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6674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66749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6674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年高中历史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包含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据《尚书》记载,尧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后、十二牧、司空、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职。舜曾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材料可以印证该时期( )A. 形成完善的官僚体系 B. 原始民主政治得以发展
C. 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D.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距今7000年前的姜寨遗址中,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这说明陶寺文化( )A. 小农经济催生阶层分化 B. 早期国家体制已经成熟
C. 王权神权更加紧密结合 D. 基本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一位历史学者说:“我们当然清楚,青铜时代有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使用,不是在生产技术方面,而是在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 )A. 饮食 B. 娱乐 C. 装饰 D.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黄河中游诸国流通“布币”,东方齐国流通“刀币”,南方楚国流通蚁鼻钱。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 B. 货币流通推动城市发展
C. 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 实物交换已经逐步消失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 尚法存礼 B. 尊法敬天 C. 崇德重法 D. 外儒内法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 )A. 加强皇权统治 B. 强化地区管理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民族融合 董仲舒《天人三策》:“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材料体现其主张有( )A. 天人感应 B. 君权神授 C. 人性本善 D. 兼爱非攻 汉武帝设立一官职,其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由此可知,该官职的设立( )A. 开始提升尚书令的作用 B. 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 与知州形成了相互制约 D. 有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 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 体现以农为本 B. 服务于汉初战事 C. 意在藏富于民 D. 解决了财政危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 )A. 沿袭着秦朝制度 B. 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C. 引发了七国叛乱 D. 加强了对王国的监察《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 )A. “与民休息”政策 B. “推恩令” C. 郡国并行制 D. 刺史制孝文帝对北魏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若当下再“因循”旧制,便无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孝文帝决定“稽参古式,宪章旧典”,以移风易俗、实现文德之治。孝文帝做出的这一决定( )A. 推动了南北经济格局的逆转 B. 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C. 加速了北方地区统一的进程 D. 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复兴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 )A. 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B.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 进行了科举制的改革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A. 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
C. 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 D. 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接天子以令诸侯之意。这反映了唐朝后期( )A. 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B. 宦官势力消亡 C. 朝廷政治危机严重 D. 宰相权力膨胀东汉辛延年所创作的(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据此可知,该作品可用于研究( )A. 汉族人与古罗马人的交融 B. 东西方之间的直接往来
C. 汉朝与古罗马的经济联系 D. 罗马帝国不断向东扩张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材料三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材料过去,顾颉刚主张“一体”,费孝通主张“多元”。现在,经过历史的沉淀,时势的变迁,费孝通把“多元”与“一体”整合为“多元一体”。他对中华民族的格局总结了五大特点,即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牧业;三是从语言上说,除个别民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四是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五是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他在“瞻望前途”的结语中预言“中华民族将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园圃”。
——徐杰舜李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定位研究》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任一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 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 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2) 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解析】材料中“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后、十二牧、司空、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职。舜曾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可知尧舜时期已设有较为完善的官职,D项正确;
A项错在完善,排除A项;
民主政治无从体现,排除B项;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夏商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考查的是夏商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早期国家所具备的因素,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
小农经济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
距今5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此时并没有确立成熟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
陶寺文化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需要考生掌握陶寺文化遗址的文明成就。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时代,青铜器主要被用作礼器和兵器,即用在政治领域,D项正确;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并非饮食,排除A项;
娱乐并非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青铜器并非仅为装饰之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说明此时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C项正确;
楚国不是中原国家,排除A项;
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
“消失”这一词语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需要考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其思想特点是以法治国,法教兼重。既重术、势,又重法、教,体现尚法存礼,故选A项;
BCD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A【解析】A.依据材料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以古非今者灭族”,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进行文化的专制,以便为政治统一服务,也就是为皇权政治服务,A项正确;
B.材料涉及的是文化政策,未涉及地方管理,排除;
C.材料涉及的主要是文化专制,并未提及发展教育事业,排除;
D.文化专制与民族融合没有关系,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文化方面的举措——焚书坑儒,应重点掌握秦朝焚书坑儒的内容和影响。
本题考查的是焚书坑儒,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
7.【答案】A【解析】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信息体现君权虽来源于上天,但核心思想强调上天对君权的约束,故A正确,排除B;
