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一线名师精选卷(按考点)(55份)
- 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6讲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高考第一轮复习第40讲圆锥曲线中的定值与定点问题试题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7讲直线与圆锥曲线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高考第一轮复习第52讲 数形结合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8讲 圆锥曲线离心率综合问题 试卷 1 次下载
高考第一轮复习第41讲高中数学中的对称问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第一轮复习第41讲高中数学中的对称问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已知点M,曲线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方程是,已知直线l1,反之亦验证成立,定义在R上的非常数函数满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十一讲高中数学中的对称问题
A组
1.已知点M(a,b)与N关于x轴对称,点P与点N关于y轴对称,点Q与点P关于直线对称,则点Q的坐标为( )
A.(a,b) B.(b,a)C.(-a,-b) D.(-b,-a)
解析:N(a,-b),P(-a,-b),则Q(b,a).
2.曲线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方程是( )
A. B. C. D.解析:设曲线关于直线x=2对称的曲线为C,在曲线C上任取一点P(x,y),则P(x,y)关于直线x=2的对称点为Q(4-x,y).因为Q(4-x,y)在曲线y2=4x上,
所以,即
3.已知直线l1:和直线l2:,则l1、l2关于y轴对称的充要条件是( )
A.= B.p=-5 C.m=-n且p=-5 D.=-且p=-5
解析:直线l1关于y轴对称的直线方程为,即,与l2比较,
∴m=-n且p=-5.反之亦验证成立.
4.定义在R上的非常数函数满足:为偶函数,且,则一定是( )
A. 是偶函数,也是周期函数 B. 是偶函数,但不是周期函数
C. 是奇函数,也是周期函数 D. 是奇函数,但不是周期函数
解:因为为偶函数,所以。
所以有两条对称轴,因此是以10为其一个周期的周期函数,所以x=0即y轴也是的对称轴,因此还是一个偶函数。故选(A)。
5.直线上有一点P,它与两定点A(4,-1)、B(3,4)的距离之差最大,则P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
解析:易知A(4,-1)、B(3,4)在直线l:的两侧.作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1(0,1),当A1、B、P共线时距离之差最大.
- 若,且,则的最小值为 .
解 (利用基本不等式、对勾函数)
又,由对勾函数性质知,当时,
此处,用到基本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即当时,有最小值
三、解答题
7. 求直线关于点P(2,-1)对称的直线l的方程。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得出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所以可设所求直线方程为。
解:由直线l与平行,故设直线l方程为。
由已知可得,点P到两条直线距离相等,得
解得,或(舍)。则直线l的方程为
8.如图双曲线y=(k<0)与直线y=kx(k<0)交于点A、B,过点A作AC垂直y轴于点C,求S△ABC。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直线y=kx过原点,所以A、B两点必关于原点对称。
所以OA=OB,所以。
设点A坐标为(a,b),由题意得AC=|a| ,OC=|b|,
则S△AOC= = ||。所以S△ABC=|ab|
9.光线从点A(-3,4)发出,经过x轴反射,再经过y轴反射,光线经过点 B(-2,6),求射入y轴后的反射线的方程.
解:∵A(-3,4)关于x轴的对称点A1(-3,-4)在经x轴反射的光线上,
同样A1(-3,-4)关于y轴的对称点A2(3,-4)在经过射入y轴的反射线上,
∴k==-2.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y-6=-2(x+2),
即2x+y-2=0.
10.已知△ABC的一个顶点A(-1,-4),∠B、∠C的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为l1:y+1=0,l2:x+y+1=0,求边BC所在直线的方程.
解:设点A(-1,-4)关于直线y+1=0的对称点为A′(x1,y1),则x1=-1,y1=2×(-1)-(-4)=2,即A′(-1,2).
在直线BC上,再设点A(-1,-4)关于l2:x+y+1=0的对称点为A″(x2,y2),则有
×(-1)=-1,
++1=0.
x2=3,
y2=0,
即A″(3,0)也在直线BC上,由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得=,即x+2y-3=0为边BC所在直线的方程.
