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天津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一上学期线上学习效果反馈地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度高一线上学习效果反馈地理学科
一、单选题(1-25题每小题3分,26-30题每小题5分,总计100分)
1. 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说明下图含义的是( )
A. 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地月系 B. ①地月系②银河系③河外星系④太阳系
C. 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河外星系④银河系 D. ①地月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太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总星系除银河系外,还包含河外星系。因此①为地月系,②为总星系,③为银河系,④为太阳系。故D正确,A、B、C错误。
美国东部时间2015年9月28日上午11时30分(此时段美国东部实行夏令时,即时间向前拨快一小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一项有关火星的“重大科学发现”: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行星 | 质量(地球为1) | 体积(地球为1) | 公转周期 | 自转周期 |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夹角 |
地球
| 1.00 | 1.00 | 1年 | 23时56分 | 23°26′ |
火星 | 0.11 | 0.15 | 1.9年 | 24时37分 | 25°11′ |
2. 液态水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重要条件之一下列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3. 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有四季变化,且四季长度与地球上相同
③火星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 A 3. C
【解析】
【2题详解】
地球“液态水存在”与地球表面温度适中密切相关,地球表面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使得地球表面获得的能量适中,地表温度适中,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使得昼夜温差适中,从而使得地球表面具有“液态水存在”的适宜温度条件,①、④符合题意;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得地球大气层厚度适当,与地球表面“液态水存在”直接关系不大,②不符合题意;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与地球表面“液态水存在”关系不大,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3题详解】
表中数据表明,火星的质量和体积远小于地球,因此吸引的大气厚度和密度远不如地球,①不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火星上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夹角与地球上的黄赤交角相似,因此两颗行星都有四季变化,但由于公转周期比地球长,因此四季长度与地球上不相同,②不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火星自转周期的长度与地球相似,比较适中,③符合题意;火星轨道与地球轨道相邻,因此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与地球相似,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的内部条件——金锁链条件,主要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不长,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导致具有适宜的温度;由于温度适中,加上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水汽,导致拥有充足的液态水;由于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力较强,使得地球具有比较厚大气层。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四个城市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 )
A. 拉萨 B. 重庆 C. 上海 D. 济南
5. 光伏发电是获取清洁能源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自然因素考虑,下列省份不适合布局光伏发电站的是( )
A. 内蒙 B. 西藏 C. 甘肃 D. 重庆
6. 与上海相比,拉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 )
①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②晴天更多,降水较少,大气透明度好③地势高,距离太阳近,大气辐射强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4. A 5. D 6. C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读图,拉萨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1700,重庆小于1200,上海在1200-1500之间,济南在1500-1700之间,所以四个城市中拉萨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为丰富,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该题选A。
【5题详解】
读图,重庆年太阳辐射总量小于1200,为我国太阳辐射能缺乏地区,不适合布局光伏发电站,内蒙、西藏、甘肃位于太阳辐射能丰富地区,适合布局光伏发电,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拉萨和上海的纬度接近,①错;拉萨晴天更多,降水较少,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能丰富,②对;地势高,距离太阳近,这点差距相对日地距离可以忽略,不是大气辐射强的原因,③错;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能丰富,④对。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①纬度;②地势: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固体杂质、水汽少,透明度高,晴天多,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③天气:大气越干燥,晴天日数越多,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④坡向:阳坡强于阴坡、背风坡强于迎风坡。
日全食即地球上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2016年3月9日,印度尼西亚出现18年来最壮观的日全食,吸引了全世界众多天文爱好者。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全食照片。
据此回答下题。
7. 照片中肉眼所能看到的太阳大气层及相应的太阳活动是
A. 光球,黑子 B. 日冕,耀斑 C. 色球,耀斑 D. 色球,太阳风
8. 日全食照片中未被遮住的这一层太阳大气剧烈活动时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A. 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
B. 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C. 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有线网络通信
D. 流星现象异常增多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日全食时,月球遮挡了光球层,用肉眼可见太阳外围的玫瑰色的大气,即色球层,色球层上对应的太阳活动为耀斑;日冕层用肉眼难以观察,必须用日冕仪才能看到。故C项正确。
【8题详解】
我国南方交通运输主要是陆运、河运等,太阳活动对我国南方交通运输影响不大,A项错误;耀斑剧烈活动时,即是耀斑爆发,会产生强烈的高能带电粒子,闯入磁场时,产生磁暴,指南针会突然失灵,B项正确;当它们闯入大气电离层时,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对有线通讯影响不大,C项错误;流星是小型天体闯入大气层产生摩擦发光形成的,与天体系统的运动有关,太阳活动对其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所以B项正确。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地的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
A. 33千米处 B. 17千米处
C. 5千米处 D. 2900千米处
10. 该地可能位于( )
A. 青藏高原 B. 非洲大陆
C. 南极洲 D. 太平洋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地下5千米左右存在不连续面,最可能是莫霍界面,C符合题意;该地33千米、17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变化,排除AB;地下2900千米处的不连续是古登堡界面,不是莫霍界面,排除D。故选C。
【10题详解】
