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展开《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
《爬山虎的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盲人学校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组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本课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学习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自主探究学习,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本课为第二课时。 | |
二、学情分析 | |
这是一篇观察性文章,四年级的低视力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方法,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不是很好,基于视力不好或无视力,学生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但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学生是倍感兴趣的,有助于诱发学生观察的欲望。文章表达方式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比喻手法,形象生动,描写细致入微,便于学生阅读。针对视障学生的情况,结合文章特点,我尽可能引导低视力学生去观察去探索事物,无视力学生采用触摸,听读去理解去感受事物。尽可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对身边事物留心观察。 | |
三、教学目标 | |
1.知识与技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及相关词语意思;把握课文描写描写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重点语句品读法、理解想象、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 |
四、教学重点 | |
| |
五、教学难点 | |
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 |
六、教学准备 | |
PPT | |
七、课时安排 两课时
|
|
八、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三、自主探究学习,理解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播放音乐,解读画面。 师:低视力的同学,你们瞧,爬山虎把这座楼房半包裹起来,仿佛为他穿上一身碧绿的衣裳;你们看,爬山虎爬满了教学楼的外墙,远远望去,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像绿色绒毛毯挂在了墙上,真是美丽级了!同学们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心里会踏实平静,轻松地进入学习中…… 2.设疑 师:此时,我们会对这种神奇的植物感到好奇: (1)爬山虎有脚吗?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长在什么位置?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二、研读精讲,学习课文3到5自然段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及位置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在什么位置? 2. 出示第三自然段,学习段落 (1)这几句话分别从哪几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这段话抓住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写的) (2)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爬山虎脚的位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爬山虎脚的样子: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脚的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3.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师:其中有一句话: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师:请你也像这样用“像”说一句比喻句?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语:作者就是这样生动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爬山虎又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1.提出学习要求: 请把第四自然段多读几遍,找出表示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动作词语,边读边想象爬山虎向上爬的画面。 2.朗读第四自然段。 3.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语是:触、变、巴、拉、贴 4.图文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说爬山虎向上爬的经过。 5.品词析句 (1)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 思考:句中“一脚一脚”能换成“一步一步”吗? (结合实际理解,明确:表示意思不同,所以不能换。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对照理解:爬山虎的脚、蛟龙的爪子真的很像。 6.佳句欣赏,体会作者表达方式。 (1)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句子运用联想方式 (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句子抓住事物细微变化描写 (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运动打比方的方式表达 好处:这样的表达方式,把爬山虎的脚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语: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有什么变化呢? 1.朗读段落。 2.回答两种变化:没触着墙的 枯萎了 触着墙的 变成灰色 三、回顾内容,领会中心。 1.课文从三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先写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样子、颜色,再写了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的,抓住动词描写,最后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两种变化。 2.谈谈学习感受 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观察事物认真仔细,我们要像他那样留心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
|
音乐伴着教师的动情朗诵,感染气氛。为盲生融入学习做好铺垫。 提醒低视力学生,看图更直观理解记忆。
巧设问题
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边读边想象”适合盲生的教学理解。
找一找、读一读,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语言理解与积累。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抓住文章动词深入理解
字词解析,理解句子。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欣赏佳句,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
概括学习内容,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对文章理解更透彻了。
谈感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组织能力得以很好的锻炼。
|
七、板书设计 | 设计意图 |
生长位置、样子、颜色 爬 山 虎 的 脚
| 板书精简易懂。 |
八、反思 | |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 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视障学生的特点,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读、找、想象等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力求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首先,在开篇时,兼顾有视力的学生,引导看图,再添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刺激盲生敏感的听觉,巧妙地让学生入情入境,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再设计疑问提问,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视力正常的学生一般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而盲生教学,我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再引导找出位置、样子、颜色的句子,反复读一读,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最后,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作词语理解,结合图片动态切换,(方便低视力学生看)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动词连贯在一起简要地解说,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 -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 -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1.微课呈现出的是视频,没能让盲生触摸到实物,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听,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引导触摸爬山虎的脚,效果会更好些。 2.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游戏,激疑激趣,揭示课题,感知文题,交流预习,理清脉络,初读感知,读准词语,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读文,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回归整体,领悟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共3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测预习,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回顾,交流收获,作业设计,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