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哈密八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
    • 练习
      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
    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第1页
    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第2页
    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哈密八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哈密八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哈密市八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生 物 问 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在果实形成的过程中,激素的作用是(  )
    A. 赤霉素促进果实细胞的分裂
    B.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C. 生长素促进果实的衰老
    D. 脱落酸促进细胞的伸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A.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细胞的伸长生长,A错误;
    B.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
    C.生长素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脱落酸作用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错误;
    答案选:B。
    2. 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 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 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 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A正确;
    B、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B正确;
    C、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如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幼芽、幼根及发育中的种子,C正确;
    D、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其他植物激素不是,D错误。
    故选D。
    【点睛】
    3. 如下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云母片,从右边用光照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

    A. 直立向上生长
    B. 不生长
    C. 向左弯曲生长
    D. 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此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背光侧生长快,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由题图可知,云母片插入尖端下部,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在尖端,所以云母片插入尖端下部,不影响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进而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A、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直立生长,A错误;
    B、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下部促进生长,B错误;
    C、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在左侧分布多,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由C分析可知,D正确。
    故选D。
    4. 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
    A. 插条平均生根数 B. 处理插条的方法 C. 生长素类似物浓度 D. 处理插条的时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会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变量。
    【详解】“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 下列现象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①根的向地生长 ②茎的背地生长 ③茎的向光生长④顶端优势 ⑤除草剂的应用 ⑥无子果实的培育
    A. ①④⑤ B. ③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生长素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等。
    【详解】①根的向地生长,即根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①正确;
    ②茎的背地生长,即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远地侧也是促进生长,②错误;
    ③单侧光使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表现出茎向光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③错误;
    ④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④正确;
    ⑤除草剂主要是使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抑制植物生长的原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⑤正确;
    ⑥无子果实体现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⑥错误;
    所以,①④⑤正确。
    故选A。
    6. 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 ( )
    A. 植物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比向光一侧多,背光一侧生长快
    B. 植物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比背光一侧多,向光一侧生长快
    C. 植物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与背光一侧一样多,背光一侧生长快
    D. 植物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与背光一侧一样多,向光一侧生长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显示出向光性。
    【详解】单侧光照下尖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从向光处向背光处运输,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的多,背光一侧生长快。
    故选A。
    【点睛】
    7. 根据下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 a > b > c B. c > a = b > d C. b > a > c D. a = b = c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光照射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二、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
    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云母片可以阻止生长素透过,则左图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所以琼脂块a中生长素含量与琼脂块b中的相同;右图中,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会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所以琼脂块c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琼脂块d,综上所述,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多少是:c > a = b > d,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 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A. 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 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 种群;一条鲤鱼
    D. 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个体层面上具有一系列特征,主要表现出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等;种群概念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甲符合个体特征;乙符合种群特征。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学生精确的掌握生物个体及种群的概念及各种特征。
    9. 以下能够用来预测未来十年我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的是( )
    A. 年龄组成
    B. 性别比例
    C. 出生率和死亡率
    D. 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A、种群的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进而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正确;
    B、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不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种群密度反应种群数量的大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错误。
    故选A。
    10. 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
    C. 调查作物植株上跳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
    B、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B错误;
    C、蚜虫和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和跳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错误;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 标志重捕调查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C.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D.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答案】A
    【解析】
    【分析】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即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
    2、标志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计算方法:N表示种群数量,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中标记数,M表示初次捕获标记数,N=(n÷m)×M。
    【详解】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A正确;
    B、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C、对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
    D、样方法调查应该随机取样,D错误。
    故选A。
    12.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在2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共捕获30只,其中上次标记过的共10只。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约为
    A. 96只 B. 48只 C. 64只 D. 30只
    【答案】A
    【解析】
    【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详解】ABCD、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2hm2的调查区有N=96只,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 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C. 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可用曲线Y表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说→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种群数量变化1.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1)种群的“J”型增长
    (2)种群的“S”型增长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在自然界中,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是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四、种群数量的下降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如遭遇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下降或急剧的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对于那些已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进行保护。
    【详解】A、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所以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A正确;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B正确;
    C、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多,所以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可用曲线Y表示,D正确。
    故选C。
    14. 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 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叫( )
    A. 互利共生 B. 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③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据题干信息,丝兰蛾的食物是丝兰的花蜜,丝兰蛾是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昆虫,可见二者在一起时彼此有利,分开后二者都不能长期生存,故为互利共生关系。
    故选A。
    【点睛】
    15. 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取表层土进行采集、调查
    C.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采集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利用它们具有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制成标本保存,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
    C、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C错误;
    D、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利用它们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D错误。
    故选A。
    16.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的
    B. 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 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 消费者可有可无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详解】A、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一定是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有些原核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A正确;
    B、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包括一些原核微生物,也是异养生物,B错误;
    C、分解者不仅限于腐生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蜣螂等,C错误;
    D、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D错误。
    故选A。
    17.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的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的同化作用
    B. 应在a处加上细胞呼吸散失的热能箭头
    C. b为次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两者的摄入量之比为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某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A、①是指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的同化作用,A错误;
    B、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除了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取,用于自身生命活动和被分解者利用之外,还会以热能形式散失,所以应在a处加上细胞呼吸散失的热能箭头,B正确;
    C、a是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总能量,b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两者的同化量之比,D错误。
    故选B。
    【点睛】大部分能量会以呼吸散失方式而消耗。
    18. 如图是自然界中的某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依次是(  )

