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展开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且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些对于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是,在研读史料并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欠缺,这也是需要继续引导、培养以提升他们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是维新派的代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史料的能力。
2. 通过阅读课文,归纳表格等形式,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时局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示意图》以及一系列的文字材料,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通过对郑观应、王韬思想主张的了解、公车上书的发生、康梁等为变法所做的一切活动、以及光绪皇帝颁布诏书、戊戌政变等图片、文字资料、表格,知道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3. 通过不同学者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的解读,归纳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和评价。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养成。
4. 通过对近代侵略与反抗的归纳,理解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发展地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家国情怀的树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通过对戊戌六君子事件的了解,尤其是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不屈不饶、敢于牺牲大无畏的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
课前准备 《戊戌变法》导学案一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戊戌六君子从容就义的史实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导致这样结局,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千年未有之变局——戊戌变法的背景
(大屏幕展示谭嗣同1896年诗句)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有感一章》 谭嗣同
1896年 由此引出对戊戌变法背景的探索。 (大屏幕依次展示以下三段材料)
材料一: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材料二:从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偿还外债,导致财政赤字越来越大。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清政府采取了节支增收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遭到了官员的抵制,……许多不法官吏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1课
材料三: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直接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这种状况激发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工业的爱国热情,民间兴起了办实业的高潮。 ——《近代工业的兴起》
通过展示三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四个方面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二、维新变法之兴败——戊戌变法的过程
1.变法之思想准备
(大屏幕展示郑观应、王韬照片及主张。材料如下) 材料一:乃知其治乱之源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不知道贵乎因时制宜而已,即使孔子而生乎今日,其断不拘泥古昔,而不为变通,有可知也。 ———王韬《变法中》《弢园文录外编》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了解郑观应和王韬的主张。使学生明白这些主张成为了维新变法 的思潮。
2.公车上书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详见PPT)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领导人以及作用,并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3.康、梁等的维新宣传
(大屏幕展示相关表格和文字材料详见PPT)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文字以及“相关史实”的内容完成为填写部分的表格内容并归纳出以下相关史实。 △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 △创办学堂: 并分析、归纳这些作品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这些宣传方式的共同作用是什么?进而理解康、梁等的一系列活动对维新变法的推动作用。
4.百日维新
(大屏幕展示文字、图片材料,部分如下,详见PPT)
材料一: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反映出百日维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据课本以及大屏幕出示的材料归纳百日维新开始的时间、标志、主要内容和影响。此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主要内容的分析,理解百日维新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度理解戊戌变法的利弊。
5.戊戌政变
(大屏幕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引导学生归纳戊戌政变的时间,理解戊戌六君子的精神,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6.评价
(大屏幕展示材料如下)
材料一: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材料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召唤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三:在当时中国满天封建主义的阴云下,维新派的思想和活动是进步的,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章。 ————戴逸《戊戌时代的思想解放》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上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三、百年甲子之惊雷——戊戌变法的启示
通过展示历史年代标尺“屈辱阵痛与探索抗争”,总结近代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反应。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在近代化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联系今天谈谈戊戌变法带给我们的启示。
【好书推荐】
《戊戌政变的台前幕后》 作者:马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 供孩子们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戊戌变法。
课后反思
本课课前通过学案使学生有目标的完成了对本节课的预习。课堂上本课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构建出了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扣课标、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贯彻落实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仍是需要今后继续探索的内容。借班上课如何更好的和学生沟通交流,也需要继续探索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新课讲授,板书设计, 小结和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百日维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新课导入,新课探究,自学质疑,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