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梳理(教师专用)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猜字谜结构及教学梳理(教师专用)
展开猜字谜一、教材解析本课是字谜识字,由两则字谜组成,一幅插图描绘了小朋友猜灯谜的情景。猜字谜寓 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第一则字谜的谜底 是“秋”,谜面呈现了合体字的构字特点;第二则字谜的谜底是“青”,谜面呈现了 “青” 字族的形旁和字义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形声字结构特点的认识和感受。两则谜语语言通俗形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读起来生动 有趣,同时可以感受到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二、教学目标1.认识“相、遇”等12个生字和又字旁、两点水2个偏旁;会写“红、时”等7个字。2.能根据谜面以及汉字特点猜出谜底,巩固“青”字族汉字。3.通过字谜学习,进一步了解合体字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学重点】借助谜面巩固“青”字族汉字;【教学难点】了解合体字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1.识字。本课要识读12个生字,第一则谜语中有5个生字,其中4个集中在“相遇、喜欢”这 两个词语上,可借助词语呈现,降低识字难度。第二则谜语中有7个生字,分布较为分 散,可以通过学生自读儿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这一方式呈现。教学时要把识字和读谜 语、猜谜底结合起来。可引导学生多读谜语,在朗读中随机识字正音。在字形识记上,不要平均用力,要抓住难点和典型字,女口:熟字比较:“今”加一点就是“令”;“方”去一点就是“万”。字源识字:如“喜”,甲骨文写做:覆,上面部分 “宣”表示擂鼓庆祝,下面的“口”表示我笑。可以联系 生活中喜庆的日子和场合见过的各种 国”字让学生识记。一些难字,可以让学生口头组词,在认读中笈现识记。2.词语举例:遇:相遇、遇见纯:纯真、纯白净:干净、净化互:互动、互助言:语言、方言字词意思的理解要注意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进行。 如:相遇,可以请学生演一演,两个学生相向而行,走在 一起,就是相遇。然后靖台宇瞇:“禾木旁”和“火”相 遇,成为“秋”。纯净,可以采用两瓶木比絞,知道没有 杂质的、干净的水,就是“纯净的水”,再拓展说一说: “纯净的”,如:纯净的天空、纯净的空气等,以此 来巩固词义理解。3.写字。本课要写7个生字。其中3个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时、 右等宽。教学时,要提战学生观察两者的狙徽爰别,注意左右部件的比例。本课第一次要求书写绞丝旁和宝盖头的宇,注意指导这两个偏旁的写法。“左、右”是半包围结构的宇,但字形上略有差异。“万”可联系已学的“方”字迁移书写。本课7个宇书写要点字6面,上下结构。宝盖头的冤度要适中。“子”辛要段在宝盖头里,一横夏和宝莪头 同冤。关注竖中线上的关键筌湧。左5画,半包围结构。关注三个“横”的长緩、间距,最后一横妥写平,让莖个宰保椅平衝。右5画,半包围结构。横妻琴符长,要琴备扃一点。红6画,左右结构。绞丝旁的三个笔画要写得紧凑,“工"字要写得平稳。时7画,左右结构。两个部件都要写得瘦长些,比例要匀称。动6画,左右结构。“云"字要写得稍高一点,“力"字横折钩的起笔要和“云"字第二 横对齐,注意“力"字一撇要穿插到“云"下面。万3画,独体字。参照“方"字笔顺,关注竖中线上的关键笔画。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如,生 字、左右、左手、右手、火红、红花、红红火火、有时、一小时、一万、万一、开动、动 一动、出动。二、课文学习朗读指导。本课的两则谜语都具有儿歌的节奏和韵律,非常适合儿童朗读。第一则谜语的朗读难度不大,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谜语节奏轻快,可引导学生边拍节奏边读,读出韵律感。第二首谜语的朗读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要重点指导。读准四字词语。这则谜语的每一句中都含有一个四字词语——“互相尊重、令人感 动、万里无云、纯净透明”,里面包含6个生字。教学时,可单独出示这四个词语,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读好句子的停顿。这则谜语句式相似,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句子的停顿:“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教学时,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也可以出示停顿符号,提醒学生作适当的停顿。2.理解运用。第一则字谜的线索是层层递进的,可引导学生逐句读,边读边想:可能是哪个字?为 什么?必要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提取的信息,加以提示。比如,当学生发现“左边绿,右边 红”的时候,教师板画两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谜底是合体字。又如,“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哪些东西喜欢及时雨?哪些东西最怕水来攻?这则谜语中的“相遇”“喜欢”“怕”等词语需要学生理解、掌握。教学时,可联系 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你在什么地方,和谁相遇过?”“你喜欢什么东西?”“你怕什么?”在理解运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第二则字谜比较特别。它每一行中分别藏着一个汉字(请、情、晴、清),整则谜语 的谜底是它们的母体字“青”。