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2学年第一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2年4月14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完成全部任务,飞船返回舱,成功在内蒙古东风着落场着陆(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不属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 东风着陆场利于着陆的有利条件是( )
A. 降水较丰富 B. 昼夜温差小 C. 大气能见度高 D. 距北京较近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在轨道运行时属于人造天体,从属于地月系、太阳系和银河系,但不属于河外星系。故选D。
【2题详解】
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地形平坦,气候比较干旱,降水较少,多晴天,大气能见度高,便于跟踪观测,A错误,C正确;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B错误;距离北京较远,D错误。故选C。
【点睛】航天器的着陆场必须具备4个条件:一是航天器将从这个地区上空多圈次通过;二是场地要开阔;三是地势要平缓,地表要足够坚硬;四是天气状况要好。
下图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地形区中,按太阳辐射能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②四川盆地③青藏高原④塔里木盆地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①③④② D. ④②①③
4. 我国新疆地区太阳能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解释正确的是( )
A.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B.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C. 海拔高,空气稀薄 D. 全年日照时间长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为1200-1500kw·h/m2 ,四川盆地主要为小于1200kw·h/m2 ,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为大于1700kw·h/m2 ,塔里木盆地主要为1500-1700kw·h/m2 ,因此四地太阳辐射能从高到低为③④①②,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4题详解】
新疆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A正确;新疆地区在我国纬度相对较高,B错误;新疆大部分地区海拔并不高,C错误;新疆地区冬季日照时间较短,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拔高度、天气、昼长等。
极光被视为自然界最漂亮的奇观之一,美国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北部地区是世界上欣赏极光的最佳地区之一,下图是该地区2020年某两日的极光带(困中阴影部分)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极光大爆发期间,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是( )
A. 洪涝灾害多发 B. 全球农业歉收 C. 形成寒冬天气 D. 干扰短波通讯
6. 导致图示两日极光带宽度不同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太阳活动 C. 太阳辐射 D. 天气状况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极光一般只在南北两极的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是太阳活动形成的,太阳活动比较强时,会干扰短波通讯,D正确;太阳活动会对地球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导致全球农业歉收,B错误;太阳活动可能会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也可能降低,C错误;太阳活动与降水的变化有相关性,有些地方增加,有些地方可能减少,并不一定都会导致洪涝灾害多发,A错误,所以选D。
【6题详解】
极光是太阳活动形成的,根据图中信息,两日观察的纬度位置不变,A错误;而造成图示两日极光带宽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太阳活动强度不同,B正确;极光是夜间出现的,与太阳辐射无关,C错误,天气状况不会影响极光,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2、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4、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2022年9月18日14时44分,在台湾省花莲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之前,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的福州有市民在公共区域听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的警报:“请勿惊慌,35秒,30秒,25秒……”目前,福建已安装1.8万台地震预警专用终端,数量居全国首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8. 开发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①P波比S波传播速度快
②S波比P波传播速度快
③S波较P波破坏性强
④电磁波传播速度较地震波快得多
⑤地球内能释放可提前预测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震源深度10千米,而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纵波(P波)比横波(S波)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较纵波(P波)破坏性强,①③正确,②错误;地球内能释放无法提前预测,⑤错误;地震波属于机械波,传播速度比电磁波慢得多,为逃生提供了宝贵的时间,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的速度快,且能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横波传播的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下图为我国某小学附近的剖面图,该校某科学兴趣小组在该小学附近发现了三叶虫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兴趣小组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 新生代 B. 中生代 C. 古生代 D. 第四纪
