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周约前369—前286
不要让物欲迷住你的眼睛。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
别让爱扼杀了你的自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智辩,重观赏,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在庄子的思想中,天、地、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打破种种限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惠施约前390—前317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庄子思想1.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原始的唯物观)
庄子思想2.庄子的认识论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思想3.庄子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庄子思想4.庄子的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庄子思想5.庄子的辩证法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一个生活中处处有故事的人一个时时刻刻会讲故事的人一个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的人
小故事,大道理——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在古代:1斗=10升=15斤=7.5千克
1石=10斗=75千克
『学习任务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五石(shí)之瓠(h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之种zhǒ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é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ōu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然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ú!”
1,庄子的散文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理,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2.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有什么用意?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同桌互读本章,小组合作思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惠子对庄子说:“魏惠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却因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这个葫芦内中不是不够空虚而宽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坚:坚固。这里指大瓠的坚固程度。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瓠落无所容: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 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实五石: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译:庄子说:“这是你本来就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当作职业。有一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请求用百金购买他的药方。宋人聚合家人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超过数金,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可得到百金,还是卖给他吧。’。
不龟手之药:防止手冻裂的药物。龟,同皲,皮肤冻裂。
洴澼絖:漂洗丝絮。洴游,漂洗。絖,同“纩”,丝绵絮。
拙于用大: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译:客人得到药方,用它来取悦吴王。越人发兵侵吴,吴王派他带兵。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因为有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使越军大败,吴王划割土地来封赏他。能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是一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不能免于漂洗丝絮,这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
越有难:指越人发兵侵吴。
省略句,“或以(之)封”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当做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它宽大空廓无处可容呢?原来是你还(是)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樽: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海南黎族原始特有的渡水工具
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 惠子认为大瓠无用。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 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批评惠子。
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惠子:大瓠无用庄子:不龟手之药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的方法不同,其作用效果大不一样。我们要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完美利用。
思考:惠子和宋人有什么相同点?
“五石之瓠”盛水、做瓢都失败了,最后只能把葫芦打破
眼光狭窄,思维固化,只见世俗小利,不见事物背后的“大用”。
思考:庄子和客有什么相同点?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眼界宽广,思维活跃,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窠臼而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思考:庄子和客有什么根本区别?
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不同:客:本质处于功利的心机庄子:将五石之瓠用于“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完全脱离功利心机,隐含着精神的大自由。
【学习任务】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故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1)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2)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3)讥讽惠子做法本质与宋人做法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学习任务】庄子所说的大用是怎样的大用?从中看到怎样的形象和追求?
大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超凡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庄子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
3.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这是有关什么话题的争论?明确: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瓠,还发挥了“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小大之辩 / 无用有用之争
4.选文中,惠子和庄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明确:惠子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庄子放旷豁达,随顺自然,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合一。
5.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明确:“小故事”的寓意可理解为: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因此,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在“大故事”中,庄子则运用了“小故事”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弧”,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
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庄子·人间世》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 ——《庄子·人间世》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
《五石之瓠》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以讲述寓言故事的形式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道理。
对比阅读《<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
《<老子>四章》以逻辑推理为主,大量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的比喻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抒情色彩。
(1)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一是不能盛水,二是因为“ , ”(2)对于“不龟手之药”,不同的人“所用之异”:一种是“ ”;一种是“ ”。(3)庄子认为惠子“拙于用大”,“ , ”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4)《逍遥游(节选)》中庄子认为惠子的评价是“ ”和“ ”。
剖之以为瓢 则瓠落无所容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文本特色寓言之中蕴含哲理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 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②运用对话展示故事。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③以小见大,思辨性强。 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示例1: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舍弃无用,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 理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推动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社会硬实力,但总要有人去看鸡鸣寺的樱花,去赏楼外的蒹葭,去品今夜的明月;总要有人读过美文,与先贤对话,同时自身也会受到洗礼,更会整治社会道德风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润中国人温良的品性,这正是文科无用之大用。
思考探究: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示例2:“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即便是人类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在刚开始时,也曾经被视为“无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
示例3: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实用主义不断盛行,人们总会习惯于问:“这有什么用?”于是,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无用的狭窄胡同,有用的经济书籍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人们对“有用”趋之若鹜,却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要重视“无用”的价值,就要破除当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传统文化、审美文学还原人的纯真,带给人静谧与美好,成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海神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有用VS无用”,五石之瓠,本文讲述了几个故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共26页。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说课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庄子》,初读文本,字词识读,文本解析,大瓠无用,不龟手之药,实用主义,审美主义,理解内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