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
展开
学科 | 语文 | 年级/册 | 三年级(上) | 教材版本 | 部编版 |
课题名称 | 第二单元 4《夜书所见》 | ||||
难点名称 | 感受诗歌中的秋意和诗情。 | ||||
难点分析 |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 |||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 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几乎没有离开过家,难以体会诗人是思乡之情。 | ||||
难点教学方法 |
按部就班,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
导入 | 1.知诗人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中期文学家、江湖诗派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诗作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代表作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等。
| ||||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 2.读诗文。 3.明诗意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意。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时,送来深深寒意,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料想,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意: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正在忘情地逗蟋蟀。 | ||||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 4.入诗境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有两个动词用得好,你能找出来吗?并说说用得好在哪里。 ①诗句中的一“送”一“动”,寄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把梧叶、秋风写得有情有义。这些诗句烘托了诗人悲秋思乡之情,而且把读者也带入了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情境中。 ②“萧萧”、“寒声”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气氛,为诗人思念家乡做铺垫。 ③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身处异乡。 这一句描写了落叶飘飞、秋风萧瑟的情景,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有味地捉蟋蟀的生活情景。
| ||||
小结 | 诗的前两句: “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的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以旧引新,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再读感悟,理解诗意,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品读诗文,明诗义,悟诗情,课后习题,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移写法,拓展延升,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