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题卷docx、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题卷pdf、答案2022高一历史期中考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历史科期中考试试题卷
试卷总页数:10页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后羿射九日等中国远古神
话故事共同反映了中华先民
A.原始的天人感应理念 B.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
C.丰富的宗教思想观念 D.已萌发最早的民本思想
2.距今7000年前的姜寨遗址中,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这说明陶寺文化
A.小农经济催生阶层分化 B.早期国家体制已经成熟
C.王权神权更加紧密结合 D.基本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3.西周时期,祭祀活动具有明确规范。如: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之神,大
夫祭五祀(门、户、井、灶、中溜)等。这表明西周
A.礼仪秩序体现出混乱局面 B.拜神观念削弱
C.祭礼活动具有政治等级性 D.宗教仪式盛行
4.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
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 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 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5.第24届冬奥会在我国举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冬奥会形
象景观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这一哲学思想源于
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兵家
6.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魔术师”的商鞅,为本归蛮夷之列的弱秦“拓霸国之
规模,立统一之基础”。在其改革中,直接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什伍连坐 D.推行县制
7.战国时期,各国在边界上修筑长城并建立军事要塞。秦灭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
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此举有利于
A.维护皇帝独尊 B.巩固国家统一
C.加强思想控制 D.扩大地方权力
第1页
8.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
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9.汉初,吴国豫章郡是全国铜业和铸币业中心之一,当时市面上流通着的很多都是吴国造
的钱币。这说明
A.社会经济环境趋好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中央王朝面临威胁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0.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一
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行盐铁官 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
C.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
11.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
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 “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12.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
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影响大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3.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
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 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
14.唐高祖沿用北周及隋传统,多用关陇贵族辅政。唐太宗则打破地域偏见,大量拔擢关东
和江南士人,又不问门第,擢用寒门庶族,故“贞观一朝得人为盛”。这说明贞观年间
A.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B.国力达到鼎盛阶段
C.政治风气较为开明 D.重文轻武大兴文治
第2页
15.唐代以前,中国女子衣装严裹,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到了唐代,作了大胆的尝试,女子
开始穿短袖,积极的穿男装、骑马郊游。这说明当时
A.社会氛围多元开放 B.少数民族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C.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大众审美标准呈现出多样化
16.“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此后.朝野剧变,户口逃逸,民不聊生,土地
兼并之风盛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种情形之下,唐朝
A.加强了地方藩镇势力 B.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
C.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D.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
17.图1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孝经图卷》。该作品反映了
A.儒家思想与艺术作品的融合 B.贵族政治与等级秩序的统一
C.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汇
18.图2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A.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 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19.《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
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 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
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
第3页
2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 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 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
21.916 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
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反映出辽朝的
A.民族歧视政策 B.兵农合一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因俗而治政策
22.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
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 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23.元朝统一后,农学家总结各地不同的农业技术,“使南北通知,随宣而用,使无偏废”,
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A.《齐名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授时历》
24.元代设置的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是
A.驻藏大臣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安西都护府
25.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
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
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主要 得益于
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 B.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
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 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26.图3、图4均可用于研究北宋时期
图3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4 北宋郑侠《流民图》(局部)
A.经济转型的趋势 B.写意画的流行度
C.百姓的生活状况 D.国家分裂的态势
第4页
27.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
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A.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28.宋元时期,豪放的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
新乐调——散曲。散曲的形成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创新 B.汉族民众喜爱北方民族音乐
C.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 D.士族阶层推动文化多元发展
29.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
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30.《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
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C.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第5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共 40 分,31 题 8 分,32 题 10 分,33 题 12 分,34 题 10 分。)
31.(8分)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材料二
宜侯夨簋
材料三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 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2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2分)
第6页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
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
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
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 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 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2分)
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
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
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使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第7页
3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不断演变,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
图5、图6、图7分别是秦朝形势图、西汉初局部形势图、元朝形势图。
材料
(1)指出图5所示政治制度及其影响。(3分)
(2)比较图5和图6,说明图 6所示制度导致的后果及其解决措施。(2分)
(3)根据图7,简述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
视角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5分)
第8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2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高一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高一历史期中考答案docx、高一历史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