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环境的整体性图片课件ppt
展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 素养目标 | 任务设定 |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结合案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自然环境的演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自然要素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环境特征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说自然环境具有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
一、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易误点拨] 自然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生产有机物)、平衡功能(保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等。
二、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内在关联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任何一个要素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名师点拨] 青藏高原隆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 表现 |
从全球角度看 | 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 |
从区域尺度看 | 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
四、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 表现 |
从全球角度看 |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 |
从区域角度看 | 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阳光不属于自然环境要素。 ( )
2.某一要素受到外界干扰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其他要素。
( )
3.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 )
4.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种种灾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
5.西北地区干旱环境特征的形成只与海陆位置有关。 ( )
提示:1.× 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 从区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4.√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使上升流减弱,海区水温升高、鱼类减少,降水增多、洪涝发生,为水文、气候、生物要素的相互作用。
5.× 西北干旱环境特征的形成,除了受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影响外,还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一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材料二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5 m,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
问题1 (综合思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主要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什么要素?
提示:生物、土壤。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二中所说的哪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提示:水文。
问题3 (综合思维)两材料反映出了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征?
提示:整体性。
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 相互影响 | 典例 |
气候与 地貌 | 气候→地貌 |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
地貌→气候 |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 |
气候与 水文 | 气候→水文 |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
水文→气候 |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 |
气候与 生物 | 气候→植物→动物 |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
植物→气候 |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 | |
气候与 土壤 | 气候→土壤 |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
土壤→气候 |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 |
地貌与 水文 | 地貌→水文 |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
水文→地貌 |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 |
地貌与生物 | 地貌→生物 |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
生物→地貌 |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
2.图解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自然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自然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四大圈层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如上图所示。
1.读图,完成(1)~(2)题。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水文 B.生物
C.地貌 D.气候
(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1)B (2)B [第(1)题,土壤肥力主要来自生物作用,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水文、地貌、气候等因素也对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第(2)题,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加剧。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秦汉以前的黄土高原 近代的黄土高原
问题1 (综合思维)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影响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中的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说明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哪一特征?
提示: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河床抬升→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涝威胁加重。
说明了自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人们在黄土高原的演变中吸取的教训应该是什么?
提示:在生产生活中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1.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例如:撒哈拉沙漠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从区域角度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例如:
2.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回答(1)~(2)题。
(1)从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瘠薄
(2)内蒙古、青海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C (2)C [第(1)题,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典型的特征,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稀少,土壤瘠薄,风力作用较强,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剧烈,化学风化微弱。第(2)题,内蒙古、青海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综合思维——自然环境中的“蝴蝶效应”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也是“蝴蝶效应”的最初来源。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是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据此完成(1)~(2)题。
(1)“蝴蝶效应”同时反映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哪种特性( )
A.要素的内在联系性 B.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C.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D.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2)按照“蝴蝶效应”的原理,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导致下游河道淤积 ②导致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③下游地下水位下降 ④下游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C (2)C [第(1)题,“蝴蝶效应”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符合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的发生发展的统一性。第(2)题,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本题通过“蝴蝶效应”考查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
课 堂 小 结 | 课 堂 速 记 |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2.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表现在: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环境特征的一致性表现在: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一致性;从区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4.发生发展的一致性表现在: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从区域角度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
题组1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易错题)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1.A 2.C [第1题,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地表环境整体性。第2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本题易错选A项。]
题组2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读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完成3~4题。
甲 大漠胡杨 乙 东北林海
丙 海南椰树 丁 黄山迎客松
3.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4.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林木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林木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林木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林木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3.A 4.C [第3题,胡杨生长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地景观属于亚寒针叶林,其生长于我国东北地区,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地区的描述。丙地景观属于热带季雨林,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丁地景观属于亚热带景观,黄山所处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第4题,甲地林木根系发达,是由当地水资源不足造成的,林木向土壤深入寻找水源;乙地林木是亚寒带针叶林,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丁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题组3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在青藏高原隆起前,下列关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与现在相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被覆盖率大 B.气候的海洋性强
C.河湖水量增加 D.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6.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
A.风力作用增强 B.流水作用增强
C.冰川作用增强 D.变质作用增强
5.D 6.A [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青藏高原隆起后,风尘沉积通量比隆起前增大,说明干燥度增加。隆起前降水较多,气候的海洋性强,植被覆盖率大,河湖水量大;阴天多,地势低,太阳能资源不如现在丰富。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该地区干燥度增大,这样会导致风力作用增强。]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109活动
提示:1.自然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围绕这五大要素,结合考察的实际地点,描述相应的特征。
2.可以选气候对地貌、气候对水文等来说明。假如我的家乡位于沂蒙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秋季,降水时节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侵蚀严重,所以多冲沟(地貌);河流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故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夏秋季等。
教材P110活动
提示:1.青藏高寒区环境的一致性就是高寒,高寒的气候影响了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表现为河谷农业,人口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植被多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东部季风区由于是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植被多以森林为主,其北部出现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其南部多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地貌多以流水作用为主;土壤受侵蚀较为严重。
2.同理分析热带雨林及寒带冰原带,不再展开叙述。
教材P112活动(上)
提示:以青藏高寒区为例。青藏高寒区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晴天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故出现高寒的特点。
教材P112活动(下)
提示:1.火山喷发,形成许多喷出岩,使地貌发生变化。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热量,改变了当地气温,冰川融化,进而使河流水文(流量)特征发生变化。火山灰沉积后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灰掩埋地表植被,使其短时间内出现死亡。
2.冰岛纬度高,北部气候寒冷,南部年均气温也较低。地表冰川广布,以苔原景观为主,土壤多冻土,河流水量较小,冰期长。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问题引领,归纳提升,典型例题,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液态水,生物有机体,地球内能,自然环境,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性,完备性,抗干扰,自然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文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知识网络·整合构建,专题归纳·思维深化,学科素养·实践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