的头,小布,我对不住你,让你受委屈了,要不你离开这儿吧。小布听懂了,两眼湿湿的,往我的怀里扎。我说,好吧,你不走,我也不走。凄风苦雨,我们在一起。后来,小布有了自己的孩子。2012年,它老死了。
它最后看我的那一眼,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哭了一整天,把它埋在了老布的身边。小布的孩子又接班了,跟我们一起坚守。老布、小布,小小布,三代狗,前赴后继,陪伴了我们十几年。
从没水、没电、没路、没人的苦难岁月,一直陪伴到现在,有了水、有了电,有了路、有了人,有了新的加油站,有了年轻的站长!
……
冰天雪地的严冬过去了,春天来到了罗布泊。
谁说罗布泊没有春天?
两只斑鸠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在油站的雨棚下搭了一个窝。
啊?这里没草叶,也没树枝,它们用什么搭的窝?
我定睛看去,突然,哗的一下,泪水冲了出来!
我不敢相信!我泪流满面!我放声大哭!——它们用工地上的铁丝搭了一个窝!
(有删改)
3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介绍罗布泊的缘由,点明“罗布泊”名字的美好寓意,描绘罗布泊曾经美好的自然生态,与下文生态遭到破坏的“死亡之海”形成鲜明的对比。
B.“没盐的土也养不活”“一下雨就走不成,盐化成白泥”“找不到路就找红布条”等,极写罗布泊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罗布泊加油站建设的艰辛与困难。
C.镇长送给老站长的德国黑背老布让加油站人员在条件艰苦、荒无人烟的罗布泊里有了伴,陪伴大家度过漫长的寂寞,治愈了大家的荒漠综合征。
D.“谁说罗布泊没有春天”,既巧妙照应开头“春天来到了没有春天的罗布泊”,又引人深思,丰富文章的意蕴,寄寓着深沉的情感,深化文章的主旨。
32.文章用大量篇幅刻画三代狗的形象,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3.本文语言朴实而生动,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D
2.C
3.①村里没有馄饨铺时,作者很馋馄饨,但被大人吓唬“馄饨让人混沌”,作者既担心,又不甘心。②小学三年级时村里有了馄饨铺,上学路上看见师傅包馄饨,故意装病让父亲带“我”去吃馄饨,作者内心十分渴求。③村里的馄饨铺虽然还在,但味道、外形等都已经大不如从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之情。
4.①物质匮乏时期,大人骗小孩子吃了馄饨会混沌,作者反用其语,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②“馄饨不混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馄饨师傅精湛的手艺的赞美,以及对故乡馄饨的喜爱与赞美。③与现状形成对比,既有对如今吃不到故乡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调有烟火味手工馄饨的遗憾,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想象街角灯下有人等待大饼和馄饨的场景”错误,结尾处的场景描写不一定是想象,也可能是实写。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鉴赏语言的能力。
C.“包馄饨的一系列动作”错,这些动作还包括煮馄饨、吃馄饨,不全是包馄饨;另外,画线句多用短句是为了突出我对馄饨的渴望与惊喜,并不能直接体现馄饨的来之不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感变化、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
村里没有馄饨铺时,村里有个温州人来卖馄饨,孩子们都很馋,但是大人警告说“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这让小孩子很担心,不过也都不甘心,“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
小学三年级时村里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只见师傅……”,写出了“我”对馄饨的渴望;为了吃到馄饨,“我”不惜故意得病,“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于是父亲带我去吃馄饨,“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作者内心十分渴求馄饨。
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村里的馄饨铺虽然还在,但味道、外形等都已经大不如从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标题“馄饨不混沌”来自于童年时关于馄饨的记忆。小时候村里来了个卖馄饨的,那香味儿吸引着小孩子们,但是当时物质匮乏,家里吃不起馄饨,大人只要骗孩子们说“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而现在作者当然明白吃了馄饨并不会混沌,此处反用其语,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文章主体部分几次描写包馄饨的情景,“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作者发现馄饨并不混沌,“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后来村里开了馄饨铺,作者在上学路上看师傅包馄饨,“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再后来作者故意让自己生病,终于吃到了馄饨,“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馄饨不混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馄饨师傅精湛的手艺的赞美,以及对故乡馄饨的喜爱与赞美。
文章结尾写到了馄饨的变化,“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表达了作者对如今吃不到故乡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调有烟火味手工馄饨的遗憾;然而作者说“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然后描写了深夜街角处馄饨摊的温暖场景,透着人间烟火气的温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5.①烘托朴实、积极、乐观,努力建设新生活对未来充满向往的人物形象;②表现和平到来后自然山河的蓬勃生机,宁静美好的生活;③视线由内而外,和课堂热烈的氛围形成一动一静,舒缓叙事节奏;④展现人物活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
