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复习练习题
展开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与如图所示吻合的是( )
A.三家分晋发生于① B.商鞅曾在②处变法
C.蚁鼻钱曾流行于③ D.孔子诞生之处是④
2.《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中国13世纪时已有第谷(丹麦人)式赤道浑仪,更惊人的是,他们还有同第谷用以观测1585年的彗星以及观测恒星和行星的大赤道浑仪相似的仪器。”这说明( )
A.北宋重视天文历法研究 B.辽朝的天文学成就突出
C.元朝借鉴西方天文成果 D.元朝天文观测仪器先进
3.秦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实行“一国两制”,设置“属邦”。相应的中央管理官职是( )
A.西域都护 B.典属国 C.鸿胪寺 D.宣政院
4.“正心诚意”被理学家阐发为治理封建国家的重要准则,它固然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而言的,但首先是针对的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即“正君心”。这一论述意在说明( )
A.皇位常由德高者继任 B.儒士反对运用法律治国
C.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 D.君主个人修养关乎社稷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知识分子专业画家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和作品。这表现在( )
A.《职贡图》
B.《芙蓉锦鸡图》
C.《清明上河图》
D.《洛神赋图》
6.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学派理学。下列有关于理学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鹿洞书院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B.代表人物有北宋的程颐、程颢、朱熹
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D.从北宋中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7.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于东晋时期,陕西、晋豫地区亦有石窟出现;在南方,亦有南朝时期开凿的新昌石城山摩崖龛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这一时期石窟的分布体现出( )
A.佛教本土化趋势明显 B.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C.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D.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8.历史背景是指与历史现象具有直接性和相关性的历史事实。据此,从孔子年谱中分析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指孔子年谱的部分内容( )
年份 | 年龄 | 大事记 |
前548 | 4岁 | 在鲁,齐国大臣崔杨弑齐庄公 |
前517 | 35岁 | 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 |
前493 | 59岁 | 去卫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 |
A.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的反映
B.面对“礼崩乐坏”局面的理性反思
C.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体现
D.打破“学在官府”教育格局的表现
9.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主张说明道家( )
A.具有朴素的唯物论 B.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
C.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D.主张隆礼重法
10.李贽,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清《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中说:“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下列言论出自李贽“离经叛道之作”的是( )
A.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1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区分天下公欲与个人私欲的基础上,认为统治者要以民众的公欲来作为天理,而不能将其私欲加在天下人身上,强调要足民之欲。这一观点( )
A.反映了资产阶级诉求 B.与民本思想相契合
C.肯定了儒家纲常伦理 D.主张废除君主专制
12.《唐律疏议》规定:子女殴打父母皆斩,而父母殴打子女当然无罪,故杀子女也仅徒二年半;普通人之间相互斗殴致伤,杖八十,夫打伤妻,只要杖六十,而反过来,妻若殴打夫则处徒一年。亲属之间人身、财产的侵犯,都按照双方的尊卑关系实行同罪异罚。这些规定( )
A.继承了重视家训的传统 B.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制
C.意在维护儒家伦理纲常 D.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13.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乱世,他主张( )
①为政以德
②仁政
③兼爱非攻
④定于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韩非的治国思想。材料说明( )
孔子 |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
韩非 | 君主不要谈礼义,主张实行法治。 |
A.儒家思想更能适应诸侯争霸环境
B.法家思想难以在全国普遍推行
C.治国思想差异源于阶级立场不同
D.儒法之争实为德治与法治之争
15.如表所示为汉朝几位皇帝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从侧面反映出汉代( )
帝王 | 汉武帝 | 汉昭帝 | 汉宣帝 | 汉元帝 | 汉成帝 | 汉哀、平帝 |
博士弟子 | 50人 | 100人 | 200人 | 1000人 | 3000人 | 7000人 |
A.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B.官办学校出现
C.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D.儒学地位上升
16.儒家经典《礼记•王制》说:“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这反映当时( )
A.统治者反对严刑酷法 B.法律意识淡薄
C.德礼为本,刑罚为辅 D.儒家伦理道德渗入法律
17.李贽认为,凡人与圣人之间,圣人不曾高,众人也不曾低,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每个凡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行。这说明李贽( )
A.反对迷信权威,追求众生平等
B.否定儒家学说,动摇传统基础
C.宣传启蒙思想,构建理想王国
D.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
18.朱熹认为,饥饿的时候想要填饱肚子,口渴的时候想要喝水,这些欲求是为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活动的,符合道德原则,是可以归为“天理”的;但是如果饮食不是为了果腹;而是追求对美味的享受,这些超出基本生存需要,只是为享乐的物质欲求,便是“人欲”。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
A.“天理”和“人欲”水火不容
B.合理的“人欲”也是天理
C.“天理”和“人欲”相互割离
D.“人欲”是“存天理”关键
19.时空观念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下列著作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农政全书》
②《千金方》
③《梦溪笔谈》
④《神农本草经》
A.①③④② B.④②③① C.③④②① D.①③②④
20.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该思想家主张(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尚贤”
C.逍遥自由 D.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二.材料题(共3小题,本大题共40分)
21.人才兴则国家兴,在历朝历代,人才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其故何也?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
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不上贤……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韩非子》
材料二: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学者在用人之道上认识的异同及各自代表的利益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各学派争鸣实质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总结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科举制出台的背景及该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国力强势。但边疆匈奴的威胁仍然严重,王国问题影响着中央集权,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年轻的汉武帝。如何根治新的社会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强国,成为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的治国目标。因而,刘安的《淮南子》宣讲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无法作为汉武帝时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的指导思想了。
董仲舒等一批研究和推崇儒学的学者受到重用,可以说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内在特性与统治者梦想的治世意愿相吻合。儒家思想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取代道家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重仲舒的作用不可忽视。董仲舒是“识时务的俊杰”,为儒学经学化,官学化,制度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董仲舒抓住汉武帝“策问古今治道”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新的治国指导思想,被汉武帝及之后的统治者所采纳、重用。汉武帝时代造就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的治国策略也为汉武帝谋划了汉朝“大一统”的蓝图。
——摘编自朱冠艾、陶立明《两汉儒学经学化的历史启示》
(1)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时期新治国思想实施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材料一: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三位思想家的主要主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C; 2.D; 3.B; 4.D; 5.D; 6.A; 7.B; 8.B; 9.A; 10.A; 11.B; 12.C; 13.D; 14.D; 15.D; 16.D; 17.A; 18.D; 19.B; 20.D;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1.(1)相同点:都主张尚贤;不同点:墨子主张君主自选,韩非主张以法择人;代表的利益方:墨子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实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2)特点:自由报考、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背景:庶族壮大、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积极作用:选官更加公开和公平,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消极作用:压抑个性,束缚士人思想,忽视科技创新等。
22.(1)变化:由无为向有为转变,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原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边境不宁,匈奴威胁;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影响: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思想大一统为汉武帝政治大一统服务,削弱王国势力,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长远来说,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23.(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儒学独尊地位逐渐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影响:理学有利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民族精神的形成。
(3)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认识:儒家思想内涵不断丰富,与时俱进;儒家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思想发展与社会环境联系紧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1/20 15:57:41;用户:廖彦华;邮箱:13886351761;学号:30296926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优秀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优秀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庄子》曰,孔子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人教统编版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精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精品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精品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精品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庄子》曰,孔子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