谜面中的“言、心、日、水”四字暗藏偏旁“言字旁、竖 心旁、日字旁、三点水”,对学生而言有难度,需教师加以引导和提示。因字谜所涉及到的字与《小青蛙》一课的生字相关,教学时可以联系旧知帮助学习。课开始,可复习生字:青、请、情、晴、清,以降低本则谜语的猜谜难度。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读谜面,想想意思,猜猜每句话的字谜,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 的。比如,“'言’来互相尊重”从谜面理解,谜底与礼貌用语有关,因此这句话的谜底 是“请”字;“心”至令人感动”与心情和情感有关,谜底是“情”;“’日’出万里无云” 与太阳和天气有关,谜底是“晴”;“'水’到纯净透明”与水有关,纯净透明就是“清”。 通过学生的猜谜说理由,渗透四个汉字中形旁表意的特点。最后,揭示整个字谜的谜底是 “青”,并引导学生发现,“青”像妈妈,生出了一群字宝宝:请、情、晴、清。这四个字 的发音就是从“青”而来,从而了解声旁表音的特点。在读谜语,猜字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词语的教学。可创设做客的情境,通过表演 “小主人”和“小客人”之间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互相尊重”的意思;可借助图片,理 解“万里无云、纯净、透明”等词语的意思。3.课后练习。“猜一猜”是引导学生开展猜字谜和编字谜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 习本课的字谜,先编一编学过的合体字、形声字的字谜,女口,一位女生(姓)。还可以引 导学生给独体字编字谜,女口,今天多了一点(令)。三、实践活动结合本课学习,可以在班里开展一次“猜谜大会”。找谜语。先交流收集字谜的渠道,女口,从有关字谜的书中找一找,到网上搜一搜; 然后分头搜集谜语,可以将找到的谜语做出小报张贴在教室中展示。编谜语。先相互介绍编谜语的方法,然后学生大胆尝试。猜谜语。猜一猜学生收集到的或自己编的谜语。活动的过程要拉长一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交流、展示四、教学资源 1.字谜。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这种谜语的编写或是利 用了汉字的造字规律,或是利用了汉字形、音、义某一方面的特点,显得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内涵。根据字形编写的字谜:你一半,我一半一一俄;根据字义编写的字谜:客 满——侈;根据字形和字义编写的字谜:一心依赖实为惰——懒;根据字音和字形编写的 谜语:恰似游鹅叫一声——乙;根据字音和字义编写的字谜:抽刀断流溅声起——渐。字 谜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浩瀚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五、教学设计举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相、遇、喜、欢、怕”5个 生字。2.通过观察、教师范写等方法,会写“字、左、右”3个 生字。3.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第一则谜语的谜面。4.猜出谜底,并能结合谜面,说说猜谜的依据。感受猜 字谜的乐趣。教学重点:借助谜面巩固“青”字族汉字;教学难点:了解合体字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二、教学过程:一、联系“元宵”,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联系元宵节,让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2.讲解元宵节的习俗,引出猜灯谜。3.揭题。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字谜”,知道字谜的谜底是一个字。书写指导:字。二、初读谜语,识字正音1.看看课文中一共有几则谜语。明确学习任务:本节课 猜第一则谜语。请学生借助拼音,把第一则谜语读通顺。圈画藏在谜 语中的生字,并读正确。2.多种形式读谜语,随机正音。三、读文猜字,说说理由让学生说说谜底,发现不同意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线索。线索一:“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1.读句后,推断谜底是什么结构的字。课件演示:两个 方块(左边绿,右边红)。2.随机认读词语:相遇。借助情境表演:请一个学生在 教室里走,走着走着,和老师相遇。落实“遇”,关注走之。3.思考:在这个谜语中,到底是谁和谁相遇?再读谜语, 找答案。线索二:“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火来攻。”1.读读句子,说说理由。2.随机出示儿歌,合作读:什么绿?禾苗绿。什么红?火苗红。“禾”“火”相遇什么样?“禾”“火”相遇起凉风。什么喜欢及时雨?禾苗喜欢及时雨。什么最怕水来攻?火苗最怕水来攻。揭示谜底:秋。并总结:线索一提示字的结构和意义,线索二提示字中各部件的意思。四、联系生活,随文识字1.识记“喜”“欢”。(1)学生说说喜欢什么。认读“喜欢” 一词。(2)欣赏“喜”在生活中出现的图片。发现“喜”字的作 用,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心情,一份美好的祝愿。(3)联系字源,讲解字形:人们一高兴,常常会咧开嘴笑,有些时候还会敲起锣鼓来庆祝呢!“喜”字就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4)识记“欢”字,并组词。(5)识记“怕”字。让学生说说自己怕什么?发现竖心旁的表意作用。五、复习巩固,指导书写1.认读生字卡片。2.书写:左、右。请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发现异同,说说书写要点。3.创设在元宵节上猜谜的情境,巩固字词。(1)看图猜词语。(2)猜字谜。如,双木不成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