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对点精练习课件 (含详解)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6部分 专题11 对点精练二 鉴赏语言艺术 (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6部分 专题11 对点精练二 鉴赏语言艺术 (含详解),共28页。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除夜(其二)[唐]姚合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①方去疫,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②。
注 ①傩声:驱傩仪式中驱逐疫鬼的呼号之声。②最后人:最后一个饮酒的人。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荆楚岁时记》载:“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达对除夕的不舍,“殷勤”表现出情感的深切,“逡巡”则写 出了时间的快速流逝。B.“烛尽”“鸡鸣”交代了时间,表明诗人彻夜守岁,留恋中饱含对万 象更新的期待。C.颈联写众人举行驱傩仪式、准备屠苏酒,以辞旧迎新的喜庆反衬诗人 自己的落寞。D.末句用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其实这里“谁”的答案是很明确的, 那就是诗人自己。
解析 “彻夜守岁”无法从诗中读出;诗人只是客观陈述新旧交替的事实,并没有对万象更新的期待。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诗眼是“惜”字。(2)理由:①留恋除夜,通过“此夜在逡巡”的描写,表达了对除夜匆匆流逝的留恋不舍。②珍惜时光,通过“烛尽”“鸡鸣”等环境描写,表现新旧年的交替,从侧面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不舍。③叹惜年老,通过对正月初一饮酒场景的想象,含蓄地表达诗人年岁渐老的伤感。
解析 本诗描述除夕夜中的感受。首联中,“逡巡”表现了诗人对除夕的留恋,对时间流逝的不舍;中间两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时间的流逝;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按长幼次序敬酒,从最年幼的开始,最后敬酒的人就是最年长的人,尾联暗示诗人年岁渐老,已是一家人中年龄最大的人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寄韩潮州愈①[唐]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②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③。
注 ①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篇章: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③浪西楼:地处潮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体现了 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自己愿追随友人而去。B.颔联直抒别后景况,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来,我怎 能不驰书慰问?此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D.尾联宕开一笔,具体描写韩愈读到此诗时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 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解析 “具体描写韩愈读到此诗时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理解有误。此为作者想象的美好景象,借此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非实指。
4.贾岛好苦吟,善推敲,其诗多有精妙之语,请赏析此诗颈联用词精妙之处。
答案 “悬”“浸”二字,俯仰结合,“悬”字写出了驿路像是悬挂在峰峦之上,“浸”字写出了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用这两字形象贴切地写出了友人贬官路上道路之险阻及在遭贬之地的凄苦处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沉关切之情。
解析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大意是,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的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满是秋意。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沉关切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昭君怨[唐]卢照邻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昭君出塞之后,朝廷使节逐渐稀少,足见皇帝已将忠义之人淡忘。B.颔联语言洗练,刻画了王昭君辞别故土、远嫁塞外时悲痛、孤单的形象。C.尾联借对归雁的追随,表现了王昭君的思乡怀土之情和身不由己的无奈。D.诗歌词真意切,颇有豪壮之气,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深切 同情。
解析 “颇有豪壮之气”错。从诗中来看,诗人借哀叹王昭君之不幸,来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发感慨,体现了幽怨悲凉之意,流露出忧伤的情怀,而不是“豪壮”。
6.请赏析诗歌颈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 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汉朝土地上草色葱茏、绿意盎然,实写匈奴风沙肆虐、尘土飞扬,虚实结合,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又蕴含了王昭君对故土的思念之情。②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眼前塞外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和想象中此时汉朝土地上青草茵茵、充满生机的景色作对比,凸显了王昭君远离故土的幽怨悲凉。
解析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的意思是:汉地的草应该正绿意葱茏,而胡地却正是沙土飞扬。这是从王昭君的角度来说的,用“汉地”代指故乡,王昭君自知永世不能回去,所以就更加思念故乡。“应”表明“汉地草绿”是王昭君的想象,而由“正”可知“胡庭沙飞”是王昭君所处之情境,由此可知,这是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王昭君由眼前的匈奴景色想到故国景色,一边是尘土飞扬、风沙肆虐,一边是草色葱绿、春意盎然,这又是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两相对照,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忧伤。这里诗人寓情于景,以有声有色的对比诗句,将人物的哀怨忧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宋]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②,应待人来。
注 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②灞桥:位于长安灞河水道之上。曲江:唐代著名皇家园林,有曲江池。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南郑远望南山,心生感慨,又写秋风吹起,号角声声,营造了 悲壮的氛围。B.“悲歌击筑”暗用荆轲悲歌与高渐离击筑的典故,表达了词人送别时 的慷慨悲情。C.整首词的情感有变化,由“哀”到“兴悠哉”,“兴”字也暗合高兴 亭的亭名。D.“多情”两句运用拟人修辞,写南山月最是多情,特地冲出暮云将月 光洒向人间。
解析 “表达了词人送别时的慷慨悲情”错,此词题目表明是词人登高所作,为登临词。
8.请赏析本词最后三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答案 ①“灞桥”“曲江”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借指长安乃至沦陷于金人手中的国土;“待人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沦陷区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理。③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解析 最后三句意思为: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灞桥”三句,词人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因此,“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是借代手法,代指沦陷区;“待人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沦陷区人民此时迫切渴望收复失地的心理。词人借此来暗示自己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表现了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宋]张元干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书。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写出了春去的内心感受:春来春又去,时光匆匆过。这最易引起 一个垂老之人内心的翻腾。B.“醉后”两句写词人虽有了白髭须,但没有丝毫的悲伤,还希望如年 轻人一样充满活力。C.“插花”两句写词人晚年常插花起舞,饮酒作乐,得过且过,无所事事。D.“醉后少年狂”句是借用苏轼《江城子》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的 意趣。
解析 词人晚年虽遭厄运,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常寄情山水,但是他的壮心未与年俱老。词中的他插花起舞,把酒留春,恰是不服老的表现。
10.古人说,“真字是词骨”,请分析本词的语言风格。
答案 ①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词。②语言质朴自然,明白晓畅,如“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等毫无造作之嫌。③个性化的语言倾吐,使本词具有一种真实美、自然美。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唐]柳宗元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 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中一首。②筠:竹皮。③谅:料想,实在。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 引出下文写竹。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竹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 感以及表现力。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 了突出桥的形象。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 有机联系起来。
解析 “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错。根据全诗来看,诗人是借竹自喻,这里写在桥上的所见所闻,是为了下文抒情做铺垫。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6部分 专题11 对点精练一 鉴赏形象艺术 (含详解),共25页。
这是一份(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6部分 专题11 对点精练四 把握古诗情感 (含详解),共34页。
这是一份(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6部分 专题11 对点精练三 赏析表达技巧 (含详解),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