    A.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B. 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 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生产者和大气中的箭头是双向的,因此甲是生产者。甲、乙都有箭头指向丙,表示甲乙的残体都能被丙利用,因此丙是分解者,则乙是消费者,所以甲、乙、丙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故选D。
    【点睛】
    1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火山喷发和燃料燃烧产生的CO2都是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的
    B. 生物群落的碳元素可通过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进人无机环境
    C. 绿色植物体内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入消费者和分解者
    D.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循环流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详解】A、火山喷发和燃料燃烧产生的CO2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A正确;
    B、生物群落的碳元素可通过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进人无机环境,B正确;
    C、在生物群落内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
    D、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D错误。
    故选D。
    20. 下列信息的传递中,其信息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小囊虫发现榆、松寄主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 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抑制栎树生长
    C. 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 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小囊虫发现榆、松寄主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属于化学信息;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抑制栎树生长,属于化学信息;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属于物理信息;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属于化学信息。
    因此,上述信息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C。
    故选C。
    21. 农业生产上,可采取某种措施,诱杀某种性别或具有某种特性的昆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从而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对下列实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利用音响设备吸引鸟类捕杀害虫属于机械防治
    B. 黑光灯诱杀金龟子利用的是其具有趋光性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菜粉蝶,通过破坏性别比例降低种群密度
    D. 田间释放性引诱剂干扰昆虫交配,可降低出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1、化学防治:主要采取化学药剂喷洒的措施。优点是作用迅速,短期内效果明显。缺点是会引起害虫的抗药性增强,而且它还会杀灭害虫的天敌,这样会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污染环境。
    2、机械防治:机械防治的方法主要是人工捕捉等。它的优点是无污染,见效快且效果 好;缺点是费时费力,而且对于体型小的 害虫无法实施。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用引入天敌或寄生 虫的方法来防治害虫。优点是效果好且持久,成本低、无污染;缺点是引入寄生 虫防治时,其转移性强,且容易对其他生物及人类造成危害。
    【详解】A、利用音响设备吸引鸟类捕杀害虫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金龟子具有趋光性,可利用该特性诱杀,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性别的菜粉蝶,通过破坏性别比例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
    D、田间释放性引诱剂干扰昆虫交配,可降低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
    22. 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B. 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C. 发生了次生演替 D. 抵抗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甘蔗田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其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A错误;
    B、甘蔗田物种比较单一,弃耕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错误;
    C、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这是发生了次生演替,C正确;
    D、甘蔗田物种比较单一,弃耕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D错误。
    故选C。
    23.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性状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2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显性的
    A. ①②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正反交,F1均是高茎,F1自交得到F2,F2高:矮=3:1,实现3∶1的性状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存活率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1中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高茎对矮茎必须是完全显性。
    【详解】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①正确;
    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1的性状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②③正确;
    F1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④正确;
    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⑤正确;故正确的有①②③④⑤,B正确。
    故选B。
    24. 如图正确表示基因分离的实质(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后称为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C选项表示等位基因的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是分离定律的实质,A、B选项没有等位基因,D选项是基因分离的结果。
    故选C。
    25. 一对正常夫妇,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儿子,患白化病的概率多大( )
    A. 1/8 B. 1/4 C. 1/2 D. 3/4
    【答案】B
    【解析】
    【分析】设控制白化病的基因A/a,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正常夫妇,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则表现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
    【详解】肤色正常由显性基因A控制,肤色白化由隐性基因a控制,则白化病患者的基因组成是aa;这对基因由其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即其肤色正常的夫妇的基因组成都是Aa;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儿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4,B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共7小题)
    26. 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2)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
    (3)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
    (4)下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

    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出生率 ②. 死亡率
    (2)随机取样 (3) ①. 垂直结构 ②. 水平结构
    (4) ①. 增长型 ②. 稳定型 ③. 衰退型
    【解析】
    【小问1详解】
    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受到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
    【小问2详解】
    用样方法做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影响。
    【小问3详解】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小问4详解】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故A、B、C的类型依次是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7. 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甲图中,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____mol·L-1、____mol·L-1.A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________引起的。c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d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3)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幼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幼苗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以右侧单侧光照射,在下列图中已绘出插入云母片的位置。

