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第2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含详解)
展开第2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考试大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内容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考向一 通假字考向二 一词多义考向三 古今异义考向四 同义复词与偏义复词考向五 词类活用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常见的通假情况如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B.共其乏困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此小大之辩也解析 B项,共:通“供”,供给。C项,冯:通“凭”,乘。D项,辩:通“辨”,区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B.箱帘六七十C.秦王还柱而走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解析 A项,“不”通“否”。B项,“帘”通“奁”。C项,“还”通“环”。
3.下列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③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⑥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A.①③④ B.③④⑤C.③④⑥ D.④⑤⑥答案 C解析 ①没有通假字。②没有通假字。③“藏”通“脏”。④“惠”通“慧”。⑤没有通假字。⑥“衡”通“横”。
解析 A项,禀:秉性,天性。B项,“闲”通“娴”,熟习。C项,“直”通“值”,价格,报酬。D项,爨:烧火做饭。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他生性品德宽厚,赡养父母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行了。家里有时候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总是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
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郭原平父亲的丧事办完后,他自己建了两间小屋,把它们当作祠堂。每到过年过节祭祀的时候,在这几天里,他都要哀思父亲,不进饮食。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以“引”为例:
推断文言实词“五法”1.语境带入法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2018年天津卷“万象迭入”中的“迭”有多个义项:“交替,轮流”“屡次,反复”“重叠”“及”等。根据语境“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可知,此处的“万象迭入”是指各种景象交替进入,“迭”应译为“交替”。
2.联想迁移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熟悉的词语、成语和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这些词语、成语和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进行相应迁移。如2017年天津卷“岁凶,横道伤杀”中的“凶”,可联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一句中的“凶”来理解,应译为“年成不好”。又如2017年浙江卷“使圣人微旨不传”中的“微”,可联系成语“微言大义”中的“微”来理解,应译为“精深微妙”。
3.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因此,可以通过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2017年天津卷中的“闾里未尝让”与上文“父未尝笞,母未尝非”构成排比,由此可推知,“让”与“非”意思相近,应译为“责备”。
4.语法推断法句子的语法结构是固定的,除了“倒装句”以外,一般的文言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可以通过分析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如2017年山东卷“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中“从舅尚书王筠”为主语,“其有佳致”为宾语从句,“奇”位于二者之间,充当谓语成分,应译为“认为……奇”或“看重”。
5.通假推断法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16年山东卷“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中的“说”,若按照“陈述”“说法”“劝说”等意思来解释,显然文意不通,从通假的角度考虑,根据音同音近、字形相近的特点推断“说”通“悦”,可译为“高兴”。
答案 C解析 A项,①审讯,审问;②推辞,辞谢;③借口;④言辞。B项,①出嫁;②按照;③享受;④到,去。C项,①使者,此处指媒人;②随意;③确实;④确实。D项,①退避;②牵连,攀供;③邀请,延请;④引导。
解析 A项,拜:授予官职。B项,行:品行。C项,形:身体,身形。
参考译文 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牧,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后,便又召他做法曹官。孟业身形矮小,等到谒见时,高岳心中轻视他的矮小,笑着不说话。后来高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案件,才对孟业说:“你判案英明,可以说有超过了你的身体和容貌的才能。”不久,孟业升任东郡太守,以宽厚和仁惠著称。那一年,一根麦秆上长五个穗,其余的也三四个穗长在一根麦秆上,全郡人认为这是被孟业的政治教化感动的结果。
解析 A项,“悼”的常见义项有“悲伤,悲痛”“恐惧”“哀悼,悼念”等。结合上下文可知,墨子听说“楚欲攻宋”而“悼之”,这里的“悼”与“哀悼”没有关系,而是说墨子内心有着一种“恐惧,担心”。B项,“重”是个多音字,此句中读“chónɡ”,有“再”“层”等义项,在句中“重”是“层”的意思,即“重叠”义,正确。
C项,“却”,有“退却”和表示转折等义项,此句中为“打退”,是根据“退却”的意义而来,正确。D项,可采用成语联想法解题。“偃”的常见义项有“仰卧”“向后倒”“倒伏,倒下”“停止,停息”等。结合成语“偃武修文”中“偃”的意思“停止”,可以判断选项中“偃”解释为“停止”是正确的。
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这件事。他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长了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住脚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盘算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吗?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这样仍要进攻呢?”楚王说:“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楚王又说:“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让公输般设置云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只得收兵,停止对宋国的进攻。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书写相同(形同),而意义和用法不用的现象。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答案 ①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②古义:歌舞伎的老鸨。今义:晚辈对与母亲同辈的女性的亲切称呼。
答案 ①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②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 ①古义:跑。今义:行走。②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使难为情。
答案 古义:表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表示没有出路的境地。
