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诗经》二首【考点精讲版】 PPT课件
展开《〈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突出了主题。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关雎》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鸟相依相恋作比,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再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以采荇菜这一行为作比,兴起主人公对淑女深切的思念与倾慕之情。
《蒹葭》中写“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营造了一种若隐若现、如梦似幻、迷离凄婉的意境。用它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顺理成章,具有“起情”的作用。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参考答案: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求“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通过诗中主人公不停追寻伊人的过程,可以间接反映出伊人的美丽动人。 “伊人”虽音容体貌均无,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故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参考答案:【示例】《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关雎》首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节奏以二二顿挫为主,这种句式是自然形成的。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复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极大的首句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五、下面是对《关雎》第一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另选一章,试着翻译成白话诗。
雎鸠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余冠英《诗经选译》)
参考答案:
【示例】喜欢。因为这个翻译既简洁流畅,又顺口押韵,好理解、好记忆,朗朗上口。
【第二章翻译】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第三章翻译】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