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课件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692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课件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692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课件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692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课件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6923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课件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6923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课件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6923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课件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6923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课件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6923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课件,共32页。
1、什么是景物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2 、意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3 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修饰意境的词语: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孤寂冷清,雄伟壮阔,恬静优美,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题型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09海南宁夏卷)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3分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4分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描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6分
【总结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题: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境。(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层)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又咆哮着远去。我挂起红楼四周的帘子,横躺在楼上看着千山外急急而来的雨。 (第二层)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阔气势。(第三层)表达了诗人内心豪情和开阔的胸襟。(或答安逸闲适也可)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答案】 (步骤一)本词描写了半夜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声声鸣叫,诗人倚靠在门柱到天明的画面。(步骤二)营造了凄清寂静的氛围,(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抑郁的情怀。
题型二: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提问方式:(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南歌子 (黄庭坚)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注释:玉人:美人,指歌女。少,稍。柳叶:指美女之眉,眉似柳叶,故称。梨花:指美女面似梨花之娇美。)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案:(步骤一)色彩搭配,明暗对比.(步骤二)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2)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无限凄楚,烘托渲染了依依不舍之情。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注释: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②翻空:飞翔在空中。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④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
3.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4、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2分)答: 从视觉和嗅觉写景,(1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描绘得有色有香,有动有静。5、“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拟人;(1分)“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1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1分)
6.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7.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鉴赏景物形象1.考查意象内涵其一,找到相关诗句,体悟意象内涵,并根据具体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其二,结合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其三,指出运用指定意象的作用和效果。
2.感受意境氛围其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其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该图景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概括意境特点的角度:察物象,看空间,辨色彩,听声响,感冷暖。然后用几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概括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其三,结合意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力求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诗人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分析为什么“哀伤”。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有: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3.体悟情景关系其一,把握情景关系的几种类型,并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关注这一点,逐步提高这一方面的审美能力。其二,关注这一类题的题干在表述上的差异:有的只要求概括;有的还要求赏析,即联系诗歌中的具体对象具体分析。。
4.分析写景作用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萧瑟、落寞的氛围。(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高洁的品行、坚毅的性格、纯洁的情感等。
(4)结构上的作用。开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等。中间:承上启下。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5)寄情、寓理、显志的作用。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蕴着对晚唐衰败国事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隐逸生活的快意。与此同时,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景物形象 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景物形象必备知识,景物形象常见考点,如何突破各个考点,练习巩固提高时效,写了什么景物形象,诗歌常见意境,如何描写景物,分析意象,意象分析,真题再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景物形象 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模式,一切景语皆情语,什么是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三注意”,概括意境特点的角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诗歌专项复习: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 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清新自然,缥缈哀婉,苍凉悲壮,雄浑壮阔,清冷孤寂,明净绚丽,寂寥凄冷,景物形象常见题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