6.①通过作者的评论,抒发作者对主人公的赞美肯定;②补充、丰富主人公徐玉诺的人物形象。③结构上前后呼应,有利于表现主旨。
7.①通过正面描写,尤其是人物的对话直接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②侧面烘托,通过周围人群的玩笑突出徐玉诺的严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③通过作者插入的评论,有机补充徐玉诺对乡村教育启蒙的贡献以及文学上的成就;④先写人物出场,再介绍人物的手法,凸显人物形象,使读者具有现场感。
8.①题目取自主人公的新诗名,暗示徐玉诺的诗人身份以及文学上的成就;②以“将来之花园”表现徐玉诺单纯热情爱幻想的个性以及他生命之中洋溢着的诗意之美;③抒发了作者对徐玉诺的赞美、悼念之情,对徐玉诺为乡村文化所做贡献的肯定。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都连绵拥抱在一起”“这是1948年秋的一天,鲁山中学。留山羊胡子的先生,就是20世纪20年代声震中国30年代淡出文坛的诗人徐玉诺”“笑啥哩?我是你们先生嘛,不论啥事体,都要先懂一懂。能教书,也能种红薯、养牛——哎,这是有很多门道的。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政府让我讲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还是有眼光的”,此处的环境描写烘托朴实、积极、乐观,努力建设新生活对未来充满向往的人物形象;
“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都连绵拥抱在一起”表现和平到来后自然山河的蓬勃生机,宁静美好的生活;
“‘美!’学生们朗声回答。窗外……”,视线由内而外,和课堂热烈的氛围形成一动一静,舒缓叙事节奏;
“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这是1948年秋的一天,鲁山中学。留山羊胡子的先生,就是20世纪20年代声震中国30年代淡出文坛的诗人徐玉诺”,展现了人物活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能力。
“他不知道,八年后,自己的生命终点,也将留在这座城市里”“一个乡村启蒙者、教育者,就是真正的诗人,埋头于火星中张嘴吹出明朗的将来”“让一个地名进入了现代文学史”通过作者的评论,抒发作者对主人公的赞美肯定,表现了主人公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他不知道,八年后,自己的生命终点,也将留在这座城市里”“一个乡村启蒙者、教育者,就是真正的诗人,埋头于火星中张嘴吹出明朗的将来”“让一个地名进入了现代文学史”,在叙述人物故事的同时补充、丰富主人公徐玉诺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主人公。
“他不知道,八年后,自己的生命终点,也将留在这座城市里”“一个乡村启蒙者、教育者,就是真正的诗人,埋头于火星中张嘴吹出明朗的将来”“让一个地名进入了现代文学史”这三句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有利于表现主旨,“全省都知道我红薯种得好了,现在又让我去文联创作了?这弯拐得陡啊”“同志说得有道理,那俺就重操旧业当作家去”,突出人物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同学们,咱沙河南出的甘蔗,是中国最甜的甘蔗……我也参加革命工作了,当选人民代表了。最近要参加代表大会,政府让我在会上做报告,讲讲种红薯”,通过徐玉诺的话语表现他热爱新生活,对新生活充满希望与热情,干劲十足的特点。“笑啥哩?我是你们先生嘛,不论啥事体,都要先懂一懂。能教书,也能种红薯、养牛——哎,这是有很多门道的。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政府让我讲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还是有眼光的”,徐玉诺的话表现他多才多艺,肯钻研的特点,通过人物的对话直接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是正面描写。
“徐玉诺表情严肃……徐玉诺依然严肃:‘我还给玉莲花的配角野驴子,导过——他表演沿街乞食的情节,情绪不对,效果孬,我为他示范。……我哭着喊着嗓子嘶哑得像滴血。那野驴子被震撼了,就照我的样子演,哭着唱着嘶哑得像滴血,听众伤心,就朝舞台上扔出一地的钱!’徐玉诺边说边掀开衣服给后生看。血印子没有了,他有些失望:‘以前还有痕迹哩!’大家又一阵笑。……”,通过周围人群的玩笑突出徐玉诺的严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一个乡村启蒙者、教育者,就是真正的诗人,埋头于火星中张嘴吹出明朗的将来”“让一个地名进入了现代文学史”,通过作者插入的评论,有机补充徐玉诺对乡村教育启蒙的贡献以及文学上的成就。
“上课铃响罢,学生们吃惊地看着走进教室的先生:还是一身农民打扮,头上多了一顶列宁帽,像干部,但肩上扛着一大捆甘蔗”先写人物出场,“这是1948年秋的一天,鲁山中学。留山羊胡子的先生,就是20世纪20年代声震中国30年代淡出文坛的诗人徐玉诺”,再介绍人物,描摹在前,引介在后,凸显人物形象,使读者具有现场感。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意蕴的能力。
由注解“徐玉诺(1894年11月10日—1958年4月9日),名言信,字玉诺,笔名红蠖,河南鲁山县人。五四时期著名诗人、作家,《将来之花园》是其于1922年所作新诗”可知题目取自主人公的新诗名,暗示徐玉诺的诗人身份以及文学上的成就。
由“那头牛是先生从牛肉馆外救来的。他心疼这头眼泪汪汪的牛,就掏钱从牛肉馆屠夫尖刀下买过来,养着它”“徐玉诺会脱下鞋子,蹑手蹑脚,还招手示意‘斯基’‘多夫’‘西里’们,也像他那样脱鞋前行。后生不解,看徐玉诺支棱着耳朵听鸟叫,才明白,他怕打扰树上的鸟”“同志们,老少爷们,好多人喊我徐疯子,看来真是这样,疯着疯着,咱这剧团就办成了,演出了!老少爷们不用去洛阳、到开封去追名角,出了家门,咱就能听自己的戏,唱咱自己身边的事,多美气!新中国了,咱们一起疯,疯就疯出个新名堂”“与面对乡亲们演讲时的语言风格不同,在小日记本上,徐玉诺写出一句诗性的话:‘真正的诗人,预先吹出:朦胧的火星中明朗的知识’”等可知以“将来之花园”表现徐玉诺单纯热情爱幻想的个性以及他生命之中洋溢着的诗意之美;
由“一个乡村启蒙者、教育者,就是真正的诗人,埋头于火星中张嘴吹出明朗的将来”“让一个地名进入了现代文学史”可知题目抒发了作者对徐玉诺的赞美、悼念之情,对徐玉诺为乡村文化所做贡献的肯定。
9.C
10.D
11.①通过“我”的叙述直接交代徐叔叔充满艺术气息。③通过细节描写突出徐叔叔深厚的文化底蕴。③通过对徐叔叔妻子的形象烘托徐叔叔的正直、纯洁、深情。④通过对徐叔叔人生经历的叙述表现他虽然经历坎坷,仍对生活充满热情。