10. 最近该地利用GPS对土层进行定位,其目的是为了监测( )
A. 滑坡 B. 泥石流 C. 洪涝 D. 台风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长在古生代,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0题详解】
根据左图信息可知,该地坡度陡,易发生滑坡,利用GPS可对土层进行定位来监测滑坡,A正确,对土层定位是无法监测洪涝、台风和泥石流,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全球定位系统(英语: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通常简称GPS),又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时间标准。
比拉大沙丘长3000米,宽500米,高114米,是欧洲最大的海岸沙丘。该沙丘是在距海岸线约1千米的沙洲影响下形成的。落潮时,海风将沙洲沙子吹上海岸,沙子逐渐堆积,每年大致以5米的速度向内陆移动。下图示意比拉大沙丘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海岸沙丘的主要成因是( )
A. 流水堆积 B. 风力堆积 C. 海浪堆积 D. 冰川堆积
12. 下列地貌的形成与该沙洲的成因类似的是( )
A. 新月形沙丘 B. 冰碛丘陵 C. 海滩 D. 山麓冲积扇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沙丘是在距海岸线约1千米的沙洲影响下形成的。落潮时,海风将沙洲沙子吹上海岸,沙子逐渐堆积,每年大致以5米的速度向内陆移动。所以该海岸沙丘的主要成因是风力堆积,B正确,A错误;该沙丘距海岸线远,不可能是海浪堆积,C错误;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现代不可能有冰川活动,D错误,所以选B。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该沙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入海,随着水流速度下降,加上海水的顶托,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形成的,海滩是海浪的沉积,二者成因类似,C正确;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A错误;冰碛丘陵是冰川堆积形成,B错误;山麓冲积扇是形成于山前地带的流水堆积,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海滩地貌形成原因:海滩是波浪及其派生的沿岸水流综合作用的产物。外海波浪传入近岸浅水区,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波锋变陡、波谷变缓,水质点运动轨迹呈现往复流动,而且向岸进流速度通常大于离岸回流速度,导致底部泥沙净向岸搬运,并被激岸浪的上冲水流带至海滨线上堆积。
读“长江荆江段部分河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P处河流裁弯取直后,对其下游附近河段的影响是( )
A. 流速减慢 B. 流量增加 C. 河床加深 D. 淤积加快
14. 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 湖水大量流入河流,湖床干涸 B. 植被发育覆盖,泥沙和泥炭淤积
C. 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 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P处河流裁弯取直后,此段河流流速加快,流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流速加快,侵蚀会加强,河床加深,淤积减慢,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4题详解】
牛轭湖是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上游河道淤积与牛轭湖的自然消亡无关,C错误;题目强调的是自然状态,D错误;牛轭湖的水不会大量流入河流,A错误;牛轭湖形成所湖水流动极慢,植被会大量生长,泥沙和泥炭不断淤积,最后消亡,B正确,所以选B。
【点睛】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下图为某游客于温州市洞头区大沙岙景点拍摄的一张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地貌名称与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一海蚀崖海浪侵蚀 B. 甲一海蚀崖海浪堆积
C. 乙一海滩海浪侵蚀 D. 乙一海蚀平台海浪堆积
16. 海岸泥沙的主要来源是( )
①河流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
②冬季风从西北带来的沙质物
③近岸海水涌潮带来的泥沙
④沙尘暴带来的沙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分析,甲处靠近海岸,岩壁陡峭,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崖,A正确,B错误;乙处为平坦的海滩,由海浪堆积作用形成,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海岸泥沙的主要来源包括河流从上游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①正确;近岸海水涌潮从海底带来泥沙在海岸沉积,③正确;该地气候湿润,距西北地区远,冬季风从西北带来的沙物质少,一般不会发生沙尘暴,②④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风速昼夜间都有明显的变化,形成山谷风现象。下图为某谷地某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关于山谷风出现时间及风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昼——谷风,偏东风 B. 白昼——山风,偏西风
C. 夜晚——谷风,偏西风 D. 夜晚——山风,偏东风
18. 该谷地夜间时山间谷地垂直上空气温变化为( )
