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基础+提升)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4478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基础+提升)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4478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基础+提升)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64478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时练习,共11页。
【基础巩固】
1.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有“天下谷源,人间陶本”之称的远古人类遗址是( )
A.玉蟾岩遗址 B.高庙遗址 C.彭头山遗址 D.城头山遗址
2.CCTV-4《远方的家》栏目于2020年10月26日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带着网友“穿越”数千年,感受璀璨的中华文明。他们所能感受到的“中华文明”包括( )
A.骨器、陶器、玉器、稻遗物 B.弓箭、长矛、渔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
C.两颗门齿化石、粗糙石器 D.灰烬、烧石、烧骨、石锤、石砧
3.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环境 D.劳动技术
4.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水稻 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生产工具的演变,反映出了生产力的发展。下列能代表原始农耕时期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 B.
C. D.
6.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杂交水稻,后又研制出超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粮食危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考古发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与此对应的远古居民是( )
A.河姆渡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北京人
【能力提升】
1.穿越时空,假如你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 )
A.有几个老年人在一口木结构水井前汲水
B.一个小孩骑着水牛吹着骨哨
C.几个妇女在一起用纺轮、陶埙做手工活
D.一位老人正在精心雕刻象牙
2.下列文物所存在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
②元谋人的牙齿化石
③河姆渡人骨耜
④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⑤半坡彩纹陶盆
A.④①③②⑤ B.②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②④①③⑤
3.某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据此推断,该遗址应位于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4.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火的普遍使用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房屋建造技术的提高 D.使用陶器
【拓展延伸】
1.在内蒙古兴隆洼发现的距今八千多年的遗址中,挖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建立了村落 ③以农业为主 ④以狩猎为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是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据此可知( )
A.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B.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原始的畜牧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基础巩固】
1.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有“天下谷源,人间陶本”之称的远古人类遗址是( )
A.玉蟾岩遗址 B.高庙遗址 C.彭头山遗址 D.城头山遗址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湖南省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玉蟾岩遗址在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及人类制陶工业起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CTV-4《远方的家》栏目于2020年10月26日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带着网友“穿越”数千年,感受璀璨的中华文明。他们所能感受到的“中华文明”包括( )
A.骨器、陶器、玉器、稻遗物 B.弓箭、长矛、渔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
C.两颗门齿化石、粗糙石器 D.灰烬、烧石、烧骨、石锤、石砧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骨器、陶器、玉器,种植水稻,A项正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粗糙石器是旧石器,北京人使用石锤、石砧,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环境 D.劳动技术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造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原因是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黄土高原,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保温,坚固利于防风;河姆渡居民住房是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原因是河姆渡地处长江流域,南方多雨潮湿。C项正确;饮食习惯、劳动工具、劳动技术也影响着原始居民的生活,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水稻 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能够饲养家畜。河姆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能够饲养家畜。①②④都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的共同特征,C项正确;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粮食作物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生产工具的演变,反映出了生产力的发展。下列能代表原始农耕时期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原始农耕时期是新石器时代,是磨制石器,骨耜体现了这一特征,B项正确;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排除A项;CD两项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6.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杂交水稻,后又研制出超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粮食危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考古发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与此对应的远古居民是( )
A.河姆渡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北京人
【答案】A
【解析】据考古发现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A项正确;山顶洞人不会种植水稻,排除B项;半坡居民种植粟,排除C项;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
【能力提升】
1.穿越时空,假如你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 )
A.有几个老年人在一口木结构水井前汲水
B.一个小孩骑着水牛吹着骨哨
C.几个妇女在一起用纺轮、陶埙做手工活
D.一位老人正在精心雕刻象牙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因此在河姆渡聚落可能出现老年人在木结构水井前汲水,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有简单的乐器骨哨,因此在河姆渡聚落可能出现小孩骑着水牛吹骨哨,所以B不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出土了纺轮和陶埙,因此河姆渡聚落不可能出现妇女用纺轮、陶埙做手工活,所以C项符合题意;河姆渡人会象牙雕刻,因此河姆渡聚落可能出现老人雕刻象牙,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下列文物所存在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
②元谋人的牙齿化石
③河姆渡人骨耜
④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⑤半坡彩纹陶盆
A.④①③②⑤ B.②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②④①③⑤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①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②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③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④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⑤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所以文物所存在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⑤,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某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据此推断,该遗址应位于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依据“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等信息可知该遗址应是指河姆渡遗址,河姆渡远古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建筑,①②③④分别对应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红山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火的普遍使用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房屋建造技术的提高 D.使用陶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耕式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过定居生活,B项正确;火的普遍使用 、房屋建造技术的提高、 使用陶器均是重要原因,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拓展延伸】
1.在内蒙古兴隆洼发现的距今八千多年的遗址中,挖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建立了村落 ③以农业为主 ④以狩猎为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可知兴隆洼的原始居民已经筑屋定居,建立了村落,以农业为主,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相适应,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生活,其标志就是农业聚落遗址的出现,故C项正确;原始人群最初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以农业为主,不是以狩猎为主,排除ABD,故选C。
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是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据此可知( )
A.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B.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原始的畜牧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结合 所学知识,碳化稻粒是农作物,与原始农业有关。刻符龟甲是一种占卜工具,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骨笛是一种乐器,与艺术出现有关,A正确;舞阳贾湖遗址属于淮水水系,不属于长江水系,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出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排除C;题干没有原始畜牧业的内容,排除D。故选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安徽)练习: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共5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巩固练习,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