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识字(二)6 画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的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1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认识走之1个偏旁。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1.制作带有反义词的头饰。
2.一幅山水画。(画上题写着?画?这首诗。)
3.制作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朗读课文,打印学生活动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有〞等10个生字和走之1个偏旁,正确书写“水、去〞2个字。
2.在图文结合、归类识字的过程中理解生字的意思,并在此根底上理解古诗的大意。
3.能正确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观察图画,初读古诗
活动1 观察并交流图画,猜谜语
1.课件出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精巧的山水画。
(2)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答复,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2.课件出示古诗?画?,学生猜谜语。老师读这首谜语诗,引导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体会诗中描绘的画面。(课件出示)
活动2 出示初读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1.根据初读要求,学生自由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标出来,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合作,互相交流。
(1)同桌互读生字,互相指出读得不正确的字音,互相教一教。
(2)同桌配合读诗句:两人分行读诗句,其他同学评价,及时纠正字音。
3.考察同桌合作学习情况。
4.齐读古诗。
操作指导: 要引导学生发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初步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交流引入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初读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才能。
板块二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活动1 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1.老师发放打印好的活动卡。
2.提出活动要求:
课件展示
(1)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字,并组词,可以组多个不同的词语。
(2)小组成员交流自己在文中找到的反义词,可以说一说自己识记这几个生字的好方法。
3.引导学生按要求合作完成活动卡内容。
活动2 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汇报,分享识字方法。
(1)第一小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远=辶+元,还=辶+不,近=辶+斤。
①老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识新部首“辶〞。
②老师引导学生在详细情境中理解“远、近〞: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拟近?哪些同学离老师比拟远?哪些同学离自己最近?哪些同学离自己最远?
(2)第二小组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听=口+斤,色=+巴。
(3)第三小组找到书中的反义词:
有—无 远—近 来—去
2.引导学生利用反义词来识字。
(1)联络生活理解“有—无〞:老师的手上有一片漂亮的羽毛,老师一吹,咦,羽毛呢?没有了可以用“无〞来表示。出示“无—天〞,“色—爸〞,指导学生找找它们的不同。
(2)演一演,说一说:“来—去〞。
(3)认读反义词:有—无、来—去、远—近。
(4)游戏:找朋友(带上反义词的头饰)。老师说一个词,同学们来说出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5)把这三组反义词送回古诗中,我们再读一读古诗。
操作指导:本环节宜采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老师在运用学习卡时,还要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板块三 书写汉字,指导朗读
活动1 老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汉字
1.动画演示“水、去〞的书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笔顺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交流明确:
(1)“水〞的竖钩在竖中线上起笔,横撇从横中线上方起笔,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写成一笔,捺要舒展。“去〞的第三笔横稍长,第四笔撇折在竖中线上起笔。
(2)写好关键笔画竖和竖钩。
3.学生练写,评价。
活动2 指导朗读,课外拓展
1.老师播放?画?的朗读动漫,引读:你们想把古诗读得更美吗?听配乐朗读,体会朗读的节奏。
(1)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老师巡视指导读诗的节奏,纠正字音。
(2)齐读古诗,指名读古诗。一边读古诗,一边想象画中描绘的风光。
2.拓展:把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猜一猜谜底。
操作指导: 写字指导要重视评价反应,可引导学生观察组内同学写的字,提出意见,找到改良的方向。古诗的朗读要掌握好停顿,读出韵味。画中描绘的景物与生活实际有差异,朗读时,将差异之处适当表达在重音上,凸显出一幅“画〞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的
1.通过认读、组词等方法复习10个生字和走之1个偏旁;正确书写生字“来、不〞。
2.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稳固字词,复习读文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本课会认字和走之旁。
2.课件出示古诗(诗中“有、无、还、不〞4个字加粗、变色),指导学生用接上下句的形式读诗句。
操作指导: 此环节的设计要表达兴趣阅读的思想,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稳固生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展多种形式趣读课文。
板块二 抓词读句,理解大意
活动1 启发想象,发现画中景物与实际景物的差异
1.朗读古诗,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圈起来。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诗中描绘的景物给了自己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联络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景物是怎样的。
活动2 再读古诗,引发质疑
1.读古诗,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幅画?
2.课件出示古诗,指名朗读古诗,并适时将诗中变色的字闪烁两次。
3.质疑:画中的景物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预设: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亮堂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飞走。但画中,远看山还是有亮堂的颜色,近听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也不会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飞走。
操作指导: 这一环节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比照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差异性,打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板块三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活动1 多种形式赛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
2.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看图读。配上动作表演读。
3.比赛背诵古诗,总结背诵方法。
(1)抓住“远看、近听、春去、人来〞指导背诵。
(2)根据“远〞和“近〞,“来〞和“去〞两组反义词背诵。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
5.同桌互相背诵。展示背诵效果。
活动2 指导写字,互相评价
1.动画演示“来、不〞的书写,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来〞,说一说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各是哪一笔。
2.师生交流评写。
(1)老师范写,提示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
(2)学生练习书写。
(3)同桌互评,再写一个。老师点评,展示学生的书写练习。
(4)再比赛写,个别有问题的,单独指导。
活动3 诵读古诗,拓展积累
1.背诵古诗?画?。
2.拓展:课件出示谜语诗?风?及图片,引导学生猜一猜,感受谜语诗的特点。
3.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谜语诗,积累下来。
操作指导: 通过想象、表演、朗读等形式,感悟诗意。熟读成诵后,总结背诵古诗的方法。写字环节注重让学生养成先观察后书写的习惯,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拓展古诗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争取做到多诵读,多积累。
教学反思
?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教学理论,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表达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详细表如今以下两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让“读〞贯穿学习始终。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既让学生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范读、带读,把读诗的时机留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才能的特点出发,借助学习卡进展高效识字,充分发挥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进步学生学习的效率。活动内容一
考虑:在课文中找出带有下面的偏旁的字,并组词。
偏旁
字
组词
辶
活动内容二
考虑:在课文中找到下面的字的反义词朋友。
有——
远——
来——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共9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6 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6 画教学设计,共2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6 画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6 画教案及反思,共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