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第二教学联盟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第二教学联盟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1. 高老师在物理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他“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高老师的“估计”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D.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2. 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飞机的飞行 B. 地球的公转 C. 树上苹果由绿变红 D. 水在河中流
3. 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 通常情况下人的心脏跳动一次 B. 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
C. 人步行10m所需时间 D. 看一场电影的时间
4. 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进行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实现了“天地同课”的人类壮举。他们在授课时,站立一排,如图所示,说他们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地球 B. 太阳 C. 月球 D. 空间站
5. 学校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当甲同学超越乙同学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相对于乙同学是向后运动的
B. 乙同学相对于地面是向后运动的
C. 裁判员看甲乙两同学都是向前运动的
D. 观众看甲同学是向前运动的,看乙同学是向后运动的
6. 用同一刻度尺对一工件做如图所示的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和读数都正确的是( )
A. 3.81cm B. 3.68cm
C. 3.80cm D. 3.8cm
7. 下列长度单位换算的算式中,正确的是( )
A. 7.5m=7.5m×100cm=750cm B. 270mm=270mm÷1000=0.27m
C. 360km=360×1000=360000 D. 45m=45×100cm=4500cm
8. 《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载有“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其中记载的“五音”即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相当于现代7个音阶中的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 声速
9. 如图所示测量硬币直径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运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一定大 B. 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长
C. 速度越小所用的时间就越短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1. 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的情况,将其处理成语言信号及时播放出来。它能帮助盲人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甚至形状等信息,方便出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B. 该超声导盲手杖的定位原理与声呐测距的原理相同
C. 该导盲杖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会产生超声波
12. 甲、乙两同学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之比是2:3,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之比是4:3.甲,乙两同学从家到学校的速度之比是( )
A. 8:9 B. 9:8 C. 2:1 D. 1:2
13.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图是明明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四个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是( )
A. B. C. D.
14. 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以上听到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
A. 固体 固体 B. 固体 气体 C. 气体 固体 D. 气体 气体
15. 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这是因为( )
A. 地上暗处是光发生镜面反射 B. 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镜面反射
C. 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漫反射 D. 地上发亮处和暗处都发生镜面反射
16.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5s内运动的路程为3m
B. 物体在0∼3s内平均速度是1m/s
C. t=0.5s时速度是t=4s时速度的2倍
D. 物体在3s∼5s内的速度增加了2m/s
17. 噪声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如图是控制噪声的几种措施,其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措施是_____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______;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是______。
18. 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______cm,停表乙的示数为______S。
19. 语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以流水为参物,小桥是______;以老树为参用物,小桥是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
20. 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是自己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
21. 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点燃的蜡烛,蜡烛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倒立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22. 如图所示,电动平衡车深受年轻人喜爱,出于安全考虑,平衡车限速10km/h,“10km/h”是指平衡车安全行驶过程中的______ (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以该速度在水平路面行驶0.5h,路程最大为______ m。
23. 用久了的黑板常会因反光而“看不清”上面的字;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清”书上的图像。请利用所学过的光学知识解释以上现象。
24. 一条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5. 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保留作图痕迹)
26. 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完成以下三个声现象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______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______ (控制变量/转换)法,该装置还可以探究声音响度与______ 的关系。
(2)如图乙所示,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铃声的______ (响度/音调/音色)越来越小,若罩内的空气完全被抽出,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
(3)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可听到钢尺______ 发出的声音。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_ (响度/音调/音色)变大;若拔动钢尺的力保持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声音的音调变______ (高/低)。
27.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停表指针旋转未满1圈。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填写公式);实验中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______。
(2)实验中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m/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_m/s。
(4)由实验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填“大”或“小”),说明小车是在做______(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28.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______放置于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______;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______;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______。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
29. 小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填“虚”或“实”)像。
(4)移动蜡烛______(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在本实验中,重做三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0. 小君同学从泉州乘车去惠安,如图所示,公路旁有一个交通标志牌。
(1)若司机驾车匀速通过这段路用时45min,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km/h;
(2)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要到达惠安至少还需多少小时?