12.①文章从包饺子、吃饺子这样的小事写起,引出对往事的回忆。②叙述了几个重要的历史年代带给徐叔叔人生的重要改变,从个人命运的角度反映时代变迁。③文章以小见大,表现个人、家庭命运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的主题,表达作者对于人世变迁的深沉感慨。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那饺子中暗含了作者对沧桑变化的无限感慨”错误,文章说“据说那天是我妈给他们包了饺子”,之所以包饺子,是因为“徐叔叔特别喜欢吃我们家的饺子”,选项说“暗含了作者对沧桑变化的无限感慨”故意拔高情感,夸大事实。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线索的作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化”错误,《哀江南》只是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并不是全文的线索,也没有“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化”,本文只是叙述了几个重要的历史年代带给徐叔叔人生的重要改变,表达作者对于人世变迁的深沉感慨。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文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述,写“徐叔叔和我父亲一样,学医,专业是影像学,骨子里却充满艺术气息”,直接交代了徐叔叔充满艺术气息,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我就是从徐叔叔那里,知道了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并喜欢上了他们,也是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窦城冤》里那段呼天抢地的《滚绣球》……他最喜欢《桃花扇》里的套曲《哀江南》,常背来给我们听……他还喜欢讲画,他说有幅画很有趣,只画了一个襁褓和一支红烛,……。一次,听徐叔叔说管教小孩子,引的是元春带信出来与父母说的话……结论是,好头疼”,文章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突出徐叔叔文化底蕴的深厚。
文章还有关于徐叔叔妻子的形象描写,“有一天,有人来找李医生谈话了,谈话内容十分严肃,责令她必须在第二天的全院大会上,和徐医生以及他的朋友划清界限。否则,后果自负。她知道那叫‘最后通牒’,她也知道大多数人会怎么选择。但她不是‘大多数人’,她不能容忍自己变丑,所以,她没得选……”,李医生不能容忍让个人品德变得丑陋的行为,她的高尚品德永远刻在了徐叔叔的心里。文章通过对徐叔叔妻子的形象烘托徐叔叔的正直、纯洁、深情。
徐叔叔和妻子感情深厚,但妻子最终含冤去世,后来他自己也被下放,徐叔叔虽然比“我”父亲小几岁,却走在了父亲的前面。通过对徐叔叔人生经历的叙述表现了他虽然经历坎坷,但是仍然对于生活充满热情的心态。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探讨创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开头就写“我非常怀念那个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包饺子的情景,特别是来了亲友时。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是徐叔叔”,文章从包饺子、吃饺子这样的小事写起,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引起下文的故事情节。
文章写“有一天,有人来找李医生谈话了,谈话内容十分严肃,责令她必须在第二天的全院大会上,和徐医生以及他的朋友划清界限。否则,后果自负。……,她也知道大多数人会怎么选择。……,她不能容忍自己变丑,所以,她没得选……”,写徐叔叔妻子含冤去世的经过,又写“后来,徐医生被下放了。从他供职的省城大医院,被下放到乡下”,接着写“20世纪八九十年代,堪称我父母、徐叔叔这一辈人职业生涯,或者说事业的第二春,他们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文章叙述了几个重要的历史年代带给徐叔叔人生的重要改变,从个人命运的角度反映时代的变迁。
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对徐叔叔坎坷人生经历的叙述,表现徐叔叔虽然经历坎坷,但是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情怀。文章着意表现个人、家庭命运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的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世变迁的深沉感慨。
13.(1)由他的穿着与职业可知,他身份卑微,平凡无奇;
(2)由他的现状可知,漂泊异乡,谋生艰辛;
(3)由他每次对米妮的态度和行为可知,他纯朴善良,风趣幽默,富有童心;
(4)从他刺伤欠钱的街坊邻居可知,他行事鲁莽;
(5)从他对“我”的态度可知,他通情达理,彬彬有礼。
14.(1)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雨后秋阳的斑驳灿烂;
(2)写景绘色绘声,先以绘色手法写出了“我”眼中的景色之美,再以欢庆的唢呐声写出“我”家的喜庆,渲染了温暖欢乐的气氛;
(3)运用夸张的心理描写,写出唢呐声引起的“我”的悲伤;
(4)以乐景反衬哀情,写出了“我”因为米妮要出嫁的无奈与悲伤。
15.(1)运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进行叙事,使故事更真实、自然、亲切,也便于“我”的议论和抒情;
(2)以时间为序自然展开,使情节结构清晰,叙事脉络分明;
(3)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4)叙事中注重场景描绘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细腻、生动、传神。
16.强调和谐与温暖:罗赫莫特的角度,文中详细写了罗赫莫特和米妮之间温馨的相处与玩笑,他对米妮不变的温柔与关爱,他对自己女儿的思念与关切;
“我”的角度,“我”对罗赫莫特的信任,让他与米妮交往,“我”同意刚出狱的罗赫莫特与做新娘的米妮见面以及“我”资助罗赫莫特回家等。罗赫莫特、米妮和“我”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展现了小说的温情与和谐之美。
