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6513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6513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6513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65139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65139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65139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65139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65139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5* 无言之美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5* 无言之美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近作者,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内容探究,品味赏析,写法探究,鉴赏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朱光潜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订正字音瞬息万变(shùn) 缥缈(piā miǎ) 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zhū)(chèn) 闲情逸致(yì) 心旷神怡(yí) 惟妙惟肖(xià) 栩栩如生(xǔ) 宏壮(hóng) 渊穆(mù) 惨戚(qī) 蛾眉(é) 寂寥(liá) 谚语(yàn)
(2)词语释义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铢两:比喻微小之 处;悉:都;称:相当。渊穆: 极其美好。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逸, 安闲;致,情趣。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第一部分(1—3自然段):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 第二部分(4—12自然段):先提出文学尽美尽善的条件“和自然逼真”,然后予以反驳。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孔子对他学生说的“予欲无言”的含义是什么?
真理的声音是微弱的,孔子说了,可是没有人在听,或者仅仅是表面上在听,即使听了,也没有人去做。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以孔子这句话是说,即使真理的声音很微弱,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还是要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运行,没有人能够阻挡。
2.请概括说明第3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3.第4自然段论说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论说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 这一段为下面阐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且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4.请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对比相片和图片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肯定了相片的“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反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片更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1.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这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细读感悟,品味“无言之美”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三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片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的流露和含蓄的比较等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
(3)引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的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省试湘灵鼓瑟》《登幽州台歌》《归园田居》《后出塞》等文学作品中的诗文加以分析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
2.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文章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美尽善的条件“和自然逼真”,然后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数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3.赏析李白的《怨情》。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透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无言之美,朱光潜,前置作业,展示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无言之美示范课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感知,完全的传情达意,体会“无言之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5* 无言之美教课内容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