31. 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经3s后,司机听到回声,求:
(1)在3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的距离;
(3)汽车开到山脚下还需要的时间。(此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340m/s)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高老师的“估计”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此题考查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属基础题目。
2.【答案】C
【解析】解:A、飞机的飞行,相对于地面来说飞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地球的公转,相对于太阳而言地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苹果由绿变红,是苹果内部发生了化学反应,苹果变熟了,但苹果的位置没有变化,不是机械运动,故C符合题意;
D、水在河中流,水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根据我们对于机械运动的理解来作答,能够区分开机械运动和其他的运动形式。
此题考查的我们对于机械运动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
3.【答案】A
【解析】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A符合题意;
B、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的时间是60s。故B不符合题意;
C、人的步行速度约1m/s,步行10m所用时间在10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场电影的时长一般是100min甚至更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时间过程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时间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4.【答案】D
【解析】解:12月9日“天宫课堂”开讲,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宇航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宇航员是静止的,
故选:D。
判断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来比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是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5.【答案】C
【解析】解:A、当甲同学超越乙同学时,甲同学相对于乙同学是向前运动的。故A错误;
B、乙同学相对于地面是向前运动的。故B错误;
C、裁判员以地面为参照物,看甲乙两同学都是向前运动的。故C正确;
D、观众看两同学跑步,一半是以起点、终点或地面为参照物,看到甲、乙同学都是向前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6.【答案】C
【解析】解:A、刻度尺没有与工件平行,故A错误;
B、工件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刻度线对齐,故B错误;
C、工件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读数为3.80cm,故C正确;
D、工件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读数为3.80cm,数据没有估读,故D错误。
故选:C。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放正;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7.【答案】D
【解析】解:A、7.5m=7.5×100cm=750cm,故A错误;
B、270mm=270×11000m=0.27m,故B错误;
C、360km=360×1000m=360000m,故C错误;
D、45m=45×100cm=4500cm,符合单位换算要求,故D正确。
故选:D。
物理量的单位换算,例如5.5m,前面的5.5是倍数,只是对后面的单位m进行单位换算,换算到合适的单位,最后整理成最简结果。过程如下:5.5m=5.5×100cm=550cm。
无论是质量单位换算、还是长度单位换算、重力单位换算、功率单位换算等等,思路都是相同的。
8.【答案】C
【解析】解: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每个音阶对应的频率是逐渐增大的,因为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此可知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音调,故C正确。
故选:C。
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掌握音调与响度、音色、声速等的辨别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9.【答案】C
【解析】解:AB、图中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硬币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误差较大,故A、B错误;
C、图中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之差即为硬币直径的大小,故C正确;
D、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图中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故D错误。
故选:C。
三角尺和直尺辅助测量圆柱体直径,三角尺一个直角边要紧贴刻度边缘,零刻线要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
C图中展示的特殊测量方法称之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中。
10.【答案】D
【解析】解:A、运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一定大,由V=st知:速度大小与运动路程也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B、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长,由V=st知:时间一定时,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长,故不符合题意;
C、速度越小所用的时间就越短,由V=st知:路程一定时,速度越小所用的时间就越长,故不符合题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速度公式:V=st,速度公式中有三个物理量,当一个物理量不变时,才能定性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关系,即时间一定时,速度和路程成正比;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考查了速度与物体的运动的灵活应用,速度公式中有三个物理量,当一个物理量不变时,才能定性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关系。
11.【答案】B
【解析】解:A、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故A错误;
B、该导盲手杖是利用回声定位来探测前方障碍物的,与声呐测距原理相同,故B正确;
C、使用该导盲杖,使盲人可以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形状等信息,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前,一般会发出次声波,故D错误。
故选:B。
(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超出该范围的声,人耳无法感知;我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通常称为回声,会传递信息;其应用:回声定位、声呐测距、探测鱼群和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
(4)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时,会伴随着发出次声波。
本题考查了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属于基础题型。
12.【答案】D
【解析】解:
由题知,s甲:s乙=2:3,t甲:t乙=4:3,
v甲:v乙=s甲t甲:s乙t乙=s甲s乙×t乙t甲=23×34=1:2。
故选:D。
知道甲、乙两同学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之比、路程之比,代入速度公式v=st可得平均速度之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因为是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13.【答案】C
【解析】解:由图知,AB中,物体运动的路线不是直线,因此AB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中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线,并且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故B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中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但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不相等,故D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C。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并且运动的路线是直线,先分析物体的运动是否为直线,然后分析个选项看各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频闪照相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判断出物体运动的路线和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路程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B