C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依据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8.【答案】D【解析】根据“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可得出该官职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
“开始”错误,排除A项;
B项是推恩令,排除B项;
知州是宋代的官职,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考生掌握汉武帝加强地方监察的措施及影响。
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等方式敛财,唯独不增加田租,这体现了汉武帝以农为本的政策,故A项正确;
材料不仅仅涉及军事,还涉及了“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而且汉初与汉武帝在时间上也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举措打击民间商人的利益,不是“藏富于民”的体现,故C项错误;
“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B【解析】根据“规定儿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武帝还以诺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可得出汉武帝加强了对官员的任用控制,以及削弱地方侯王的经济实力,都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周了大一统的国家,B项正确;
这些措施在秦朝并没有,排除A项;
引发七国叛乱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不是监察方面,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统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矫秦县之失策”可知,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的缘故,为此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
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排除A项;
“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排除B项;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要求考生掌握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史实及原因。
本题考查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B【解析】据材料“孝文帝决定‘稽参古式,宪章旧典’,以移风易俗、实现文德之治”可知,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制度的学习,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和民族间的交融,B项正确;
北魏时期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并没有逆转南北经济格局,排除A项;
孝文帝改革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排除C项;
材料和北魏政权的复兴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是孝文帝改革,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是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贞观遗风”“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可知,武则天的统治既发展了贞观之治,又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故C项正确;
ABD都比较片面,材料不只体现经济、政治管理和科举制,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主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主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可知,隋文帝镇压了南方叛乱,隋炀帝加强了对华北、江南的控制,这都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表现,从而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D项正确;
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
这些措施是为了巩固统一,而非仅仅推动运河沿岸城镇发展和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统一,要求学生结合“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和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统一,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C【解析】材料“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接天子以令诸侯之意”强调唐朝后期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的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政治危机严重,C项正确;
唐玄宗统治后期已经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宦官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但并未消亡,排除B项;
这一时期宰相权力衰落而不是膨胀,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考生可根据材料“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接天子以令诸侯之意”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可知东汉时期胡姬佩戴的有罗马的珠宝,说明汉朝与古罗马存在经济联系,A项正确;
材料只提到汉朝存在罗马的物品,无法证明东西方的之间联系,排除B项;
胡姬可能来自西域,不属于汉族与古罗马人的交融,排除C项;
材料是东汉的材料,无法体现罗马帝国的扩张,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实证,要求学生结合史料实证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实证,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原因: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仁义礼治;秦国军队崇尚功利,背离仁义礼仪,违背儒家思想要求;秦军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因无法得到百姓拥护而失败。【小题2】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后来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商鞅崇尚法治,推崇功利,所建军队成为维护专制皇权的工具。【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第(1)问,要求考生掌握荀子的思想派别及商鞅变法的特点分析作答;第(2)问要求考生掌握商鞅变法的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答案】【小题1】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政治上,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阶层上,“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文化上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小题2】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王道”,“礼法并施”和“性本恶”;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和“节俭”;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及”事物的对立面是相互转化的”;庄子主张“自在逍遥”“齐物论”以及“世间万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和“五行说”;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的主张有“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小题3】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分封制被破坏,战争频繁;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无法满足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解析】(1)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本题考查了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论题:据材料“他对中华民族的格局总结了五大特点,即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可拟论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等方面表述。
故答案为:
论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
论述: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总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进而形成了我国以汉(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他对中华民族的格局总结了五大特点,即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小题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平山中学、内坑中学、磁灶中学、永春二中、永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7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平山学校、中远学校、内坑中学、磁灶中学、永春二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有学者指出,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位时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