A. B.
C. D.
【答案】17. A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白天吹偏东风,白天坡地上得到的太阳辐射较谷地多,气温较谷地高,近地面,坡地形成低压,谷地形成高压,水平气流由谷地吹向坡地,形成谷风,A正确,B错误;夜晚吹偏西风,夜晚坡地降温快,谷地降温慢,近地面坡地形成高压,谷地形成低压,水平气流由坡地吹向谷地,形成山风,CD错误,所以选A。
【18题详解】
夜晚坡地降温快,谷地降温慢,近地面坡地形成高压,谷地形成低压,坡地上的冷空气沿着山坡下沉到谷底,将谷底原有的暧空气抬升,导致谷地一定高度范围内形成逆温,而一定高度以上仍保持着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C正确,A图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A错误;B图所示气温近地面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减,后增加,一定高度才出现逆温,B错误;D图所示气温近地面和上空出现逆温,不符合山谷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变化,D错误,所以选C。
【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总量大但年均温不高,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些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 ①弱④弱 B. ②强③弱 C. ③强④弱 D. ②强④弱
20.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加剧,据科学研究表明,过去五十年来南极植物陆续出现,有关南极洲变绿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①变弱,气温升高 B. ②增强,气温升高
C. ③减弱,气温升高 D. ④增强,气温升高
【答案】19. A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图中数字①代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代表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⑤代表大气辐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强,与①较弱有关。但由于海拔高,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与④较弱有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南极洲变绿,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地面反射量减小,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③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④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上升,D正确,C错误;南极洲变绿,蒸腾作用增强,水汽增多,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A错误;由于①增强,②减弱,B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受热可以分为三个过程:①太阳暖大地: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另一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得地面温度升高;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升温后,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长波辐射),即地面辐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得大气温度升高;③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一部分射向宇宙,另一部分射向(长波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会使近地表温度升高,即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均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2021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初四)和2022年5月27日(农历四月廿七),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关于图示天体说法可信的是( )
A. 太阳表面的黑子多出现在两极地区 B. 金星表面昼夜温差最大
C. 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 D. 地球温度适宜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
22. 两次月掩金星发生时可观察到的月相分别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21. CD 22. BC
【解析】
【21题详解】
太阳表面的黑子多出现在光球层,A错误;图中天体中月球没有大气,昼夜温差最大,B错误;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C正确;地球温度适宜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D正确。所以选CD。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两次月掩金星发生的时间是农历十月初四和农历四月廿七,根据月相规律,农历十月初四为峨眉月,月面朝西,B正确;农历四月廿七为残月,月面朝东,C正确,AD错误。所以选BC。
【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2.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地球大气转化为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上有液态水。
下图为“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中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 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 流水侵蚀,地壳下沉
C. 地壳下沉,流水搬运 D. 流水沉积,地壳抬升
24. 图中( )
A. 一级阶地比二级阶地形成早 B. 河谷不断变宽变深
C. 阶地适宜建设大型港口 D. 河床海拔逐渐升高
【答案】23. AD 24. BD
【解析】
【23题详解】
地壳运动是间歇性,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这种因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称为构造阶地,而图中河流阶地为堆积阶地阶段,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有以流水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为主,AD正确;BC错误。故答案选AD。
【24题详解】
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上升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A错误;由图可知,在河流阶地形成的过程中,河谷会不断变深变宽,B正确;阶地不适于建设大型港口,C错误;由图可以看出,河床海拔逐渐升高,D正确。故答案选BD。
【点睛】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探空气球主要是将探空仪器带到高空进行温度、压力、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要素测量,左图为一个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38千米并停留,右图为停留在该层的大气垂直分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确表示该层大气层垂直分布状况的是①
B. 正确表示该层大气层垂直分布状况的是②
C.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先递增后递减
D.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先递减后递增
26. 有关探空气球停留所在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左右 B. 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C. 上热下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 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答案】25. AD 26. AC
【解析】
【25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55千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由材料可知,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38千米并停留,因此探空气球所在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臭氧集中在15~35千米的气层中,臭氧层以上,臭氧含量逐渐减少,但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上升,读图中①②两曲线温度变化规律,符合上述气温变化规律的为①,因此A正确,B错误;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38千米并停留,经过的大气层依次为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因此C错误,D正确。故选AD。