淡化矛盾冲突:略写“我”与罗赫莫特在身份地位上的隔阂与芥蒂;罗赫莫特与街坊的流血冲突、牢狱之灾。留下淡淡的伤感:米妮长大,物是人非的感伤;罗赫莫特有家难回、不知女儿消息的感伤。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第四段外貌描写“街上一个高个儿喀布尔人,拖着疲惫的脚步经过这里。他穿着污秽宽大的衣服,头缠高高的头巾,肩上扛着一个大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得出(1)由他的穿着与职业可知,他身份卑微,平凡无奇
结合语言描写“先生,在家乡,我也有一个像你女儿一样的闺女。我一想起她,就带点果子给你的女儿”,心理描写“罗赫莫特每年来加尔各答街上做买卖,总是把回忆女儿的印迹装在心窝里。这样,他仿佛感到有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抚摩着他那被离愁折磨着的心”“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孟加拉贵族。我只是想:他也和我一样——我是父亲,他也是父亲!”得出(2)由他的现状可知,漂泊异乡,谋生艰辛。
结合对话、行为、神态等细节描写“后来才知道,米妮和喀布尔人已不是第二次见面了。这两个朋友常常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或者讲些开心的笑话”“喀布尔人鼻音很重地笑着回答说:‘里面装了一只大象。’”“即使小贩口袋里有一只象,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好笑的。可是,别小看这类并不算聪明的俏皮话,却使他们俩感到非常开心和惬意。秋天的早晨,当听到这两个孩子——一个成年的和另一个未成年的——天真无邪的笑声时,我也感到由衷的喜悦”“喀布尔人对着想象中的‘公公’挥起了粗壮的拳头说:‘我要揍公公!’”得出(3)由他每次对米妮的态度和行为可知,他纯朴善良,风趣幽默,富有童心。
结合间接描写“我朝外一看,见喀布尔人被两个警察绑着走过来,他的衣服上血迹斑斑。我走出家门,叫住警察打听。最终得知:原来是我们一位街坊邻居欠了喀布尔人一条围巾钱,但他不认账,引起一场争吵,对骂起来。喀布尔人刺了他一刀”得出(4)从他刺伤欠钱的街坊邻居可知,他行事鲁莽。
结合语言、神态等描写“我坐在书房里查帐,忽然喀布尔人走进来向我问好”“他一听这话,立即起身就走。走到门口,他迟疑不决地说:‘我可不可以再与小人儿见一面?’”“他流露出失望的神情,呆站了一会,忽又走到我跟前说:‘这葡萄和一点干果是专给小人儿带来的,请你交给她吧!’”“我接了下来,正要给钱时,他突然握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请别给我钱!先生’”得出(5)从他对“我”的态度可知,他通情达理,彬彬有礼,善良正直、诚恳、自尊自爱。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含义和语言魅力的能力。
(1)“清新的阳光宛如纯金一样地斑驳灿烂。连加尔各答小巷里鳞次栉比的破旧砖房”运用比喻的手法,本体为“阳光”,喻体为“纯金”,相似点为“斑驳灿烂”,生动地写出了雨后秋阳的璀璨夺目;“鳞次栉比”也是用了比喻,形容房屋多而整齐的样子。
(2)“满天朝霞”“雨后的秋日”“明媚清新的阳光”“纯金一样”“斑驳灿烂”“霞光抹上了一层奇妙的色彩”等处,体现作者写景绘色绘声,先从视觉以绘色手法写出了“我”眼中的景色之美,再以听觉“我们家就吹奏起欢庆的唢呐。这声音,仿佛是从我的胸膛里、我的骨髓里,迸发出来的呜咽哭泣。悲伤的曲调”角度写欢庆的唢呐声,表现“我”家的喜庆,渲染了温暖欢乐幸福甜蜜的气氛。
(3)“这声音,仿佛是从我的胸膛里、我的骨髓里,迸发出来的呜咽哭泣。悲伤的曲调把我的离愁别恨和秋日的明媚阳光揉搓在一起”,运用夸张的心理描写,写出唢呐声引起的“我”的悲伤;
(4)以朝霞和纯金般灿烂斑驳的阳光之美反衬内心因为女儿出嫁带来的悲伤,乐景反衬哀情,结构上照应上下文,写出了“我”因为米妮要出嫁的无奈、惆怅、落寞、失意等悲伤情绪。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结构思路和作用的能力。
(1)由“我五岁的小女儿米妮,整天唧唧咕咕不停嘴。她母亲怎么骂她也无济于事。可我却不这样,米妮与我聊天,总是津津有味,神采飞扬”“一天上午,我正忙着,米妮来了”等处可知本文叙述时运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使故事更真实、自然、亲切,也便于“我”的议论和抒情,内容丰富行文自由,可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内心世界;
(2)结合“一天上午”“几天之后的一个上午,我刚要出门后来才知道,米妮和喀布尔人已不是第二次见面了”“一天早晨,忽然街上传来了一阵喧哗声。由于造成致命伤害,喀布尔人被判处几年徒刑”“他被人忘却了!时间一天一天地流逝”“这天早晨,朝霞满天。雨后的秋日”“从天刚破晓起,我们家就吹奏起欢庆的唢呐”“今天,我的米妮要出嫁了”“我坐在书房里查帐,忽然喀布尔人走进来向我问好”“起初,我没有认出他来”等句子分析,本文以时间为序自然展开,使情节结构清晰,叙事脉络分明;
(3)由开头“我”和米妮认识喀布尔人,到两人成为忘年交,再到到因为伤人入狱,出狱后米妮长大成人要出嫁了,结尾部分写“我”帮助喀布尔人回家,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4)由喀布尔人和米妮愉快的聊天,和出嫁那天环境的描写“这天早晨,朝霞满天。雨后的秋日,清新的阳光宛如纯金一样地斑驳灿烂。……悲伤的曲调把我的离愁别恨和秋日的明媚阳光揉搓在一起,传送到远方。今天,我的米妮要出嫁了”,对话(先生,你那小姑娘哪里去了?)、行为(“喀布尔人走到我跟前,面带笑容地和我打招呼”“把她从里屋领了出来。米妮靠着我”)、神态(忽然看到女儿坐在门口的长凳上,正和坐在她脚边的喀布尔人滔滔不绝地说话。那小贩满脸堆笑地听着)、心理(我心想,既然女儿把小贩叫到家里来了,不买点什么总是说不过去的!……我设法打消米妮毫无根据的恐惧)、外貌等描写(街上一个高个儿喀布尔人,拖着疲惫的脚步经过这里。他穿着污秽宽大的衣服,头缠高高的头巾,肩上扛着一个大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等叙事中注重场景描绘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细腻、生动、传神。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感情、情节处理等写作特色的能力。
(1)强调和谐与温暖:罗赫莫特的角度,文中详细写了罗赫莫特和米妮之间温馨的相处与玩笑,“几天之后的一个上午,我刚要出门,忽然看到女儿坐在门口的长凳上,正和坐在她脚边的喀布尔人滔滔不绝地说话。那小贩满脸堆笑地听着,间或也用蹩脚的孟加拉语发表点自己的想法。我还看到,她那小纱丽的衣角上堆满了杏子和葡萄干”,他对米妮不变的温柔与关爱,“他一听这话,立即起身就走。走到门口,他迟疑不决地说:‘我可不可以再与小人儿见一面?’”“他流露出失望的神情,呆站了一会,忽又走到我跟前说:‘这葡萄和一点干果是专给小人儿带来的,请你交给她吧!’”
