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题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6759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题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6759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题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6759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测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
1.明朝法律典籍如《大明律》《大诰》等从各个维度对户籍制度进行了缜密的规制。其中,《大明律•户律》明确规定每个人的户籍一旦确定,不能随意变动,对脱户,漏口、合户附籍等罪作了严厉惩处。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法家思想的深化实践
B.促进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体现了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
2.《吕氏乡约》提出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项原则,其中包括教子弟、教后生、事父兄、居家和睦、敬事长上等重要内容。乡约章程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其内容与家训著作相近,但更针对乡村基层社会。关于北宋乡约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的表现
B.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C.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D.朱熹是乡约的创造者
3.北宋,《蓝田吕氏乡约》作为最早民间自订规条,“以美风俗,安里弥盗”为宗旨:至明代,乡约与明太祖颁布的《圣训六谕》结合,成为宣讲内容;清代,宣讲内容变为《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宣讲活动也由朝廷直接干涉。乡约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政府强化基层治理
C.基层治理的法制化 D.儒家思想不断丰富
4.据文献记载:“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材料所述的是( )
A.唐代里保制 B.宋代保甲制 C.明代里甲制 D.清代保甲制
5.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下列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
②实行“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
③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④按职业定籍,统称为“诸色户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6.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又一次“大索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的“大索貌阅”( )
A.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增强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打击了劳动人民积极性
7.中国古代社会自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则长期维持“乡绅自治”,即“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据此可知,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 )
A.得益于家族制度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是封建割据政权长期存在的基本因素
C.有效制衡了皇帝和中央政府的权力
D.降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效能
8.中国历代都高度重视户籍编纂工作。以下有关史实正确的是( )
A.汉朝由御史大夫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也有专人负责
B.东晋不时进行“土断”,使黄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C.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进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D.清朝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不再登记人口数量
9.宋代《吕氏乡约》的核心精神有四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德业相劝强调个人应该修身以提升道德,同时读书、治田、营家,改善家庭经济。过失相规,是针对个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处罚措施。礼俗相交,规定了日常生活中乡人之间交往的系列规则。材料反映了该乡约( )
A.以性恶论为基础来教化约束民众
B.是中央集权弱化背景下的自治法
C.有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的功能
D.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
10.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在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都说明了( )
A.治国理念的改变 B.道德教化的功能
C.治理模式走向成熟 D.削弱了中央政府势力
11.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的演变实质上反映了( )
A.官府取代了儒学士人的教化作用
B.乡约被政府利用而具有法律效力
C.乡约、法律合流的儒法结合的特点
D.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12.秦汉时期,无论是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 )
A.保障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B.旨在强化对基层的管控
C.加强了基层的自治能力 D.提高了行政运作的效率
13.宋代以前,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没有单独列为户籍,城乡人口的划分在户籍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宋代,“坊郭户”(城市民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政府将其单独列籍定等,不仅包括居住在州府城、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也包括居住在州县城外新的城市居民区草市的人户。这一转变从侧面说明宋代( )
A.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
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重视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
D.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14.唐朝陆贽说:“汉置常平之仓,隋氏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馑。除赈百姓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每遇灾荒,即以赈给。”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重视积谷备荒 B.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C.民间借贷活跃 D.救济制度较为完备
15.明朝中后期,政府刊刻的日用类书籍摘引了许多古代贤达关于童蒙教育和四礼仪节方面的著述,如《司马温公家仪》《袁氏家范》等,使得“原来均属上层社会教育其子弟,维系家门及延续家风必采之道,如今亦见之于士民通用的民间日用类书籍中,以为四民共同参考使用”。明代政府这一做法( )
A.推动民间教化,利于基层治理
B.旨在使儒学思想实现世俗化
C.降低法律效能,发挥名门作用
D.体现了基层管理的礼法并用
