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 课件
展开鉴赏诗歌形象 ------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把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方法1: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方法2:抓住动作,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人物形象的特征 (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2)“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3)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
方法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题目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答案参考: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
小结: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1、什么形象(概括形象)2、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3、形象的意义(思想情感、蕴含的哲理)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鉴赏诗歌形象 -------景物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二、景物形象三、事物形象
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
B 、作品中其他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诗人借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概念阐释景物是指诗歌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重点记忆)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趣谈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命题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备考策略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选取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1)明月、风灯、宿鸟、跳鱼四个意象(2)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备考策略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主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渭川田家 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 农夫絮语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备考策略 3、分析景物,概括作用。
例3: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例4: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 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例5:谢亭送别 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分析: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总结:备考策略(意境类)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3)分析景物,体会情感
三个环节:绘景——析境——悟情
注意景和情的关系:乐景—乐情 乐景—哀情
答题模板:本诗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心情、心境),达到了……的效果。
(1)作者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图:小桥下幽幽江水穿过江南小村,水面之上倒影叠叠、浮萍片片。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却处处洞开。 (2)这样小桥、流水、乡村和着江南楼阁、绿水浮萍浑然一体,如一幅水墨画,营造了一种清新雅致的氛围, (3)表现了主人的清雅,也表现了作者对种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问:这首诗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月落、鸟啼、霜满天的秋夜,独自坐在渔船里面对江边的枫树、渔火、听到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6分)
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晚归的乌鸦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中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隐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只列举意象,未形成画面
景物形象把握准确,画面完整但未能体现意境,情感把握也不太准确。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秋景图:鸿雁在枫叶满山的季节呼唤着同伴南回,而离人却只能对着菊花遍地的景色沉醉,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却只能借着秋夜的清凉,但愿做个好梦,能梦回家乡探望亲人。从而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出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提问方式①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②诗歌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③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④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高考设题的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鉴赏思路方法: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问题】分析诗中小松形象,说说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外在特征:生长于深草。“刺头”指松针,又直又硬 。 内在特征:不甘埋没,生命力顽强。
外在特征:挺拔高耸。内在特征:坚强不屈、有凌云之志。
一、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征:
外在特征:生长于深草。 内在特征:不甘埋没
外在特征:“刺头”指松针,又直又硬 。内在特征:生命力顽强。
二、小松与诗人有哪些“契合点”:
诗人出身微寒,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不为环境所困,挺拔生长的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
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步骤①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③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精神等)。
1.诗中刻画了一个不为环境所困,挺拔生长,顽强不屈的“小松”形象。(点特点)2.“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出小松生长于深草,不为环境所困,长满松针,有旺盛的生命力,顽强不屈。(析诗句)3.诗人以小松喻人,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点作用)
【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苦笋 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第15题: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苦笋 陆游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魏征。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砺。
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经历相似,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竹笋自小在林间长成,历经风雨吹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王,直言劝谏,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笋可做食材,被人食用,长成后还能制作成各种竹器为人使用。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物+物的特征(外和内)+
表达诗人……情感(追求、理想)
答题格式:诗人笔下物+结合诗句+特征+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什么感情(表明了什么哲理/象征怎样的精神)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竹石[清.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 物 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物象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梅花”梅花迎寒而开,傲霜斗雪:坚韧不拔,不畏严寒,象征君子隐士。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兰花”兰花生长在深山野谷,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高洁贤德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徐渭《兰》)
“竹子”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菊花”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顽强执着、淡泊名利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但它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象征坚贞不屈、孤直高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蝉”①栖高饮露:品行高洁清高。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咏蝉》)②叫声凄惨:孤独无助,凄楚哀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
“杜鹃”①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凄凉哀伤。 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②叫声如“不如归去”:乡思乡愁。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乌鸦”“乌鸦”通体黑色,常出现荒凉处。蕴有衰败荒凉之意。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鹧鸪”叫声嘶哑“行不得也哥哥”游子思乡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鸿雁”“鸿雁”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相思之情春秋迁徙:羁旅思乡“断鸿”“断雁”指失群的孤雁:孤独悲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叹庭前甘菊花 ① 杜甫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注】①甘菊花:又名真菊,家菊,花黄,茎紫,味甘可入药,叶可作羹食。【问题】全诗塑造了甘菊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 课件,共4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诗歌形象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诗歌形象 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模式,答题步骤,诗意解读,问题设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诗歌形象(人物形象)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诗歌形象(人物形象)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形象,主要是咏物诗,人物形象,规范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