    ③实验结果: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10-10 ②. 10-8 ③.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④. 促进
    (2) ①. 小于 ②. 重力 ③. 促进 ④. 促进
    (3) ①. 直立生长 ②. 弯向光源生长 ③. 弯向光源生长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分析乙图: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根据丙图可知,本实验需设置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云母片阻断的部位不同,同时实验还需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即不处理。
    【小问1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根和芽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mol/L、10-8mol/L。A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芽的效应是促进。
    【小问2详解】
    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d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c侧,由于茎对生长素浓度最不敏感,cd两侧都促进茎的生长,c侧浓度高,促进作用更强,茎表现为背地生长。
    【小问3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由于生长素横向运输是在胚芽鞘尖端,所以阻断A段后,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侧运输,因而胚芽鞘直立生长;而阻断B段后,生长素能向背光侧运输,所以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而不作处理的对照组则弯向光源生长。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能结合曲线图,明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及不同不同生长素浓度的效应;掌握影响生长素分布的曲线,正确判断图乙中不同点的生长素浓度的大小,同时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8.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如下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从哪一点开始的?______。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的?______。
    (4)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d ②. b ③. a ④. c ⑤. b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代表的是“S”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这时种群增长率为0。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1)据图可知,图中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是种群的K值。
    (2)图中增长速率最快的点为b点,此处对应的值为K/2。
    (3)据图可知,种群增长速度在a年后开始由缓慢逐渐加快;c年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说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
    (4)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b点,使动物中群体的数量保持在K/2处,此处既能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能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
    【点睛】本题考查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判断题图各字母含义是解题关键。
    2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大功能。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加重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可知早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
    (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稳定性越________(填“强”或“弱”)。
    (4)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雾霾,甚至PM 2.5爆表的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 ①.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 物质循环 ③. 信息传递 ④. 负 ⑤. 正 ⑥. 抵抗力稳定性 ⑦. 强 ⑧. 自我调节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池塘生物种群内部的反馈调节和雾霾等现象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等知识。通过反馈调节的定义和类型可推断出(2)的答案;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推断出(4)的答案;其他答案可根据课本基础知识进行作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前者产生的效果使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后者产生的效果不是制约系统的工作,而是促进与加强系统的工作。池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由于食物增多而大量繁殖,这个结果导致藻类减少,水蚤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最终使该池塘中的藻类和水蚤数量保持稳定,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池塘排入的污水加速水蚤死亡,进而使池塘污染加重,这个结果导致更多水蚤和藻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被称为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4)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排放的大量细颗粒物(PM 2.5)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的结果,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0.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最高峰海拔2178米,森林覆盖率达83%,有国家濒危珍稀保护植物24种,一二类野生保护动物28种,是我州著名旅游景点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保护区山麓到山顶,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动植物,这属群落的______结构。
    (2)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是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__________3个层次对生物进行保护。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保护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
    (4)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直接价值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其间接价值。
    【答案】 ①. 水平 ②. 基因多样性 ③.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④. 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动植物,这是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呈现的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应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3个层次上对生物进行保护。
    (3)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
    (4)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于间接价值。
    【点睛】
    31. 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两个个体;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即由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成的个体。

    (1)若用A、a表示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则7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
    (2)6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9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8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
    (3)7号和8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
    【答案】(1)Aa (2) ①. 0 ②. 2/3 ③. Aa
    (3)3/8
    【解析】
    【分析】分析系谱图,图中3号和4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10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图中的5号、10号、11号是患者,基因型都为aa,则1号、2号、3号、4号、7号、8号基因型都为Aa;又因为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则6号基因型也是Aa,而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则9号基因型为1/3AA、2/3Aa。
    【小问1详解】
    8号、7号的表现型正常,都有一个患病的孩子,根据以上分析已知,7号的基因型为Aa。
    【小问2详解】
    7号的基因型是Aa,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则6号基因型也是Aa,为纯合子的概率为0。3号、4号、8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则9号基因型为1/3AA、2/3Aa,为杂合子的概率为2/3。
    【小问3详解】
    7号和8号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则他们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3/4×1/2=3/8。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正常的双亲和患病的女儿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进而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判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能够根据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判断6号和9号的基因型。
    32. 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2)鹰的食物1/2来自兔,1/4来自鼠,1/4来自蛇。若鹰体重增加8克,至少需要间接消耗植物____克。
    (3)为了调查该生态环境中学兔种群的密度,捕获了6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30个个体,其中有10个带有标记,雪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___个
    (4)蛇捕鼠主要依靠的信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鹰所处的最营养级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答案】(1) ①. CO2 ②. 有机物
    (2)400 (3)180
    (4) ①. 物理信息 ②. 四
    【解析】
    【分析】1、分析图示食物网简图,此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小问1详解】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小问2详解】
    鹰的食物1/2来自兔,1/4来自鼠,1/4来自蛇。若鹰体重增加8克,通过食物链:植物→兔→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1/2÷20%÷20%=100;通过食物链:植物→鼠→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1/4÷20%÷20%=50;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1/4÷20%÷20%÷20%=250,因此至少需要间接消耗植物100+50+250=400克。
    【小问3详解】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第一次捕获数÷种群总数=第二次捕获带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数,即60÷种群总数=10÷30,所以种群总数为180。
    【小问4详解】
    蛇捕鼠主要依靠的信息类型是物理信息,例如蛇可以通过特殊器官测出几米远的老鼠身上散发的热能,从而准确地捕捉老鼠。图中最长食物链是:植物→鼠→蛇→鹰,所以,鹰最高为第四营养级。
    【点睛】本题结合食物网的图示,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相关试卷

    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第三营养级,第四或更高营养级,A错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哈密八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哈密八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3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