11.已知点M(3,5),在直线l:x-2y+2=0和y轴上各找一点P和Q,使△MPQ的周长最小
解:由点M(3,5)及直线l,可求得点M关于l的对称点M1(5,1)同样容易求得点M关于y轴的对称点M2(-3,5)
据M1及M2两点可得到直线M1M2的方程为x+2y-7=0
令x=0,得到M1M2与y轴的交点Q(0,)
解方程组得交点P(,)
故点P(,)、Q(0,)即为所求
B组
1.已知圆C与圆关于直线对称,则圆C的方程为
A. B
C. D.
解析:由M(x,y)关于y=-x的对称点为(-y,-x),
即得
2.与直线关于点(1,-1)对称的直线方程为
A.2x-y-5=0 B.x+2y-3=0
C.x+2y+3=0 D.2x-y-1=0
解析:将x+2y-1=0中的x、y分别代以2-x,-2-y,得(2-x)+2(-2-y)-1=0,即x+2y+3=0.故选C
3.设定义域为R的函数、都有反函数,并且和的函数图像关于直线对称,若,那么( )
A. 2002 B. 2003 C. 2004 D. 2005
解:因为的函数图像关于直线对称,所以的反函数是,而的反函数是,所以,所以有
故,应选(C)。
4. 函数的图像的一条对称轴的方程是( )
解:函数的图像的所有对称轴的方程是,所以,显然取时的对称轴方程是,故选(A)。
5.已知点A(1,3)、B(5,2),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PA|+|PB|最小,则最小值为____________,P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答案: (,0)
6. 设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当时,,则___________
解:因为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所以的对称轴;
又因为的对称轴。故是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所以
7.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f(10+x)=f(10-x),且f(20-x)= f(20+x),试判断f(x)的奇偶性与周期性.
解:一方面,f(10+x)=f(10-x) f(x)=f(20-x) ①
f(-x)=f(20+x) ②
另一方面,f(20-x)= f(20+x) ③
(1)由①③得f(x)= f(x+20) ④
∴由②④得f(x)= f( x)
∴f(x)为奇函数.
(2) 再由④得f(x+20)= f(x)
∴f(x+40)= f(x+20)=f(x)
即f(x)是周期函数,且40是它的一个周期,
于是由(1)、(2)知,这里的f(x)为奇函数,并且是以40为一个周期的周期函数。
8. 求直线l1:y=2x+3关于直线l:y=x+1对称的直线l2的方程.
解 方法一 由
知直线l1与l的交点坐标为(-2,-1),
∴设直线l2的方程为y+1=k(x+2),
即kx-y+2k-1=0.
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1,2),
由题设知点(1,2)到直线l1、l2的距离相等,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
解得k=(k=2舍去),
∴直线l2的方程为x-2y=0.
方法二 设所求直线上一点P(x,y),
则在直线l1上必存在一点P1(x0,y0)与点P关于直线l对称.
由题设:直线PP1与直线l垂直,且线段PP1的中点
P2在直线l上.
∴,变形得,
代入直线l1:y=2x+3,得x+1=2×(y-1)+3,
整理得x-2y=0.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x-2y=0.
9. 已知点M(3,5),在直线l:x-2y+2=0和y轴上各找一点P和Q,使△MPQ的周长最小.
剖析:如下图,作点M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M1,再作点M关于y轴的对称点M2,连结MM1、MM2,连线MM1、MM2与l及y轴交于P与Q两点,由轴对称及平面几何知识,可知这样得到的△MPQ的周长最小.
解:由点M(3,5)及直线l,可求得点M关于l的对称点M1(5,1).同样容易求得点M关于y轴的对称点M2(-3,5).
据M1及M2两点可得到直线M1M2的方程为x+2y-7=0.
令x=0,得到M1M2与y轴的交点Q(0,).
x+2y-7=0,
x-2y+2=0,
故点P(,)、Q(0,)即为所求.
11.已知f(x)=a∈R),求f(x)在[0,1]上的最大值
C组
1.已知函数在闭区间上有最大值3,最小值2,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解析:有图知:
2.已知:△ABC的内界圆与外切圆的半径分比别为r和R,则r和R比值等于( )
A. 4sin B.
C. D.
解析 三角形的边a,b,c或角A,B,C对r和R的影响是相同的, r和R不可能对三角形的某一条边或某个角有选择或特别偏重,因此在比值的表达式中,必有边a,b,c或角A,B,C的轮换对称,因此C是正确的
- 已知椭圆E,上存在关于直线l,y=4x+m对称的两点A与B,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解析:设A(x1,y1),B(x2,y2)则
④ ⑤
由得⑥
由④⑤得代入
解得,
4.设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的图象关于直线,则:_____________
解:函数的图像既关于原点对称,又关于直线对称,所以周期是2,又,图像关于对称,所以,所以
5.对于函数f(x)=Asin( x+ )( >0, )给出四个论断.
①它的图象关于直线x= 对称;②它的图象关于点( ,0)对称;
③它的周期为 ;④它在区间[- ,0]上为单调增函数.