他对自己女儿的思念与关切,“先生,在家乡,我也有一个像你女儿一样的闺女。我一想起她,就带点果子给你的女儿”。
“我”的角度,“我”对罗赫莫特的信任,让他与米妮交往,“喀布尔人走到我跟前,面带笑容地和我打招呼。我心想,既然女儿把小贩叫到家里来了,不买点什么总是说不过去的!买了点东西,就开始聊了起来。……我设法打消米妮毫无根据的恐惧,把她从里屋领了出来”,“我”同意刚出狱的罗赫莫特与做新娘的米妮见面,“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孟加拉贵族。我只是想:他也和我一样——我是父亲,他也是父亲!我立刻派人把她从里屋叫来”以及“我”资助罗赫莫特回家,“我拿出一张支票递给他,说:‘罗赫莫特,你回家去吧!回到自己女儿身边去!愿你们父女重逢的欢乐,给我的米妮带来幸福!’”等。罗赫莫特、米妮和“我”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展现了小说的温情与和谐之美。
(2)淡化矛盾冲突:略写“我”与罗赫莫特在身份地位上的隔阂与芥蒂,“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孟加拉贵族”;罗赫莫特与街坊的流血冲突“最终得知:原来是我们一位街坊邻居欠了喀布尔人一条围巾钱,但他不认账,引起一场争吵,对骂起来。喀布尔人刺了他一刀”、牢狱之灾“由于造成致命伤害,喀布尔人被判处几年徒刑”。留下淡淡的伤感:米妮长大,物是人非的感伤“活泼的米妮,交了一些新朋友,完全忘记了那位老朋友。后来,她日渐长大,再也不跟男孩子玩耍,只与女朋友在一起。甚至在我的书房里,也很难见到她。我和她也疏远了。转眼几年过去了,我家米妮已定好了婚期。将要嫁到她丈夫家里去了,这将使父亲感到天昏地暗”“从天刚破晓起,我们家就吹奏起欢庆的唢呐。这声音,仿佛是从我的胸膛里、我的骨髓里,迸发出来的呜咽哭泣。悲伤的曲调把我的离愁别恨和秋日的明媚阳光揉搓在一起,传送到远方。今天,我的米妮要出嫁了”;罗赫莫特有家难回、不知女儿消息的感伤“喀布尔人深深地叹了口气,就在地上坐了下来。他突然感到,他的女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也该长得这么大了。需要和她进行新的交谈,新的结识。她也不会是往日的模样了!已经8年了!这期间,谁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没有。在秋日和煦的阳光里,唢呐吹奏起来了。喀布尔人坐在加尔各答的一条巷子里,冥想着阿富汗的光秃秃的群山”。
17.(1)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写出了煤油灯下窑洞里物件影影绰绰的场景。(2)视觉、嗅觉多感官结合描写窑洞里的场景。(3)运用动作描写,如“窜”“腾起”“赶出”等,细致地描绘了夜里煤油灯下与影子相伴的童年岁月。
18.(1)对话写出了我与朋友对影子的不同认识暗示我和她无法互为影子。(2)全文仅一处对话,使得叙述节奏发生变化,并增强了回忆的现场感和情境感。
19.(1)以影子为线索串联全文,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回忆。(2)虚实结合,既有实写的影子,又有虚写的影子,展现了自我成长、自我认识的过程。(如答“层层深入,借我对影子的认识变化,现我成长的过程、自我认识的过程”也得分)
20.(1)因为影子和作者的一生都紧密相连,是他亲密的伙伴;(2)因为认识影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作者自己成长的过程;(3)因为他人的影子促使作者反思自我、直面自我。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修辞手法上看,“一只老鼠从粮囤里窜出来……母亲在灯下看书……祖母正在往灶火里添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煤油灯下的种种情景。“每张书页的影子让桌面变得乌黑仿佛烧红的烙铁的印子”一句,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书影”比喻成“烙铁的印子”,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煤油灯下窑洞里物件影影绰绰的场景,生动形象。
从感官上看,“凳子的影子,桌子的影子,粮囤的影子”是视觉所见,“空气中弥漫着煤油的味道、炭火的味道和木头烧焦的味道”是嗅觉所感,运用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窑洞里的场景。
从词性上看,多用动词,如“一只老鼠从粮囤里窜出来”中的“窜”,“很快就随着它被赶出门外”中的“赶出”,“腾起的火焰”中的“腾起”,这些极具动感和画面感的词语细致地描绘了夜里煤油灯下与影子相伴的童年岁月,真实感人。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
文中朋友说:“应该是对影成五人。”而我说:“你我是彼此的影子,对影成二人也妥当吧。”可见,二人对影子的认识不同,这样暗示我和她无法互为影子,也为后文做了铺垫,如文中写道“她收拾行李,去往外地,去寻求更阔大的天地”。
通读全文发现,作者一直是以自己的视角进行叙述,多为写景言事,并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而此处唯一的一次对话描写,使文章结构打破原来格调,生动形象起来,增强了回忆的现场感和情境感。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首先,从文章布局上看,“影子”贯穿全文,是本文的线索,推动着文章向下叙述,也使文章生动鲜活。如文章中写道“阳光穿透身边的空气,射给我一个颀长的影子,细细的脖颈……”“暗淡的煤油灯将窑洞里的物件照得影影绰绰,凳子的影子,桌子的影子,粮囤的影子……”等。
从叙述顺序上看,“每个小孩童年最好的玩伴……”“直到我有了一个伙伴……”“小学毕业后……”“这时候我已经在工厂上班……”等语句,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回忆,增强了回忆的现场感和情境感。
从手法上看,“暗淡的煤油灯将窑洞里的物件照得影影绰绰,凳子的影子,桌子的影子,粮囤的影子……”是实写的影子,“我不是她的月,不是她的酒,当然也不是她的影”是虚写的影子,虚实结合,展现了作者自我成长、自我认识的过程。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词语的作用的能力。
从全文来看,影子伴随了作者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可以说,它像一个亲密的伙伴一样,给了作者安全感和归属感,如文中写道“在孤独而忧郁的童年,我迷恋着影子伙伴”“后来在墙上看到小马、小兔、小羊的影子—这些通过祖母的手掌而来的有趣的影子—稍感安慰”,因此,作者称影子为“亲爱的”。
而有了影子的伴随,作者一路走来,“每个小孩童年最好的玩伴……”“直到我有了一个伙伴……”“小学毕业后……”“这时候我已经在工厂上班……”等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作者对影子的不同感悟,所以认识影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作者自己成长的过程。
后来,作者碰到的小伙伴、好朋友促使作者反思自我、直面自我,这些他人的影子让作者深思,如文中写道“直到很久后,我才明白她笑容里的涵义。我不是她的月,不是她的酒,当然也不是她的影。她收拾行李,去往外地,去寻求更阔大的天地”。
