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1.战国七雄,2.商鞅变法,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新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的由来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在《流沙》中的诗句,描述的就是东周后期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出现了七雄混战的局面,这就是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要说这战国七雄的由来,还得追溯到上一课,春秋时期,当时周天子衰微,各诸侯纷纷争霸,经历了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被兼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也完全崩溃,到了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诸侯当中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对于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我们请同学仔细观察这张战国形式图,并熟记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比较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
4.主要战役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的势力此消彼长,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造成秦国一家独大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可忽略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崛起后的新兴地主阶级渴望获得政治权利,于是要求变法;此外,各诸侯国君主渴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样要求变法,双方面的渴求促成变法。
2.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
3.商鞅变法的阻力
商鞅变法阻力重重,商鞅通过徙木为信取信于民,同时舌战守旧贵族,那么为什么守旧贵族如此反对变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商鞅变法的内容。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教材35页)
5. 商鞅变法的性质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6.商鞅变法的影响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转承: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兴修水利。其都江堰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间、地点、构造、作用
师:总结,我们要掌握一个专家:李冰;三个主体工程:1.鱼嘴;2.宝瓶口;3.飞沙堰;三大功能:1.防洪;2.灌溉;3.水运;一大影响:天府之国。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课为了很好地理解商鞅变法,我和学生一起对内容进行了分析(也是为了配合学生的作业)。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分析变法内容,我做了一些铺垫。学生要反复看变法内容,经过学生的讨论,学生能够说出,反对变法的是旧贵族,支持变法的是士兵、农民、新兴地主阶级。大家通过分析对商鞅变法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我引导学生逐条思考课本上商鞅变法积极影响的原因,学生再一次梳理变法内容,加深了印象和理解程度。
秦国的强大并不仅仅靠商鞅变法,是几代君王的努力,而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的建成为秦朝的大后方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就是都江堰的修造。这个环节学生了解到,它的修建者,以及主要的工程和作用,不做扩展,以保证课堂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