答案 ①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②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答案 古义: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中性词。今义:指品德恶劣,贬义词。
解析 鄙贱:地位低,见识浅。
参考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赞他能够拉开强弓,他实际上用的弓不超过三石的力气就可以拉开。他把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拉到一半就停止,都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没有人能使用这张弓。”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是不超过三石力气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九石力气的弓。三石是事实,九石是虚名。宣王喜欢的是虚名而失了事实。
解析 ①隐形:均指把形体隐藏起来。②分别:古义,辨别;今义,离别;各自;不同。③厌倦:均指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下去。④对面:古义,当着别人的面;今义,对过,正前方。⑤人物:古义,别人的物品;今义,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⑥本末:均指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人生活贫困,读《淮南方》:“得到螳螂等候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叶子,就可以隐形。”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头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等候蝉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结果树叶掉落在地下。树下原先有许多落叶,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树叶是他想用来隐形的。于是他扫了好几斗树叶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来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刚开始总是说:“看得见。”被他打扰了一整天厌烦不能忍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个人嘿嘿地笑了起来,十分高兴。带着这片树叶来到街上,当着别人的面拿别人的东西。官吏于是把他绑起来送到县衙。县官听取供词,他便把此事的始末说了一遍。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偏义复词,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或相对,而词义却偏指其中一个语素,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考向四 同义复词与偏义复词
明确复词现象,把握复词特征1.判断同义复词,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把握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思,二是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2.判断偏义复词,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把握词语所在的语境,即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具体意思判定,比如“亦以明死生之大”(张溥《五人墓碑记》)一句,主要强调五人死难的意义,“死生”偏重于“死”;二是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即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比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重于“作”;三是关注词语与前后文的照应关系。
1.判断下列句子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巷陌”,偏在“巷”。(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无。“庠序”是同义词,都指学校。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无。(4)奉使往来,无留北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往来”,偏在“往”。
解析 “弟兄”偏在“兄”,兄长。
解析 题干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意思是“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这里的“出入”是偏义复词,取“入”的意义,“出”是衬词,无实义。A项,语句出自《黔之驴》,可译为“然而反复地观察驴,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这里的“往来”是同义复词,译为“来来往往,反复”。B项,“寒”和“暑”是语义相反的词。“寒”指“寒冷”,“暑”指“天气炎热”。根据句中的“羽毛”可知,此处的“寒暑”为偏义复词,偏指“寒”,“暑”起陪衬作用。
C项,从后面的“观”可以看出,“耳目”为偏义复词,偏重于“目”,看。D项,从“陟罚臧否”分析,“异同”为偏义复词,偏重于“异”,该项可理解为“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区别”。故选择A项。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答案 ①在朝廷上 ②像奴隶一样 ③引为同类 ④下雨 ⑤谗言 ⑥见到的景色 ⑦意动用法,以……为耻 ⑧使动用法,使……有利
解析 手巾: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解析 “贤”与“士”词性相同,当“贤士,贤人”讲,形容词作名词。
解析 A项,句中的“幽壑之潜蛟”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潜蛟”,作“舞”的宾语,由此判断“舞”是这个句子的谓语;再考虑“舞”的施动者是“洞箫的声音”,由此判断“舞”应解释为“使(让、叫)潜蛟舞”。因此可以判断“舞”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跳舞”。正确。B项,“所手植”是“所”字结构(从词性上说是名词性短语),即“所+动词”的形式,“手”本来是名词,这里作为修饰动词“植”的状语,翻译为“亲自”。故选项中“名词作动词”这一解释错误,应为“名词作状语”。
新高考语文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第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课件 112 920: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第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课件 112 920,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七文言文阅读,防范“六失误”,对点小练,课时达标23,课时达标24,备考必记仓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第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课件 112 920: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第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课件 112 920,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七文言文阅读,防范“六失误”,对点小练,课时达标23,课时达标24,备考必记仓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第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含详解): 这是一份(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第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含详解),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七文言文阅读,防范“六失误”,对点小练,课时达标23,课时达标24,备考必记仓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