21.采用倒叙。①开头就点出全文关键节点,交代引发戴进人生转折的重要事件,使全文聚焦于戴进的“痴”,结构紧凑,主题突出。②行文富于变化,将人物心理活动细节置于开头,凸显戴进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③让读者产生悬念,对戴进的“痴”有更深的思考。
22.(1)①“脑海的熔炉”使用了比喻,金银首饰化为水是象征,②整句形象地写出了戴进把自己声名不朽的愿望寄托在浅薄者喜欢的事物上的想法的破灭。
(2)①使用多个比喻形象而又新颖,②写出了“匠心”的内涵,也说明了“匠心”的意义价值。
23.变的是:①戴进他所痴迷的具体事情,开始时是银匠,他痴迷于打造首饰,后来作为画匠,他痴迷于绘画;和②戴进对自己的痴迷的认识,他原以为自己痴迷的是施展自己的才华,经过打击才知道自己痴迷的还有对不朽名声的追求。
不变的是:③戴进对造型艺术本身的痴迷,“唯有设计出新奇的图样,才能施展他的满腹才华”“他尽匠人所能,画出‘如戏’之感”“他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以及④戴进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戴进坦言,自己的初心并不是做出美好的首饰,而是借此获得不朽的声名”“如果转行画画,你一定可以流芳百世”。
24.①“匠”是一个职业事业的自我身份认定,如“后人因此记得这个伟大匠人的名字——戴进”。②“匠”是一种专业敬业的工作态度选择,求真、务实、专注、创新,如戴进“将他酝酿多年的匠人意气,一并带到笔墨中”,“他尽匠人所能,画出‘如戏’之感”“匠人绘画,多有绝技”。③“匠”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如戴进“奔走南北,动由万里,潜形提笔,经几春秋无利禄以系之也。生死醉梦于绘事”。④“匠”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途径,如“故学精而业著,业著而名远,似可与天地相始终矣”。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先写戴进“偶然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惊呆了”,接着叙述戴进成为上好银匠的过程,这显然是倒叙手法,先把重要情节写在最前面,随后才道出原委。
文章开头写戴进“愤怒的情绪、绝望的情绪,夹杂着悔恨、不解、委屈,扭结在一起”,这些激烈的心理变化是因为“对一项技艺的痴迷”,突出他的“痴”,也凸显了他痴迷于技艺的形象,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那一幕”“一项技艺”等词语,并没有直接点出是什么情景,什么技艺,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思考与阅读兴趣。
2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脑海的熔炉”是比喻手法中的暗喻,写出他因“那一瞬间情绪”而受到巨大冲击,表面上看,金首饰、银首饰“化为一摊摊黄的、白的水”是后文“熔化的金器,正是他最中意的作品”,实际上,从“付之东流”一词可看出,是指他的心血完全白费,再结合前段“美妙绝伦的作品,将被作为传家宝,承载着凝重的托付,代代相传。后人因此记得这个伟大匠人的名字——戴进。他庆幸自己的光阴没有虚度”和后段“戴进坦言,自己的初心并不是做出美好的首饰,而是借此获得不朽的声名”可见,他原来的心血都花在首饰打造上,能获得不朽的名声,而如今熔金的那一幕,却让他发现,自己的愿望完全落空,故而这里“化为一摊摊黄的、白的水”,具有象征意义,指他的愿望也化为乌有。
(2)整句话都是多个比喻,把匠心比喻成“药”,把技艺和诚心比喻成“配方”,把“光阴”比作“药引”,形象地写出“匠心”需要技艺、诚心通过光阴打磨才能形成,且其作用是“医治傲慢和虚浮”,既写出了“匠心”的内涵,也写出了“匠心”的价值。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最直观的“变”是戴进的职业变化,一开始是“银匠”,“缘于对一项技艺的痴迷”可见,他对打造首饰十分痴迷;后来,“著名工匠戴进转身成为浙派绘画创始人戴进”,“戴进绘画,正是他们的反面。他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可见,他痴迷于绘画。
“他皆能化为首饰上新颖精巧的图样。别致再别致,纤细再纤细,唯有设计出新奇的图样,才能施展他的满腹才华”,一开始,他以为自己追求的是通过打造精巧首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些美妙绝伦的作品,将被作为传家宝,承载着凝重的托付,代代相传。后人因此记得这个伟大匠人的名字——戴进”“经受了重大刺激之后,戴进坦言,自己的初心并不是做出美好的首饰,而是借此获得不朽的声名”,发现自己精心之作的首饰被熔,他才发现,自己痴迷的是名声。
不变的是戴进这个人的追求。他始终有着“匠心”,打造首饰时“唯有设计出新奇的图样,才能施展他的满腹才华”,画画时“他尽匠人所能,画出‘如戏’之感”“他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可见,他始终痴迷于造型艺术。从“自己的初心并不是做出美好的首饰,而是借此获得不朽的声名”“如果转行画画,你一定可以流芳百世”可见,他始终追求着实现自己的价值。
24.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内涵的能力。
“匠”首先是一种职业身份,戴进先是银匠,他渴望“后人因此记得这个伟大匠人的名字”。
其次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如“别致再别致,纤细再纤细,唯有设计出新奇的图样”“戴进的构思心血、情绪乃至情感的寄托,同手里的金器和银器,随着高温的火,被融化、被锻造,继而迎来新生”“匠人绘画,多有绝技。戴进转行绘画的时候,将他酝酿多年的匠人意气,一并带到笔墨中”“他尽匠人所能,画出‘如戏’之感”无论是做银匠,还是做画师,他都十分敬业,求真务实,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力图创新,“画出那种蛮横的感觉,那是写实的、直觉的、热烈的风雨神韵”“繁茂苍润,寻不到笔路”,并不虚张声势,故弄玄虚。
从他的经历来看,“匠”是一种追求,他成为画师后,多次遭到谗言,然而他并不因此而搁笔,反而“奔走南北,动由万里,潜形提笔,经几春秋无利禄以系之也”,他对艺术的追求已经超越了世俗功利,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匠”同时也是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如“故学精而业著,业著而名远,似可与天地相始终矣”,只有像戴进那样潜心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渴望能够名垂千古,看似着重于名利,实际上却是以执着的匠心追求来实现的,并非投机取巧,故而“匠”能实现人生价值,正在于这种脚踏实地的刻苦专注和努力。
25.C
26.①爷爷架构起了“我”与祖籍地之间情感的纽带。爷爷对老家浓烈的情感,唤起了“我”对祖籍地的追寻,促使“我”踏上了寻宗之路。
②文章穿插对爷爷的叙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故事的铺展更为合情合理。
③爷爷增进了“我”对先人的认知。爷爷帮助“我”了解了先人,爷爷的去世也拉近了“我”与先人的距离。(答“爷爷是帮助‘我’了解先人和祖籍地的桥梁”亦可)
