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文梳理 (含详解)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下册(二)课文梳理《课文6 石钟山记》 (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下册(二)课文梳理《课文6 石钟山记》 (含详解),共10页。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是”“适”“识”三字及次常用字“始”。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虽( ) ②访( ) ③函胡( )④清越( ) ⑤桴( ) ⑥腾( )⑦余韵( ) ⑧徐歇( )答案 ①即使 ②寻求,探寻 ③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 ④清脆悠扬 ⑤鼓槌 ⑥传播 ⑦余音 ⑧慢慢消失2.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石钟山记》中,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②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得分点:是、名,定语后置句)第2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赴( ) ②因( ) ③固( ) ④方( ) ⑤心动( ) ⑥罅( )答案 ①赴任,就职 ②于是 ③本来 ④正 ⑤内心惊恐 ⑥裂缝5.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石钟山,到了绝壁下,他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能引人注意,其中写宿巢的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鹳鹤的声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在两山之间发现了一块大石,交代石头位置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④《石钟山记》中,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就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②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有大石当中流 ④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6.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跟先前轰隆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得分点:当、空中、向)(第3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7.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殆( ) ②终( ) ③所以( )答案 ①大概 ②终究 ③……的原因 8.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苏轼亲自探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由此引发他的感慨,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②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9.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自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得分点:乃、考击、其实)记忆导图 二、重点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是 是 是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是”是会意字,金文上边像汤匙,中间“又”字像人手,下边是“止”,表示末端,合起来指人手执汤匙。“匙”的本字,表示汤匙,后借用来表示“是非”的“是”及代词。 义项例句①是说也,人常疑之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③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④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⑤唯利是图 答案 ①这,这个 ②这样 ③正确 ④表判断,同今天的“是”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识记方法 “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这)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遂代父从军。战事惨烈,木兰更感代父之举为是(正确)。十年之战,得胜归来,父母迎于郊外,见木兰则曰:“汝真是(表判断)木兰耶?”木兰称是(表判断)。一家尽欢。(2)适 適 適 适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适”本来写作“適”,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啇(音shì)声。表示往,到……去。 义项例句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③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④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⑤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⑥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⑦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谏逐客书》)⑧同“谪”,被流放或贬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答案 ①到,往 ②享有 ③女子出嫁 ④恰好,恰恰 ⑤顺从,依照 ⑥刚刚,刚才 ⑦适合,适宜识记方法 “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由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据传,苏轼有一小妹。秦观才学出众,轼以为其必适(适合)于小妹之才情,欲以妹适(出嫁)之。以之问小妹,小妹曰:“处分适(依照)兄意。”成婚之日,秦观言于苏小妹曰:“未来幸福之日长,吾夫妻二人共适(享有)之。”(3)识 識 識 识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识”本来写作“識”,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戠(音zhí)声。表示认识、知道、懂得。 义项例句①汝识之乎②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③见识,知识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问说》)④同“志”,记住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⑤同“志”,做标记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答案 ①知道 ②认识识记方法 “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地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王安石与萧君圭相识(认识),二人与旧识(相知的朋友)多人同游花山。途中见一残碑,其上文字犹可识(识别),乃前代名家佚文。览后,安石曰:“前人之识(知识,见识)广矣,吾等当识(记住)之。”2.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答案 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3.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其实自以为得其实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②空中空中而多窍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天空中③心动余方心动欲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内心有所触动;动心,产生做某事的欲望 答案 ①那事情的真相 ②中间是空的 ③内心惊恐4.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始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②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种树郭橐驼传》) ③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 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⑤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答案 ①才 ②当初,原来 ③开始 ④曾经 ⑤刚5.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微风鼓浪 ②而此独以钟名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④大石侧立千尺 ⑤事不目见耳闻 ⑥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 ①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 ②名词作动词,命名 ③名词作状语,坐船 ④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⑤名词作状语,目,用眼睛/耳,用耳朵 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6.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余是以记之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答案 ①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余(宾语)、欺(动词) ②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 ③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者7.文化常识《水经》与《水经注》:《水经》是________时期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后来被________改编为《水经注》。《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答案 魏晋 郦道元特别小练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节选自《宋史·王安礼传》,有删改)A.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B.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C.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D.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答案 B解析 “也”为判断句标志词,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轼”作后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参考译文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语有什么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今天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人哪。”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劝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喜雨亭记苏 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又曰:“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以雨名,志喜也 名:命名B.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修建C.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狱:监狱答案 D解析 狱:诉讼案件。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B.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D.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答案 A解析 原文标点: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的通常写法,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B.下雨前,太守就已经开始修亭凿池,没有顾及忧心庄稼的百姓。亭成恰逢雨至,太守看到人民庆祝的场景,深感惭愧,将这一场喜雨归功于天子和造物主,并用“喜雨”来给亭子命名。C.为表现百姓之喜,文章除了具体描写官吏、商贾、农夫的欣喜若狂,还交代了此前“弥月不雨”的情况,为后文记“喜”做了有力的衬托,行文曲折起伏,饶有兴味。D.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表达与民同乐的感情。答案 B解析 中国封建时代,为官者建亭供游乐本是常事,更何况苏轼这样一位为政清廉、崇尚节俭的官吏,断不会建造豪华的丽亭美池。如文中所述,“喜雨亭”不过是一个供休息的场所而已,一座极普通的亭子,所以B项的说法没有道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2)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出现旱象便把雨赐给百姓。解析 (1)“既而”,然而此后;“雨”,下雨;“以为”,省略。(2)“今天”,现在;“始”,刚开始;“赐之以雨”,状语后置句。5.简述“喜雨亭”名字的由来,并说说这一命名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志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苏轼到扶风的第二年春天,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担忧干旱带来灾荒,三月突然连降了几场雨,忧虑顿除,为了庆祝并纪念这几场丰收雨,苏轼便用“喜雨”来命名亭子,从中传达出苏轼心系百姓、与民同乐的志趣。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刚刚修建成了。于是我在亭子里摆酒设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他们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子,没有稻子,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里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出现旱象便把雨赐给百姓。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是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如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认为)没有这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说不是这样,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而太空冥然缥缈,不可能给它命名,我就用它(喜雨)来称呼我(这)亭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中册(二)课文梳理《课文3 过秦论》 (含详解),共13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下册(一)课文梳理《课文2 项脊轩志》 (含详解),共9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下册(二)课文梳理《课文5 种树橐驼传》 (含详解),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