【26题详解】
读图示可知,探空气球停留的所在层气温最高大约为0℃,气温最低大约为零下50℃,因此温差约为50℃,A正确;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电离层,存在于高层大气中,而不是平流层,B错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臭氧层以上,臭氧含量逐渐减少,但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上升。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流动为主,C正确;平流层中水汽、杂质含量稀少,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飞机飞行,D错误。故选AC。
【点睛】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季节而变化,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地区高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高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高8~9千米千米;就季节而言,任何纬度地区夏季较厚而冬季较薄,中纬度地区尤明显。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2分。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山峰,注入东海,全长约为6300千米,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湖口,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长江流域略图。
材料二:长江流域的六种地貌景观图。
材料三: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
(1)N地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38千米(大于或小于),该地的地形可能是____(山地或盆地),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
(2)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地貌主要为____;乙处地貌主要为____;丙处地貌主要为____;丁处地貌主要为____。(填序号)
(3)下列三幅图为某学习小组收集的图⑥地貌相关示意图(图a、图b、图c),该地貌类型____,请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点并分析其成因____。
(4)乙地区是世界上某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大量的____岩,降水总量____,但是该地貌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请从土壤、水文、地形等角度分析其自然原因____。
【答案】(1) ①. 大于 ②. 山地 ③. 自西向东递减
(2) ①. ② ②. ④ ③. ① ④. ③
(3) ①. 冲积扇或洪积扇 ②. 特点:呈扇形分布;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自扇顶至扇缘,沉积物厚度变薄;颗粒变细。
成因: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得开阔,地形平坦;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
(4) ①. 石灰岩(或可溶性岩石) ②. 大(或丰富) ③. 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可耕面积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江流域地貌类型设置问题,涉及地壳厚度、地貌类型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分析,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断可知,N地的地壳厚度应大于38千米、小于40千米,地壳比周围厚,可知该地的地形可能是山地;图中所示地区的地壳厚度总体变化趋势是自西向东递减,或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增。
【小问2详解】
甲处为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冰川地貌发育,对应②;乙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对应④;丙处为长江三峡,对应①;丁处为长江三角洲,对应③。
【小问3详解】
读图分析,⑥为山麓冲积扇或洪积扇,呈扇形分布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自扇顶向扇缘,沉积物颗粒变细;地势变低,沉积物厚度变薄。
其形成过程为: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的碎石泥沙流出山口,地势变得开阔,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扇形堆积体。
【小问4详解】
乙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可溶性石灰岩,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大,流水的溶蚀作用强;但是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可耕地面积少,地表水易渗漏、流失,不利于农业生产。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塔里木盆地区域简图及甲两地景观。
材料二: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分布有草等植被的地方,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下图示意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
材料三:地质时期陆地上生长的茂密植被,是煤炭生成最主要的物质来源。堆积的原始植物遗体,由于地壳运动,被埋入地下,然后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黑色可燃沉积岩就是煤炭;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主要部件由电子元器件构成。
(1)甲地貌形态成因是____,该地貌两翼延伸方向指示____风向(上或下)。
(2)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____,此时段绿洲气压____(高或低),在下图中画出该时段的热力环流及高空等压面情况____。
(3)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____;地球上两次重要成煤时期是____,____,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较,分析光伏发电的优缺点____。
(4)简述乙沿线风沙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答案】(1) ①. 风力堆积 ②. 下
(2) ①. 约6:00—21:00 ②. 高 ③.
(3) ①. 太阳能 ②. 古生代(后期) ③. 中生代 ④. 全球变暖 ⑤. 优:太阳能资源丰富且不会枯竭;光伏发电对环境污染小;
缺:光伏发电不稳定;成本高;
(4)危害:掩埋道路。
措施:修建防护林带;高立式沙障;草方格或石方格。
【解析】
【分析】本题以风沙地貌、绿洲和沙漠的气温差异等材料设置问题,涉及风沙地貌、沙漠化的防治措施、热力环流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甲地貌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为新月形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该地貌两翼延伸方向指示下风向。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大约6:00-21:00沙漠的气温高于绿洲,此时段绿洲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沙漠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流从绿洲吹向沙漠;上空气压状况和近地面相反,气流从沙漠吹向绿洲,从而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空气环流。沙漠上空为高压,绿洲上空为低压,等压面在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如图:
【小问3详解】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地球上两次重要的成煤期是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加剧大气的保温作用,从而引起全球变暖;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光伏发电的优点表现为清洁无污染;属于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利用;缺点表现为光伏发电受昼夜变化、天气变化等影响较大,发电不稳定;发电的成本较高。
【小问4详解】
读图可知,乙线路穿过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多风沙活动,可能会掩埋道路。应修建防护林带,设立高立式沙障,建设草方格或石方格沙障,防风固沙。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代表成都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4 级地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代表成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