27.①照应标题;②运用比拟的手法,使文章意味深长,引发读者的联想;③表达先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④表达先人和“我”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写出了祠堂地面的坑洼不平,展现了祠堂的破旧”错。从后文可知,此处作者通过“忽深忽浅”不再是外在的行为状态而是内心的感觉,写出了作者与祖籍地之间若即若离的心理状态。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方面思考。
从结构安排或者行文思路上看,结合第②段“对于先人的故事,我知道的少之又少。前些年,爷爷像落叶一般被风吹走后,先人与我越来越近。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幻想一个地方,那是我的先人出走前的原点,也是他的老家,是我的祖籍地。想起那个原点,我必然会想起他一个人出走时的神情,以及他内心的焦虑”,第⑧段“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晚秋时候,爷爷都会去趟通山南林桥,每次去在路上都要耗费几天时间”,第⑨段“那日,我从修水驾车往北,一路是滴绿的山。汽车追赶着灯光,奔跑在时光的隧道里。到了。这是2019年10月5日,这一天对于我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可知是爷爷架构起了“我”与祖籍地之间情感的纽带。爷爷对老家浓烈的情感,唤起了“我”对祖籍地的追寻,促使“我”踏上了寻宗之路。
从内容上主旨上看,结合第⑤段“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发生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据说,我先人的父亲是江汉公学里的成员”,第⑥段“当他醒来时,……从此,他就在庙里借居。几平方米的小屋,一扇朝东的小门。年纪尚幼的他,就懂得了常人无法理解的艰辛。……月亮和星星承载着他不为人知的酸楚”,可见文章穿插对爷爷的叙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故事的铺展更为合情合理,写爷爷的人生经历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
在主旨思想表达效果上,结合第⑦段“清明节间,我会跟着爷爷一起去上香。……爷爷指着远方说,咱们老家就在那个方向,他是从山那边来的,他死之前,给墓碑谋好了方向,意思是生时没能回家,死后得时刻望着家人”,第⑪段“‘鼎春,子明公之子,字春平,生于辛酉七月初八日戌时。’我惊奇地在家谱上看到了我的名宇。记得爷爷去世前来过通山,那也是他一生里和通山的最后一次交会。他把我的名字写在了密密麻麻的名字的后头,希望后面的名字还能无穷无尽地延伸下去”,第⑫段“我还在村里继续寻找着,找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总感觉还有未能找到的东西,那些东西似乎在风的缝隙里,怎么也不愿意着地。到底是什么呢?可无论我怎么努力,就是寻找不出来”,可见是爷爷增进了“我”对先人的认知。爷爷帮助“我”了解了先人,爷爷的去世也拉近了“我”与先人的距离,唤起了我对祖籍地的感怀之情。
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结尾段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涉及的角度有:内容大意、结构作用、表达效果等。
从结构上看,“我听见,月亮叫声悠长”照应标题“月亮的叫声”和上文“从梦中醒来时,已是南林桥的半夜”,思维缜密,照应周全。
从表达效果上看,“叫声”原本是有生命的动物才有的特点,这里赋予了无生命的自然现象“月亮”,运用比拟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亲切可感,富有感染力,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人身临其境引发联想想象。
从内容主旨上看,用近乎幻听的感觉,突出了祖籍地在我心中的分量,“悠长”的月亮叫声隐喻绵延不绝的思念情结,表达“我”对祖籍地、先人、爷爷等家乡血脉相连的亲人的不舍深情,真挚感人,富有诗情画意,形象生动,感染读者。
28.①热爱生活专注学术:书读得好,有学问,植物分类学枯燥,但他乐在其中,俭朴却有情趣,自律刻苦勤奋认真。②温和平静耐得寂寞:待人亲和,有生活情趣,喜欢侍弄花草,做日规等。③真诚友善行事低调:学生有问便答,讲解温和清楚,好东西与人分享,不吝送人,研制了日规,谦和沉默。④英年早逝令人叹惋反思:真正的学问家耐得住寂寞,却扛不住劳累清贫;自身要学会调节,社会应给予关注。
29.①内容上写蔡德惠手营的小花圃里的花以及自制的用来计时的日规,表达了作者对蔡德惠的赞扬、感动、推崇、敬重。②修辞效果上“黄闪闪”“深深”“郁郁的红”“方方”等处使用叠韵词,突出了花的美丽动人,运用色彩对比,从视觉角度突出缤纷色彩,绚烂多姿。③人物描写方法上运用语言或对话描写,寥寥数字间彰显人物平时、沉静、低调、谦和等性格,丰满人物形象。④结构上照应上文蔡德惠生物系读书研究植物学分类的身份,并引出下文,照应结尾,为下文抒发感情写他的自律勤奋认真踏实做铺垫。
30.①怀人散文的结尾特点:不直抒胸臆,而是睹物思人,借助与人物有关的最典型的物件间接表达。文章结尾不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饱含深情但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意味深长。②效果:结构上照应题目,呼应前文日规的情节;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为蔡德惠英年早逝惋惜;斯人已逝,但精神尚存;叙述语言平实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第一段“除了他系里学术的集会,他大概是很少参加人多的场合,我们那个时候认得他的人恐怕不多。我只记得有一次,一个假日,人多出去了,新校舍显的空空的,树木特别的绿,他一个人在井边草地上洗衣服,一脸平静自然,样子非常的好。自此他成为我一个不能忘去的人。他仿佛一直是如此。既是一个人,照理都有忧苦激愤,感情失常的时候,蔡君短短一生中自必也见过遇过若干足以扰乱他的事情,凡我历次所见,他都是那么对世界布满温情、平静而自然的样子”可见其耐得寂寞,甘于平静、淡泊自然、温和等特点。
结合第二段“再,他人极含蓄,一身也无甚‘故事’可以作谈话资料,或说无甚可以作为谈话资料的故事。我就知道他在生物系书读得极好,毕业后研究植物分类学,很有希望。研究室在什么地方,我亦熟悉,他大概经常在里面工作”,可见含蓄内敛、学习好读书多热爱植物学。
结合第三段“大家都围着他,随便掐一片叶子,找一朵花,问他,他都娓娓地说出这东西叫什么,生活情形,分布情形如何,有个什么故事与这有关,哪一篇诗里提到过它。说话还是轻轻的,温和清楚。现在想起来,当时不觉得,他似乎比以前更瘦了些。是秋天,野地里开了许红白蓼花。他似乎是穿了一件灰色长衫”,可见俭朴、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热情温和。
结合第四段“他指点给我看,说了一些关于蛾蝶的事。他四壁都是植物标本,层层叠叠,尚待整理。他说有好些都是从滇西采来的。拿出好些东西给我看,都极其特殊。他让我拣两样带回去玩,……那天他说话依然极其平和,如说家常,无一分讲堂气。但有一种隐隐的热烈,他把感情都倾注在工作上了,真是一爱的事业”,可见热情真诚、热爱本职、专注认真。
