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文梳理 (含详解)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梳理《课文1 《论语》十二章》 (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梳理《课文1 《论语》十二章》 (含详解),共9页。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质”字及次常用字“喻”“施”“敏”。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2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4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就( ) ②有道( ) ③正( ) ④而( ) ⑤喻( )答案 ①靠近 ②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③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④如果 ⑤知晓,明白2.理解性默写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②《〈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6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子罕》)(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文( ) ②野( ) ③史( ) ④文质彬彬( ) ⑤已( ) ⑥篑( ) ⑦平地( )答案 ①华美,文采 ②粗野,鄙俗 ③虚饰,浮夸 ④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⑤停止⑥盛土的竹筐 ⑦填平洼地4.理解性默写①《〈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答案 ①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任重而道远 ③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5.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看见有德行、有才华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贤德和才华的人,自己在心里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得分点:贤、齐、自省)(第10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12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6.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克( ) ②一日( ) ③归( )④目( ) ⑤事( ) ⑥一言( )⑦其( ) ⑧小子( ) ⑨兴( )⑩观( ) ⑪群( ) ⑫怨( )⑬迩( ) ⑭事( )答案 ①克制,约束 ②一旦 ③称赞,称许 ④条目,细则 ⑤实践,从事 ⑥一个字 ⑦大概 ⑧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⑨指激发人的感情 ⑩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⑪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⑫指讽刺时政 ⑬近 ⑭侍奉7.理解性默写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向颜回解释“仁”的内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②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③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记忆导图二、重点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质 質 質 质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质”本来写作“質”,是形声字。小篆从“貝”部(即贝),斦(zhì)声。表示抵押的财物。 义项例句①质胜文则野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④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⑤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⑥正,刚刚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⑦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⑧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①质朴,朴实 ②质地,底子 ③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 ④询问 ⑤本质 ⑦同“贽”,见面礼识记方法 “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证,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证”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了。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本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同“贽”,见面礼)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同“锧”,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质问)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平地譬如平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平坦的土地②小子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答案 ①填平洼地 ②老师对学生的称呼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喻①君子喻于义 ②喻之以理 ③不足以喻其美(《警世通言》) (2)施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④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3)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答案 (1)①知晓,明白 ②说明,告知 ③比喻(2)①施加 ②施行 ③设置,安放 ④用(3)①勤勉 ②聪明,机智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就有道而正焉 ②见贤思齐焉 答案 ①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 ②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仁以为己任 ④人而不仁,如礼何 ⑤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答案 ①判断句 标志词:则 ②判断句 无标志词 ③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仁(宾语)、以(介词) ④固定句式 标志词:如……何 ⑤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标志词:不亦……乎6.文化常识(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指____________的人。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____________的人。(2)“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先秦典籍中多指____________的人;同时,它还是个谦辞,可用来称呼自己。后来被赋予道德含义后,指____________的人。答案 (1)社会地位高 人格高尚 (2)社会地位低 人格卑鄙 7.成语积累成语释义①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②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③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④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⑤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⑥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⑦比喻功败垂成。⑧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分努力。 答案 ①朝闻夕死 ②见贤思齐 ③文质彬彬 ④任重道远 ⑤死而后已 ⑥未成一篑⑦为山止篑 ⑧一篑之功特别小练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答案 A解析 “其道”作“修”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纲而纪之”“统而理之”属于对称结构,排除C、D两项。“赐”是人名,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处为对话中呼唤人名,以示强调,引起注意,所以应单独断开;“赐而志不远矣”中,“而”为人称代词,作“志”的定语,“而志不远”属于主谓结构作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A。参考译文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对子贡说:“赐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有修养的人能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一定为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追求苟合取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答案 C解析 “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鲁大夫孟釐子”是主语,“病且死”是谓语;“诫其嗣懿子曰”,主语承前省略,指鲁大夫孟釐子,“诫”是谓语,故“诫”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诫其嗣懿子曰”中,“曰”的主语是“鲁大夫孟釐子”,而不是“懿子”,排除B项。故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摄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B.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C.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答案 B解析 三代是夏、商、周的统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B.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得好,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C.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D.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答案 D解析 结合“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分析可知,“为了显名后世”的说法于文无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魑又能把我怎么样呢!”(2)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还没断绝。解析 (1)“速”,赶快、赶紧;“生”,赋予;“如予何”,把我怎么样。(2)“以岁时”,按时;“奉祠”,祭祀;“绝”,断绝。5.郑人称孔子为“丧家之狗”,孔子为什么欣然接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孔子认为“丧家之狗”的比喻能反映自己当时的状态。孔子微笑认可郑人的评价,也表现出了他的超脱与通达,也说明他并不以自身的困苦为忧。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当孔子还是一个孩子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就爱把玩具当作祭器摆设起来,模仿大人祭祀的样子。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孔子长大后,他先是给季孙氏家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牲畜也繁殖得很好。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乐理,听到虞舜时的《韶》乐时,就入迷地学起来,一连三个月连肉味都吃不出来,齐国人因此赞赏他。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周围各地的官员都来效法他。他从大司寇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参与鲁国政事仅仅三个月,全国上下形成了路不拾遗的良善风气。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终究还是没有任用孔子。于是孔子只好离开了鲁国。孔子到宋国去,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魑想杀孔子,就派人把那棵大树砍了。孔子就离开了宋国。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魑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到郑国去,和他的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郑国的东门口。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憔悴颓丧像一只丧家狗。”子贡把那个人的话如实地对孔子说了。孔子一听反而开心地笑起来,说:“对啊!对啊!”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陈、蔡两国串通起来发兵把孔子一行人包围在陈、蔡之间的一片荒郊野地里。孔子他们想走走不了,带的干粮也都吃完了。那些随从弟子一个个都饿得精疲力尽,站不起来了。孔子却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孔子从离开鲁国去各国游历,到最后返回,前后共经历了十四个年头。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了,当时礼崩乐坏,《诗》《书》也都残缺不全。于是孔子就一方面考察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一方面整理《尚书》,所以《尚书》《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手里,他删掉了那些重复的,选出了那些可以用来对人们进行礼义教育的,给选出来的三百零五篇古诗都一一地配上了乐曲来歌唱。孔子到了晚年特别喜欢《周易》,他给《周易》编写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注释书。孔子说:“我的理想是不能实现了,那我还能靠着什么让后人认识、了解自己呢?”于是他就依据鲁国的历史资料写了一部《春秋》。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学生,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自愿搬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去住的孔子的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还没断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中册(一)课文梳理《课文1 屈原列传》 (含详解),共13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中册(二)课文梳理《课文3 过秦论》 (含详解),共13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下册(一)课文梳理《课文2 项脊轩志》 (含详解),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