16.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各处田禾遇有水旱灾伤,所在官司踏勘明白,具实奏闻。仍申合干上司,转达户部立案,具奏。差官前往灾所覆勘是实,将被灾人户姓名、田地顷亩、该征税粮,数目造册缴报本部立案,开写灾伤缘由具奏。”由此可见( )
A.救灾措施精准到位 B.注重对灾情的核实
C.救灾过程公开透明 D.灾情统计规范高效
17.《礼记•檀弓》载:“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踩坏了别人的庄稼)。申祥(人名)以告,曰:请庚(赔偿)之。子皋曰:孟氏(庄稼的主人)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邑里之长)于斯也,买道而葬(用钱财买路才能去下葬),后难继(继续管理这个地方)也。”(注:季子皋,春秋鲁国人,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之一)季子皋和申祥的争执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德治与法治之争 B.官民矛盾的激化
C.基层治理的缺失 D.生产关系的变化
18.《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19.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这一制度的实行( )
A.巩固了专制皇权 B.便利了社会治理
C.扩大了秦朝疆域 D.加剧了阶级矛盾
20.顺治年间在黄河流域设置乡约,负责朔望讲读圣谕、宣教化。康熙年间乡约行政组织化后“仅劾奔走供使令而已”。这一变化( )
A.削弱了乡约的教化功能
B.继承了明朝的乡约管理模式
C.促进了大清律令的传播
D.有效惩治了不遵乡约的百姓
二.材料题(共3小题,本大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社会治理示意图
——摘自刘志松《明清基层社会治理丛论》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2.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 |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以礼来规定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规范,使其久守甚公出外昔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 |
汉代 | 汉初,从惠帝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 |
宋代 | 宋代一改唐代《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祐年代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 |
明代 |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 |
——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宋时期朱熹对《吕氏乡约》作增损修订。明清以来,《吕氏乡约》在官方支持下广泛流行,乡约组织遍布乡间,成为地方半官方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业相劝 |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 右(以上)件德业,同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勉。 |
过失相规 | 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 右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不听,则会集之日,值月以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其争辩不服与终不能改者,皆听其出约。 |
礼俗相交 | 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 右礼俗相交之事,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 |
患难相恤 | 患难之事七,一日水火,二曰盗贼,三曰疾病,四曰死丧,五曰孤弱,六曰诬枉,七曰贫乏。 右患难相恤之事,凡有当救恤者,凡同约者,财物,器用、车马、人仆皆有无相假;虽非同约而先闻知者,亦当救助。 |
——摘编自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乡约与基层治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C; 2.A; 3.B; 4.C; 5.B; 6.C; 7.A; 8.C; 9.C; 10.B; 11.D; 12.B; 13.B; 14.A; 15.A; 16.B; 17.D; 18.A; 19.B; 20.A;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1.论题:明清时期基层社会治理实行乡村自治和双轨体制。
明清时期的乡村地区主要是在乡绅等地方权威组织实施自治管理,双轨体制则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轨政治对乡村社会进行共同管理。在地方社会中乡绅主导的地方组织与县衙官员代表的皇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社会。中国古代乡治中行政与自治的复杂关系,明清时期出现自治化倾向,近代在南方出现了“绅权自治”的雏形。国家权力和基层社会固有权力的相互作用,最终基层社会确立了以乡绅为主体的治理体系。基层官员和职役人员负责地方政务的下达和落实。乡绅负责基层社会教化和治理,有联络上级官员,与基层官员协商及报告地方事务管理等义务。
总之,明清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官民同治,稳定了中央对地方集权统治。; 22.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
论述: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荀子主张以礼乐作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来明确等级和职业分工;面对统一的历史潮流,荀子提出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门第观念日渐淡薄,受此影响,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儒者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的教化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教化的被重视程度、对象、推动力量、作用影响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论述:战国时期的荀子第一次提出教化的概念,但当时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认可,教化的社会功能有限。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强。宋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化;受门第观念日渐淡薄的影响,宋代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因此宋代教化重心不断下移,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时代发展,统治者对教化日加重视,教化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化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终与法律合流成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23.题目:乡约是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
乡约规范了乡村秩序,推动了地方自治,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儒家传统道德的传播。受宋代理学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促进乡约出现。乡约用以规定人们处理邻里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强调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向善互助,主张乡民自治。明清时期,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为政府利用和推广,并与法律合流。;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1/16 8:47:47;用户:廖彦华;邮箱:13886351761;学号:30296926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