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镇化【知识清单】-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课堂精讲练(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展开2.3 城镇化
知识清单
学习目标 | 1.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掌握城镇化的表现以及城镇化的阶段。 2.结合实例,理解和掌握城镇化的意义与城镇化产生的问题。 3.理解和掌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镇化特点以及郊区城镇化的概念。 |
知识点梳理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概念: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城镇化可以用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来描述。
3.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4.过程:1800—1900年的百年间,世界城镇化率上升到1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城镇集中,世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据统计,1800年全世界只有英国伦敦人口超过100万,而目前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超过T000 个,世界城镇化率已超过50%
【知识拓展】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1)缓慢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2)加速发展阶段:当城镇化率超过30%,城镇化便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快速扩大,并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这一阶段,第一产业所店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业所占比例逐步上升。
(3)成熟阶段:当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化率的增长又趋于缓慢甚至停滞。这一阶段,城乡差距缩小,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5.城镇化的意义: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此外,城镇化还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6.城镇化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1)资源问题:城镇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导致耕地减少;城镇人口增加,用水量激增,造成水资源短缺等。
(2)污染问题:城镇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最深刻的地区,往往会产生环境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居民身心健康并造成经济损失。
(3)交通拥堵问题:大城市人口和规模过度膨胀,导致道路和交通设施长期超负荷,而机动车辆的过快增长,又会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不仅"行路难",而且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加剧。
(4)社会问题一大量人口涌入城镇,还会带来很多阶段性社会问题。例如,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房价过高、管理粗放、应急设施滞后、犯罪率上升等。在发达国家一些外来移民较多的城市,种族纠纷、社会秩序混乱等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一)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主要特点: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达70%以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预计2030年城镇化率将超过8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一步扩展。在一些城市密集地区,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使城市与城市间的分界日渐模糊,城市在地域上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大城市带,例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等。
【知识拓展】郊区化
1.郊区城镇化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特大城市,为缓解市区人口密度过大、建设用地短缺、交通拥堵严重、环境污染加剧、居住察件恶劣等“城镇病”,市区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随着人口向郊区迁移和郊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郊区人口增加;而商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向郊区转移,导致中心城区衰落。这就是郊区化现象。
2.郊区化的原因∶
(1)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过于密集,超过人口合理容量,导致建设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人们期盼移居到环境优美、空气活净、生活舒适的郊区。
(2)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和私人小汽车的善及,为人们居住在郊区提供了方便;而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方式,又为弹性工作时间和居家办公等提供了保障。
(3)新商业区的发展和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为郊区生活提供了便利,城乡差别缩小。
(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主要特点: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多在50%以下,预计2030年可达到60%左右,大致相当于发达国家1950 年的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总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总数。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城镇化率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显著。例如,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城镇化率较高,而亚洲和非洲国家城镇化率则相对较低。有些国家存在过度城镇化问题,有些国家则存在滞后城镇化问题。
【知识拓展】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
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1.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或“虚假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此模式下的城镇化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工业化水平低,甚至未开始工业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中城市,除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外,农村人口迁入后不能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而城镇又无法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保障,一些社会问题随之出现。超前城镇化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推力”大于“拉力”而产生的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以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最为突出。例如,巴西工业化及经济水平不如发达国家,但2010年其城真化率将近85%,明显超出英、美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2.滞后城镇化: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滞后城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为避免城乡对立和“城镇病”发生,而采取各种政策及措施限制城镇化发展。其后果不仅是城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等就存在滞后城镇化问题。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我国城镇化特点:我国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任务艰巨,发展空间大。
2.我国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2014年我国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来,涌现出许多典型的发展模式。例如,珠主角模式在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此外,新型城镇化还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知识拓展】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1949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10.6%。1978—2015年,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56.1%,而发达国家实现这一过程则用了一二百年。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7.7亿人。
方法技巧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图1 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 图2 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 图3 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
【判读方法】
1.读图名,明确图像内容:如图1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2.读纵、横坐标,明确图像含义:如图1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为江苏、贵州两省,其图像含义为两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图2纵坐标分别代表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代表年份,其图像含义为安徽省不同年份的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3.读图例,明确各图例的含义
4.读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发展阶段
从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70%。如图1的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江苏省为60%左右,贵州省为35%左右,大致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5.读变化幅度,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根据柱状图变幅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如图1中江苏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快于2000~2010年。根据曲(折)线斜率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如图2中1985~1990年城市化速度较慢,1995~2010年则较快。
6.读数值变化,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从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速度等方面的数值变化分析比较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如图1,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于贵州省,发展速度快于贵州省。
例题演练
例题1:下图是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情况数据图(图中城镇人口指城镇常住人口),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1953至2020年间( )
A.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B.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变慢
C.乡村人口比重先增后降 D.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2.2010-2020年期间,城镇人口比重反超乡村的主要原因是( )
A.乡村大量生态移民 B.乡村产业结构调整
C.二孩政策生育率高 D.城市经济飞速发展
3.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城镇实际人口比重,其影响可能有( )
A.城市的环境问题得到缓解 B.乡村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C.城市出现劳动力不足问题 D.乡村出现劳动力过剩问题
【答案】1.A 2.D 3.B
【分析】1.从数据信息可推知,我国1953至2020年间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A正确;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加快,B错;1953至2020年间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则乡村人口比重下降,C错;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变慢,D错。故本题选A。
2.2010~2020年期间,城镇人口比重反超乡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吸引较多乡村人口迁移到城镇务工,D正确;非农产业的发展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乡村大量生态移民与实际不符,只有少数地区进行了生态移民;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乡村发展,不会促进人口向城镇迁移;二孩政策生育率高低对城镇化的推进作用不大,故排除ABC三项。本题选D。
3.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城镇实际人口比重,是因为迁往城镇务工的乡村青壮年多,大量人口进入城镇可能导致城市的环境问题严重,但也可以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AC错;乡村青壮年人口迁往城镇,导致乡村出现劳动力不足,留守老年人比例高、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B正确,D错。故本题选B。
例题2:长沙市位于湘江下游和湘浏盆地西缘,近年来由于城市建城区扩张迅速等原因,热岛效应严重。图示为长沙市热岛质心位置变化,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
4.长沙市热岛质心位置变化说明( )
A.2000~2009年,长沙东北部高速开发 B.城区绿地和水体比重显著升高
C.2009~2016年,长沙经开区发展迅速 D.芙蓉区始终为热岛最严重区域
5.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提高长沙市热岛预警能力,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RS)②地理信息系统(GIS)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4.C 5.A
【分析】4.2000~2009年热岛质心向西南转移,可推测西南方向高速开发,A错误;城区绿地和水体比重提高会减轻热岛效应,而长沙热岛效应严重,B错误;2009~2016年热岛质心先向西南移动,再向东北移动,2016年逐渐移动到经开区、开福区边界,经开区发展变化明显,说明经开区发展迅速,C正确,质心位置在变化,不能表明芙蓉区始终为热岛最严重区域,D错误。故选C。
5.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获取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影像信息,①正确:GIS可以用于地理信息的分析,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城市规划等,同时具有反馈信息处理结果的功能,②正确;GNSS主要用于提供空间定位信息;数字地球是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主要用于大范围场景,因此③④不适用。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