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潼关精品ppt课件
展开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翻译:从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城关。萧瑟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翻译:滚滚的黄河和广阔的原野在这里都觉得受到了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后,就再也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1、诗的前两句,通过“高云”“秋风”等意象刻画了怎样的环境?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白云潼关图”。第一句写高高的白云簇拥着古城,衬托出孤城之高;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诗歌第二句哪个词点明了季节?第二句刻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刻画出了一位豪情勃发、英姿飒爽、扬鞭催马的青年形象。
3、诗歌一、二两句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
描写出了潼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的特点。
4、诗歌的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渲染出了怎样的意境?
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前句写出了河流奔腾壮阔、不可阻挡的气势;后一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诗歌通过对潼关附近地理环境的生动描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1.点出潼关历史悠久高大雄伟、寂寥空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用拟人修辞突出作者追求个性解放意气风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3.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中“簇”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3-4题。
3.“簇”是簇拥的意思, 一个“簇”宇,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表现出潼关的高,异峰突起,令人神往。4.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潼关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潼关教课课件ppt,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秋风吹散马蹄声,指金戈铁马之声,山入潼关不解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潼关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潼关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潼关pptx、课外古诗词-8潼关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