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该地的莫霍界面在地下5千米处,说明该地地壳较薄,最可能是海洋地壳,可能位于太平洋,D符合题意;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即陆地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9-41千米,而且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非洲大陆(高原大陆)、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的莫霍界面深度均远超过该地莫霍面深度,排除ABC。故选D。
【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在山西某煤矿区,某同学被邀请下矿井参观,在矿灯照耀下,该同学看见夹在岩石地层中的巨厚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树干的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大约是(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第三纪 D. 新生代第四纪
12. 该地质时代最繁盛的动物是( )
A. 三叶虫、珊瑚 B. 恐龙 C. 鱼类 D. 哺乳类
13. 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 温热的草原地区 B. 温暖广阔的浅海 C. 半干旱的黄土高原 D. 湿热的森林地区
【答案】11. B 12. B 13. D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地球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11题详解】
由材料“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树干的形状”可判断出,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的中生代,B正确。
【12题详解】
由材料“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树干形状”可判断出,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的中生代,中生代最繁盛的动物是恐龙,B正确。
【13题详解】
由材料“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树干的形状”可判断出,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为为湿热的森林,D正确。
【点睛】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1)海陆演化:①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②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本形成。③劳亚古陆逐渐连续扩大,冈瓦纳古陆解体分离,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2)地质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等;铁、钨、锡等。(3)生物演化: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14. 下图所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与下列答案相对应的是( )
A. 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侵蚀作用
B. 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侵蚀作用
C. 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沉积作用
D. 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桂林山水是石灰岩分布地区发育的喀斯特地貌,球状风化物一般在花岗岩风化过程中常常出现,石灰岩不会有球状风化,喀斯特地貌与风力侵蚀作用无关,排除A;图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当地岩石以石灰岩为主,不是花岗岩和大理岩,排除BD;图中的景观是我国的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图中地貌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地区,该地貌主要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D符合题意。故选D。
在河流作用占优势的密西西比河河口,巨量的泥沙堆积形成的沙嘴,平面形态似鸟足,形成“鸟足形”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读墨西哥湾区域图及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形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关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形态,叙述正确的是( )
A. 整个三角洲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B. 平面形态不具有典型三角洲特征
C. 三角洲形态和走向与河流流向有关
D. 平面形态呈“鸟足形”主要受河流侵蚀作用影响
16.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形成,说明( )
A. 河流携带的泥沙颗粒均匀
B. 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大
C. 海浪的侵蚀作用较大
D. 河流的沉积作用不明显
17.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最适宜发展( )
A. 林业 B. 种植业 C. 畜牧业 D. 淡水养殖
【答案】15. C 16. B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图片可知,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形态为东南西北走向,A错误;整个平面形态是三角洲形态,B错误;由于河流作用占优势,因此三角洲形态和走向与河流流向有关,C正确;平面形态呈“鸟足形”主要受河流堆积和海浪侵蚀影响,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三角洲地区泥沙颗粒并不均匀,A错误;河流处有巨量的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因此说明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大,B正确;当地河流作用占优势,因此海浪的侵蚀作用不大,C错误;河流含沙量较大,因此沉积作用较强,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水土条件较好,地形平坦,因此适合发展种植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三角洲指在河流入海口或湖泊口处,由于水流速度骤减导致常河流携带的大量的泥沙沉积,从而形成三角形沉积体,称为三角洲,由陆上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和前三角洲沉积三部分组成。
读某地区地形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这里河流曲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 )
A. 侵蚀河岸的作用明显 B. 受断层的制约
C.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作用明显 D. 向下侵蚀河床作用强
1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 B. 此处河流曲折,不易发生洪涝
C 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 D. 该地区聚落沿河流分布于河流凸岸一侧
【答案】18. A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河流附近大部分地方海拔在5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河道弯曲,说明河流河流主要以侧蚀为主,侵蚀河岸的作用明显,A正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是否有断层,B错误。河流的溯源侵蚀和下蚀作用主要是源头区和上游地区,不在平原区,图中地形平坦,溯源侵蚀作用不明显,C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图示地区地形平坦,应位于河流下游,A错误;河流弯曲,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B错误;等高线与河流相交时,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弯曲,说明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C错误;河流在凸岸一侧以堆积为主,易形成新的土地,河水较浅便于取水,有利于村落的发展,D正确。故选D。
【点睛】河水流在流经弯道时,一般会受到重力和离心力的影响,形成横向环流,这种环流会反复侵蚀一边河岸,到了下一弯道时横向环流又会反过来,这是河道会呈现“S”型的原因之一。
读我国某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该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21. 在我国哪一地区,最可能有这类地貌分布( )
A. 云贵高原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塔里木盆地