以其中的两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的两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命题,它是 .
解①.、③ ②、④或②、③ ①、 ④
6.已知甲、乙、丙三人在3天节日中值班,每人值班一天,那么甲排在乙前面值班的概率为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典概型,我们可以将甲、乙、丙三人排序,共6种不同的情况,并且这6种情况是等可能的,其中甲排在乙前面的共3种情况,因而概率为;其实,我们看甲和乙这两个人,他们在这个事件中的地位是相同的,因而可以认为甲排在乙前面和乙排在甲前面的概率应该是相同的,而这两种情形构成了整个排序值班事件,故甲排在乙前面和乙排在甲前面值班的概率都为.
7.设f(χ)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其图象关于直线χ=2对称,已知当χ∈[-2,2]时,f(χ)=-χ2+1,求当χ∈[-6,-2]时的f(χ)的解析式.
解:从进一步认知f(χ)的性质切入,由函数 f(χ)的图象关于直线 χ=2对称知,
对任意χ∈R都有f(-χ)= f(χ+4)(为便于与“f(χ)为偶函数”这一条件建立联系而作出这一选择)
又f(χ) 为偶函数 f(-χ) =f(χ)
∴由以上两式得 f(χ+4) =f(χ) ①
∴f(χ)为周期函数且4是 f(χ)的一个周期.
而当χ∈[-6,-2]时4+χ∈[-2,2]
∴由已知条件得 f(4+χ) =-(χ+4)2+1 ②
于是由①,②得 f(χ) =-(χ+4)2+1,
即当χ∈[-6,-2]时,f(χ)= -χ2-8χ-15
8. 已知正比例函数y=ax (a≠0)和反比例函数y= (b≠0)(ab>0)的图像相交于点A、B,已知点A坐标为(,-2),求点B的坐标。
分析:学生在求B点坐标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顺着常规的解题思路,将A(,-2),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出a、b,再联立方程组进而求得点B的坐标。确实这样的解题方法很容易就让学生理解,但计算量很大,也很复杂,若利用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则很容易求得B点的坐标。
解:因为正比例函数y=ax和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都关于原点对称,所以两交点的坐标也关于原点对称,所以B(-,2)。
9.若抛物线上总存在关于直线的异于交点的两个对称点,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对称曲线相交法)
曲线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方程为
如果抛物线上总存在关于直线对称的两点,则两曲线
与必有不在直线上的两个不同的交点(如图所示),从而可由:
∵
∴
代入得 有两个不同的解,
∴
解法二:(对称点法)
设抛物线上存在异于于直线的交点的点,且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也在抛物线上
则 必有两组解
(1)-(2)得
必有两个不同解
∵,
∴有解
从而有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即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
∵ ,
∴
10. 已知两点A(2,3)、B(4,1),直线l:x+2y-2=0,在直线l上求一点P.
(1)使|PA|+|PB|最小;
(2)使|PA|-|PB|最大.
解:(1)可判断A、B在直线l的同侧,设A点关于l的对称点A1的坐标为(x1,y1).
+2·-2=0,
·(-)=-1.
x1=-,
y1=-.
由两点式求得直线A1B的方程为y=(x-4)+1,直线A1B与l的交点可求得为P(,-).
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PA|+|PB|最小.
(2)由两点式求得直线AB的方程为y-1=-(x-4),即x+y-5=0.
直线AB与l的交点可求得为P(8,-3),它使|PA|-|PB|最大.
11. 直线l经过点(1,1),若抛物线y2=x上存在两点关于直线l对称,求直线l斜率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设直线l的方程为y-1=k(x-1),弦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x1,y1)、B(x2,y2),代入抛物线方程并作差得(y1+y2)(y1-y2)=x1-x2.
∵kAB==-,
∴y1+y2=-k.注意到AB的中点在直线l:y-1=k(x-1)上,∴x1+x2=1-.
∴y12+y22=x1+x2=1-.
由y12+y22>,得1-><0-2<k<0.
解法二:设抛物线上关于直线l:y-1=k(x-1)对称的两点为(y12,y1)、(y22,y2),
=-
-1=k(-1)
y1+y2=-k,
y1y2=+-,
∴y1、y2是方程y2+ky++-=0的两根.
由Δ=k2-4(+-)>0<0 -2<k<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高考第41讲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讲)(教师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第一轮复习第54讲抽象函数问题试卷,共11页。
这是一份高考第一轮复习第40讲圆锥曲线中的定值与定点问题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