结合第五、六段“不知什么道理,这东西教人感动,蔡君平时在室内工作,大概经常要出来看一看墙上的影子的吧。我离开那间绿荫深蔽的房子不到几步,已经听到打字机嗒嗒的响起来”“这以后我就一直没有见过他。偶然因为一件小事,想起这么一个沉默的谦和的人品,那么庄重认真的工作,觉得人世甚不寂寞,大有意思”,可见踏实勤奋、认真自律、低调谦和、默默无闻乐于奉献。
从结尾生病去世中可见为人坚强、英年早逝令人叹惋敬重怀念。
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首先找到相关语段,适当扩展范围利于分析。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方面加以赏析。
内容上归纳大意,介绍蔡德惠养的金蝶花和亲手制作的日规,主旨上概括作者情感,凸显了作者的肯定赞叹感怀心意。
语言修辞上抓住描绘色彩的词语、叠音词、对话描写等加以分析,并点明效果:“花圃最亮的一块是金蝶花,正在盛开,黄闪闪的。几丛石竹,则在深深的绿色之中郁郁的红”“他说:‘是个日规。’” 视觉感受是炫目闪亮色彩缤纷的,突出了花圃之美艳,朗读的感受是抑扬顿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简单朴实的文字间却凸显了优美。语言描写照应了人物性格,含蓄、沉静、温和、低调、不张扬,守时自律、勤奋认真、踏实肯干。
结构上看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情感的关系:照应了上下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承接上文作文生物系植物学分类的学者,引出下文的议论抒情,并与结尾处“那间研究室锁着锁,外面藤萝密密遮满木窗,小花圃已经零落,犹有几枝残花在寂静中开放,草长的非常非常高。那个日规好好的在,雪白,竹钉影子斜斜的落在右边”遥相呼应,结构严谨,匠心独具。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
首先了解怀人散文结尾的特点,照应“俗套”,然后结合结尾段分析写作特点及效果。
“我离开云南较晚,走之前曾到联大看过几次。那间研究室锁着锁,外面藤萝密密遮满木窗,小花圃已经零落,犹有几枝残花在寂静中开放,草长的非常非常高。那个日规好好的在,雪白,竹钉影子斜斜的落在右边”,可见怀人散文的结尾一般是把情感寄托于物象间,情感不直接抒发表露,而是让读者自行体会,从而增强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具有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的效果。
31.C
32.①狗与人的形象相互映衬,写出罗布泊加油站人员与三代狗之间相互陪伴守望的真挚情感,进一步表达了罗布泊加油站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②以小见大,三代狗的经历暗示着罗布泊加油站建设的变化过程,诠释罗布泊加油站人的传承、坚守与奉献精神。
33.①本文语言多用简洁的短句,如“这时,狗来了,围我们转圈儿,逗我们玩儿。我们就跟它说话”“养了三年,下了七八窝,到处都来要”,简洁朴实,贴近生活。 ②(词汇)多用口语,如“那还能长啥”“蔫了”“老结实了”“扒拉”等,富有生活气息,真实生动。③巧用修辞,如“连苍蝇也是公的”“秀恩爱”等,形象生动。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治愈了大家的荒漠综合症”分析不正确,根据原文“这时,狗来了,围我们转圈儿,逗我们玩儿。我们就跟它说话。我带狗出去遛,剩下的三个员工就干坐着。不爱说话,成了罗布泊人的通病。有人说这叫荒漠综合症”,可知并没有治愈了大家的荒漠综合症。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用大量篇幅刻画三代狗的形象有何用意,这是对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考查。小说中的物象,也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分析小说中物象作用,从答题角度来看,类似于次要人物作用,大都从“人物方面、环境方面、情节结构、主题方面”四个方面来回答。
文中写道“狗是伴儿,有它你们不寂寞。不然你们累了一天,不想说,没话说。日子长了,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惜,后来得了病,又没兽医站,死了。我哭了一鼻子,在油站后面挖了坑,埋了”“小布特别懂事。我把它养大,它跟我特亲,走哪儿跟哪儿”“你看跟你吃的啥呀,剩菜剩饭,连肉渣儿都没有”“它最后看我的那一眼,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哭了一整天,把它埋在了老布的身边”,这些描写刻画了人与狗之间的感情,通过对狗形象的刻画,侧面衬托了罗布泊加油站人员的生活状况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狗与人的形象相互映衬。
“干啥去啦?守油站去啦。在门前一卧,跟门神一样”“小布的孩子又接班了,跟我们一起坚守。老布、小布,小小布,三代狗,前赴后继,陪伴了我们十几年”通过描写三代狗陪伴罗布泊加油站人员一起守油站的情节,也是为了衬托罗布泊加油站人员一辈子坚守油站的高尚品质,也暗示着罗布泊加油站建设的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题干要求分析本文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语言朴实可从口语化,通俗易懂角度分析。如“养了三年,下了七八窝,到处都来要”“那还能长啥”“蔫了”“老结实了”“扒拉”等,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用语生动就是指语言的表达具体、形象、可感,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要想使语言表达生动,就要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从形、声、色等方面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摹,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灵动性,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所以语言生动可从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分析。如“连苍蝇也是公的”“秀恩爱”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画线句子,请赏析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共8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简析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全文概括余干之水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记叙性散文类,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概括选文中关于亡妻的逸事,请根据选文归纳妻子的形象特点,请简析选文第一段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