【答案】20. B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结合图示等高线可判读该地有很多的新月形沙丘。沙丘迎风面较平缓,背风面较陡。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说明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说明坡度越缓。图中的沙丘西北面坡度较缓,说明盛行风向是西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新月形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地区,我国西北内陆,尤其是塔里木盆地风沙活动频率,沙丘地貌广布,D对;而云贵高原、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风力沉积地貌较少,多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排除ABC。故选D。
【点睛】新月形沙丘是风力的堆积作用。迎风坡平缓而背风坡陡峭。风是从缓的一面吹过来。
读“海穹景观图”,完成以下各题。
22. 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堆积作用
D. 化学溶蚀作用
23. 形成该地貌的地理环境是( )
A. 近海沙质海岸环境
B. 近海淤泥质海岸环境
C. 近海基岩海岸环境
D. 近海红树林海岸环境
【答案】22. B 23. 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22题详解】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A错;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上图为海穹景观图,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应为侵蚀作用,B正确;堆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岩石碎屑物质,因搬运介质(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搬运能力减弱因而在新的环境下积聚起来,C错;化学溶蚀作用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和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D错。故选B。
【23题详解】
海穹又称“海蚀拱桥”,外形呈拱桥状,是基岩海岸的一种海蚀地貌形态。故选C。
【点睛】侵蚀作用: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侵蚀地貌:
侵蚀作用 | 风力 侵蚀 |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和风蚀城堡等 | |
流水 | 侵蚀 |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 |
溶蚀 |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和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 ||
冰川侵蚀 |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和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 ||
海浪侵蚀 | 形成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柱、海蚀崖等 |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内,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恒星质量 B. 温度条件
C. 大气成分 D. 行星体积
25.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
A. 地球 B. 金星
C. 火星 D. 木星
【答案】24 B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B正确;恒星质量不是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A错误。图中不能显示行星体积、大气成分对生命的影响,故 CD 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读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即太阳位于纵坐标“2”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移动,刚好对应横坐标中的木星,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木星,D正确。据图可知,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金星、地球、天王星都没有位于宜居带,都不会出现生命,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期适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018年10月1日,南极上演了极光秀,正在南极执行任务的科考队员用相机记录了“绝美极光遇上五星红旗”这一美好时刻。下图为科考队员拍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与极光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 大气层的厚度 B. 对流运动强弱
C. 耀斑活动周期 D. 太阳辐射强度
27. 极光多发时,地球上( )
A. 气候变得温暖 B. 臭氧层空洞增大
C. 发生强烈地震 D. “磁暴”现象多发
【答案】26. C 27. D
【解析】
【26题详解】
极光是由于太阳活动释放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受地球磁场引层向两极运行,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与大气相互作用形成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当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活动剧烈,极光出现的频率明显升高,C符合题意;大气层的厚度、对流运动强弱、太阳辐射强度与极光形成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27题详解】
极光多发时,表明太阳活动剧烈,太阳活动剧烈时,太阳释放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和强烈射电进入地球,干扰地球磁场,容易引发磁暴现象,D符合题意;极光多发时,即太阳活动剧烈时,不会导致气候变得温暖(温室气体所致),不会导致臭氧层空洞增大(氯氟烃物质所致),更不会导致发生强烈地震(地球内力作用所致),排除ABC。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和航天。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贝壳堤之间的组成物质以河流携带的泥沙为主。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29.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 成新的贝壳堤 B. 使海岸线向陆地后退 C. 海岸带陆地面积不断扩大 D. 迫使河流多次改道
30. 该地海岸线位置多次变动,说明河流入海口( )
A. 海浪侵蚀力强,泥沙沉积量小 B. 海浪携带大量物质在此沉积
C. 河流含沙量小,泥沙沉积量小 D. 河流大量输沙,在此沉积量大
【答案】28. C 29. C 30. D
【解析】
【分析】
【28题详解】
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9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贝壳堤距今时间越远,距海就越远,说明有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使海岸向海洋前进,形成新的贝壳堤,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A、B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会导致海岸带的陆地面积不断扩大,C正确;迫使河流改道,图中并没有显示有河流改道,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图中可以看出贝壳堤不断向海洋前进,说明河流带来大量泥沙在入海口位置沉积,A、C错误;读图可以看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贝壳堤的形成时间距今不一样,距海的距离有差异,说明在距今几千年中,河流入海口处位置发生多次变化,贝壳堤外主要是由于泥沙的堆积使得距海越来越远,因此说明泥沙沉积量大,B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审题一定要准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任一条贝壳堤”和“形成过程中”,然后结合图中贝壳堤的位置,进行分析并解答。
2023天津宁河区芦台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天津宁河区芦台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天津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天津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一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一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天津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天津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天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