【解析】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
故选: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常情况下,人听到声音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途径,是一道声现象的基础题,难度不大。
15.【答案】B
【解析】解:光在平静的水面上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光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
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反射光线多,所以人感觉水面亮;
光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人感觉地面暗,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人看见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此题考查了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理解,分析问题时注意反射光线是向一个方向还是向各个不同方向。
16.【答案】C
【解析】解:
A、由物体的s−t图象可知,当t=5s时,物体运动的路程为2m,故A错误;
B、由图象知,物体在0∼3s内的路程s=1m,平均速度v=st=1m3s≈0.33m/s,故B错误;
CD、物体在0∼1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路程为1m,速度v1=s1t1=1m1s=1m/s;
物体在3s∼5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通过的路程也为1m,速度v2=s2t2=1m2s=0.5m/s;
所以物体在t=0.5s时的速度是t=4s时的速度的2倍;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由物体的s=t图象得出物体在5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2)物体在0∼3s内,前1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后2s处于静止状态,求出总路程、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物体在0∼3s内的平均速度;
(3)物体在0∼1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在1s∼3s内静止,在3s∼5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出物体在0∼1s内、在3s∼5s内的速度,可得在t=0.5s、t=4s时的速度大小关系;进而得出物体在3s∼5s内的速度增加值。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能从图象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属于典型的图象问题,虽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17.【答案】A BC D
【解析】解: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噪声;
B、公路两旁的透明板墙,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C、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D、工厂用的隔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综上分析可知,其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措施是A;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B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是D。
故答案为:A;BC;D。
减弱噪声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途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是中招的重点。
18.【答案】3.15337.5
【解析】解:
(1)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末端刻度值为5.15cm,物体的长度是5.15cm−2.00cm=3.15cm;
(2)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
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5×60s+37.5s=337.5s。
故答案为:3.15;337.5。
(1)刻度尺使用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刻度尺如果发生零刻度线磨损的情况,可以从某一个完整的刻度开始测量,同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测量时,要放正,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记录时,既要记下数值,又要记下单位;
(2)根据秒表的结构和刻度盘的单位进行分析,即小刻度盘的单位是min,大刻度盘的单位是s,然后读出时间。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秒表的读数,要注意每种测量工具的分度值,在初中物理中,除了长度测量需要估读外,其它测量都不用估读。
19.【答案】运动 静止
【解析】解: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小桥和流水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以流水为参照物小桥是运动的,以老树为参用物,小桥的位置不发生改变,所以小桥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0.【答案】虚像 3 m
【解析】解: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她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是自己的虚像,当王芳同学到镜面的距离为3m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
故答案为:虚像;3m。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去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和特点。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形成,是人的主观感觉形成,镜面后方是没有实际光线的,成的是虚像。
21.【答案】实 变大 不变
【解析】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是倒立实像,所以在塑料薄膜上看到蜡烛倒立的像;
因为小孔成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所以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会变大;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
故答案为:实;变大;不变。
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像的性质是倒立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或等大的,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由物体形状决定。
此题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现象。需要清楚的是: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与孔的形状无关。
22.【答案】最大速度 5000
【解析】解:(1)平衡车限速10km/h,“10km/h”是指平衡车安全行驶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2)由v=st可得,行驶的路程:s=vt=10km/h×0.5h=5km=5000m。
故答案为:最大速度;5000。
(1)平时所指的限速值是指最大行驶速度值。
(2)已知时间和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路程。
此题考查了最大速度的判断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难度不大。
23.【答案】答: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清”书上的图像,是因为光在书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解析】(1)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黑板“反光”就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
(2)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现象,分析问题时注意反射光线是向一个方向还是向各个不同方向。还要注意漫反射同样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4.【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解:过入射点作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反射角,度数等于入射角,为90∘−30∘=60∘,如图所示:
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作反射光线时,先确定反射点,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
25.【答案】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如图所示: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本题考查了如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一定要掌握这种技巧。
26.【答案】(1)振动; 转换;振幅;(2)响度;真空不能传声;(3)振动;响度;低。
【解析】解:
(1)图甲中,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可以说明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2)图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被拨打的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即响度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可以发出声音;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则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大;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
故答案为:(1)振动; 转换;振幅;(2)响度;真空不能传声;(3)振动;响度;低。
(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到,利用乒乓球的弹起,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这是物理中最长用到的方法,一定要学会。
27.【答案】v=st 刻度尺 便于测量出时间 0.160.2大 加速
【解析】解:(1)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使用停表测量时间,还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出路程,所以还需要刻度尺;
(2)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运动的时间会大,更有便于测量出时间;
(3)由图可知,全程的路程S1=80cm=0.8m,全程的时间t1=5s;
下半段的路程s2=80cm−40cm=40cm=0.4m,下半段的时间t2=5s−3s=2s;
全程的平均速度v1=s1t1=0.8m5s=0.16m/s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2=s2t2=0.4m2s=0.2m/s;
(4)根据上一问可知,小车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说明其下滑时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即小车做加速运动。
故答案为:(1)v=st;刻度尺;(2)便于测量出时间;(3)0.16;0.2;(4)大;加速。
(1)根据实验目的可分析实验的原理,由此分析出测量工具;
(2)斜面的坡度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的时间大小,据此分析即可;
(3)由图找到对应的路程和时间,代入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
(4)比较全程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小,分析得出小车的速度变化特点。
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做法和数据分析等知识,属于基础题。
28.【答案】(1)垂直;顺;
(2)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C。
【解析】解:
(1)白色纸板ABCD应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这样反射光线才可以在硬纸板上呈现;
如图甲,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则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即反射光线将会顺时针转动;
(2)因为一次实验具有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实验。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而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镜,所以可知反射光束在纸板前方,故应选C。
故答案为:(1)垂直;顺;(2)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C。
(1)实验中应将硬纸板垂直置于平面镜上;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
(2)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题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题目,要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9.【答案】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未点燃 等效替代法 虚 A 相等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解析】解:(1)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这种用蜡烛B代替蜡烛A的方法,属于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
(4)要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完成多次实验,多次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未点燃;等效替代法;(3)虚;(4)A;相等;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实验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面,眼睛在玻璃板前面观察;
用完全相同的蜡烛B代替蜡烛A,属于等效替代法;
(3)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要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完成多次实验,多次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30.【答案】解:(1)由图可知从标志牌到惠安的路程为s=30km,司机驾车的时间t=45min=0.75h,
则汽车的速度为:v=st=30km0.75h=40km/h;
(2)由图可知该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v′=50km/h,
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要到达惠安至少还需要的时间为:t′=sv′=30km50km/h=0.6h。
答:(1)汽车的速度为40km/h;
(2)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要到达惠安至少还需0.6小时。
【解析】(1)由交通标志牌可知从标志牌到惠安的路程,已知司机驾车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汽车的速度;
(2)由图可知该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以此速度行驶,根据v=st可求出要到达惠安至少还需要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31.【答案】解:(1)汽车行驶的速度:
v车=36km/h=10m/s,
根据v=st可得,在3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车=v车t=10m/s×3s=30m;
(2)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40m/s×3s=1020m,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
s=s声−s车2=1020m−30m2=495m;
(3)根据v=st可得,汽车开到山脚下需要的时间:
t′=sv车=495m10m/s=49.5s。
答:(1)在3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30m;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的距离为495m;
(3)汽车开到山脚下还需要49.5s。
【解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36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3s,根据公式s=vt计算汽车行驶的路程;
(2)在3s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3)知道距离和车速,根据公式v=st即可求车行驶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2023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中考物理质检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中考物理质检试卷,共28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8cm,12,72m的人站在高1,6s后被探测仪器接收,【答案】B,【答案】D,【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